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計算填補故事中的邏輯
做了短視頻 “有所思30-多次拒稿成就一篇高被引論文” (引用500余次),朋友圈好幾個朋友要全文,然后幾個參加過計算老司機光催化小班課的同學詢問我建模細節(jié)和思路。因為這是一篇2008年發(fā)表的論文,工作是2006年完成的,我努力回憶細節(jié),彌補一二,權(quán)做分享,不當之處請朋友們指正。先上全文鏈接(PDF可以直接下載):
http://english.imr.cas.cn/research/researchprogress/201412/P020141209386158083344.pdf

首先亮觀點:我們提出B/N共摻雜能很好調(diào)控TiO2光催化劑的可見光活性。關(guān)鍵詞:協(xié)同效應
這個觀點在2006年時還是有新意的,當時提高TiO2的可見光活性是熱點,原創(chuàng)工作由R. Asahi開展(Science 2001, 293, 269). 我們這個工作當時的新意是選擇典型缺電子元素B和富電子元素N進行協(xié)同,這是我們標題的高亮所在。

其次是證據(jù):在論文中,我們確實看到B/N共摻雜導致的可見光吸收能力顯著提升,同時伴隨催化降解能力的提高,具體參見原文圖1和圖2。典型數(shù)據(jù)在于B/N共存樣品(f)明顯在400-700納米的可見光范圍有更強的吸收能力,這是光催化的基礎(chǔ),然后也看到了對應光降解效果的提高。據(jù)此,剩下的核心問題是:B/N同時摻雜有什么不同?這是實驗難以回答的,因為需要從電子結(jié)構(gòu)進行辨析,這就輪到第一性原理計算發(fā)揮作用了。

最后是計算模擬如何支持B/N協(xié)同作用的說法。首先是模型,以當時的計算能力(只有臺式機可用,課題組2007年購入8CPU工作站),我只能處理大約20個原子的DFT計算,上面是我的模型。鑒于B/N在表面被大量檢測到,我選擇了表面模型而不是塊體模型(背后另外一個原因是塊體摻雜,我們難以支持對應濃度的摻雜超胞模型),核心觀點是B-N存在作用時和彼此無作用或單獨摻雜在電子結(jié)構(gòu)上有顯著不同,具體看算出來的態(tài)密度圖。其中,B/N共摻雜在介于費米能級和價態(tài)頂出現(xiàn)大量帶間態(tài),它們能被可見光激發(fā),從而為光催化提供熱電子。

至此,理論計算給了一個說法:B/N共摻雜能提高可見光吸收。
16年后的今天回頭看這個工作,很青澀,相比今天動輒用雜化泛函和大型摻雜模型,當初的計算能力、方法都有局限性,但簡單模型(20個原子以內(nèi))能給一個合理的、電子水平的解釋,還是值得肯定的。該文投稿多次被拒,能在導師指導、同組伙伴齊心協(xié)力最終發(fā)表并得到高引用,實屬幸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