高中語文 | 《念奴嬌·赤壁懷古》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蘇軾的生平和本詞寫作背景。
2、理解詞中寫景、詠史、抒情融為一體的寫作手法及其表現(xiàn)出的豪放詞特征。
3、體會作者渴望為國效力的思想與壯志未酬的苦悶,學習他曠達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詞中寫景、詠史、抒情融為一體的寫作手法,體會作者壯志未酬的苦悶與曠達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
【教學過程】
一、導入與作者介紹
蘇軾是北宋著名文學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并稱“三蘇”,在詩、詞、散文等方面均有建樹。其中,①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②詞與辛棄疾并稱“蘇辛”,③散文與歐陽修并稱“歐蘇”,④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⑤還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可就是這樣一位“全才式的藝術巨匠”,卻用12個字總結了自己的一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span>這三個地方并非蘇軾大展宏圖之處,而是他遭貶流放之地,從這句話中我們不難感受到蘇軾對坎坷命運的酸楚與無奈。
蘇軾生于四川眉山。他年少成名,二十出頭便得到北宋文壇領袖歐陽修的賞識,才名冠絕京師,通過科舉進入政壇,本應擁有一個燦爛遠大的仕途,卻在42歲那年因為幾句牢騷遭小人讒言,以“謗訕新政”之名被投入御史臺監(jiān)獄,險遭殺身之禍。被囚128天后,皇帝對其從輕發(fā)落逐出京城,蘇軾從此開始了他一貶再貶的宦海沉浮之路。這就是改變了蘇軾一生的“烏臺詩案”,而湖北黃州就是他被貶謫的第一個地方。當這位死里逃生、遠離京城的文豪行至赤鼻磯上,望著滾滾東流的長江之水,他會產(chǎn)生怎樣的感慨,又會給我們留下什么樣的文章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首《念奴嬌·赤壁懷古》。
二、展示學習目標
?
三、分析全詞,探究情感
1.分析詞牌與題目
念奴嬌,詞牌名?!俺啾趹压拧笔窃~的題目,“赤壁”揭示該詞所寫的是詞人游覽赤壁,追念古人。但在寫作本詞時,蘇軾所游的并不是赤壁古戰(zhàn)場,而是黃州(今湖北黃岡)的赤鼻磯,蘇軾只是借題發(fā)揮。
“懷古”是本詞的題材,主要是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陳跡為題材,這類詩多寫古人、古事、古跡,多用典故、對比等手法,以達到感慨興衰、寄托哀思、托古諷今等目的。
2.?學生聽名家范讀,初步感受本詞上下片各寫了什么內(nèi)容?
明確:上片寫了赤壁之景,下片寫了英雄周瑜,抒發(fā)了作者的感慨。
3.?學生自己大聲朗讀課文,對照課下注釋疏通詞意。
?
(一)分析上闕
1、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這首詞一開篇以景起筆,給人一股強烈的視覺沖擊。大江東去,在橫向的空間上蕩開了恢弘的一筆,構造出一個開闊的境界。而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當中,流水總會與消逝的時間聯(lián)系在一起。比如孔子就曾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庇谑强臻g的延展自然引起了我們對時間的想象,在如此多嬌的萬里江山當中,千百年來從不停止奔涌的浪濤,見證了多少風流人物的出現(xiàn)呢?江山、歷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自然地引起了作者懷古的思緒,在結構上,便產(chǎn)生了領起下文的作用,為全詞奠定了雄渾大氣的感情基調(diào)。
2、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在將時空進行無限的延展后,蘇軾又將筆觸集中在了“故壘西邊”。這里的“人道是”用得很有分寸,實際上,關于當年赤壁戰(zhàn)場的具體地點,向來眾說紛紜,蘇軾在此不過是聊借懷古以抒感,這三個字就防備了讀者的刻舟求劍,過分追究。
3、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提問:這是全詞中集中描寫赤壁景物的名句,有一些字眼用得極其精妙,你能把他們找出來嗎?
亂:寫出岸邊巖石山崖之險怪。???????????????
穿:寫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驚:本意為馬受驚狂奔,寫出了江水的洶涌。 ?
拍:突出了驚濤駭浪與江岸搏擊的力度。
卷:波濤力量之浩大。?????
千堆雪:比喻手法,寫出了澎湃的怒濤打在石頭上的數(shù)量、形狀、顏色,而且雪有冷感,化視覺為觸覺。
這三句運用比喻、夸張、視聽結合等修辭手法,從聲音、色彩、姿態(tài)、氣勢等方面描繪赤壁的奇景和長江的氣勢,勾勒出一幅雄奇壯麗的畫面,也暗寫下闋赤壁之戰(zhàn)驚心動魄的場面,表現(xiàn)了作者豪邁奮發(fā)的意氣。
4、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提問:上片的最后兩句在全詞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確:承上啟下?!敖饺绠嫛?/span>總結了上文的景物描寫,通過對赤壁之景的贊美表達了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激情,“一時多少豪杰”與“千古風流人物”呼應,將時間范圍縮小到三國赤壁之戰(zhàn)這一時,開啟了下闋對周瑜形象的刻畫。
?
(二)分析下闕
提問:下闋中,蘇軾是從哪些方面刻畫周瑜形象?
1、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
《三國志》中對周瑜的外貌記載是:“瑜長壯有姿貌”,可見周瑜確實是一個英俊瀟灑,風度翩翩的帥哥。這四個字既寫出了長相也寫出了氣質(zhì)。
提問:這句明明寫的是周瑜,為何要插入一句“小喬初嫁了”呢?
明確:小喬是江東著名的美女,她還有一個姐姐是大喬,二人分別嫁給了周瑜和他的義兄孫策。周瑜結婚時年僅24歲,是名副其實的青年才俊。因此,插入“小喬初嫁了”這一細節(jié)的作用在于:
一是借周瑜娶小喬的事實,說明周瑜在指揮赤壁之戰(zhàn)時,年紀很輕,很有作為。
二是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能襯托周瑜瀟灑的風姿,英雄美人,相得益彰。
三是小喬之姊大喬系孫策之妻,所以周瑜跟孫策、孫權外托君臣之義,內(nèi)結骨肉之分,能取得孫權的絕對信任,這是他能夠建功立業(yè)的一個重要條件。
?
2、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羽扇綸巾:古代儒將的便裝打扮。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綸巾,青絲制成的頭巾。
檣櫓:這里代指曹操的水軍戰(zhàn)船。檣,掛帆的桅桿。櫓,一種搖船的槳。
在如此緊張的戰(zhàn)事中,周瑜作為主帥不穿鎧甲反而著便裝,這狀態(tài)是多么的自信滿滿,氣定神閑;而一場決定著東吳生死存亡的大戰(zhàn),周瑜在談笑之間,就戰(zhàn)勝了敵方數(shù)十萬大軍,“灰飛煙滅”四個字將曹操的戰(zhàn)船在熊熊大火中化為烏有的慘敗景象形容殆盡。這以少勝多的戰(zhàn)果來的又是多么的輕而易舉,如探囊取物。
蘇軾的這13個字將周瑜的儒將風流,從容閑雅,指揮若定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
3、提問:蘇軾將周瑜寫得這么好,大家能感受到他對周瑜有什么樣的情感嗎?
明確:有贊賞,有羨慕,而且這樣的周瑜讓他不得不想到了詞中的另一個人,那就是“我”,即蘇軾自己。
讓我們來看一下蘇軾此時的境況:
這首詞是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七月蘇軾謫居黃州時所寫,距離他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兩年有余。此時的蘇軾已經(jīng)四十五歲了,因小人誣陷被貶出京,胸中一腔抱負卻壯志難酬,年近半百仍舊功業(yè)無成。這樣一個衰老疲憊的失意之人,在想到年少得志、功成名就的將軍周瑜時,怎能不在強烈的對比中心生仰慕與傷感呢?周瑜的年少有為、豐功偉績、美滿愛情、深蒙君恩都是作者所沒有的,又正是他十分渴望的。
因此,“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中的“笑”并非喜悅的、滿足的微笑,而是浸滿了作者流落失意的無奈與辛酸的苦笑,不斷增長的年紀帶給他的除了早早長出白發(fā)還剩下什么呢?
4、周瑜的“開掛”人生讓想到自己現(xiàn)狀的蘇軾感慨不已。有人說詞的末句“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表現(xiàn)了他的消極態(tài)度,你怎么看?
明確: 這首詞表現(xiàn)了蘇軾復雜的思想感情。
“夢”是虛幻的,夢境中的事物再美好,醒來以后都難免“轉(zhuǎn)頭空”,那些在朝堂之上意氣風發(fā)、指點江山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轉(zhuǎn)瞬之間高居廟堂的大才子蘇軾也淪為階下囚,被發(fā)配到偏僻的鄉(xiāng)野了。這是多么荒唐可笑的夢一般的人生?。∷麑χ屡e起酒杯的時候心中必然有怨,有憤。
可蘇軾并未因此消沉,因為他眼前的壯麗山河是真實的,他胸中的理想和奮斗的往昔也是真實的,盡管此刻的他壯志難酬,可他并未放棄壯志,反而在與周瑜的對比中看到了自己的“多情”。無論是在黃州還是未來更偏遠的惠州和儋州,只要有一絲機會,他都要用盡全力發(fā)揮自己的光和熱,造福于民。
如果我們聯(lián)想蘇軾的《赤壁賦》就會懂得,光榮會過去,苦難也會過去,唯有江上的清風與山間的明月是不變的,當他對著江月舉起酒杯的時候胸中也必然有樂觀,有曠達。
因此 “人生如夢”是對人生的感慨,也可以激發(fā)對人生的追求,這也是《赤壁懷古》的理趣所在。 ??
???
四、課堂小結:
本詞
①描繪壯麗之景,寫出了長江景色的非凡氣勢。 ?????
②刻畫豪邁之人,塑造了周瑜指揮若定而從容閑雅的儒將形象
③抒發(fā)壯志豪情。全詞借稱頌周瑜來抒發(fā)建功立業(yè)的壯志豪情。
把寫景、詠史、議論、抒情融為一體,體現(xiàn)了豪邁奔放的情調(diào),是當之無愧的豪放詞代表作。更可貴的是,這首詞還留給我們無盡的人生啟示:每個人的一生都必然遇到種種挫折和磨難,你將如何應對呢?每個人的一生也必然面臨許多選擇和考驗,你將如何處理呢?從蘇軾和他的作品中,或許我們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
?
六、作業(yè)布置
課后請大家背誦這首詞,并利用本節(jié)課所學的詩詞賞析法,課外多找些蘇軾的詞作進行閱讀品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