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讀《吶喊》之《阿Q正傳》

受語文課的影響,這篇也很熟。照例,熟的都不大好做新解,只能再看看這次閱讀是否又有一些發(fā)現(xiàn)。
《阿Q正傳》是魯迅最長的一篇小說,撇開序言,共有七章。讀書時,老師總愛念作阿gui,一開始多少覺得明明是英文的Q,怎么能這么念呢?細讀小說,才意識到老師還是有其道理的。
這篇的諷刺,乃至腹黑幽默的程度,又上了好大一臺階。故事的主人公雖然姓名不詳,但年齡卻還是知道的。以前都沒注意,阿Q竟和現(xiàn)在的我一樣,都是三十歲左右。
雖然說,阿Q是否是未莊籍人氏,是有待考證的,但他常住未莊,卻很確鑿。這個未莊,和《風波》中主人公七斤所在的村,還屬鄰村。照此推斷,未莊和魯鎮(zhèn)還是一河相連。
未莊中最有頭臉的當屬趙太爺、錢太爺,前者有一個兒子考取了秀才,因而就稱之為趙秀才,后者有一個兒子留過洋,還戴假辮子,因此被稱作假洋鬼子。趙太爺還有兩本家趙白眼、趙司晨,屬于過場似的人物,他們的戲份都沒有隔壁鄒七嫂的戲份多。
阿Q原先給趙太爺打工,可以說是很底層的螻蟻。因為在他之上除了上文提到的這些,尚且還有王胡、地保,以及諸多的閑人。在革命未到來前,他的快樂源泉僅在于欺負更弱小者,如小D、尼姑、吳媽,賭博,還有那精神勝利法。
當然,以上僅僅是未莊的食物鏈。在擴大范圍,將縣城的也拉過來,那么白舉人、把總又壓過趙太爺、錢太爺一頭了。也難怪,阿Q進趟城,在舉人家?guī)兔?,又弄了些衣服,就能把身份洗白、抬高?/p>
小說的有一些細節(jié)其實很有意思。阿Q心里想睡吳媽的時候,吳媽當時正在和他說,趙老爺要買小的,太太兩天沒有吃飯;趙家的少奶奶八月要生孩子了……三十歲的阿Q,此時卻仍是個老光棍。
阿Q說要加入革命黨,而他所生平所知道的革命黨就兩人。城里的一個早已被“嚓”的殺掉了。而這個被殺掉的,根據(jù)文章來看,或許正是阿Q之前上城,看殺頭的那位。
阿Q想革命,但是他并不懂革命;秀才、假洋鬼子“咸與維新”,也只是革了尼姑寺,他們也不懂;曾經的老把總,更加不懂革命。革來革去,倒是把阿Q的命給革了。
有人說,阿Q具有奴隸性;有人說,恨其不幸,怒其不爭?!芭`性”一詞,魯迅在文中直截了當?shù)亟o出了,這顯然說明作者在創(chuàng)造這個人物的時候,并不單單想表達奴隸性這么簡單。
這個“奴隸性”,是由誰造成的呢?不幸確實是不幸了,阿Q又該如何爭取呢?
另外有個小疑惑是,到底誰在夜里搶了趙太爺家的東西,讓阿Q背了鍋呢?

明日更《端午節(ji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