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新唐書糾謬 (上)作者:吳縝 北宋

2023-03-24 20:11 作者:拉失德史  | 我要投稿

史才之難尚矣,游、夏,圣門之髙弟,而不能贊《春秋》一辭。自秦漢迄今千數(shù)百歲,若司馬遷、班固、陳壽、范蔚宗者,方其著書之時,豈不欲曲盡其善,而傳之無窮,然終亦未免后人之詆斥。至唐獨稱劉知幾,能于修史之外,毅然奮筆,自為一書,貫穿古今,譏評前載。觀其以史自命之意,殆以為古今絕倫,及取其嘗所論著,而考其謬戾,則亦無異于前人,由是言之,史才之難,豈不信哉!必也編次事實,詳略取舎,褒貶文采,莫不適當,稽諸前人而不謬,傳之后世而無疑,粲然如日星之明,符節(jié)之合,使后學觀之,而莫敢輕議,然后可以號信史,反是,則篇帙愈多而譏譙愈眾,奈天下后世何。我宋之興,一祖五宗,重熙累洽,尊儒敬道,儲思藝文,日以崇廣學校,修纂文史為事,故名臣綴緝不絕于時,前朝舊史,如《唐書》洎《五代實錄》皆已修為新書,頒于天下。其間惟《唐書》自頒行迨今,幾三十載,學者傳習,與遷、固諸史均焉??b以愚昧,從公之隙,竊嘗尋閱新書,間有未通,則必反復參究,或舛駁脫謬,則筆而記之,歲時稍久,事目益眾,深怪此書抵牾穿穴,亦已太甚,揆之前史,皆未有如是者。推本厥咎,蓋修書之初,其失有八:一曰責任不專、二曰課程不立、三曰初無義例、四曰終無審覆、五曰多采小說,而不精擇、六曰務因舊文,而不推考、七曰刋修者不知刋修之要,而各徇私好、八曰??闭卟慌e校勘之職,而惟務茍容。何謂責任不專?夫古之修史,多出一家,故司馬遷、班固、姚思廉、李延壽之徒,皆父子論撰數(shù)十年方成,故通知始末,而事實貫穿不抵牾也。惟后漢東觀群儒,纂述無統(tǒng),而前史譏之。況夫唐之為國幾三百年,其記事亦已眾矣,其為功亦已大矣,斯可謂一朝之大典,舉以委人而不專其責,則宜其功之不立也!今《唐史》本一書也,而紀志表則歐陽公主之,傳則宋公主之,所主既異,而不務通知其事,故紀有失而傳不知,如膠東郡公道彥等紀書降封縣公而傳乃郡公之類,傳有誤而紀不見,如《朱宣傳》敘天平節(jié)度使止有四人,而紀則有七人之類,豈非責任不專之故歟。何謂課程不立?夫修一朝之史,其事匪輕,若不限以歲月,責其課程,則未見其可。嘗聞修《唐書》,自建局至印行罷局,幾二十年,修書官初無定員,皆兼蒞它務,或出領(lǐng)外官,其書既無期會,得以安衍自肆,茍度歲月,如是者將十五年,而書猶未有緒,暨朝廷訝其淹久,屢加督促,往往遣使就官所取之,于是乃倉猝牽課,以書來上,然則是書之不能完整,又何足怪,豈非課程不立之故歟。何謂初無義例?夫史之義例,猶網(wǎng)之有綱,而匠之繩墨也。故唐修《晉書》,而敬播、令狐德棻之徒先為定例,蓋義例既定,則一史之內(nèi),凡秉筆者,皆遵用之,其取舍詳略,褒貶是非,必使后人皆有考焉。今之新書則不然,取彼例以較此例則不同,取前傳以比后傳則不合,詳略不一,如中宗紀前與諸帝紀不同,諸帝紀亦自詳略不同之類,去取未明,如皇太子改名并誕節(jié)名及上壽皆不書,而上尊號則書之類,一史之內(nèi),為體各殊,豈非初無義例之故歟。何謂終無審覆?方新書來上之初,若朝廷付之有司,委官覆定,使詰難糾駁,審定刋修,然后下朝臣博議,可與未可,施用如此,則初脩者必不敢滅裂,審覆者亦不敢依違,庶乎得為完書,可以傳久。今其書頒行已久,而疏謬舛駁,于今始見,豈非終無審覆之故歟。何謂多采小說,而不精擇?蓋唐人小說,類多虛誕,而修書之初,但期博取,故其所載,或全篇乖牾,如代宗母吳皇后傳之類,豈非多采小說而不精擇之故歟。何謂務因舊文,而不推考?夫唐之史臣,書事任情者多矣,如吳兢書魏齊公事,可以推知,當日史臣,書事與奪,止在其筆端,又如辛云京自立,而傳止稱其朝命,李德裕執(zhí)政,增修其父吉甫美事之類,安可悉依徇而書。今之新書,乃殊不參較,但循舊而已,故其失與唐之史臣無異,如太宗放死囚三百九十人、義陽宣城公主四十不嫁之類,豈非務因舊文,而不推考之故歟。何謂刋修者不知刋修之要,而各徇私好?夫為史之要有三,一曰事實、二曰褒貶、三曰文采,有是事而如是書,斯謂事實;因事實而寓懲勸,斯謂褒貶;事實褒貶既得矣,必資文采以行之,夫然后成史。至于事得其實矣,而褒貶文采則闕焉,雖未能成書,猶不失為史之意。若乃事實未明,而徒以褒貶文采為事,則是既不成書而又失為史之意矣。新書之病,正在于此。其始也不考其虛實有無,不校其彼此同異,修紀志者,則專以褒貶筆削自任;修傳者,則獨以文辭華采為先,不相通知,各從所好,其終也遂合為一書而上之,故今之新書,其間或舉以相校,則往往不啻白黑方圓之不同是,蓋不考事實,不相通知之所致也,斯豈非刋修者不知其要,而各徇私好之故歟。何謂??闭卟慌e??敝?,而惟務茍容?方新書之來上也,朝廷付裴煜、陳薦文同吳申錢藻,使之???,夫以三百年一朝之史,而又修之幾二十年,將以垂示萬世,則朝廷之意豈徒然哉!若??闭?,止于執(zhí)卷唱讀,案文讎對,則是二三胥吏足辦其事,何假文館之士乎!然則朝廷委屬之意重矣,受其書而??闭?,安可不思,必也討論擊難,刋削繕完,使成一家之書,乃稱校勘之職;而五人者,曾不聞有所建明,但循故襲,常惟務喑嘿,致其間訛文謬事,歷歷具存,自是之后,遂頒之天下矣,豈非??闭卟慌e其職,而惟務茍容之故歟。職是八失,故新書不能全美以稱朝廷纂修之意,愚每感憤嘆息,以為必再加刋修,乃可貽后,況方從宦巴峽,僻陋寡聞,無他異書可以考證,止以本史,自相質(zhì)正,已見其然。意謂若廣以它書校之,則其穿穴破碎,又當不止此而已也。所記事條叢雜無次,艱于檢閱,方解秩還朝,舟中無事,因取其相類者,略加整比,離為二十門,列之如左,名曰《新唐書糾謬》,謂擿舉其謬誤而已,膚淺之見,烏足貽之同志,姑投之巾笥,以便尋繹而備遺忘云。

  • 咸林吳縝序

進新唐書糾謬表

臣縝言︰準尚書省札子節(jié)文,資政殿學士、太中大夫、守吏部尚書兼侍讀胡宗愈奏,“昨蒙恩命,侍讀邇英。竊慮將來當次讀《唐書》。按,《新唐書》乃歐陽脩、宋祁據(jù)舊史所撰,脩與祁皆當世名儒,所撰《唐書》,亦雜采諸家異說,脩撰帝紀、表、志,而祁為列傳。各據(jù)所聞,商略不同,故其所書事跡,詳略先后,不免或有差誤。竊見左朝散郎、前知蜀州吳縝撰成《新唐書正謬》,分二十門,是正差誤。伏望圣慈指揮下本官,令繕寫進呈。取進止?!比⊥钍ブ?,許脩寫投進者。唐家新史,久模印以頒行;蜀地鯫生,忽著書而竊議。邇臣建請,睿旨俯從。祗奉詔文,伏深兢惕,臣縝誠惶誠懼頓首。

臣竊惟唐室最近圣朝,著紀者將三百年,傳世者凡二十帝。其國家興衰之跡,及君臣治亂之端,賢人君子功名德業(yè)之□成,元惡大奸禍敗破亡之明鑒,簡編叢伙,淑慝混淆,訖于末年,未有完史。暨五季天福之際,有大臣趙瑩之徒綴緝舊聞,次序?qū)嶄?,草?chuàng)卷帙,粗興規(guī)摹,僅能終篇,聊可備數(shù)。斯蓋時異光華之旦,人非宏杰之才,辭采不足以發(fā)揮幽潛,書法不足以聳動觀聽,紀述取舍,乖戾舛差。我仁宗皇帝所以臨文咨嗟,當寧感嘆,思成書于盛際,冀垂憲于永年,申命名儒,博招時彥,訪朝紳之撰述,發(fā)策府之秘藏,無使逸遺,悉歸采掇。討論潤色,積十有七年;刪削增多,成二百馀卷。然而篇第浩博,事條猥并,刋脩之官既分,編集之員不一,好尚各異,責任靡專。記事止于筆端,定論出于言下,曾不參考,了無適從。善惡多相異之辭,紀、傳有不同之事,虛實詳略,年月姓名,闕漏復重,抵牾駁雜。既布傳之已久,但習用而莫知。臣雖至愚,常切私憤,從吏之暇,披卷以尋。歲月寖深,瑕颣愈見。恭惟仁祖,可謂圣時,集當世之名臣,成前朝之大典,期示萬載,自為一家,豈容方來復有異論?臣是以夙夕興念,啟處不遑,欲昧死以開陳,愿據(jù)文而刋正。方將具稿,已睹奏封。敢謂皇帝陛下曲賜允從,許令寫進。綸言炳耀,賁私室以生光;管見迂疏,瀆宸聰而增懼。自量不韙,難逭嚴誅,仰丐睿慈,特垂矜貸。其上件文字,初名《新唐書正謬》,尋以未嘗刊正,止是糾擿謬誤而已,遂改為《新唐書糾謬》。凡二十門,為二十卷。已脩寫了畢,謹隨表附遞,上進以聞。臣縝誠惶誠懼,頓首頓首,謹言。紹圣元年九月日,左朝請郎、前知蜀州軍州事、臣吳縝上表。

一曰以無為有

代宗母吳皇后傳

《肅宗章敬吳皇后傳》云:“后幼入掖廷,肅宗在東宮,宰相李林甫陰謀不測,太子內(nèi)憂,鬢發(fā)班禿,后入謁,玄宗見不悅,因幸其宮,顧廷宇不汛掃,樂器塵蠹,左右無嬪侍,帝愀然謂髙力士曰:‘兒居處乃爾,將軍叵使我知乎?’詔選京兆良家子五人,虞侍太子,力士曰:‘京兆料擇,人得以借口,不如取掖廷衣冠子,可乎?’詔可,得三人,而后在中。因蒙幸,忽寢厭不寤,太子問之,辭曰:‘夢神降我,介而劍,決我脅以入,殆不能堪?!癄T至,其文尚隱然。生代宗為嫡皇孫,生之三日,帝臨澡之,孫體攣弱,負姆嫌陋,更取他宮兒以進,帝視之不樂,姆叩頭言非是,帝曰:‘非爾所知,趣取兒來!’于是見嫡孫,帝大喜,向日視之,曰:‘福過其父!’帝還,盡留內(nèi)樂宴具,顧力士曰:‘可與太子飲,一日見三天子,樂哉!’后性謙柔太子禮之甚渥?!?/p>

  • 今案《本紀》,代宗以大歷十四年崩,時年五十三,是歲己未,推其生年,實開元十五年,丁卯歲,而李林甫以開元二十年方為宰相,且案林甫本傳,其未為相之前,亦無謀不測以傾東宮之事,此其證一也。又案開元十五年,太子瑛尚居東宮,至二十五年,瑛始廢,二十六年六月,肅宗方為太子,是歲戊寅,則代宗已年十二矣,此其證二也。且肅宗既為太子,其宮室之內(nèi),汛掃廷宇,整飭樂器,宜各有典司,玄宗既臨幸其宮,則主者當掃灑整飭以為備豫,豈有乘輿方至,而有司恬然不加嚴飭除治以俟之者乎?就如肅宗誠憂林甫構(gòu)扇不測,則懷危懼,不過中自隱憂而已,何豫于掌灑掃、典樂器之人而亦不舉其職歟?此其證三也。代宗既于玄宗為嫡長孫,而又生之三日,玄宗親臨澡之,其事體亦已不輕,彼負姆者遽敢率爾取它兒易之,上欺人主,下易皇孫?靜尋其言,有同戲劇,雖人臣之家,亦不至是,況至尊之前乎?此其證四也。由是言之,則《吳后傳》中所言虛謬可見,蓋出于傳聞小說,增飾之言,不足取信于后世也。

李吉甫謀討劉辟

《李吉甫傳》云:“遷中書舎人。劉辟拒命,帝意討之未決,吉甫獨請無置,宜絕朝貢以折奸謀?!{崇文圍鹿頭未下,嚴礪請出并州兵,與崇文趨果、閬,以攻渝、合,吉甫以為非是……請起宣、洪、蘄、鄂強弩兵,搗三峽之虛……崇文懼舟師成功,人有鬬志。帝從之……由是崇文悉力,劉辟平,吉甫謀居多?!?/p>

  • 今案《杜黃裳傳》云:“劉辟叛……唯黃裳固勸不赦?!庇帧秶谰R傳》云:“劉辟叛,綬建言:‘天子始即位,不可失威,請必誅?!庇墒茄灾?,劉辟之叛,杜黃裳、嚴綬亦皆請必誅,非獨吉甫請無置,此其證一也。又《嚴綬傳》云綬為河東節(jié)度使,劉辟反,綬請“選銳兵,遣大將李光顏助討賊?!逼街?。又《髙崇文傳》云崇文討劉辟,“西自閬中出,郤劍門兵,解梓潼之圍……鹿頭山,南距成都一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連八屯,以拒東兵。崇文破賊于城下……明日,戰(zhàn)萬勝堆,堆直鹿頭左,使驍將募死士奪而有之,下瞰鹿頭城,凡八戰(zhàn)皆捷,賊心始搖。大將阿跌光顏【即李光顏也】……后期懼罪,請深入自贖,乃軍鹿頭西,斷賊糧道。賊大震,其將……仇良輔舉鹿頭城降……遂趣成都,辟走,追禽之?!庇职浮秶赖Z傳》,劉辟反,時礪為山南節(jié)度使,今《吉甫傳》乃云“崇文圍鹿頭未下,嚴礪請出并州兵”,且鹿頭距成都止一百五十里,并州之兵與李光顏是時已皆在其行久矣,今乃始云“圍鹿頭未下,嚴礪請出并州兵”,無乃太后時歟?此其證二也。且《嚴綬傳》自劉辟初反,綬即建請自河東選兵遣將助討賊,今此乃以為山南節(jié)度使嚴礪,即其誤可知,此其證三也。且鹿頭之距成都才一百五十里,而果、閬、渝、合,皆在成都五七百里之外,今崇文既已圍鹿頭,則其城乃必爭之地,而賊方危破之秋,是不可緩頃刻而退尺寸之際也,今乃云崇文“圍鹿頭未下,礪請出并州兵,與崇文趨果、閬,以攻渝、合”,如此則是鹿頭將拔,賊勢已敗,而礪乃始建請出并州兵,吉甫方欲起宣、洪、蘄、鄂強弩,不唯其時日已太遲緩乖牾,而其所指又皆舍近而之逺,殊非兵家攻取之要,此昭然可見其謬,其證四也。吉甫既以起并州兵入蜀為非是,而請起宣、洪、蘄、鄂強弩兵,搗三峽之虛,使崇文懼舟師有功而悉力,然案諸人傳,則并州之兵,自初伐叛,即與崇文偕至,卒以成功,而宣、洪、蘄、鄂之兵,不聞有自三峽進者,而辟亦就禽然,則吉甫所謀,竟無毫發(fā)之效,其證五也。案《杜黃裳傳》云:“劉辟叛……唯黃裳固勸不赦……專委髙崇文。凡兵進退,黃裳自中指授,無不切于機。崇文素憚劉澭,黃裳使人謂曰:‘公不奮命者,當以澭代?!缥膽郑凰懒`賊以獻。蜀平,群臣賀,憲宗目黃裳曰:‘時卿之功?!庇纱搜灾?,平劉辟者,實黃裳之力,今反歸功于吉甫,此其證六也。夫黃裳以宰相而當伐叛之任,書之其傳固其宜矣,而吉甫以一中書舎人,乃欲多有其功,就使其實,且猶未可,而況于虛乎!然則此吉甫數(shù)事,本皆無有,而今史之所述如是者非它,蓋其子德裕秉政日,嘗重修《憲宗實錄》故吉甫之美惡,皆增損而不實,若此之事,乃重修之時,史官求書吉甫之美而不可得,于是竊取黃裳之事,依仿而為之爾。故其事大抵相類,然不顧其間參錯抵牾,考其實則無有,今新《書》又因以為實而書之,無所刋正,豈朝廷重修之意哉!

劉蘭拒卻頡利

《劉蘭傳》:“貞觀十一年,為夏州都督長史,時突厥攜貳,郁射設阿史那模末率屬帳居河南,蘭縱反間離之,頡利果疑,模末懼,來降,頡利急追,蘭逆拒卻其眾?!?/p>

  • 今案《太宗紀》:“貞觀四年……三月甲午,李靖俘突厥頡利可汗以獻”。又《突厥傳》:“貞觀八年,頡利死”于京師矣。今《劉蘭》乃謂貞觀十一年頡利尚存于本國;且又考突厥本傳,亦無模末來降而頡利急追,劉蘭拒卻之事,此可驗其事皆虛也。

馬璘擊潰史朝義兵

《馬璘傳》云:“從李光弼攻洛陽,史朝義眾十萬陣北邙山,旗鎧照日,諸將冘疑,未敢擊,璘率部士五百薄賊屯,出入三反,眾披靡,乘之,賊遂潰。光弼曰:‘吾用兵三十年,未見以少擊眾,雄捷如馬將軍者!’”

  • 今案李光弼及史思明傳,邙山之戰(zhàn),思明主其軍,非朝義也,此其誤一也。又案《帝紀》:“上元二年,二月……戊寅,光弼與思明戰(zhàn),敗績”,而《光弼傳》亦云官軍大潰,則此安得有賊遂潰之謂哉?此其誤二也。此蓋《馬璘傳》一偏之說,夸大其功,若考其實,則虛謬自見矣。

裴巨卿竇孝諶無傳而云有傳

《裴守真?zhèn)鳌吩疲骸白樱鹤逾拧?、巨卿,別有傳。”;《昭成竇皇后傳》云;“曾祖:抗、父:孝諶,自有傳?!?/p>

  • 今案裴耀卿、竇抗則已有傳,而巨卿、孝諶則無之。

二曰似實而虛

放死罪囚三百九十人

《刑法志》云:“貞觀六年,親錄囚徒,閔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縱之還家,期以明年秋即刑;及期,囚皆詣朝堂無后者,太宗嘉其誠信,悉原之?!庇帧短诩o》云:“貞觀六年……十二月辛未,慮囚,縱死罪者歸其家……七年……九月,縱囚來歸,皆赦之?!?/p>

  • 今案《太宗紀》:“貞觀四年……天下斷死罪者二十九人”,是舉天下一年止斷死罪二十九人,何其少也!今六年十二月,太宗躬自慮囚,而京師死罪系者已三百九十人,又何其多也!舉京師一月以推一年之數(shù),不亦又多乎哉?以京師一年之數(shù)而推天下之數(shù),則可勝言哉!四年之距六年未逺也,而多寡如是之遼邈,愚謂此蓋出于史氏歸美太宗之故,而實則不然也。夫太宗聰明仁智之主也,興義兵除暴亂,救民于涂炭之中,而措之仁壽之域,天下之人欣然如獲再生而見父母,其心方安生而樂業(yè),向善而畏罪。故即位才四年,天下死罪,歲止二十九人,此其效也。自四年至六年,太宗求治之意宜未怠也,政亦四年之政,民亦四年之民,何其善惡薄厚遽有殊絕,不啻百倍之逺哉?況京師乃風教之所先及者,而死罪尚如此之多,則夫幽荒遐僻,蒙化未孚者,又將奈何?愚謂此三百九十人,乃錄囚之時,舉京師輕重系者之數(shù),非實皆死罪也。太宗以其盛冬縲系,故矜而縱之,使明年就刑,如期既至,則憐而宥之。以四年天下死罪之數(shù)而推此,則事理人情較然明甚,若謂三百九十人實皆死罪,而太宗釋之,事必不然也。況死罪,法之極者,其數(shù)又如此之多,其間必有巨奸極蠹,眾所仇疾,其情至重而為政者所宜亟去者,亦有過誤愚懦,窮迫株蔓,其情至輕而為政者所宜矜貸者,是二者,獄事之所常有,詎可一概論哉?今也抵是罪者僅四百人,其間豈無等差?一旦不問其情之輕重,舉而釋之,以太宗之聰明仁智,必不為也!以是觀之,其理豈不甚明哉!而史臣皆以死罪書之者,蓋欲歸美于太宗,故夸大其數(shù),以見其仁心感人之至云爾。自是秉筆者,但知傳其文,不復推其實,后之學者,亦相承而未悟,故白居易元和中為詩猶云“死囚四百來歸獄”,蓋亦取信于史而已。然則脩新《書》者固宜辨析,其事使昔之史臣歸美,而今之史臣紀實之意,兩得其真,如是乃稱脩史之職也歟!

義陽宣城二公主四十不嫁

《孝敬皇帝傳》云:“義陽、宣城二公主,以母故幽掖廷四十不嫁,弘聞眙惻,建請下降,武后怒,即以當上衛(wèi)士配之,由是失愛……弘奏請數(shù)怫旨。上元二年,從幸合璧宮,遇鴆,薨?!?/p>

  • 今案義陽、宣城二公主,皆高宗女,而蕭淑妃所生也。高宗以貞觀二年戊子歲生,而孝敬皇帝以上元二年乙亥歲薨,自戊子至乙亥,則高宗才四十八歲,爾何縁有四十歲之女乎?此當日史臣之過也。推原其意,蓋止欲甚武氏之惡云爾,然殊不顧事過其實,遽書于史。后之秉筆者,又不能推窮其實,止襲其誤而載之。自吳兢、劉知幾脩纂以來,迨今已數(shù)百年,而新《書》又不為之討論詳究,絀其信實,但從而粉澤文飾之,豈脩史之意哉!

鄭??作相時事皆不實

《鄭??傳》云:“憲宗即位,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始,盧從史陰與王承宗連和,有詔歸潞,從史辭潞乏糧,請留軍山東。李吉甫宻譖??漏言于從史,帝怒……召學士李絳,語其故,且曰:‘若何而處?’絳曰:‘誠如是,罪當族。然誰以聞陛下者?’曰:‘吉甫為我言?!{曰:‘??任宰相,識名節(jié),不當如犬彘梟獍與奸臣外通??旨蒈垉?nèi)忌,造為丑辭以怒陛下。’帝良久曰:‘幾誤我!’先是,杜黃裳方為帝夷削節(jié)度、強王室,建議裁可,不關(guān)決于??,??常黙黙。居位四年,罷?!庇帧独罱{傳》云:“時議還盧從史昭義,已而將復召之,從史以軍無見儲為解,李吉甫謂鄭??漏其謀,帝召絳議欲逐??,絳為開白乃免?!?/p>

  • 今案《憲宗本紀》元和四年二月丁卯,??罷相,至三月乙酉,成德軍節(jié)度使王士真方卒,其子承宗自稱留后,十月辛巳,承宗始反,是月朝廷命吐突承璀為將以討承宗;而《盧從史傳》云:“丁父喪未官,即獻計誅王承宗……由是奪服,領(lǐng)澤潞……討賊”且既云從史父喪未官,而獻計誅承宗,朝廷因命復領(lǐng)澤潞討賊,則是亦皆在三月王士真死而承宗自立之后也。然則??當是時已去相久矣。《??傳》所述,與帝紀及年表并諸人傳皆不相符,其證一也。又案李吉甫以元和二年正月為相,而三年九月出為淮南節(jié)度使,至四年三月王士真死,承宗自立,十月,承宗反而朝廷討之,自后從史方有與承宗連和之事,是時吉甫乃在淮南,何由得譖??漏言?其證二也。又至五年四月從史方貶死,六年正月吉甫方再入相,是時??已去相將二期矣,其年月及??、從史、吉甫之所在事狀,皆參差不相符,其證三也。又《李絳傳》云“時議還盧從史昭義,已而將復召之,從史以軍無見儲為解,吉甫謂??漏謀,帝欲逐??,絳為開白乃免。”其說與《??傳》又已不同,且所謂“還盧從史昭義,已而將復召之”者何也?豈謂從史既奪服,復領(lǐng)昭義之后,朝廷方欲復召之歟?方憲宗元和之初,天下節(jié)度使如從史者,朝廷有無故而可以輕召者歟?以從史及孔戡、裴垍、烏重胤、吐突承璀等傳,與韓愈、杜牧等集而考之,則從史復領(lǐng)昭義之后,其勢可復輕召歟?且??、絳二傳,述漏謀之因,既已不同,則其事何可復信?此蓋李絳之門生故吏,撰集絳事者,務多書其事,以為絳之美,然皆參錯不實,其后史臣為??傳者,既無事可紀,故又取絳事而載之,展轉(zhuǎn)相因,則愈失其真,其證四也?!??傳》又云“先是,杜黃裳方為帝夷削節(jié)度,強王室,建議裁可,不關(guān)決于??,??常黙黙,居位四年,罷?!卑更S裳以永貞元年七月為相,至元和二年正月罷,??以永貞元年十二月為相,至元和四年二月罷后,??猶居相位二期始罷,使黃裳方當國,而事不關(guān)決,??常黙黙,遂先黃裳罷去,以是為??之貶,可也。今黃裳既已先??罷,而??猶居位,復為誰而黙黙如是者又二年乃始罷去?史筆若此,不亦太近誣乎?其證五也。由是言之,《鄭??傳》自為相之后,止此二事,后人讀之,似皆有實可信,及以紀、傳參考,則全不可用,今列其事如右,且又為旁行編年瘞次,陳之于后,庶覽者了然易見云?!。▓D表見此處)

張九齡諫而太子無患

《張九齡傳》云:“武惠妃謀陷太子瑛,九齡執(zhí)不可,妃宻遣宦奴牛貴兒告之曰:‘廢必有興,公為援,宰相可長處?!琵g叱曰:‘房幄安有外言哉!’遽奏之,帝為動色,故卒九齡相而太子無患?!?/p>

  • 今案《太子瑛傳》載九齡諫時,已為中書令,而《宰相年表》:“開元二十二年五月戊子……九齡為中書令”,二十五年,太子竟廢死,然則當議廢太子時,九齡已為相久矣,安得云卒九齡相哉!且九齡以二十五年而太子竟廢死,則是終不免禍,安得云太子無患哉!此二者皆無其實也。

劉潼治蜀南詔不敢犯邊

《劉潼傳》為西川節(jié)度使,“時李福討南詔,兵不利,潼至,填以恩信,蠻皆如約。六姓蠻持兩端,為南詔間候,有卑籠部落者,請討之,潼因出兵襲擊,俘五千人,南詔大懼,自是不敢犯邊?!?/p>

  • 今案《南詔傳》潼為西川節(jié)度使之時,即懿宗咸通七年八年之際也,當是時南詔方強,南冦安南,西擾成都,至咸通十年,又自沭源入冦嘉州,由此言之,則南詔何嘗不敢犯邊乎?潼傳中止云南詔少戢,不敢輕冦邊可也,以為自是不敢犯,則非其實也。

三曰書事失實

降封宗室郡公紀書為縣公等事

《太宗紀》云:“武德……九年……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非有功者爵為縣公。”

  • 今案《膠東郡王道彥傳略》云:“高祖初,封義興郡公,例得王”,于是唐始興,務廣支蕃鎮(zhèn)天下,故從昆弟子,自勝衣以上,皆爵郡王。太宗即位,舉屬籍問大臣曰:“盡王宗子于天下可乎?”封德彛曰:“漢所封惟帝子,若親昆弟,其屬逺非大功不王,如周郇滕、漢賈澤尚不得茆土,所以別親疏也。先朝一切封之,爵命崇而力役多,以天下為私奉,非所以示至公?!钡墼唬骸半蘧煜乱园舶傩?,不容勞百姓以養(yǎng)己之親”,于是疏屬王者,皆降為公,唯嘗有功者不降,故道彥等,并降封公,由是言之,則道彥等,其初所封皆郡王也。太宗即位后所降封,皆郡公也。如《本紀》貞觀八年書道彥膠東縣公,及舊書《道彥膠東郡公傳》云:“于是宗室率以屬疏降爵為郡公”是也。今《本紀》所書,乃云為縣公者,蓋舊史《本紀》其誤如是,而新書不加考證,承誤而書,故遂失其實矣。今新《書》道彥本傳之首,猶書為郡王,亦誤也。又案,此降封宗室,乃武德九年十一月事,是歲八月甲子,高祖初遜位,自稱太上皇,而太宗新受禪位,即才三四月耳,而封德彛所對,遽指高祖為先朝,此又史臣書事之甚誤者也。

陸贄李晟傳幸梁州事

《陸贄傳》云:“李懷光有異志,欲怒其軍使叛,即上言:‘兵廩薄,與神策不等,難以戰(zhàn)?!铌蓪s言其變,因請移屯,帝遣贄見懷光議事,贄還,奏懷光冦奔不追,師老不用,群帥欲進輒沮止其謀,此必反,宜有以制之,因勸帝許晟移軍……又建遣李建徽、陽惠元與晟并屯東渭橋,托言晟兵寡不足支賊,俾為掎角,懷光雖不欲遣,且辭窮無以沮解,帝猶豫曰:‘晟移屯,懷光固怏怏,若又遣建徽等俱東,彼且為辭,少須之?!梢厌銧I,不閱旬,懷光果奪兩節(jié)度兵,建徽挺身免,惠元死之,行在震驚,遂徙幸梁”。又《李晟傳》云:“后數(shù)日,懷光并建徽、惠元兵,惠元死之,是日帝進狩梁”。

  • 今案《本紀》云:“興元元年……二月甲子,李懷光為太尉。懷光反,丁卯,如梁州……三月,李懷光奪鄜坊京畿金商節(jié)度使李建徽、神策軍兵馬使陽惠元兵,惠元死之?!保?/p>

  • 《韓游瑰傳略》云:“李懷光叛,誘游瑰為變,游瑰白發(fā)其書,帝曰:‘卿可謂忠義矣!’對曰:‘臣安知忠義,但懷光誤臣,使震驚乘輿,后持臣自解?!奂纹湔\,從問計欲安出”,游瑰說帝以邠及靈武、河中、振武、潼關(guān)、渭北守,請分其兵,罷懷光權(quán),“帝美其言,會懷光誘復至,渾瑊得書,稍嚴卒以警,游瑰不知,發(fā)怒嫚罵瑊,帝疑有變,即日幸梁州?!保?/p>

  • 又《李懷光傳》云懷光“遣將趙升鸞謀于奉天,升鸞告渾瑊曰:‘懷光遣逹奚承俊火乾陵,使我為內(nèi)應,以脅乘輿!’瑊白發(fā)其奸,請帝決幸梁州,帝令瑊戒嚴,未畢,帝自西門出。”;

  • 又《嚴震傳》云:“懷光與賊連和,奉天危蹙,帝欲徙蹕山南,震馳表奉迎”,遣五千兵至,帝大喜,翌日發(fā)奉天。

  • 然則此三者之傳,其事狀皆不相逺,大抵始因懷光與賊通而欲為變,奉天既已危蹙,故議幸梁州,會懷光間誘復至,渾瑊嚴警而游瑰罵瑊,時嚴震兵既已到,今贄、晟《傳》乃以為因懷光奪二人兵,行在震驚,是日遂幸梁,則失其實矣!蓋以《本紀》言之,則幸梁與奪兵不同日,其誤昭然也,其陽惠元止是神策軍兵馬使,而贄《傳》兼李建徽,遂謂之兩節(jié)度,亦誤也

憲宗子棣王彭王信王同封失實

《十一宗諸子傳》內(nèi)憲宗子《棣王惴傳》云:“大中六年始王,與彭、信二王同封?!薄础九硗?,名愓;信王,名憻,一名??,其??字恐誤,有說,見別篇】〉

  • 今案《本紀》大中“六年……十一月,封弟惴為棣王”即無彭、信二王同封之事,而大中三年《紀》云:“十一月己卯,封弟愓為彭王”,咸通元年《紀》云:“七月,封叔??為信王”。然則彭、信二王,未嘗與棣王同時受封,明矣。

王勮傳以壽春等五王降封入閣為出閣

《王勮傳》:“長壽中為鳯閣舍人,壽春等五王出閣,有司具禮儀,忘載冊文,群臣已在,乃悟其闕,宰相失色,勮召五吏執(zhí)筆,分占其辭,粲然皆畢,人人嗟服?!?/p>

  • 今案《寜王憲傳》云〈【憲初名成器】〉:“文明元年,武后以睿宗為皇帝,故憲立為皇太子。睿宗降為皇嗣,更冊為皇孫,與諸王皆出閣,開府,置官屬。長壽二年,降王壽春,與衡陽、巴陵、彭城三王同封,復詔入閣?!薄础敬巳跬庵?,當作四王,蓋史氏誤,不載臨淄郡王一人耳,其說見別篇】〉

  • 又案《武后紀》:“長壽二年臘月……丁卯,降封皇孫成器為壽春郡王、恒王成義——衡陽郡王、楚王隆基——臨淄郡王、衛(wèi)王隆范——巴陵郡王、趙王隆業(yè)——彭城郡王。”

  • 然則《王勮傳》所謂“長壽中壽春等五王”事,即此是也,推考《紀》、《傳》,乃是五王降封而復入閣,《勮傳》以為出閣,則失其實也

張錫為相日數(shù)

《張錫傳》云“韋后臨朝,詔同中書門下三品,旬日,出為絳州刺史”。

  • 今案《睿宗紀》,張錫以景云元年六月壬午,同三品,至七月壬戍,貶絳州刺史,乃四十日,非旬日也。

辛云京京杲二傳書事失實

《辛云京傳》云:“……加代州都督、鎮(zhèn)北兵馬使。太原軍亂,帝惡鄧景山繩下無漸,以云京性沈毅,故授太原尹”。

  • 今案《肅宗紀》云:“寶應元年……建卯月……癸丑,河東軍亂,殺其節(jié)度鄧景山,都知兵馬使辛云京自稱節(jié)度使?!币浴秱鳌费灾瑒t朝廷所命也,以《本紀》言之,則云京自立也,二者何所取信哉?以唐藩鎮(zhèn)事狀考其實,乃云京自立之后,以軍中之情,請諸朝耳!故《鄧景山傳》云“……眾怒作亂,景山遇害……肅宗以其統(tǒng)馭失方,不復究驗,遣使喻撫其軍,軍中請云京為節(jié)度使,詔可?!贝松w唐中葉已后,藩鎮(zhèn)大抵皆然,今史氏于云京《本傳》,乃為之委曲隱避,不復言因亂自立,然則當時史官,于云京兄弟為有私矣!試又舉其事以驗之,夫仆固懷恩之禍,其始豈非云京很忌激觸之所致歟?而又結(jié)謀中人,表里間構(gòu),以成就懷恩之叛逆者,實云京為之根柢也,而《本傳》但書其美,曾無一言以及此,此其一驗也;又云京從弟京杲,為湖南觀察使,以貪贓殘暴而致王國良之亂,且嗣曹王皋,賢者也,而京杲陷害之〈【此二事見于《嗣曹王皋傳》及《西原蠻傳》】〉,又以私怒而殺部曲〈【此見于《李忠臣傳》】〉,凡此等事,皆不見于京杲《本傳》,此其二驗也。是則當時史臣,有私于辛氏兄弟,豈不信哉!今新《書》但襲舊史而載之,不加刋正,亦編修之一失也。

崔圓辭大學士

《李泌傳》:“貞元……三年,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俄加集賢殿、崇文館大學士、監(jiān)脩國史,泌建言學士加‘大’,中宗時,及張說為之固辭,乃以學士知院事,至崔圓復為大學士,亦引泌為讓而止”。

  • 今案《明皇帝》及《肅宗本紀》,天寶十五載〈【是歲丙申】〉六月,劍南節(jié)度使崔圓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至乾元元年〈【是歲戊戌】〉五月罷,而崔圓《本傳》亦與紀同,其《傳》末云:“大歷中,卒?!卑复髿v止于十四年〈【是歲己未】〉,而李泌以貞元三年方為宰相〈【是歲丁卯】〉,設若崔圓以大歷十四年卒,至李泌拜相之年,崔圓卒亦已九年矣,何縁乃云“至崔圓復為大學士,亦引泌為讓而止”乎?且又此乃李泌議學士不可加大,而方辭朝命之詞,既而殊不言朝廷之聽否,乃遽述崔圓為相日之事,疑此一句顛倒錯亂,其間脫字必多,全不可考。

王播進獻

《王播傳》云:“自淮南還,獻玉帶十有三,銀碗數(shù)千,綾絹四十萬,遂再得相云?!?/p>

  • 今案播之再為相,乃太和元年,文宗初即位之數(shù)月也,時帝新即位,有意太平,方以恭儉為政,故《莊恪太子傳》云:“帝承寶歷荒怠,身勤儉率天下”,觀《本紀》自帝即位之初,其所行簡儉省約之事,皆可以概見,無容因播進獻之多,遂命為相,況文宗雖中常之主,然方其新即阼,銳于為治,必不至于是也。案《播傳》,穆宗時領(lǐng)鹽鐵,敬宗時,“以王涯代使,播失職,見王守澄方得君,厚以金謝,守澄乘間薦之,天子有意復用播”,遂復領(lǐng)使;

  • 又案《李景讓傳》云:“寶歷初,遷右拾遺,淮南節(jié)度使王播以錢十萬市朝廷歡,求領(lǐng)鹽鐵……”;又《獨孤朗傳》云:“王播賂權(quán)近,還判鹽鐵”;又案《播傳》云:“文宗立,就進檢校司徒。太和元年,入朝,拜左仆射,復輔政?!?,而《文宗紀》云:“太和元年……六月癸巳,淮南節(jié)度副大使王播,為尚書左仆射、同平章事”,此蓋播當敬宗時,以賄賂遺權(quán)幸,又以獻于朝,方敬宗荒侈而得其貢奉故,復其鹽鐵使名,既而文宗即位,權(quán)近之臣,久甘其贈賄,故言之于帝,帝。新登阼,未知其實,遂自淮南召還,使復輔政,如是而已,若謂文宗因其獻玉帶、銀碗、綾絹而命為相,此則近誣也,帶碗綾絹之獻,乃敬宗時,其所得,止是再領(lǐng)鹽鐵,其云自淮南還及再得相,皆記事者誤也。

郭英乂代髙適

《班宏傳》云:“髙適鎮(zhèn)劍南,表為觀察判官……郭英乂代適,表雒令?!?/p>

  • 今案《郭英乂》及《崔寜傳》云永泰元年,嚴武卒,眾請英乂為節(jié)度使,朝廷用英乂,乃拜劍南節(jié)度使,其事甚明,此云英乂代適,則誤矣,代髙適者,嚴武,非英乂也。

節(jié)愍太子誅武三思事

《中宗本紀》:“景龍元年……七月辛丑,皇太子以羽林千騎兵誅武三思,不克,死之?!?/p>

  • 今案《節(jié)愍太子》及《武三思傳》,其三思父子皆已為節(jié)愍所誅,止是太子之眾自潰,故太子被害耳,不得謂之誅武三思不克也,當云以羽林千騎兵誅武三思,已而眾潰,死之,如此乃盡其實。

四曰自相違舛

王瑰恭憲太后弟乃以為惠安太后弟

《宦者·楊復恭傳》云:“王瑰者,惠安太后之弟也”。

  • 今案《后妃傳》懿宗凡二后,一曰惠安皇后王氏,一曰恭憲皇后王氏。《惠安傳》則不載有弟瑰事,至《恭憲傳》則載弟瑰事甚詳,且又述其被害事,與《復恭傳》正合,然則,瑰乃恭憲弟,非惠安弟也。

以三月二日為中和日

《方技·桑道茂傳》云李泌病篤,以三月二日中和日強入見,不能歩,歸而卒。

  • 今案李泌請以二月朔為中和節(jié),帝悅;又案《本紀》泌以三月甲辰薨,是歲正月甲辰朔,而《鄴侯家傳》以為三月二日寒食,而泌力疾赴內(nèi)宴,不能歩,歸而卒,然則泌以三月二日甲辰寒食日薨,而《道茂傳》以為中和節(jié)日則誤也。

太宗紀享年差三歲

  《太宗本紀》:“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皇帝崩于含風殿,年五十三?!苯癜浮队菔滥蟼鳌窋⑻谡Z曰:“吾年十八舉義兵,二十四平天下,未三十即大位?!鼻姨谝运鍩鄞髽I(yè)十三年起義兵,是歲丁丑,而太宗自謂年十八,則是庚申歲生。又《太宗紀》云:“大業(yè)中,突厥圍煬帝雁門,詔書募兵赴援,太宗時年十六往應募”。案隋書紀,突厥以大業(yè)十一年圍煬帝于雁門,是歲乙亥,而太宗年十六,則亦是生于庚申歲,以二者推較,則太宗以庚申生無疑矣。貞觀二十三年,歲在己酉,自庚申至己酉止,是五十年,而本紀以為年五十三則誤也。

杜佑所終之官與桑道茂傳不同

  《桑道茂傳》云:“杜佑終于司徒”。今案佑傳,以太保致仕而終,非司徒也。

明皇帝公主數(shù)多一人

  《公主傳》:“明皇帝二十九女”。今案其名數(shù),乃有三十人,即不知其總凡之誤邪?名數(shù)之誤邪?然修書而至于如此,亦可謂疏謬矣。

穆宗紀始封與憲宗紀異

  《穆宗紀》云:“始封建安郡王,進遂王”。今案《憲宗紀》,元和元年八月丁卯,進封子延安郡王宥為遂王【即穆宗也】?!赌伦诩o》以為建安,《憲宗紀》以為延安,二者必有一誤。

建王已改名而薨時猶書故名

《穆宗紀》:“長慶元年五月丙辰,建王審薨?!苯癜浮妒蛔谥T子傳》云憲宗二十子內(nèi)《澧王惲傳》末云:“初,惲名寛、深王察、洋王寰、綘王寮、建王審,元和七年,并改今名?!眲t是寛以下,其名皆改從心,故審改名恪,而《本傳》書為建王恪也。既于元和七年【壬辰】改為恪,至長慶元年【辛丑】薨時,猶書為審,其誤可見也。

謂八王史失其薨年而自有薨年可見者

  《十一宗諸子傳》內(nèi)憲宗二十子,宋云:“凡八王,史失其薨年?!苯癜杆^“八王”者,深王悰、瓊王恱、沔王恂、婺王懌、茂王愔、衡王憺、澶王?、榮王?也。然案《僖宗紀》廣明元年八月:“癸卯,榮王?為司空。是月,?薨?!眲t是此一王薨年亦自可見,而本傳亦謂史失之者,誤也。

謂九王史逸其系胄而自有系胄可見者

 《宣宗諸子·通王滋傳》末云:“濟、韶、彭、韓、沂、陳、延、覃、丹九王,史逸其系胄云”今案《昭宗紀》,乾寧四年韓建所害九王內(nèi),彭王名惕,即憲宗子,沂王名禋,即昭宗子。此二王舉其名而考其傳,則皆見系胄,安得一概云史逸之也?

韋云起嘗為麟州刺史而本傳不載且是時未有麟州

  《裴寂傳》云:“麟州刺史韋云起告寂反。”今案《云起傳》,云起未嘗為麟州刺史,亦無告裴寂反之事。且又按《地理志》,麟州乃開元十二年始置,則方武德時,固未有麟州也。

虞世南傳及天文志敘星變?yōu)漠愂屡c紀志不同

  《虞世南傳》云:“貞觀八年,進封永興縣公,會隴右山崩,大蛇屢見,山東及江淮大水,后星孛虛危,歷氐馀百日。帝訪群臣,世南曰······”云云。又《天文志》云:“貞觀八年,八月甲子,有星孛于虛危,歷玄枵,乙亥不見?!?  今案《帝紀》“貞觀八年七月,隴右山崩。八月甲子,有星孛于虛危”?!段逍兄尽吩疲骸柏懹^八年。七月隴右山摧。”又云:“八年七月,山東江淮大水”又云:“隴右大蛇屢見”凡此所云,即虞世南傳及天文志所書之事也。其大節(jié)如山摧蛇見、大水星變,雖已僅同,至于間有違舛,則不能使人無疑。何者,如《世南傳》云:“星孛虛危,歷氐馀百日”。而《天文志》云:“甲子星孛于虛危......至乙亥不見”則止十二日爾,此一可疑也。自氐至虛危,凡歷大火、析木、星紀、玄枵四辰,即未知十二日之間,果能遍歷歟,此二可疑也。又云“星孛虛危,歷玄枵”,夫虛危即玄枵之次,今云“孛虛?!?,又云“歷玄枵”,此三可疑也。以是觀之,則志傳必有誤者矣。

李源年七十四而傳以為八十

  《李源傳》略云:“源八歲家覆,俘為奴,轉(zhuǎn)側(cè)民間。長慶初,年八十矣。御史中丞李德裕表薦源絕心祿仕五十馀年”。今案《明皇帝本紀》天寶十四載:“十二月丁酉,安祿山陷東京,留守李憕死之”。是歲乙未,而源年八歲,則是生于天寶七年戊子也。至長慶元年辛丑,止七十四歲爾。其長慶盡四年甲辰,又歷敬宗寶歷元年乙巳,二年丙午,文宗太和元年丁未,源始八十歲。然則既云“八歲家覆”,又云“長慶初年八十”,此二者必有一誤。況德裕為中丞,正長慶時,時源實未八十矣。

王同皎李多祚傳討二張?zhí)幩c桓彥范及皇后等傳不同

  《王同皎傳》云:“兵趨長生殿太后所?!薄独疃囔駛鳌芬嗤=癜浮痘笍┓秱鳌吩疲骸皶r武后處迎仙宮之集仙殿。”又《武后》及《張易之傳》皆云“迎仙院”,未知孰是。

獨孤懐恩獻后之弟而以為侄

  《獨孤懐恩傳》云:“元正皇后弟也。懐恩之幼,隋文帝獻皇后以侄養(yǎng)宮中?!苯癜冈屎蠹大{祖之母,而《髙祖紀》云:“隋文帝獨孤皇后,髙祖之從母也?!庇纱搜灾?,則元正后與隋文獻后乃姊妹,而懐恩則弟也,安得謂之侄哉?

張??貶官年世相逺

 張薦傳略云:“??字文成。證圣中,天官侍郎劉奇以??及司馬鍾為御史。開元初,御史李全劾??多口語,訕短時政,貶嶺南。武后時,中人馬仙童陷黙,啜問文成安否,答曰:‘近自御史貶官?!唬骸畤写巳瞬挥茫瑹o能為也’”。

今案武后證圣元年乙未,明皇帝開元元年癸丑,相去一十九年,而??仍為御史,此已可疑。且又??既于開元初以御史貶官矣,何縁復云武后時?馬仙童曰:“近自御史貶官。”歟此一節(jié)前后乖舛。全不可考。

本紀書渾釋之死與傳不同

  《渾瑊傳》云:“父釋之,有才武,從朔方軍積戰(zhàn)多,累遷開府儀同三司,試太常卿、寧朔郡王。廣德中,與吐蕃戰(zhàn)沒”。今案《代宗紀》:“廣德二年二月辛未,仆固懐恩殺朔方軍節(jié)度留后渾釋之?!庇帧夺屩緜鳌吩疲骸袄罟忮霰:雨?,釋之以朔方都知兵馬使為禆將,進寧朔方節(jié)度留后。仆固懐恩之走,聲為歸鎮(zhèn),釋之曰:‘是必眾潰。將拒之’。其甥張韶曰:‘彼如悔禍還鎮(zhèn),渠可不納’。釋之信之,乃納懐恩。懐恩已入,使韶殺釋之,收其軍......”紀傳所載如此,而與《渾瑊傳》不同,未知孰是。

杜求仁傳舛誤

《杜求仁傳》云:“求仁與徐敬業(yè)舉兵,為興復府左長史,死于難。”今案《徐敬業(yè)傳》,求仁為匡復府右長史,與《求仁傳》不同,未知孰是。

賢妃徐惠為齊聃姊又為姑

  《徐齊聃傳》云:“高宗時,姑為帝婕妤”。子堅傳末又云:“齊聃姑為太宗充容,仲為高宗婕妤。”今案《后妃傳》云:“太宗賢妃徐惠,太宗召為才人,再遷充容,卒贈賢妃?!?、“惠之弟齊聃、子堅,皆以學聞,女弟為高宗婕妤?!比粍t徐齊聃在本傳則為賢妃、婕妤之侄,而堅為侄孫。在賢妃傳則齊聃乃賢妃、婕妤之弟,而堅乃侄也。未知何者為是。

蕭至忠傳敘蕭德言世次未明

  《蕭至忠傳》云:“祖德言,秘書少監(jiān)”。今案《宰相世系表》,德言乃至忠之曾祖,其世次甚明。又德言傳,亦謂至忠為曾孫,此必可信。今至忠傳止以德言為祖,則誤也。

徐州戍兵龐勛等擅還

  《康承訓傳》云:“咸通中,南詔復盜邉武寧兵七百戍桂州,六歲不得代。列校許佶、趙可立因眾怒,殺都將,詣監(jiān)軍,使丐糧鎧北還”今案《崔彥曾傳》云:“初,蠻冦五管陷交趾,詔節(jié)度使孟球募兵三千往屯,以八百人戍桂林。舊制,三年一更,至期請代。而彥曾親吏尹戡、徐行儉貪不恤士,乃議廩賜乏,請無發(fā)兵,復留屯一年。戍者怒,殺都將王仲甫,脅糧料判官龐勛為將,取庫兵剽湘、衡,虜丁壯,合眾千馀北還”然則《康承訓傳》以為“武寧兵七百戍桂林,六歲不得代而作亂”《崔彥曾傳》則以為“八百人戍三年請代,以復留一年,故怒而作亂”。此二者所載不同,未知孰是。

誅張昕三傳各異

   《高固傳》云:“李懐光反,使邠寧留后張昕將兵萬人先趣河中。固在行,乃伺間入帳下,斬昕首以徇。拜檢校右散騎常侍、前軍兵馬使”。 今案《楊朝晟傳》云:“李懐光反,韓游瑰退保邠寧,賊黨張昕守邠州,大索軍實,多募士,欲潛歸之。朝晟父懐賓為游瑰將,夜以數(shù)十騎斬昕及同謀者,游瑰遣懐賓告行在。德宗勞問,授兼御史中丞?!庇职浮俄n游瑰傳》云:“懐光檄假游瑰邠州刺史,欲因張昕殺之。游瑰既失兵,不知所圖,有客劉南金說之,游瑰馳入,邠說昕,昕不聽。游瑰移疾不出,陰結(jié)其將髙固等。游瑰伏甲先起,高固等應之,斬昕首以聞。”且張昕之死,不過止在一人之手,又其先必有主其謀者。今此則不然。在《高固傳》則以為固伺間斬昕;在《楊朝晟傳》,則以為楊懐賓以夜斬昕;在《韓游瑰傳》,則以為游瑰伏甲先起,而高固應之,乃斬昕。其主謀及致殺者果在何人?為史如此,使后人何?

劉禹錫得志時三事與別傳皆差

  《劉禹錫傳》云:“王叔文引禹錫及柳宗元與議禁中,所言必從。擢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頗慿藉其勢,多中傷士。若武元衡不為宗元所喜,下除太子右庶子······”今案《武元衡傳》云:“為御史中丞,順宗立,王叔文使人誘以為黨,拒不納。俄為山陵儀仗使。監(jiān)察御史劉禹錫求為判官,元衡不與,叔文滋不悅。數(shù)日,改太子右庶子?!比粍t元衡下遷庶子,乃以忤叔文、禹錫之故,非為柳宗元不喜。此其事與《禹錫傳》不同者一也。又云:“御史竇群劾禹錫挾邪亂政,群即日罷”。今案《竇群傳》云,德宗時遷侍御史。至順宗時,群不附王叔文,欲逐之,韋執(zhí)誼不可而止。憲宗立,轉(zhuǎn)膳部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事。然則當王叔文、禹錫等黨方盛時,群亦未嘗罷御史。此其事與《禹錫傳》不同者二也。又云:“韓皋素貴,不肯親叔文等,斥為湖南觀察使。”今案《韓皋傳》云:“入拜尚書右丞。王叔文用事,皋嫉之,謂人曰:‘吾不能事新貴從弟曅以告叔文,叔文怒,出為鄂岳蘄沔觀察使?!庇^此,則皋所忤者叔文及其一黨之人,不獨止禹錫而已。此事當載之《叔文傳》中乃可,非《禹錫傳》之所當書也。且皋之出,自為鄂岳蘄沔觀察,又非湖南,此其事與《禹錫傳》不同者三也。噫如禹錫者,因非良士,而又朋附小人,竊弄威柄。方其得志之秋,朋黨構(gòu)扇,變故易常,妄相進擢,既不卟天下之望,宜為正人之所疾惡。意其當日施為恣橫者,不止此數(shù)事而已。然當時史臣不能摭其信實之事,筆之簡策,止掇拾微末一二,且又差舛不同,不惟無以見其過惡之跡,而又使后世疑其事之不然,此最為可惜也

張巡用兵人數(shù)誤

 《忠義·張巡傳》贊云:“以疲卒數(shù)萬。”今案巡所用戰(zhàn)兵止數(shù)千,不滿萬人,贊之所云誤矣。

王燾等世次不明

  《王圭傳》及《酷吏·王旭傳》皆云燾及旭乃圭之孫。今案《宰相世系表》,則二人皆圭之曾孫,未知孰是。

裴寂字不同

   《裴寂傳》云:“寂字玄真。”今案《宰相世系表》,則字真玄,未知孰是。

劉審禮傳與表不同

  《劉審禮傳》云:“子殆庶?!庇衷疲骸耙讖臑榕沓情L史?!苯癜浮对紫嗍老当怼罚骸按?、易從為漢州長史?!蔽粗胧恰?/p>

虢王子次序不同

  《虢王鳯傳》云:“七子,次子茂融。”今案《宗室世系表》,鳯止六子,而茂融第四,未知孰是。

館陶公主所尚不同

   《酷吏·崔器傳》云:“曾祖恭禮尚館陶公主?!苯癜浮豆鱾鳌?,高祖女真定公主嫁崔恭禮,又館陶公主下嫁崔宣慶。今器傳乃云“恭禮尚館陶”,未知孰是。

崔良佐傳誤

  《藝文志》崔良佐《三國春秋》注云:“良佐,深州安平人,日用從子?!苯癜浮洞奕沼脗鳌?,乃滑州靈昌人,而又《崔元翰傳》述良佐云:“與日用從昆弟也。”此二傳鄉(xiāng)里宗族與《藝文志》不同,未知孰是。然以《宰相世系表》考之,則良佐乃日用之再從侄。以是言之,則從子者是,而從昆弟者誤歟?

武攸暨傳年號誤

  《武攸暨傳》云:“中宗時拜司徒,復王定。延秀之誅,降楚國公,景龍中卒”。今案《武延秀傳》,延秀以韋后敗時,與安樂公主同斬,則是景龍四年六月中事也。是歲六月壬午,韋后弒中宗。甲申,改元唐隆。庚子,臨淄王以兵誅韋氏及安樂公主、武延秀等。甲辰,睿宗即位。七月己巳,改元景云。由是言之,延秀既誅之后,何縁復有景龍年號乎?

兩傳載周贄安太清不同

   《李光弼傳》云“河陽北城之戰(zhàn),賊眾奔敗,禽周摯?!苯癜浮妒匪济鱾鳌吩疲骸皶r周贄以后軍屯福昌,駱悅惡其貳,乃殺贄?!薄举?、摯雖不同,其實一人也?!壳抑苜椧褳楣忮鏊?,何縁復從思明領(lǐng)軍屯福昌,而為駱悅所殺歟?又《光弼傳》云:“安太清襲懐州,守之······光弼令郝廷玉由地道入懐州,得其軍號,登陴大呼,王師乘城,禽太清、楊希仲,送之京師,獻俘太廟。”《侯仲莊傳》亦云“禽安太清。”今案《史思明傳》云:“使安太清取懐州以守,光弼攻之,太清降?!庇职浮陡缡骊讉鳌芬嘣平蛋蔡?、光弼、《仲莊傳》言禽,而《思明曜傳》言降,未知孰是。

郝玭馬璘傳不同

   《郝玭傳》云:“貞元中,為臨涇鎮(zhèn)將。嘗從數(shù)百騎出野,還,說節(jié)度使馬璘曰:‘臨涇扼洛口,其川饒衍,利畜牧。其西走戎道曠數(shù)百里皆流沙,無水草,愿城之,為休養(yǎng)便地’玭出,或謂璘曰:‘玭言信然。雖然,公所以蒙恩大幸,以邊防未固也。上心日夜念此,故厚于公。若用玭言,則邊已安,尚何事為’璘遂不聽?!苯癜浮恶R璘傳》云:“徙涇原節(jié)度使,大歷八年,吐蕃內(nèi)冦,璘與渾瑊擊破之,十二年卒于軍,是歲丁巳”。今玭傳云,貞元中說馬璘,而貞元元年歲在乙丑,則是時璘卒已九年矣,玭安得與璘有言哉?此可疑者一也。案璘傳云,在涇八年,繕屯壁為戰(zhàn)守具,令肅不殘,人樂為用,敵不敢犯。今《郝玭傳》所言乃如此,則正與《璘傳》相反。此可疑者二也。案舊書玭傳則云:“臨涇地居險要,當敵要沖,白其帥,帥不從”則是舊史未嘗以為馬璘,未審新書何由指以為馬璘?此可疑者三也。

蘇定方傳誤

《蘇定方傳》云:“至恒篤城,欲殺降人取貲。定方一不取,太宗知之?!苯癜副炯o,此乃高宗顯慶元年九月事,今云太宗,則誤也。

江夏王道宗李靖等傳不同

《江夏王道宗傳》云:“助李靖破敵,親執(zhí)頡利可汗?!苯癜咐罹讣巴回蕚鳎蓊R利者,張寶相也。而《道宗傳》以為道宗親執(zhí),未知孰是。

劉澭入朝紀傳不同

   《德宗本紀》貞元八年:“十一月,幽州盧龍軍節(jié)度使劉濟及其弟瀛州刺史澭戰(zhàn)于瀛州,澭敗奔于京師。”今案《澭傳》云:“澭,怦次子,濟母弟。怦得幽州,病且死,澭輒以父命召濟于莫州,濟嗣總軍事,故德澭之讓,以為瀛州刺史,有如不諱,許代已。久之,濟自用其子為副大使,澭不能無恨,因請以所部為天子戍隴,悉發(fā)其兵千五百馳歸京師,無一卒敢違令者?!逼涫屡c《紀》全異,未知何者為是。

孔戢傳誤

《孔戢傳》云:“初,父死難,詔與一子官,補修武尉,不受,以讓其兄戡?!苯癜杆离y者,《巢父傳》則以戣、戡、戢為從子。又案《宰相世系表》,戣、戡、戢實巢父兄岑父之子,是則非巢父之子審矣。今戢傳,乃指巢父為父,則甚誤矣。

劉弘基殷開山傳誤

《劉弘基傳》云:“討薛舉,戰(zhàn)淺水原,八緫管軍皆沒,唯弘基軍戰(zhàn)力矢盡,為賊拘,仁杲平,乃克歸。”《殷開山傳》云:“從秦王討薛舉,會王疾甚,臥營,委軍于劉文靜,誡曰:‘賊方熾,邀速戰(zhàn)利,公等毋與爭,糧盡眾枵乃可圖’開山銳立事,說文靜曰:‘王屬疾,憂公弗克濟,故不欲戰(zhàn)。今宜逗機制敵,無專以賊遺王也。請勒兵以怖之’遂戰(zhàn)析墌,為舉所乘,遂大敗,下吏當死,除名為民。”今案析墌,城名也?!兑箝_山傳》及《地理志》以為析墌,而薛舉及《仁杲傳》則以為高墌,未知孰是。今以紀傳考之,薛舉自唐得長安之后,至于仁杲降太宗之時,與唐兵前后凡五戰(zhàn),雖紀傳多不載其地名,然徐參考,亦可參見。自高祖初入關(guān),義寧元年,舉入冦扶風,為秦王所破,此第一戰(zhàn)也。【此不書于《高祖紀》,而見于《高宗紀》,并舉本傳?!课涞略炅?,舉又冦涇州。秦王西討,屯于高墌。王臥疾,而長史劉文靜、殷開山等觀兵于高墌,為舉所大敗,死者十六,大將慕容羅睺、李安逺、劉弘基皆沒。王還京師,舉拔高墌,將趨長安而病死。此第二戰(zhàn)也。【此見于《高祖太宗紀》及《薛舉傳》?!渴悄臧嗽滦了?,舉卒。己丑,秦王復西討,屯于高墌,相持六十馀日。九月,甲寅,秦州揔管竇軌及仁杲戰(zhàn),敗績。此第三戰(zhàn)也?!敬艘娪诟咦妗短诩o》?!坑峙c長平王叔良戰(zhàn)于百里細川而執(zhí)劉感,此第四戰(zhàn)也。   

五曰年月時世差互

韋弘景封還詔書事一以為憲宗一以為穆宗

  《韋弘景傳》云:“遷給事中。駙馬都尉劉士涇賂權(quán)近,擢太仆卿。弘景上還詔書,穆宗使喻其先人昌有功,朕所以念功睦親者。弘景固執(zhí)。帝怒,使宣慰安南,由是有名?!苯癜浮秳⑹繘軅鳌吩疲骸斑w太仆卿。給事中韋弘景等封還制書,以士涇交通近幸,不當居九卿。憲宗曰:‘昌有功于邊,士涇又尚主官少卿已十馀年,制書宜下’。弘景等乃奉詔?!贝硕饕灰詾槟伦?,一以為憲宗,一則云弘景固執(zhí)帝怒,使宣慰安南,一則云弘景等乃奉詔。二說殊不同,未知其孰是。且又《士涇傳》云:“弘景等即不知馀人為誰”此皆舛誤之甚者也。

魏謨罷相差四年

  《魏謨傳》云:“大中十五年,以平章事領(lǐng)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苯癜浮缎诩o》,大中十一年二月辛巳,魏謨罷。又《宰相表》云:“大中十一年二月辛巳,謨?yōu)闄z校戸部尚書、平章事、西川節(jié)度使?!倍卟煌?,或者本傳以為十五年者誤歟?

李訴平蔡州差一年

  《李訴傳》云:“于時元和十一年十月己卯,師夜起,黎明雪止。訴入駐元濟外宅,蔡吏驚曰:‘城陷矣’。元濟請罪,梯而下,檻送京師。”今案《憲宗紀》,元和十二年十月癸酉,克蔡州。又韓愈《平蔡碑》云:“十二年八月,丞相度至師。十月壬申,訴用所得賊將,自文城因天大雪,疾馳百二十里。用夜半到蔡,破其門,取元濟以獻?!比粍t《憲宗紀》《新書》正得其實,而《訴傳》以為元和十一年十月己卯,則大誤矣。

閻立本為中書令差一年

  《閻立本傳》云:“咸亨元年,官復舊名,改中書令,卒?!薄玖⒈境跻钥傉略隇橛蚁啵局袝钜?。】今案《宰相表》,則咸亨二年立本方為中書令,未知孰是。

武惠妃薨差一年

   《楊貴妃傳》云:“開元二十四年,武惠妃薨。”今案《玄宗紀》:“開元二十五年,四月乙丑,廢皇太子瑛及卾王瑤、光王琚為庶人,皆殺之。十二月丙午,惠妃武氏薨?!庇职浮痘蒎鷤鳌芳笆绥?,先死而后薨。既瑛等皆二十五年死,則妃之薨無由卻在二十四年,其理甚明。然則《楊貴妃傳》所云差一年矣。

王志愔傳幸東都差一年

  《王志愔傳》云:“開元九年,帝幸東都,詔留守京師。京兆人權(quán)梁山妄稱襄王子謀反?!苯癜浮缎诩o》,開元九年并無幸東都之事,而十年正月丁巳如東都。九月,京兆人權(quán)梁山反,伏誅。志愔傳所云九年者,誤也。

王求禮傳久視二年大雪誤

   《王求禮傳》云:“久視二年三月,大雨雪?!苯癜浮侗炯o》,久視止有元年,至次年正月丁丑改元大足,至十月改元長安,則是久視無二年三月矣。且又案《本紀》及《五行志》,長安元年三月亦無大雨雪,止是《五行志》云:“久視元年三月,大雪。”疑《求禮傳》所云即此事,而誤以元年為二年爾。

武后問狄仁杰求奇士其年誤

  《張柬之傳》云:“長安中,武后謂狄仁杰曰:‘安得一奇士用之?’”今案《本紀》及《狄仁杰傳》,仁杰以圣歷三年九月薨,是年歲在庚子,【即久視元年也?!慷L安元年歲在辛丑。由是言之,《柬之傳》云長安中,必誤也。

岑羲為同三品年誤及官稱不同

  《岑羲傳》云:“遷秘書少監(jiān),進吏部侍郎。帝崩,詔擢右散騎常侍、同中書門下三品。睿宗立,罷為陜州刺史,再遷戸部尚書。景云初,復召同三品?!苯癜浮额W诩o》云:“景云元年六月壬午,韋皇后弒中宗,矯詔立溫王重茂為皇太子。以刑部尚書裴談、工部尚書張錫同中書門下三品;吏部尚書張嘉福、中書侍郎岑羲、吏部侍郎崔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薄对紫啾怼芬嗤?。即無中宗崩,而羲以右常侍為同三品之事。六月甲辰,睿宗即位。至七月丁巳,羲罷為右散騎常侍。先天元年正月,以戸部尚書始同三品,蓋自景云元年【即景龍四年庚戌歲也】六月溫王即位,改元唐隆。是月睿宗即位,己巳大赦,改元景云。至二年【辛亥】,先天元年【壬子】正月,羲始為同三品。然則非景云初,乃先天初也。紀及表又云“羲曾為中書侍郎”,而本傳無之,亦脫漏也。

竇懐貞傳誤

   《竇懐貞傳》云:“俄與李日知、郭元振、張說皆罷為左御史大夫,逾年復同中書門下三品?!苯癜浮额W诩o》,景云二年【辛亥】十月,竇懐貞罷。先天元年【壬子】正月乙未,左御史臺大夫竇懐貞同中書門下三品。則是止三數(shù)月耳,非逾年也。或曰,史家止謂改歲則為逾年,非謂過一期也。愚曰:唯《新書》之例不然,故不得不疑而辨之。案《杜元穎傳》謂穆宗即位不閱歲,而元穎至宰相。且穆宗以元和十五年閏正月即位,次年長慶元年二月元穎入相,斯亦可謂逾年矣。而本傳以為不閱歲,又云“甫再期,出為西川節(jié)度使”,葢謂僅及二周,而元穎以長慶元年二月為相,至三年十月罷,凡二周歲,馀八月,而本傳以為“甫再期”今竇懐貞自罷相至復同三品,雖曰“改歲”而止三四月,又安得遂以為逾年哉?

常山王承乾卒紀傳差一年

  《常山王承乾傳》云:“貞觀十七年,廢為庶人,徙黔州,十九年死。”今案《本紀》,貞觀十八年十二月壬寅,庶人承乾卒,與本傳差一年。

惠昭太子薨年紀傳不同

  《憲宗紀》元和四年閏三月:“丁卯,立鄧王寧為皇太子?!薄炯磹{昭太子也】;六年十二月:“辛亥,皇太子薨?!苯癜浮赌伦诩o》云:“元和七年,惠昭太子薨?!倍痘菡烟觽鳌吩疲骸袄罱{等建言立皇太子。帝曰:‘善’。以寧為皇太子。冊禮用孟夏雨不克。改用孟秋,亦雨,冬十月,克行禮。明年薨,年十九?!币允峭浦稇椬诩o》,惠昭以元和四年立,六年十二月薨,而《穆宗紀》云“元和七年薨”,已為舛錯。今《惠昭本傳》又云“冬十月,克行禮,明年薨”,則是元和四年受冊成禮,而五年薨,愈見乖異,不知何者為是。然要之,李絳嘗上言曰:“陛下受命四年,而冡子未建,于是乃立太子?!眲t是元和四年立之無疑。但薨年則紀傳交互,為難考爾。

孝敬皇帝年差一歲

  《孝敬皇帝傳》云:“弘奏請數(shù)怫旨。上元二年,從幸合璧宮,遇鴆薨,年二十四?!庇帧陡咦诩o》:“上元二年四月己亥,天后殺皇太子。五月戊申,追號皇太子為孝敬皇帝。今案《燕王忠傳》云:“王皇后廢武后子弘,甫三歲。”又《髙宗紀》:“永徽六年十月己酉,廢皇后為庶人”。是歲乙卯,而弘三歲,則是以癸丑生,至上元二年歲在乙亥,薧止是二十三年,不得云“二十四”也。

章懐太子傳年誤

  《章懐太子傳》云:“上元元年,復名賢?!笔菚r皇太子薨,其六月,立賢為太子。今案《髙宗紀》及《三宗諸子傳》并云皇太子以上元二年薨,獨此傳以為元年,蓋誤也。

慶王琮薨差一年

  《十一宗諸子傳》云:“奉天皇帝琮······天寶元年,改節(jié)河東。十載薨······”【琮本封慶王】今案《玄宗紀》云:“天寶十一載,五月戊申,慶王琮薨。”恐本傳之誤也。

張浚死差一年

   《張浚傳》云:“遷左仆射致仕,居洛長水墅。王師范起兵青州,欲取浚為謀主,不克。全忠脅帝東遷,浚聞曰:‘乘輿卜洛,則大事去矣’。蓋知其將篡也。全忠畏浚,構(gòu)它鎮(zhèn)兵,使張全義遣牙將如盜者,夜圍墅,殺之,屠其家”,實天復二年十二月【是歲壬戌】。今案《昭宗紀》,天復元年【辛酉】十月,朱全忠犯京師。十一月壬子,昭宗如鳯翔。戊辰,全忠犯鳯翔。自是全忠圍鳯翔至天復三年【癸亥】正月,王師范取兗州。甲子,昭宗幸全忠軍。己巳,昭宗至自鳯翔。十二月丙申,朱全忠殺尚書左仆射致仕張浚。由此觀之,則天復二年十二月,昭宗尚在岐下,為全忠所圍未出,亦未有卜洛之事,王師范亦未起兵。然則《本紀》所書三年十二月丙申殺浚,為得其實,而本傳云二年十二月者,誤也。且又浚以三年既死,而昭宗以四年遷洛。今觀《浚傳》所書,則似遷洛之后,浚方被殺,此蓋傳中文。

肅王薨差一年

  《肅王詳傳》云:“建中二年薨。”今案《德宗紀》:“建中三年十月丙子,肅王詳薨。”與傳差一年。

武攸暨傳年次誤

  《武攸暨傳》云:“天授巾,自千乘郡王進封定王。長安中,降王壽春。中宗時,拜司徒,復王定?!苯癜浮段涑兴脗鳌吩疲骸爸凶趶臀唬讨芯磿煹妊灾T武不當王,帝柔昏不斷,才降封一級。三思王德靜郡攸暨壽春。”然則攸暨之降王壽春,乃中宗神龍時事也。而傳以為長安中,則誤矣。

啖助傳贊誤

  《儒學啖助傳》贊云:“嗚呼!孔子沒乃數(shù)千年。”今案孔子以魯哀公十六年壬戌歲卒,距嘉祐五年庚子進新書之歲,止一千五百三十九年。又案啖助以大歷五年庚戌歲卒,止距孔子之卒,才一千二百四十九年。今乃云孔子沒數(shù)千年,無乃誤歟?

懿德太子傳誤

  《懿德太子重潤傳》云:“大足中,張易之兄弟得幸武后,或譖重潤與其女弟永泰郡主及主婿竊議,后怒,杖殺之,年十九。”今案《重潤傳》首云:“重潤生,髙宗喜甚,乳月滿,為大赦天下,改元永淳?!倍悄隁q在士午。大足止有元年,歲在辛丑,則是重潤年二十,謂之十九,則誤也。

上官昭容傳誤

   《上官昭容傳》云:“西臺侍郎儀之孫,父廷芝,與儀死武后時?!苯癜浮渡瞎賰x傳》云:“麟德元年,坐梁王忠事下獄死,子廷芝亦被殺?!庇帧侗炯o》麟德元年:“十二月丙戌,殺上官儀?!薄段浜髠鳌吩疲骸镑氲鲁酰笳俜绞繛樾M,宦人發(fā)之。帝怒,召上官儀草詔廢后。后諷許敬宗構(gòu)儀殺之?!比粍t武后以麟德元年造蠱,是年殺儀。方是時,髙宗尚親政,武后止居中宮,后二十年方有臨朝稱制事,則當麟德初,不得謂之“武后時”也。

江夏王道宗傳誤

  《江夏王道宗傳》:“高宗永徽初,房遺愛以反誅。長孫無忌、禇遂良與道宗有宿怨,誣與遺愛善,流象州,道病薨,年五十四?!苯癜傅雷诒緜髟疲骸芭峒排c劉武周戰(zhàn)度索原,寂敗,賊逼河東,道宗年十七,從秦王討賊?!鼻遗峒排c劉武周度索原之戰(zhàn),即武德二年九月介州姜寶誼死之之戰(zhàn)是也。【此戰(zhàn)見于《裴寂》《姜寶誼》《劉武周傳》《髙祖本紀》武德二年中】,是年歲在己卯,時道宗年十七,則是生于隋仁壽三年癸亥歲也。而房遺愛之誅,在永徽四年癸丑歲,自癸亥至癸丑,正五十一年爾,不得云年五十四也。

突厥傳敘永安王孝基誤

  《突厥傳》云:“武德四年,頡利率萬騎與苑君璋合,冦雁門,執(zhí)我使者。帝亦囚其使與相當。由是冦代州,敗行軍總管永安王孝基?!苯癜浮队腊餐跣⒒鶄鳌吩疲骸拔涞露?,劉武周冦太原,夏人呂崇茂以縣應賊,詔孝基為行軍總管攻之,工部尚書獨孤懐恩、內(nèi)史侍郎唐儉、陜州總管于筠隸焉······會尉遲敬德至,與崇茂夾官師,遂大敗。孝基及筠等皆執(zhí)于賊,謀亡歸,為賊所害······晉陽平,購尸不獲?!庇职浮侗炯o》武德二年十月:“壬戌,劉武周冦晉州,永安王孝基及工部尚書獨孤懐恩、陜州總管于筠、內(nèi)史侍郎唐儉討之。是月,夏縣人呂崇茂反。十二月,永安王孝基及劉武周戰(zhàn)于下邽,敗績【此乃“戰(zhàn)于夏縣”,而誤作“下邽”,已有說見別篇。又孝基及于筠等四人被執(zhí),正在此戰(zhàn),而紀漏書,亦見別篇?!俊ぁぁぁぁぁと甓录滓?,獨孤懐恩謀反,伏誅?!景浮稇鱾鳌罚骸皯鞒踔\反,而敕令討武周,既而四人敗,被執(zhí)。俄而秦王破武周于美良川,懷思逃歸,而謀反事敗,遂伏誅?!薄克脑氯墒赝跏烂窦皠⑽渲軕?zhàn)于洺州,敗之。武周亡入于突厥,克并州?!庇墒茄灾腊餐跣⒒谖涞氯晁脑?,劉武周未破敗之前已被害矣,何縁四年猶為行軍總管,而與突厥戰(zhàn)乎?此蓋誤也。

太宗薛舉相持六十馀日事

  《太宗紀》云:“武德元年,薛舉冦涇州,太宗為西討元帥。七月,太宗有疾,諸將為舉所敗。八月,太宗疾間,復屯于髙墌城,相持六十馀日。已而舉死,其子仁杲率其眾求戰(zhàn),太宗按軍不動。久之,仁杲糧盡,太宗曰:‘可矣’乃遣總管梁實柵淺水原,仁杲將宗羅睺擊實,太宗率兵出其后,羅睺敗走,太宗追之,至其城下,仁杲乃出降?!苯癜浮扼{祖紀》武德元年:“六月癸未,薛舉冦涇州,秦王世民為西討元帥。七月壬子,劉文靜及薛舉戰(zhàn)于涇州,敗績。八月辛巳,薛舉卒。己丑,秦王世民為西討元帥,以討薛仁杲。十一月己酉,秦王世民敗,薛仁杲,執(zhí)之?!比粍t薛舉以六月癸未冦涇州,至八月辛巳卒,共五十九日耳。若自七月壬子舉敗劉文靜后,至八月辛巳止三十日耳。今《本紀》乃云“八月,太宗疾間,復屯于髙墌城,相持六十馀日,已而舉死?!眳⑤^《髙紀》前后,無復有與舉相持可及六十馀日之處。

吐谷渾傳貞觀九年誤

  《吐谷渾傳》云:“其王慕容伏允拘天子行人趙德楷,貞觀九年,詔李靖等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擊之?!苯癜浮侗炯o》,其吐谷渾執(zhí)趙德楷,及命李靖等六總管伐之,皆貞觀八年十二月事,非九年也。

六曰官爵姓名謬誤

紀書團練使崔灌而傳乃觀察使崔瓘

   《代宗紀》大歷五年:“四月庚子,湖南兵馬使臧玠殺其團練使崔灌?!苯癜浮洞蕲弬鳌吩疲骸碍?,博陵人,以士行脩謹聞,累官至灃州刺史······大歷中,遷湖南觀察使。時將吏習寛弛,不奉法,瓘稍以禮法繩裁之,下多怨。別將臧玠、判官逹奚覯忿爭,覯曰:‘今幸無事。’玠曰:‘欲有事邪?’拂衣去。是夜,以兵殺覯。瓘聞難,惶懼走,遇害?!贝思醇o所書者,而不同如此,蓋《紀》誤也。

天策上將乃書為上將軍

  《禇亮傳》云:“初,武德四年,太宗為天策上將軍?!苯癜浮陡咦婕o》:“武德四年十月己丑,秦王世民為天策上將,領(lǐng)司徒?!庇帧短诩o》云:“髙祖以謂太宗功髙古官號不足以稱,乃加號天策上將,領(lǐng)司徒。”又《宰相表》云:“武德四年十月己丑,世民加司徒、天策上將?!庇帧短苾€傳》:“太宗曰:‘天策長史,不見上將擊賊耶?’”然則其官止是天策上將,非上將軍也。

紀云矍璋而傳乃瞿章

   《昭宗紀》乾寧四年:“五月壬午,朱全忠陷黃州,刺史矍璋死之?!苯癜浮稐钚袑s傳》云:“汴將朱友恭、聶金率騎兵萬人與張崇戰(zhàn)泗州,金敗。瞿章守黃州,聞友恭至,南走武昌柵。行密遣將馬珣以樓船精兵助章守。友恭次樊港,章?lián)U不得前,友恭鑿崖開道,以強弩叢射,殺章別將,遂圍武昌。章率軍薄戰(zhàn),不勝,友恭斬章,拔其壁。”然則書為“矍璋”者誤也。

史思明朱泚傳各有敬釭許季常

  《史思明傳》云:“思明又遣敬釭擊兗鄆?!庇衷疲骸八济鞔笈僭S季常,將誅而釋之。”今案朱泚僭即皇帝位,以敬釭為御史大夫,許季常京兆尹。斯二人名姓皆同。然史思明之亂,至朱泚建中之變已二十五六年矣,二人者果存而助亂歟?或者姓名偶同歟?其誤記歟?不可得而知,脩史家亦當定其去取也。

目錄著王??而傳乃王琳

   《目錄·第一百三十·烈女傳》有“王??妻韋?!苯癜钙鋫?,乃“王琳妻韋”也,未知孰是。

封道言名不同

  《公主傳》:“髙祖女淮南公主,下嫁封道言。”今案《封倫傳》,乃名言道,未知孰是。

楊昢名不同

   《外戚傳》楊國忠四子:“暄、昢、曉、晞?!庇衷疲骸皶^尚萬春公主?!薄顿F妃傳》亦同,其字皆從日。今案《公主傳》及《宰相世系表》,其“昢”字皆從月,蓋誤也。

王摶名不同

  《王??傳》:“其孫摶,字昭逸?!苯癜浮对紫嗍老当怼方宰鳌安保粗胧?。

梁武孫名誤

  《宰相世系表》內(nèi)敘梁武孫云:“統(tǒng)五子:歡、譽、登、??、?。”今案表內(nèi)有“察”字而無“登”字,蓋“登”當作“察”也。

嗣郯王戒丕字誤

  《顧彥暉傳》云:“乾寧四年,華洪率眾五萬攻彥暉,【王建之將也】取渝、昌、普三州,壁梓州南。帝仍遣左諫議大夫李洵論止,建拒命。帝以嗣郯王戒丕鎮(zhèn)鳳翔,徙茂貞代建,皆不奉詔?!苯癜浮侗炯o》,乾寧四年六月,貶王建為南州刺史,以李茂貞為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嗣覃王嗣周為鳯翔隴右節(jié)度使。茂貞不受命。嗣周及茂貞戰(zhàn)于奉天,敗績。況嗣覃王嗣周、嗣延王戒丕,紀傳中載之多矣,唯此傳乃作“嗣郯王戒丕”,誤也。

武德四年封越王元茂誤

   《髙祖紀》:“武德四年四月甲寅,封子元方為周王,元禮鄭王,元嘉宋王,元則荊王,元茂越王?!苯癜浮扼{祖諸子傳》云:“周王元方,武德四年始王,與鄭、宋、荊、滕四王同封”,正謂此也。今紀內(nèi)書元茂封越王,而傳乃是滕王,已見差舛。而又《髙祖》諸子中無名元茂者,以是推之,實紀誤也。當書云“元懿滕王”為是。況傳中自周王元方已下,皆有次序,載其名。故徐康王元禮初王鄭,韓王元嘉始王宋,彭思王元則初王荊,鄭惠王元懿始王滕。凡此皆有根源,一一可考。而紀之所書,殊無據(jù)依也。

信王憻名紀傳不同

   《懿宗紀》:“咸通元年七月,封叔??為信王。八年十二月,信王??薨?!苯癜浮妒蛔谥T子傳》,憲宗二十子無名??者,止有信王憻,咸通八年薨。既封于信而又薨,年與傳相符。則此信王??即憻無疑。但紀傳名不同,必有誤者。

昭宗子裕紀書為祐

  《昭宗紀》:“大順二年六月丙午,封子祐為德王。”今案《昭宗諸子》,德王名裕,不名祐也。況乾寧四年立為皇太子時名裕,即可見此誤也。

王茂章誤作彥章

  《楊行密傳》云:“天祐二年,王彥章、李德誠拔潤州,殺安仁義?!苯癜浮短??傳》云:“行密遣將王茂章攻潤州”,又云:“行密使王茂章穴地取潤州。”參校諸傳,當作“茂章”為彥章者誤也。

辛云京官誤

  《仆固懷恩傳》云:“史朝義退守莫州,于是都知兵馬使薛兼訓、郝廷玉、兗鄆節(jié)度使辛云京會師城下。”今案《肅宗紀》云:“寶應元年【壬寅】,建卯月癸丑,河東軍亂,殺其節(jié)度使鄧景山,都知兵馬使辛云京自稱節(jié)度使?!庇帧洞诩o》云:“廣德元年【癸卯】,正月甲申,史朝義自殺?!苯瘛镀凸虘讯鱾鳌份d云京等會師于莫州城下,正是寶應元年、廣德元年冬春之際。又按《辛云京傳》,云京自為河東節(jié)度使之后,未嘗移鎮(zhèn),卒于太原,亦未嘗為兗鄆節(jié)度使。況云京新得太原,必不敢輕出會師討賊,此蓋誤書也。

朗陵王父子名皆未明

   《太宗諸子傳·蜀悼王愔傳》末云:“子璠嗣王,武后時謫死歸誠州。神龍初,以朗陵王祎子褕嗣?!苯癜咐柿晖跫从袅滞蹉≈右病!俱∫嗵谧印俊躲鳌吩疲骸八淖樱喝?、瑋、琨、璄?,|早卒,中宗追封朗陵王,子??出繼蜀王愔?!庇墒茄灾恕妒裢鮽鳌匪啤耙岳柿晖醯t子??嗣”,當作“以朗陵王瑋子袨嗣”也。況開元中有信安王祎,即琨之子,而朗陵之親侄,無容與伯父同名,以此益見朗陵王祎當作瑋字也。然《三宗諸子傳》內(nèi),《許王素節(jié)傳》末云:“乃以嗣蜀王褕為廣漢王?!币浴蹲谑沂老当怼房贾?,蓋??本名?也。

吳大瓘名不同

  《柳晟傳》云:“授學于吳大瓘,并子通玄?!苯癜浮秴峭ㄐ鳌?,其父乃名道瓘,未知孰是。

楊子琳作楊惠琳二事

  《劉昌裔傳》云:“去入蜀,楊惠琳亂,昌裔說之,惠琳順命,拜瀘州刺史,署昌裔州佐?;萘账?,客河朔間,曲環(huán)方攻濮州,表為判官。為環(huán)檄李納,剴曉大誼。環(huán)上其藁,德宗異之?!苯癜浮稇椬诩o》,永貞元年十一月,夏綏銀節(jié)度留后楊惠琳反。元和元年三月,楊惠琳伏誅。自反至伏誅,止四五月耳,中間未嘗有順命事,此其一也。且惠琳之亂在夏州,而此傳乃云,去入蜀說惠琳,既順命拜瀘州刺史,地里全不相屬,此其二也。既惠琳死,乃與曲環(huán)檄李納,而環(huán)上其藳于德宗。按《德宗紀》,建中二年八月,平盧節(jié)度使李正已卒,子納自稱留后。貞元八年五月,平盧節(jié)度使李納卒,子師古自稱留后。皆德宗之世也。至憲宗世,惠琳反時,平盧節(jié)度使乃李師古,而納死已久矣,時又不相值,此其三也。曲環(huán)自建中三年為邠隴節(jié)度,其后改陳許,至貞元十五年卒。當惠琳反時,環(huán)死已久矣,無復與李納攻戰(zhàn)事,此其四也。且曲環(huán)攻李納時,乃德宗之初,而惠琳反在憲宗之初,相距二十四五年,曲環(huán)又已死,何緣先述惠琳死,然后方及曲環(huán)攻檄李納事?如此則顛倒錯亂,無復次序,此其五也。由此觀之,此非楊惠琳,乃楊子琳也。


  案《代宗紀》大歷三年七月:“瀘州刺史楊子琳反,陷成都,劍南節(jié)度留后崔寛敗之,克成都,子琳殺夔州別駕張忠?!庇职浮洞迣巶鳌吩?,寧攻郭英乂,英乂走靈池,為韓澄所殺。于是劍南大擾,楊子琳起瀘州討寧,詔宰相杜鴻漸為西川節(jié)度使,往平其亂。鴻漸入成都,乃表子琳為瀘州刺史以和解之。又數(shù)薦寧,朝廷因授寧西川節(jié)度使。大歷三年,寧入朝,楊子琳襲取成都,帝乃還寧于蜀,未幾,子琳敗。子琳者,本瀘南賊帥,既降,詔隸劍南節(jié)度,屯瀘州,杜鴻漸表為刺史,寧入朝,留弟寛守成都。子琳乘間起瀘州,以精騎數(shù)千襲據(jù)其地。寛戰(zhàn)力屈。寧妾任素驍果,既出家財募士,設部隊自將以進,子琳大懼,會糧盡且大雨,引舟至廷乘而去,收馀兵沿江而下。諸刺史震栗,僃餼牢以饗士。過黃草峽,守捉使王守仙伏兵五百,子琳前驅(qū)至,悉禽之,遂入虁州,殺別駕張忠,城守以請罪。朝廷以其本謀近忠,故授峽州刺史,移灃州鎮(zhèn)遏使。后歸朝,賜名猷。此乃楊子琳亂蜀之本末,正與《代宗本紀》相符,又與《昌裔傳》時世事狀相應。蓋《舊史》止書為楊琳,而修《新史》者遂誤以為惠琳,故其時世年月,皆參錯顛倒,前后不合。以子琳考之,則與紀傳年世事理皆符同,其誤昭然矣。今《新書》誤以子琳為惠琳處凡二,此劉昌裔并《戴叔倫傳》,其誤皆同也。


    《戴叔倫傳》云:“師事蕭穎士,為門人冠。劉晏管鹽鐵,表主運湖南,至云安,楊惠琳反,馳客劫之,曰:‘歸我金幣,可緩死’。叔倫曰:‘身可殺,財不可奪’乃舍之。嗣曹王皋領(lǐng)湖南、江西,表在幕府。”今案《劉晏傳》略云:代宗立,領(lǐng)度支、鹽鐵、轉(zhuǎn)運、鑄錢等使,拜吏部尚書,平章事,使如故。罷為太子賓客,領(lǐng)東都、河南江淮轉(zhuǎn)運、租庸鹽鐵常平使。《代宗紀》云:“廣德元年【癸卯】,正月癸未,京兆尹劉晏為吏部尚書、平章事,二年【甲辰】正月,罷?!薄稇椬诩o》云:“永貞元年【乙酉】十月,夏綏銀節(jié)度留后楊惠琳反。元和元年【丙戌】三月,楊惠琳伏誅?!薄恫芡醺迋鳌罚骸案抟越ㄖ性辍靖辍繛楹嫌^察使。李希烈反,【建中三年壬戍歲十月也】為江西節(jié)度使?!庇纱送浦?,劉晏之管鹽鐵,今且以廣德元年癸卯為始,至永貞元年乙酉,已四十三年矣。雖曹王皋為江西節(jié)度使之時,自廣德癸卯計之,至建中壬戍亦二十年,豈有主運而四十三年不罷之理?且叔倫主運在代宗初,而惠琳反在憲宗初,此時不相值一也?;萘罩丛谙闹?,而叔倫主運在湖南云安地里,聲勢何由相接?此地不相近,二也。以此見決,非楊惠琳明矣。案《代宗紀》,大歷三年七月壬申,瀘州刺史楊子琳反,陷成都,劍南節(jié)度留后崔寛敗之,克成都,子琳殺夔州別駕張忠。又《崔寧傳》敘子琳自成都敗,收馀兵沿江而下,遂入夔州城守,以請朝廷,授峽州刺史。其本末與《叔倫傳》相應,且正當代宗之初,劉晏管鹽鐵之際。此蓋亦楊子琳而誤為惠琳也。

以公主字為封號

   《楊貴妃傳》云:“每命婦入班,持盈公主等皆辭不敢就位?!苯癜浮吨T公主傳》,睿宗女玉貞公主字持盈外,不見有封持盈者。夫以公主之字而遂為封號,稱之可乎?就使當日時俗所稱,然史家亦當考正之也。

程昌裔名不同

  《楊貴妃傳》云:“十載正月望夜,妃家與廣寧主僮騎爭阛門,鞭梃讙競,主墜馬,僅得去。主見帝泣,乃詔殺楊氏奴,貶駙馬都尉程昌裔官。”今案《公主傳》乃程昌胤也,未知孰是。

張去奢去盈不同

  《公主傳》:“玄宗常芬公主下嫁張去奢?!苯癜浮睹C宗張皇后傳》,其尚常芬公主乃張去盈,非去奢也。未知孰是。

郭潛曜姓不同

  《公主傳》:“玄宗臨晉公主下嫁郭潛曜?!苯癜浮缎⒂褌鳌罚肃崫撽?,而其父萬鈞亦尚代國公主,證據(jù)甚明。為郭姓者誤也。

南昌公主

  《公主傳》:“髙祖女南昌公主,下嫁蘇勖?!苯癜浮短K勖傳》乃云南康公主,未知孰是。

張說字誤為銳字

  《禮儀志》,開元十四年,通事舍人王巖上疏,請刪去《禮記》舊文,而益以今事,詔付集賢院議。學士張說以為《禮記》不刋之書,去圣久逺,不可改易,而唐貞觀、顯慶禮儀注前后不同,宜加折衷,以為唐禮。乃詔集賢院學士右散騎常侍徐堅、左拾遺李銳及太常博士施敬本撰述歷年,未就而銳卒。蕭嵩代銳為學士,奏起居舍人王仲丘撰定為一百五十卷,是為《大唐開元禮》。

今案《藝文志》,《開元禮》一百五十卷注云:“張說請修貞觀、永徽五禮,為《開元禮》,命賈登、張烜、施敬本、李銳、王仲丘、陸善經(jīng)、洪孝昌撰集,蕭嵩摠之?!庇职础稄堈f傳》,說為集賢院學士,知院事,常典集賢圖書之任。開元十八年卒。又案《蕭嵩傳》,嵩以開元十四年以兵部尚書領(lǐng)朔方節(jié)度使,徙河西節(jié)度使,以破吐蕃功,授同中書門下三品。十七年進兼中書令。自張說罷宰相令缺,四年,嵩得之。又案《玄宗紀》,開元十一年四月,張說為中書令,十四年四月罷。十七年六月,蕭嵩兼中書令。以是言之,方初脩《開元禮》之時,即張說總領(lǐng)。至十八年說卒,即蕭嵩摠之。蓋皆以見任宰相或舊相總之也。況蕭嵩名位素崇,當開元十四年已為兵部尚書、節(jié)度使,而李銳乃其屬官,嵩豈容下與銳為代乎?此蓋是說卒,嵩代說為學士,而誤以“說”為“銳”,于是義理皆不明也。

雍王畢王房各有景誤

   《宗室世系表》,雍王繪之曾孫有廬國公、相州刺史景,誤。今案畢王璋之曾孫亦有蔡國公景,誤。此二人止是三從昆弟耳,無縁如此同名。按《江夏王道宗傳》云:“子景恒封廬國公、相州刺史?!比粍t雍王房之“景”誤,非也,當為“景恒而封廬國”。

范云仙等官誤

  《武后本紀》云:“長壽二年一月,殺內(nèi)常侍范云仙。三月,殺白潤府果毅薛大信?!苯癜浮逗箦鷤鳌穭t云“監(jiān)門衛(wèi)大將軍范云仙、白潤府果毅薛大信”,未知孰是。

蘇光榮名不同

  《孟元陽傳》云:“韓全義敗五樓,列將多私去,獨元陽與神策將蘇元策以所部屯溵水?!苯癜浮俄n全義傳》云:“討吳少誠而師皆潰,退保五樓,賊移屯逼之,乃與監(jiān)軍英秀等保溵水,不能固,又入屯陳州。是時唯陳許將孟元陽、神策將蘇光榮守溵水?!庇帧秴巧僬\傳》亦云神策將蘇光榮,而《韋弘景傳》亦有蘇光榮者為涇原節(jié)度使。然則名“光榮”者是而為“元策”者誤矣。

鹿晏弘名誤

  《田令孜傳》云:“復光部將鹿景弘?!苯癜赶挛募啊顿易诩o》,中和三年皆曰“晏弘”,然則此“景弘”字誤也。

牛勖名不同

  《田令孜傳》云:“復光部將鹿景弘、王建等以八都眾二萬取金、洋等州,進攻興元,節(jié)度使牛頊奔龍州。景弘自稱留后?!苯癜浮顿易诩o》中和三年:“十二月,忠武軍將鹿晏弘逐興元節(jié)度使牛勖,自稱留后。”《紀》以為勖,《傳》以為頊,未知孰是。

魚朝恩傳脫字

  《魚朝恩傳》云:“以左監(jiān)門衛(wèi)軍知內(nèi)侍省事。”今案監(jiān)門衛(wèi)軍疑不成號,當是將軍也。

李訓仇士良兩傳各載魚弘志名不同

  《李訓傳》云:“顧中尉魚志弘?!薄冻鹗苛紓鳌吩疲骸爸竞胗倚l(wèi)上將軍,兼中?!苯窀饕员緜魃舷挛目贾?,如《李訓傳》云:“弘志使偏將攻之”?!妒苛紓鳌吩疲骸芭c右神策軍中尉魚弘志挾帝還宮”,又云“與弘志議更立”,又云“弘志韓國公”,又云“士良弘志憤文宗與李訓謀”,又云“禍原于士良弘志?!庇职浮段渥诩o》,亦書為“魚弘志”,然則其人名“弘志”審矣,而傳或書為《志弘》,使后世何所取信乎?

馬舉官及名紀傳不同

  《懿宗紀》:“咸通九年龐勛反。十二月,前天雄軍節(jié)度使馬舉為南面招討使,泰寜軍節(jié)度使曹翔為北面招討使?!苯癜浮犊党杏杺鳌吩疲骸霸t以馬士舉為淮南節(jié)度使、南面行營諸軍都統(tǒng),以隴州刺史曹翔為兗海節(jié)度、北面都統(tǒng)、招討使?!迸c本紀所書名及官號有不同。又案《令狐绹傳》,馬舉本左衛(wèi)大將軍,遂代绹為南面招討使,亦不言為前天雄節(jié)度使,且又一名“舉”,一名“士舉”,莫知孰是。

盧坦傳誤書吳少誠

  《盧坦傳》云:“坦為東川節(jié)度使。初,坦與宰相李絳議多協(xié),坦出半歲而絳罷。吳少誠之誅,詔以兵二千屯安州。”今案李絳罷相在元和九年二月,則坦之出鎮(zhèn)東川,乃八年秋冬之交也。又案《憲宗紀》:“元和四年十一月,彰義軍節(jié)度使吳少誠卒,其弟少陽自稱留后。九年閏八月,彰義軍節(jié)度使吳少陽卒,其子元濟自稱知軍事,是后始相繼命將誅討?!比划斣桶四?、九年,則少誠之卒已久,朝廷未嘗有誅少誠之事。今此云“吳少誠之誅”,誤矣,當云“吳元濟之誅”也。

范陽王藹名不同

  《魯王靈夔傳》云:“子藹為范陽王宗室?!薄妒老当怼芬嗤?。今案《本紀》,垂拱四年九月,殺范陽郡王靄。藹、靄不同,未知孰是。

東莞郡公融名不同

  《虢王鳯傳》云:“次子茂融,宗室?!薄妒老当怼芬嗤=癜浮缎衔膫鳌吩啤皷|莞公融”,《本紀》垂拱三年亦作“東莞郡公融”,皆無“茂”字,未知孰是。

袁朗傳袁粲名誤

  《袁朗傳》云:“自滂至朗凡十二世,其間位司徒、司空者四世。淑、??、察皆死宋難,昂著節(jié)齊梁時?!苯癜冈手仁怂味烙趪y者,有淑、??、粲三人,然未嘗有名察者,則此言“察”乃“粲”字之誤也。

蘇弘軫名不全

   《鄭從讜傳》云:“河東節(jié)度使康傳圭遣大將伊釗、張彥球、蘇弘軫引兵拒沙陀,戰(zhàn)數(shù)負,傳圭斬軫以徇?!苯癜干衔脑啤昂胼F”,而下文止云斬“軫”,即不知軫姓蘇弘邪,或脫誤邪?

李氏表有知古二名

  《遼東李氏世系表》內(nèi),兩世之間有名“知古”者二人,必有誤者。

王琚王同皎等傳周璟名不同

  《王琚傳》云:“琚義其為,即與周璟、張仲之等共計?!苯癜竿跬?、皎、武三思傳,皆作“周憬”,未知孰是。

宰相李藩世系表脫誤

   《宰相世系表·李氏南祖表》內(nèi)有承為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弟名曄,子名潘。今案本表之末注云:“南祖宰相有藩?!庇帧独罘獋鳌吩疲骸捌湎融w州人,父承,仕為湖南觀察使,藩相憲宗?!倍独畛袀鳌吩疲骸摆w州高邑幼孤,其兄曄養(yǎng)之,仕歷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終于湖南觀察使?!贝思蠢顣?、李承、李藩之世次,今且據(jù)《傳》為正。《傳》稱“兄曄養(yǎng)之”,今《表》中曄乃為承之弟,其誤一也。藩既承之子,今《表》止作“潘”,其誤二也。藩相憲宗,以例當有“相憲宗”字,而此不載,顯是脫漏,其誤三也。

仇甫姓不同

  《藝文志》雜史類中鄭言《平剡錄》一卷,注云:“裘甫事。”今案《本紀》:“咸通元年正月,浙東人仇甫反,命安南經(jīng)略使王式為浙江東道觀察使以討之。八月己卯,仇甫伏誅?!薄锻跏絺鳌芬嘧鞒鸶?,唯《藝文志》作裘甫,未知孰是。

蘇定方傳與突厥傳不同

  《蘇定方傳》云:“俟斤懶獨祿擁眾萬帳降。”今案《西突厥傳》,以為“懶獨祿”,未知孰是。

突厥傳季髙遷姓誤

   《突厥傳》云:“武德八年,頡利攻靈朔,于是張瑾兵屯石嶺,季髙遷屯太谷?!苯癜浮锻回蕚鳌吩疲骸拔涞挛迥辏M擊忻州,為李髙遷所破。”又李髙遷自有傳,則此為“季”字者誤也。

突厥傳李靖傳不同

  《突厥傳》:“頡利子疊羅支”今案《李靖傳》,作“疊羅施”,未知孰是。

何重霸名紀傳不同

  《武宗本紀》開成五年:“十一月,魏博節(jié)度使何進滔卒,其子重霸自稱留后。”今案《進滔傳》,其子乃名“重順”,未知孰是。

髙祖紀書封德彝左仆射誤

  《高祖本紀》武德九年七月:“癸巳,封德彝為尚書左仆射。”今案《宰相表》乃是右仆射,況是月卒卯,方命蕭瑀為左仆射,至此止隔兩日爾。而德彝本傳亦止云拜右仆射,且云是時瑀為左仆射。然則德彝此拜,實右仆射,而高紀書為“左”,則誤也。

唐儉傳誤書官

  《唐儉傳》云:“武德初,進內(nèi)史舍人,遷中書侍郎,為劉武周所虜。”今案《髙紀》云:“武德二年,內(nèi)史侍郎唐儉討劉武周?!庇钟腊餐跣⒒啊丢毠聭讯鱾鳌方栽苾?nèi)史侍郎。又《百官志》云:“武德三年,改內(nèi)書省曰中書省,內(nèi)書令曰中書令?!比粍t儉在武德二年,則當止是內(nèi)史侍郎,未合書為中書侍郎也。

髙祖紀書長孫順德官誤

   《高祖紀》:“武德四年左驍騎衛(wèi)大將軍長孫順德。”今案十六衛(wèi)止有驍衛(wèi),未嘗有驍騎衛(wèi)。又按《突厥傳》,亦止云左驍衛(wèi)大將軍長孫順德,然則此“騎”字實“衍”字也。

髙祖紀封子為蜀王名不同

  《高祖本紀》云:“(武德)六年四月壬申,封子元璹為蜀王,元慶漢王。至八年十二月辛丑,徙封元璹為吳王,元慶陳王。”今案子名元璹,而封蜀王,使民吏若何稱之?雖“璹”字亦有壽音,然恐難戶曉,終似未安。其可疑者一也。又案此高祖子也,遍尋本傳,則二十二人并無名元璹者。此可疑者二也。案《霍王元軌傳》云:“武德六年始王蜀”,與豳、漢二王同封,后徙吳,與此《高紀》所書封徙皆同,又云“貞觀十年徙王霍?!苯褚浴都o》考之,武德六年王蜀,及八年徙封吳者,皆名元璹,而貞觀十年徙封霍者則名元軌。然則元軌初名元璹,后改為元軌歟?若然,則是傳漏載其改名一事矣。至于名璹,而封蜀一事,訖未可曉?;蛘咧姑?,而《高紀》誤以為元璹乎?設若果誤載,則又安得六年、八年皆誤歟?此二者雖不可得而考,然要之元璹、元軌在紀傳不脫,則誤必有一者矣。【又案:《舊唐書》紀武德六年,雖不載元璹初封蜀王等事,然《八年》亦書云“十一月,改封蜀王元軌為吳王?!逼涿故窃?,不作元璹,已自與《新書》不同。由是觀之,疑《新書》之誤也。】

長平王傳薛仁杲傳不同

  《長平王叔良傳》云:“薛仁杲內(nèi)史翟長孫以眾降。”又云“委事于長孫,乃克安?!苯癜浮堆θ赎絺鳌罚鳌皟?nèi)史令翟長愻”,未知孰是。

七曰世系鄉(xiāng)里無法

嘗見前史所載,凡父祖子孫同書而別傳者,必各于其傳中略相稱引其官及名,或所仕之朝,及鄉(xiāng)里世系之次,以見其家世所承。善惡曉然相屬不絕,非獨使覽者易于考見,亦所以示獎勸而為風教之助也。自遷、固以來,此法未之有改,若不略加敘述,則其子孫屬不復聯(lián),殆如路人,后世必有疑之者。故昔人嘗有以蕭望之為何之宗者,而注家深明其不然,以為史所不述,后人安從而知之?是蓋后世唯史之信,舍史則不敢以為據(jù)故也。秉史筆者,其可不重其事而忽之乎?今之《新書》,此例雖不敢廢,然而為法不一,其門亦有當書而不書者,儻后世考尋而不得其說,必不免有二蕭之疑,則其為史氏之病豈小哉!且又其間有雖旁宗別派,而猶時有敘述者,若其父祖子孫,世系相承,皆有聲跡,列于諸傳,安可不明加稱引,使后人開卷而可見乎?今略取《新書》所述父祖子孫,或旁支逺裔,雖別《傳》而互相稱引,得前史之體者,及有為法不一,當書而不書者,條列左方,以見其未有定式云。

新書稱引父祖子孫別傳例

  《王方慶傳》末云:六世孫玙,別傳;《王玙傳》云:方慶六世孫。

  《李吉甫傳》末云:次子德裕,自有傳;《李德裕傳》云:元和宰相吉甫子也。

  《徐文逺傳》云:孫有功,自有傳;《徐有功傳》云:國子博士文逺孫也。

  《劉迺傳》云:子伯芻,別傳;《劉伯芻傳》云:兵部侍郎迺之子。

  《張薦傳》末云:子又新,別有傳;《張又新傳》云:工部侍郎薦之子。

  《柏良器傳》末云:子耆,別傳;《柏耆傳》云:父良器,為時威名將。

  盧懷慎子奕,奕子杞,杞子元輔。其傳各相稱引,世次歷然可見。如此者甚多,難以遍舉。今粗條數(shù)傳如右以見例。例即如是,則馀人當從一法也。

新書稱引旁支逺裔別傳例

  《崔日用傳》云:滑州靈昌人;《崔元翰傳》云:父良佐,與齊國公日用從昆弟也。

  《李邕傳》云:揚州江都人;《李鄘傳》云:北海太守邕之從孫。

  《崔玄??傳》云:博陵安平人;《崔戎傳》云:玄??從孫也。

  《嚴震傳》云:梓州鹽亭人;《嚴礪傳》云:震從祖弟也。

  《陸贄傳》云:蘇州嘉興人;《陸扆傳》云:宰相贄族孫。

  《令狐德棻傳》云:宜州華原人;《令狐楚傳》云:德棻之裔也。

新書父祖子孫別傳以例當書而不書者

  李素立李承李藩傳   《李素立傳》云“趙州高邑人。”《李承傳》云“趙州高邑人?!薄独罘獋鳌吩啤捌湎融w州人,父承仕為湖南觀察使,有名于時?!苯癜杆亓⑸萘?,休烈生至逺,至逺生畬,畬生承,承生藩。自素立至藩六世皆有名跡,別為三傳,而曾無一語相敘述,以為父某、祖某、子某別有傳。雖藩傳云,父承仕為湖觀察使,有名于時,然終不明言見于別傳,必不免后人之疑也。


  孟簡傳   孟簡,德州平昌人。曾祖詵,武后時同州刺史。今案孟詵在《隱逸傳》自傳云“汝州梁人也?!比粍t平昌,孟氏之望,而梁則所居之地。今《簡傳》即不本汝州梁之所居,而但書其望,又不于詵字下云“見《隱逸傳》”,止云“武后時同州刺史?!眲t似簡與《隱逸傳》之孟詵,殊非親屬矣。

  陸長源傳   陸長源者,吳人,字泳祖。馀慶天寶中為太子詹事,有清譽。今案馀慶在《陸元方傳》后,自有傳。今《長源傳》不言其別傳,則其失與李承《孟簡傳》同也。

  李景讓為憕孫又似曾孫   《李彭傳》云:“從天子入蜀,后憕數(shù)年卒。”【彭即憕之子也】有孫景讓、景莊、景溫別傳。今案《李景讓傳》云:“景讓,贈太尉,憕孫也?!比灰浴杜韨鳌费灾?,則似景讓等乃彭之孫,而憕之曾孫也。在《景讓傳》則云憕孫,頗為難明矣。

  張鎰為后胤五世孫又似曾孫   《張鎰傳》云:“國子祭酒后胤,五世孫也。父齊丘,朔方節(jié)度使、東都留守?!苯癜浮稄埡筘穫鳌纺┰疲骸皩O齊丘,歷監(jiān)察御史、朔方節(jié)度使,終東都留守。子鎰,別有傳?!币浴稄埡筘穫鳌费灾?,則鎰乃后胤之曾孫,非五世孫也。

袁朗鄉(xiāng)里

   《袁朗傳》云:“其先雍州長安人。父樞,仕陳為尚書左仆射?!苯癜咐手?,出于后漢司徒滂,而《后漢書·靈帝紀》:“光和元年二月癸丑,光祿勲陳國袁滂為司徒?!薄句枳止?,《魏志》字公熙】此袁滂為陳國人,而初見于漢史甚明者也。至其子渙,仕魏為郎中令,本傳亦云陳郡扶樂人。至渙曾孫瑰,仕東晉,本傳亦云,陳郡陽夏人,瑰族孫湛仕宋,本傳亦云陳郡陽夏人。其后湛之一族如淑、洵、濯、??、覬、粲、昂、彖、君正、敬、憲、樞、朗,凡累世皆仕江左,無入北為官者,至陳亡,朗始仕隋耳。故昂嘗自稱陳國賤男子。然則朗之先世,皆本諸陳國,未嘗遷徙。今新史乃云其先雍州長安人,未審自何得之,豈非失其實歟?且自后周平江陵,隋平建鄴,南朝士人過江而北,仕者眾矣。故唐初此族尚多,如殷開山、虞世南、禇亮、姚思廉、王方慶、顏師古、陸德明之徒皆是也。而《新書》皆本其先里,使后世有考焉。

崔行功鄉(xiāng)里

   《崔行功傳》云:“恒州井陘人。兄子玄??,別有傳?!苯癜浮缎??傳》,則云博陵安平人,二者不同,未知孰是。又案《宰相世系表》,崔損亦行功族也,而《損傳》亦云“系本博陵”,無乃博陵者是耶?或者系望博陵,而實則恒州耶?不可得而知。然史家止當考案,從一不可,二者皆存而無辯也。

八曰尊敬君親不嚴

楊隆禮嘗避諱改名而傳不載

  《楊慎矜?zhèn)鳌吩疲骸案嘎《Y,歷州刺史,善撿督吏,以嚴辦自名。開元初,為太府卿,任職二十年,年九十馀,以戶部尚書致仕卒?!苯癜浮对紫嗍老当怼?,載“隆禮”為“崇禮”,此蓋隆禮以開元時避明皇帝諱,以崇易隆,理亦當然。而史家遺落其事,止書舊名,此其失也?;蛘咧^此乃史之小疵,亦不足云。愚以為不然。夫史之作,豈獨止于勸懲而已哉?其筆削取舍,必使后世有考焉。方開元時,君父即名隆矣,為臣子者亦名隆,而無所遷避,豈尊君嚴上之謂哉!今隆禮既嘗易名,而史不載,使后世不知者,或歸罪于隆禮,或遂援之以為說,此實史氏之深責,豈止小疵而已哉!況韋思謙嘗避諱而以字行,王紹、陸質(zhì)亦嘗避諱改名,而史皆載于傳。以例言之,則隆禮之傳,其失昭然矣。

誕節(jié)名及上壽儀紀傳皆不載

  《禮樂志》云:“千秋節(jié)者,玄宗以八月五日生,因以其日名節(jié),而君臣共為荒樂。當時流俗多傳其事以為盛,其后巨盜起,陷兩京,自此天下用兵不息,而離宮苑囿,遂以荒堙,獨其馀聲遺曲傳人間,聞者為之悲涼感動?!鄙w其事適足為戒,而不足考法,故不復著其詳。自肅宗以后,皆以生日為節(jié),而德宗不立節(jié),然止于群臣稱觴上壽而已。今案《唐會要》云:“開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左丞相源乾曜、右丞相張說等表,請以是日為千秋節(jié),著之甲令,群臣常以是日獻萬壽酒?!庇謶椬谠褪迥昶咴略t云:“朕誕辰奉迎皇太后宮中上壽?!庇治淖谔推吣陸c成節(jié),是日,上于宮中奉迎皇太后,宴樂,群臣,詣延英門上壽。是蓋人主因其誕辰,感其親生育劬勞之恩,不敢同之常日,于是為之宴樂,以致其愛敬之心焉。

  為臣子者,又喜其君父生于是日,愿其享無疆之祚,亦相率奉觴獻壽,以致其祝延之誠焉。是皆出于臣子之情,而飾以禮文,故后世不可得而廢者也。是以累朝沿襲,未之有改。且上壽之禮尚矣,古人每有吉慶喜樂之事,則上壽于君親,以致其誠意?!督?jīng)》所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眲t其比也。如漢高祖、車千秋、東方朔止偶因一事,而猶且為之,況當君親誕育之日,臣子若恬如平時,不少致其誠敬,則人情禮意,其可安乎?由是言之,因誕日立節(jié)名,上壽酒,亦臣子奉君親之禮耳,未可遽削而不著也。且天寶之亂,盜起兵興,而唐遂衰,其所以召之者,蓋有由矣。刑政垂戾而任用匪人也,非以立千秋節(jié)也。使當時不立節(jié)名,不上壽、不宴樂,亦未免乎盜起而唐衰也。其后肅宗,文宗以至武、宣、懿、僖、昭、哀八朝,各嘗立誕節(jié),名亦不聞其召亂迨,其亡也,亦不自誕節(jié)起。然則史之所書,使后世可以為戒者,在乎刑政之得失,任用之賢否爾。立誕節(jié)而上壽宴樂,以致臣子之情禮者,非所以為戒也。徒使后世有司欲考按故事,則返區(qū)區(qū)乎求之于他書,是未可謂善為史者也。又按《唐會要》,自肅宗以后,有代、德、順、憲、穆、敬,六朝皆不立誕節(jié)名。今《志》以為獨德宗不立,亦未知其孰是。

裴守真耀卿傳次序

  今案裴耀卿,守真之子也。而《耀卿傳》居第五十二卷,《守真?zhèn)鳌肪拥谖迨木?,次序如此,于義無乃未安歟?


新唐書糾謬 (上)作者:吳縝 北宋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峨眉山市| 茌平县| 沙河市| 东山县| 固镇县| 曲靖市| 巴林左旗| 出国| 石狮市| 武城县| 华蓥市| 慈利县| 康保县| 龙山县| 弥渡县| 汤原县| 册亨县| 南开区| 三门县| 普格县| 台江县| 崇礼县| 大田县| 土默特右旗| 丽水市| 铜梁县| 德庆县| 津市市| 兴义市| 巧家县| 芷江| 汉阴县| 晋宁县| 黑龙江省| 汝州市| 东乌珠穆沁旗| 普安县| 麻江县| 镇远县| 永德县| 安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