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老百姓都不買賬三缸廠家卻還拼命生產?

之前的文章我們聊到油耗的問題,也看到了大家的留言??磥泶蠹覍τ谟秃牡拿舾谐潭龋h比我想的還要高很多。那份油耗排行榜的表格不知道大家看了沒有,基本上市面上的主流新車都囊括了,還是具有一定參考價值的。
?

今天的文章,咱們聊的這個話題,算是把之前挖的一個坑填上了。這個話題也是我們的一位音頻節(jié)目聽友提出來的,那就是:為什么現在的車,不在四缸的基礎上把排量做小,而非要用三缸來做小排量的發(fā)動機?
這句話怎么理解呢?就比如市面上常見的1.5T發(fā)動機,很多車型用的都是四缸的,這在自主品牌中最為常見,但是寶馬用的1.5T發(fā)動機就是一臺三缸的引擎,這就是大家不理解的地方,為什么一定要去掉一個缸,難道寶馬就不能用四缸做1.5T嗎?
再比如,豐田和大眾的1.2T發(fā)動機就是四缸引擎,但是標致和雪鐵龍的1.2T發(fā)動機就是三缸,為什么同樣排量,標致雪鐵龍就不能用四缸引擎呢?而再小一點的排量,比如1.0T發(fā)動機基本上就全是三缸了。那同樣排量,到底用四缸還是三缸,汽車廠家是根據什么來定的呢?
這個話題我們得再往前推進一點,看看市面上曾經出現過哪些引擎,它們現在都用在什么地方,答案慢慢的就出來了。
?

現在市面上主流家用車的引擎,我們從小排量到大排量羅列一下可以發(fā)現,三缸發(fā)動機排量基本都在1.0L左右,比如福特的EcoBoost 1.0T發(fā)動機,還有本田的1.0T發(fā)動機。四缸發(fā)動機目前還是絕對的主流,排量覆蓋從1.2L到2.5L,這其中包含1.4L,1.5L,1.6L,1.8L,2.0L,2.5L等等,有自然吸氣也有渦輪增壓,覆蓋面很廣。
再往上,還出現過直列五缸的引擎,比如到今天為止,奧迪TT RS用的還是直列五缸的2.5T發(fā)動機,400P馬力,快趕得上超跑的動力了。沃爾沃也做過直列五缸的引擎,比如以前老款2.5T的XC90。這種五缸發(fā)動機的缺點非常明顯,因為它的長度長于直列四缸,所以小型車的發(fā)動機艙裝不進去,而對比直列六缸和V6的發(fā)動機,直列五缸骨子里就是不平衡的,還需要用平衡軸來平衡震動。最后,就是直列五缸發(fā)動機氣缸之間燃油燃燒不均勻,容易造成更大的震動,所以必須使用缸內直噴技術來解決這個問題。
有這么明顯的缺點,那為什么還要造呢?因為需要更大的馬力,但又不能放置那么大的引擎。世界上引擎設計的大方向肯定都在往小型化,輕量化上發(fā)展。與此同時,還要降低成本,讓車價更便宜,車子造出來就是讓人買的。說白了就是,當時發(fā)動機艙的設置已經負擔不起六缸發(fā)動機了,而消費者也需要動力好,并且油耗少的發(fā)動機。因此就有廠家嘗試了直列五缸引擎,很遺憾民用市場并不怎么買賬,但在賽車市場里,還是很風光的。
?

再往上,就是直列六缸和V6的引擎了,這一般都用在豪車領域,一方面造價高昂,另一方面全球對排放大的車都要征收高額的稅款,因此只有高售價才能支撐高性能,沒辦法。奔馳寶馬奧迪用六缸的引擎很常見,比如奔馳S500和寶馬X5這些車的3.0T發(fā)動機,都是直列六缸。而奧迪Q7和奔馳GLE的3.0T則是用的V6的引擎。而V6引擎以前還有過2.5L和3.6L等各種經典款,不過現在在市面上基本已經見不到了。
再往上,V8發(fā)動機排量基本都在4.0L左右,比如奧迪的RS5,4.2L V8引擎,不過馬上新款RS5就要更換成2.9T雙渦輪增壓V6發(fā)動機了。這顆引擎在保時捷Panamera,卡宴s,奧迪RS4上面都開始使用了。不過,我還是建議大家去看看老款4.2L V8那臺車的發(fā)動機艙,被塞得滿滿當當,手都很難伸進去。V8的引擎還有更大排量的,比如蘭德酷路澤的4.5L,4.6L,4.7L,途樂的5.6L等等。
還有沒有更大的?只要有錢,就可以繼續(xù)給你造。6.0L以上大多都是12缸發(fā)動機,輝騰W12的段子想必大家都聽過吧,現在在售的也有賓利添越 W12 6.0T版本。當然也有像凱迪拉克CTS-V這樣的V8 6.2機械增壓的變態(tài)車型,在大馬路上扮豬吃老虎,當然也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那就是不在加油站就在去加油站的路上。
?

好了,說了這么多,我們現在再回頭看三缸引擎的普及趨勢,是不是就發(fā)現問題所在了。一是環(huán)保的理念,在政策上全球各地都越來越苛刻,大排量不是禁止就是征收高額的稅收。我們消費者哭著喊著要四缸,六缸,但反過來問你一句,你兜里的錢夠嗎?廠家頂著高額的稅收,堅持造這樣的車,誰來買單?網絡鍵盤俠是不會買單的,真正的市場是很殘酷的,最終還是看價錢合不合適。
第二點就是發(fā)動機小型化,輕量化,低油耗,高性能的趨勢。在這方面,別克是比較激進的,早早的就在英朗,GL6和凱越上用上了三缸發(fā)動機,雖然市場反應非常的不積極,英朗銷量最慘的時候,同比下滑40%,但是別克敢讓價啊,3萬多4萬多的優(yōu)惠硬是把銷量又拉回來了。
說到這里,有人可能要問,三缸發(fā)動機的成本是不是比四缸低?這個問題要從兩個角度來分析,從短期來看,三缸發(fā)動機即使在原有四缸基礎上研發(fā)而來(比如本田的1.0T發(fā)動機,其50%零件沿用1.5L自然吸氣發(fā)動機,是一款改良版的發(fā)動機),投入的成本,技術,造價也是比四缸發(fā)動機高的,現在市面上大多數的四缸發(fā)動機都已經沿用了很多年。但是長期來看,三缸發(fā)動機相比四缸發(fā)動機,少了一個氣缸,也省去了一套活塞,連桿,氣門等結構,成本自然是更低了。
但無論怎么鼓吹三缸發(fā)動機怎么性能好,油耗低。老百姓都不會相信三缸發(fā)動機優(yōu)于四缸發(fā)動機,只要當下同一款車有四缸和三缸發(fā)動機可以二選一,幾乎大部分消費者都首選四缸。對于這種選擇,就目前來看,我也是認同的。除非我就認這款車,非這款車不買,而這款車就只有三缸發(fā)動機的版本,那沒有辦法,我只能硬著頭皮買。
?

有人說三缸發(fā)動機會抖動的厲害,從理論上來講,由于三缸機本身結構的原因,確實會有更大的抖動風險,其主要來自于曲軸連桿機構運動的不平衡。通過對曲軸連桿機構的受力分析,其不平衡主要來自幾個方面:1、旋轉慣性力、力矩;2、往復慣性力、力矩;3、發(fā)動機的傾覆力矩。
現在的造車技術不比當年,車企針對三缸發(fā)動機的天生缺陷,都會采用各種方法平衡,通常來講會通過增加平衡軸平衡掉50%,曲軸平衡塊平衡掉50%,從而100%平衡一階往復慣性力矩。還有的車企會加雙平衡軸,或者優(yōu)化懸置系統(tǒng)的方法來減小振動,從設計上講,相對比較平衡。
第三點就是三缸發(fā)動機是在當下市場和政策環(huán)境雙重刺激下生成的產物,又要符合環(huán)保法規(guī),又要符合市場需求。因此,大量的新技術開始用在三缸發(fā)動機身上,比如:側置多點直噴,可變氣門升程,可變正時系統(tǒng),電控渦輪泄壓閥,阿特金森循環(huán)等等。
對于三缸發(fā)動機,我的看法:這是無法避免的大趨勢,但同時我也不太能接受這個事實。我在三缸和四缸引擎中選擇的話,但凡付出的代價差別不大,我一定首選四缸。
?

而對于同樣排量引擎,為什么有的造四缸,有的是三缸。其實道理很簡單,發(fā)動機引擎如果是四缸,那么單缸的排量就要計算好,如果是四缸2.0L,那么單缸就是0.5L,四缸1.2L,單缸就是0.3L。這里面有個最優(yōu)化汽油機效率的問題,業(yè)界有個說法,單缸0.5L是汽油機效率的最優(yōu)解,因此2.0L的四缸機最為普及。而現在渦輪增壓越來越普及,排量不需要那么大之后,1.5L以下的引擎,三缸就可以替代,而按照單缸0.5L是汽油機效率的最優(yōu)解這個說法,1.5L的引擎使用三缸理論上就是最優(yōu)解。
有人可能要說,你這是在幫三缸發(fā)動機洗白,收錢了吧?那如果這篇文章三缸發(fā)動機的生產企業(yè)都給我充值,我可就發(fā)財了,因為幾乎所有品牌都在研究和使用三缸發(fā)動機。其實,發(fā)動機氣缸數越多,發(fā)動機運行越平穩(wěn),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原理,三缸發(fā)動機對比四缸,六缸完全沒有優(yōu)勢。這一點,我在前面已經說的很清楚了,這里我再舉個例子,就更加清晰了。這就好比我們上班一樣,24小時全日制工作,如果是4個人輪班,那每個人就是工作6個小時。但是這6個小時里面,每個人不可能都是高效工作,也有疲憊的時候。因此理論上,4個人填滿了24個小時,但實際上工作效率不高。但是現在有6個人,8個人,甚至12個人來參與工作。這就會有大量時間重疊,工作效率自然更高,工作進度推進自然更快。當然,你作為老板,要開的工資也更高,是不是?
所以,變成三缸發(fā)動機,我們可以理解成全球的車企開始給引擎“裁員”了,哦不,應該說“裁缸”了。不過,從長遠來看,三缸發(fā)動機制造成本肯定比四缸低,節(jié)省成本這是必然的。與此同時,苛刻的政策法規(guī),讓汽車廠家必須想辦法先過及格線再說。比如我們國家,到2020年,汽車企業(yè)生產的乘用車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5.0升/百公里,為了過這個及格線。目前能想到的解決辦法,就是用三缸(少缸)+增壓+多擋位低速變速箱來解決。至少在NEDC試驗工況下,可以實現超省油的成績(實際省不省油另當別論)。這樣才能順利過關。斯巴魯近期官方宣布,BRZ又將重返中國,為什么呢?就是因為斯巴魯的新能源車在國內銷售,可以拉低平均油耗了唄。
而三缸的小型化趨勢,也為今后的混動動力做好了鋪墊。小排量渦輪+電機驅動,現在已經很常見了。今后在電力的輔助下,別說三缸引擎了,雙缸甚至單缸都會出現。目前,只是考慮到抖動和噪音的問題,還沒有大量投入運用。換句話說,現在開始大規(guī)模投入使用三缸的企業(yè),都是先行者。押寶在三缸的企業(yè),先期投入使用,如果培養(yǎng)好了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今后這一批先行者也會是最大的受益者。但是,如果三缸只是過渡產品,今后有更優(yōu)化的解決方案替代目前的三缸技術,那先行變成先烈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

從我個人角度來講,肯定是要傳播正能量的。我提倡節(jié)能環(huán)保,能走路就不開車,能用公共交通工具,就不開車。而如果開車,三缸小排量肯定優(yōu)于更多缸的大排量引擎,我應該提倡購買三缸,對不對?而且,從實際體驗上來看,我試駕過三缸車的無論是GL6,英朗,思域,標致308,領克03,還是寶馬x1,摸著良心講,沒有哪臺車像拖拉機一樣,抖成個篩子,或者噪音很大。相反,這些車動力很充沛,提速很快,實際油耗表現也還算優(yōu)良。很多人還是不選擇相信三缸,覺得今后三缸的抖動會越來越大,噪音也會越來越大,油耗也會越來越高。這種疑惑,其實還是反映出我們不了解三缸。因為回想一下四缸發(fā)動機,難道能噪音越開越小,油耗越開越低不成?
但就實際情況來看,現在無論怎么宣傳三缸與四缸區(qū)別不大,老百姓都不會顛覆自己的物理常識,還是能選四缸,不選三缸。我覺得這個時期,廠家應該做的是用發(fā)動機終身質保,或者終身免費保養(yǎng)之類的服務, 來圈住猶豫三缸車的車主。當馬路上第一批三缸車主使用了三年左右,開始跟身邊推薦的時候,三缸的普及也就正式來臨了。
?

提倡節(jié)能環(huán)保,我當然是有義務的,但不開車的日子真的太難了。就我本人而言,從家到公司,也可以用電動自行車出行。夏天曬的人一身汗,冬天冷的我直打哆嗦。一年四季,兩個季節(jié)在南京這個城市,鐵定是能開車,絕不想用其他出行方式的。而即使在春秋季,南京那個梧桐樹,飄落的棉絮,如果來過南京城的人肯定知道是什么感覺。走在路上,眼睛里,鼻孔里全都是。我保證騎個幾天,又開始懷念開車的時候了。再回看平時的工作,我經常要去4s店試車,還要去二手車市場見一些朋友,東南西北的跑,有臺車方便多了。
不過話說回來,我能接受新能源。我一直說,如果我們那個老小區(qū)允許安裝充電樁,我立刻把家里那臺豐田換成一臺純電動的車型。因為,使用成本更低,而且也符合我的實際使用場景。我基本就在南京城區(qū)轉悠,不出城,不跑長途。純電出行,我還是可以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