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 會員登陸 & 注冊

馬穆魯克王朝(第一期)

2022-10-01 17:09 作者:七年大亂戰(zhàn)  | 我要投稿

中世紀中東突厥軍事集團馬穆魯克

(一)馬穆魯克的原意是“奴隸”,因為音譯的不同也被譯為“馬木留克”,最初出現(xiàn)于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時期的“突厥古拉姆”制度,逐漸形成一個獨特的軍事貴族集團。古拉姆是中世紀中亞、西亞、南亞地區(qū)的一種軍隊,源于波斯文Ghulam,意為“經過訓練的奴隸”。這是一種職業(yè)化的精銳軍隊,歷史上的薩曼王朝、伽色尼王朝、喀喇汗王朝、塞爾柱王朝、古爾王朝、花剌子模王朝等突厥-波斯帝國都曾組建過古拉姆部隊。奴隸兵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奴隸制時代便有武裝奴隸隨同奴隸主軍隊征戰(zhàn),但經過高度專業(yè)化訓練的軍事奴隸卻是伊斯蘭教興起之后的產物。這種方法的始作俑者是阿拉伯帝國,在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時期哈里發(fā)在身邊蓄養(yǎng)一批奴隸侍衛(wèi)負責哈里發(fā)的個人安全,這便是古拉姆軍隊的最早雛形。在哈里發(fā)穆耳臺綏木(833~842年在位)時期這種做法更加普遍,但后來這批奴隸兵逐漸做大,架空阿拔斯王朝的權力。

(二)874年在中亞河中地區(qū)與伊朗高原興起波斯-塔吉克人的薩曼王朝,薩曼王朝皇室作為古波斯顯赫家族的后裔,在建國之后復興已經式微的古波斯文化,并將其與伊斯蘭文化加以融合,形成全新的波斯文明。薩曼王朝實行中央集權制度,為了保證王朝的統(tǒng)一與穩(wěn)定就必須具備強硬的政治與軍事手腕,因此薩曼王朝在政治上不僅設立郵政官制度,用來監(jiān)察地方官員與守將的基本情況,而且將阿巴斯王朝時代的奴隸兵做法加以制度化、系統(tǒng)化與完善化。薩曼王朝中期隨著突厥奴隸的數(shù)量不斷增多,古拉姆軍隊的規(guī)模不斷壯大,古拉姆制度臻于興盛。權力日漸強大的古拉姆將領,開始干預朝政,甚至擁兵割據。962年薩曼王朝古拉姆將領阿爾普特勤不滿中央政令,遂在加茲尼(今阿富汗加茲尼)創(chuàng)立政權,是為“伽色尼王朝”?。在此之后薩曼王朝日薄西山,而伽色尼王朝、塞爾柱王朝等突厥語族奴隸、仆從創(chuàng)制的政權逐漸強大。

塞爾柱帝國興起后繼續(xù)沿用古拉姆制度,此后東伊朗語族人建立的古爾王朝,亦繼承這一武裝力量體系。13~15世紀由于蒙古入侵等事件導致波斯和整個伊斯蘭東部世界都陷混亂,古拉姆制度逐漸衰落。16世紀薩法維王朝崛起,波斯再次復國。薩法維王朝時期塔赫馬斯普一世、阿巴斯一世等雄才大略的波斯君主,為了以制衡國內日漸坐大的紅帽軍勢力曾組建過“古拉姆”軍隊,名為“王之密友”,但薩法維古拉姆和之前的古拉姆已經有了許多不同?。18世紀之后世界軍事逐漸朝近代化的方向發(fā)展,古拉姆作為一種陳舊的古代軍事體系也退出歷史舞臺。

(三)馬穆魯克原來都是奴隸,最初出現(xiàn)于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時期的“突厥古拉姆”制度,大部分是突厥人,也包括希臘人、埃及人??、高加索人、斯拉夫人等。大多來自于高加索地區(qū)和黑海北部非穆斯林被擄掠的青少年,有些是被奴隸販子抓到并販賣到中東地區(qū),然后被哈里發(fā)和蘇丹們編成雇傭軍。另外一些是來自東方的一些部落,他們被哈里發(fā)和蘇丹看中,成為他們的雇傭兵,這些民族中最有名的要數(shù)被東亞的帝國驅逐出大漠的突厥人。后來隨著哈里發(fā)的勢微和阿尤布王朝的解體,他們逐漸成為強大的軍事統(tǒng)治集團,并建立自己的王朝,統(tǒng)治埃及達三百年之久。馬穆魯克的前身古拉姆衛(wèi)隊源自阿拔斯中期的政治斗爭,阿拔斯王朝的第八代哈里發(fā)穆塔西姆是一個突厥女奴之子,他登基之后深深地忌憚著當時朝廷中如日中天的波斯系貴族,于是就通過自己的母親從中亞雇傭一批突厥戰(zhàn)士做自己的護衛(wèi),這就是最早期的“古拉姆”,也為之后的馬穆魯克奠定基礎。

(四)馬穆魯克的真正定性是在薩拉丁晚期完成的,薩拉丁在埃及統(tǒng)治期間對原來的阿拉伯帝國奴隸衛(wèi)隊制度進行了相當程度的改革。為了穩(wěn)定自己家族統(tǒng)治的薩拉丁拋棄原來的古拉姆選拔體系,不再是奴隸軍人混雜自由民雇傭兵,而是徹底的從私奴中選拔強壯的男子進行軍事訓練,再統(tǒng)一配發(fā)裝備,因而逐漸形成一個獨特的軍事貴族集團。與其說他們是真正的“奴隸”,不如說他們是強大的雇傭兵,九世紀到十九世紀他們逐漸成為重要的蘇丹和領導。十一世紀的十字軍東征對阿拉伯地區(qū)造成重大的影響,馬穆魯克在薩拉丁的指揮下作為一個獨立的軍事集團出現(xiàn)于阿拉伯的政治舞臺上,并且因為戰(zhàn)功卓著這些奴隸出身的將領在埃及建立自己的王朝,延續(xù)三百多年。從十字軍東征時代到拿破侖戰(zhàn)爭以前馬穆魯克奴隸兵是一群令人聞風喪膽的軍隊,曾經在艾因賈魯特以兩萬對五千的比例擊敗蒙古人,他們是騎射與近戰(zhàn)都很強力的軍人,不過終究難逃集團腐朽的命運。1517年馬穆魯克王朝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消滅,雖然之后奧斯曼又扶植一批馬穆魯克貴族,但是作為獨立國家的時代已經結束。

(五)1260年馬穆魯克大軍在巴勒斯坦和敘利亞附近的艾因賈魯打敗蒙古大軍,這是蒙古大軍在西征歷史上第一次野戰(zhàn)中被對手全殲。這次大戰(zhàn)被歷史界認為具有重大意義,因為它標志著轟轟烈烈的蒙古西征浪潮的結束,使得百戰(zhàn)百勝的蒙古大軍沒有能夠攻陷耶路撒冷圣地,并且使得蒙軍沒有最終涉足非洲國家。因此保護阿拉伯伊斯蘭文明免遭蒙古大軍的徹底破壞,同時也使得阿拉伯文明的中心開始轉向埃及。拿破侖在結束意大利戰(zhàn)役之后為了切斷英國對于印度的經濟命脈決定遠征埃及,這次拿破侖在金字塔戰(zhàn)役和敘利亞遠征中成功打敗奧斯曼帝國委任的埃及馬穆魯克集團,拿破侖使用整個師的兵力組成方陣再以大炮加以掩護,甚至曾在某次遭遇戰(zhàn)中打敗七倍于己的兵力。但隨著土耳其的參戰(zhàn)和英國海軍在尼羅河口的勝利,法國對埃及的統(tǒng)治也因為未能攻克阿克城以及法國在歐洲主戰(zhàn)場的嚴峻形勢而結束,但馬穆魯克并未銷聲匿跡,拿破侖著名的禁衛(wèi)軍中就有一支是由馬穆魯克所組成的。

(六)馬穆魯克王朝有文武兩個階層,文官構成官僚階層,武將大都是馬穆魯克,掌管軍隊并出任蘇丹、總督、大法官等高官。馬穆魯克的軍隊則有三部分,分別是蘇丹的馬穆魯克、酋長的馬穆魯克、馬穆魯克子弟以及穆斯林自由民組成的騎兵,這些分類最終構成的是以蘇丹為首的封建等級制。培訓馬穆魯克有一套嚴密復雜的制度,以保證其忠于雇用他們的人,馬穆魯克也因訓練嚴格成為強有力的軍事力量。然而從歷史上看這些人還是逮誰反誰。當年的統(tǒng)治者們如果不是低估奴隸們的思想意識也不會被馬穆魯克輕易推翻,可惜他們沒有機會了解。史學家普遍認為正是由于馬穆魯克掃除地中海東岸十字軍殘余力量,并且同在巴勒斯坦及敘利亞的蒙古勢力對抗,才使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得以免遭毀滅。14世紀末由于馬穆魯克繼承者無能而且內訌,也由于經濟衰退導致農業(yè)工業(yè)和稅金收入都大大減少,還由于埃及發(fā)生大規(guī)模鼠疫導致馬穆魯克王朝人丁銳減、國力衰退。帖木兒帝國、葡萄牙、奧斯曼帝國對馬穆魯克趁火打劫,但都規(guī)模不大,最后奧斯曼帝國把埃及和敘利亞全占領。馬穆魯克雖不能再成為埃及的蘇丹,但仍然構成軍隊核心并被任命為政府官員。在1517-1798年奧斯曼帝國占領期間馬穆魯克始終是埃及政治結構的一個重要階層,對社會有相當大的影響,直到1811年埃及的新統(tǒng)治者穆罕默德阿里帕夏對馬穆魯克們進行大屠殺,遭到此次大屠殺之后馬穆魯克的權力才被取消。

切爾克斯人介紹

(一)馬穆魯克王朝又稱馬木路克王朝、馬木留克王朝,在阿拉伯語意為“被占有的人”、“奴隸”,故又稱奴隸王朝。馬穆魯克王朝是埃及歷史上一個伊克塔制封建制的國家,伊克塔制是伊斯蘭教國家由統(tǒng)治者將國有土地或地區(qū)稅收授與將士的制度。伊克塔在阿拉伯語意為“報酬”,阿拉伯帝國早期哈里發(fā)將一些新征服的無主土地錢財賜予軍隊的將領和士兵作為他們軍事服務的報酬,10世紀以后伊克塔成為一種制度,阿拉伯統(tǒng)治者把一塊國有土地或者把某一地區(qū)的稅收權授與其將領作為該將領所率軍隊的軍費開支,并進而發(fā)展為世襲的軍事采邑。導致軍隊將領勢力擴大,形成帝國后期的封建軍事割據。埃及馬穆魯克王朝歷時200多年,傳位47代國王。王朝分為前、后兩個歷史時期,前期(1250-1390)由埃及伯海里系馬穆魯克執(zhí)政,主要為埃及突厥人,國王大多為世襲。后期(1382-1517)由埃及布爾吉系馬穆魯克執(zhí)政,主要為埃及切爾克斯人,實行國王推舉制,王朝強盛時轄地包括埃及、敘利亞、巴勒斯坦、耶路撒冷沿海一帶及希賈茲地區(qū)。

(二)切爾克斯人是西亞民族,又稱契爾卡斯人,主要分布在俄羅斯、土耳其、敘利亞、約旦和伊拉克,原住高加索黑海沿岸至庫爾德斯坦地區(qū)。切爾克斯人使用切爾克斯語,屬高加索語系阿布哈茲-阿迪蓋語族,屬遜尼派。在古希臘羅馬時代就有關于切爾克斯人的記載,史稱切爾西塔人。1864年俄羅斯帝國吞并高加索,該族中的阿迪蓋人大批遷往土耳其東部。1877年俄土戰(zhàn)爭后又有切爾克斯人流入敘利亞北部及約旦境內,文化上受波斯人影響,經濟以農業(yè)為主,少數(shù)經營園藝,手工業(yè)以織毛毯和其他毛織品著稱。部落制和農村公社殘余濃厚,尚有酋長統(tǒng)治。切爾克斯一地大致涵蓋高加索西北部地區(qū),以地處兩對峙帝國間必爭之地,故自古即饒富外來影響。切爾克斯人早期歷史極其含糊,雖然在切爾克斯地域內未曾建立過希臘殖民地,但已知希臘人確曾于切爾克斯臨黑海沿岸地區(qū)建立殖民地,并展開廣泛的貿易活動,其影響至為明顯。其后續(xù)歷經有羅馬人、哈札爾人、蒙古人、克里米亞韃靼人、土耳其人和俄羅斯人的影響或完全的統(tǒng)治,是以19世紀史學家看到切爾克斯人除好戰(zhàn)與勇猛之外亦對外人頗殷勤親切。

馬穆魯克蘇丹陵墓

(三)本地區(qū)在12至13世紀之前保有相當程度之自治,其后被格魯吉亞親王兼并,淪為其省份之一。1234年高加索地區(qū)遭蒙古游牧民族侵略,旋即落入克里米亞韃靼人統(tǒng)治之下。在16世紀中期及17世紀時高加索地區(qū)統(tǒng)治者曾數(shù)度被迫向俄羅斯帝國求援,對抗波斯人與土耳其人的入侵。在彼得大帝之前俄羅斯帝國本身對征服此一地區(qū)并不熱衷,1785年時北高加索已被區(qū)畫為俄羅斯帝國一省。在俄羅斯帝國、波斯與土耳其間爆發(fā)的大規(guī)模領土戰(zhàn)爭中高加索地區(qū)均為爭奪之焦點,切爾克斯人曾對俄國的統(tǒng)治展開極激烈而漫長的抵抗,其后終于1864年失敗。沙皇派兵發(fā)動長達4年的戰(zhàn)爭對付200萬切爾克斯人,結果將近一半的切爾克斯人死亡,15萬切爾克斯人被趕到俄羅斯境內其他地方安身,70萬切爾克斯人逃往奧斯曼帝國,留在山區(qū)家鄉(xiāng)的人不到20萬人。信奉東正教的烏克蘭人和俄羅斯人隨即遷入,補上當?shù)乇p的人口,并且穩(wěn)住俄羅斯對領土的掌控。

(四)切爾克斯人主要民族集團有兩種,一種是阿迪格人,即切爾克斯本地人或下切爾克斯人,20世紀后期時人口數(shù)為16.5萬人,大部分居住于俄羅斯境內的阿迪格與喀拉恰耶夫-切爾克斯自治共和國中;一種是卡巴爾達人(或稱上切爾克斯人),為數(shù)34.5萬人,主要居于俄羅斯之卡巴爾達-巴爾卡里亞自治共和國。切爾克斯人另外有族群存在于土耳其(15萬人)和敘利亞(3。5萬人),另于約旦、伊拉克與伊朗亦有小規(guī)模集團存在。許多切爾克斯人居住于毗鄰高加索北部之平原,其他則居于山麓地帶,少數(shù)居于高地與山區(qū)中。其傳統(tǒng)經濟型態(tài)以農牧結合為基礎,輔以果樹栽培。在傳統(tǒng)社會組織中王公與貴族控有牲畜及土地,其人民則依復雜之從屬體系組織起來。據傳切爾克斯人之少女及少婦經常有自愿被土耳其人口販子收購,售予中東君王為後宮嬪妃。雖然奴隸制度廢除,但在切爾克斯人社會中婦女地位低下。名義上切爾克斯人屬于遜尼派穆斯林,然而拜雷電、祝豐收、崇圣林等古老宗教儀式中迄今仍時有所聞。

馬穆魯克王朝的兩個時期介紹

(一)布爾吉王朝(1382-1517年)是第二期的埃及馬穆魯克王朝,由切爾克斯人組成的士兵統(tǒng)治埃及和敘利亞。這王朝特點是政治動蕩,有很多短期執(zhí)政的蘇丹。他們王朝的名字的意思是“塔”。從1250年開始埃及由欽察系突厥人馬木魯克巴赫里王朝統(tǒng)治,1377年敘利亞爆發(fā)起義蔓延到埃及,政府由切爾克斯人巴拉克與巴爾庫克接管,1382年巴爾庫克宣布登基,結束巴赫里王朝。他于1389年被廢,但在1390奪回開羅。但仍面對欽察突厥人反叛,巴爾庫克察覺并平定欽察突厥人的叛亂,馬穆魯克王朝完全由切爾克斯人掌權。面對共同的敵人帖木兒,巴爾庫克加入巴耶塞特一世和脫脫迷失組建的反帖木兒聯(lián)盟,但他在1399死亡。1401年帖木兒入侵敘利亞,破壞大馬士革和阿勒頗。敘利亞由蘇丹法拉吉于1405年收復,但不斷從埃米爾那里面臨叛亂,他被迫于1412年退位。在1421年埃及攻擊塞浦路斯王國,雖然埃及人無法占領塞浦路斯島,但他們迫使塞浦路斯人承認埃及蘇丹巴爾斯拜的宗主權。他經常襲擊小亞細亞,但在1438年去世。在奧斯曼帝國穆罕默德二世時代埃及開始埃及和奧斯曼帝國的斗爭,兩國支持不同的卡拉曼侯國人選。在1467年蘇丹克農貝(嘎伊特貝蘇丹)得罪奧斯曼帝國蘇丹巴耶塞特二世,最后布爾吉王朝被塞利姆一世打敗并滅亡。

(二)巴赫里王朝又名巴赫里耶的馬木魯克,由欽察突厥人建立,自1250年至1382年統(tǒng)治埃及。“巴赫里”(意即“?!被颉按蠛印保┲傅氖撬麄兊鸟v地開羅境內尼羅河羅達島上的羅達城堡,由阿尤布王朝的蘇丹薩利赫·阿尤布所建。自1250年至1517年馬木魯克建立當時世界上最強大、富有的帝國之一,1250年阿尤布王朝蘇丹薩利赫·阿尤布去世后他視作奴隸的馬木魯克人謀殺他的兒子兼繼承人圖蘭沙,而他的遺孀謝杰萊·杜爾則成為埃及的女蘇丹。她嫁給阿德貝格埃米爾艾伯克后退位,艾伯克成為蘇丹,其統(tǒng)治時間為1250年至1257年。馬木魯克人在十年間鞏固了自己的勢力,最終建立巴赫里王朝。1258年蒙古人在巴格達的劫掠摧毀阿拔斯王朝,馬木魯克人于此受益。開羅的地位也因此愈發(fā)重要,之后一直作為馬木魯克的首都。馬木魯克人都是優(yōu)秀的騎兵,他們沿襲先祖草原突厥人的習俗,并融合阿拉伯人的建制、技術上的精華及其馬術。1260年馬木留克人在阿音札魯特戰(zhàn)役(位于如今的以色列地區(qū))中擊敗蒙古軍隊,最終迫使其撤退至伊拉克一帶,蒙古人敗于馬木魯克人之手的消息提高馬木魯克人在地中海盆地南部的地位。蘇丹庫圖茲于班師途中遇刺,統(tǒng)帥之一的拜巴爾斯成為新的蘇丹。

(三)1250年拜巴爾斯是防守曼蘇拉的馬木魯克指揮官之一,對方是法國國王路易九世所率領的參加十字軍東侵的騎士,此戰(zhàn)中戰(zhàn)敗后于法里斯庫爾被俘,后被贖回。之后拜巴爾斯也參與馬木魯克對埃及的接收,他成為蘇丹后于1261年在開羅建立一個阿拔斯王朝的傀儡哈里發(fā),馬木魯克人在巴勒斯坦繼續(xù)與十字軍國家的殘黨戰(zhàn)斗,直到他們最終于1291年攻克十字軍的阿卡城。許多韃靼人定居在埃及并被拜巴爾雇用,他在埃爾比斯坦之戰(zhàn)擊敗蒙古人,并派遣阿拔斯王朝的哈里發(fā)和250人試圖奪回巴格達但沒有成功。1266年他摧毀奇里乞亞亞美尼亞王國,1268年他從十字軍手中奪回安條克。在他于1277年去世前先后與塞爾柱土克曼人和阿薩辛派交戰(zhàn),并首次將穆斯林的勢力范圍擴張到努比亞。1280年,丹卡拉溫在敘利亞鎮(zhèn)壓松庫爾領導的叛亂,次年他在霍姆斯城外擊敗阿八哈率領下的蒙古軍,蒙古退兵后他于1289年從十字軍手里奪回的黎波里,1291年他的兒子哈利勒攻克了字軍最后的城市阿卡。

(四)1280年蘇丹卡拉溫在敘利亞鎮(zhèn)壓松庫爾領導的叛亂,次年他在霍姆斯城外擊敗阿八哈率領下的蒙古軍,蒙古退兵后他于1289年從十字軍手里奪回的黎波里,1291年他的兒子哈利勒攻克十字軍最后的城市阿卡。蒙古軍于1299年再度入侵,但在1303年被擊敗。埃及馬木魯克蘇丹與改信伊斯蘭教的金帳汗國建立外交關系,并于1322年簽訂和平協(xié)議,1319年蘇丹納斯爾·穆罕默德迎娶一位蒙古公主。他在外交上的成就遠超諸位前任,包括保加利亞、印度、阿比西尼亞帝國、教皇、阿拉貢國王和法國國王。1311年他下令再挖一條連接亞歷山大港與尼羅河的運河,1341年納斯爾去世后王位的不斷更迭導致國內一片混亂,1349年在埃及和地中海東部地區(qū)大面積爆發(fā)的黑死病奪走許多人的生命。1382年最后一個巴赫里蘇丹哈吉二世被廢黜,國家被切爾克斯人族屬的埃米爾巴爾庫克接管,巴爾庫克在1389年被放逐,但次年即重新掌權建立布爾吉王朝。

(五)一般來說巴赫里王朝的部隊構成可分為幾個方面,馬木魯克是政治和軍事基礎的核心組成,這些的奴隸士兵被進一步劃分為卡薩吉衛(wèi)隊(相當于禁軍),皇家馬木魯克(蘇丹直屬)和常規(guī)馬木魯克(通常隸屬于當?shù)氐陌C谞枺9柨ㄒ宰杂扇藶橹鞯膶I(yè)武裝,直接聽命于蘇丹。瓦菲迪亞是蒙古人入侵后遷移到王朝邊境的突厥人和蒙古人,一般以批地換取兵役,有優(yōu)秀的戰(zhàn)斗力。其他兵源主要來自貝都因人的部落,但在不同的情況下也會征召土克曼人和其他定居的阿拉伯人。

王朝體制

(一)馬穆魯克軍隊的軍官被稱為埃米爾,軍官的等級稱為伊姆拉。埃及作為整個馬穆魯克王朝的中心,王朝內的埃米爾分為幾個等級,最高級別的軍銜是統(tǒng)領千人的埃米爾,這類埃米爾可以擁有100名騎兵并且可以在戰(zhàn)場上指揮1000名哈勒嘎的士兵。埃米爾擁有馬穆魯克的數(shù)量按其級別不同而數(shù)量不一,而馬穆魯克王朝的重要職位也是從最高級別的埃米爾中進行挑選來擔任。第二級別的軍官是統(tǒng)領40人的埃米爾。埃及馬穆魯克王朝實行軍事分封制,把大批土地以“伊克塔”(即采邑)分封給貴族和將領,作為他們平時任職、戰(zhàn)時服役的報酬。王朝建有龐大的正規(guī)軍和近衛(wèi)軍,作為統(tǒng)治的支柱。各地長官均由馬穆魯克軍官擔任,掌管地方行政、軍事和稅收大權。

(二)馬穆魯克人是由各地雇得的傭兵組成,特別是欽察人,偶爾也有希臘人、斯拉夫人、庫爾德人,甚至有些西歐的拉丁人,他們大多數(shù)完全不懂阿拉伯語。馬穆魯克王朝建基于一個二元政府,軍事上由雇傭兵負責,他們不許當?shù)厝顺淙蝹虮?,民政和軍事都是由傭兵負責,手下有當?shù)匚臅藛T負責。在傳位方式上前期是世襲,在1383年開始由勢力最大的將軍出任蘇丹。

(三)王朝前期經濟在東方居重要地位,馬穆魯克興修水利,改進耕作技術,因而農業(yè)相當發(fā)達。埃及和敘利亞的銅器、玻璃、紙張、地毯等傳統(tǒng)手工業(yè)達到很高水平,埃及開羅、亞歷山大港、大馬士革商業(yè)發(fā)達,這里店鋪林立,商賈云集,東西交通大開。馬穆魯克同東、西方國家進行轉口貿易,從中收取巨額關稅,用以支付行政、軍事和城市建筑費用。15世紀起馬穆魯克王朝經濟衰落,使國庫空虛,導致財政支絀。

王朝文化

(一)埃及馬穆魯克王朝以伊斯蘭教遜尼派為國家宗教,穆斯林大多遵奉沙斐儀學派教法學說。為確立馬穆魯克人在政治、宗教上統(tǒng)治的合法性,王朝恢復伊斯蘭教的哈里發(fā)制度。1260年國王拜伯爾斯將阿拔斯王朝皇室的后裔艾布·卡西姆推出,經宗教界組成的委員會確認,樹他為“穆斯林的哈里發(fā)”,取封號“穆斯坦綏爾”(即求安拉賜勝利者),再由這位哈里發(fā)冊封和授權蘇丹執(zhí)政。并規(guī)定將哈里發(fā)和蘇丹的名字鑄在錢幣上,主麻日聚禮同時向哈里發(fā)和蘇丹祈禱。哈里發(fā)主管宗教基金,為蘇丹主持加冕禮,保管先知穆罕默德的遺物綠色斗篷和拐杖,1260-1517年間在埃及共有16位傀儡哈里發(fā)先后在位。遜尼派四大法學派得到官方承認,設立四大法官制度,各派選派1名總法官。蘇菲主義極其盛行,埃及有巴達維、沙茲里和杜蘇迪等教團,在各地建有扎維耶、學校和謝赫陵墓,開羅、坦塔、亞歷山大、大馬士革等城成為蘇菲派的傳教中心。

(二)王朝設宗教基金,在各大城市興建清真寺,其中著名的有蘇丹·哈桑清真寺和穆艾耶德·希哈布丁清真寺,其建筑藝術受到敘利亞一美索不達米亞學派的影響。除發(fā)展清真寺附設的宗教大學外還在開羅和大馬士革等城市創(chuàng)建有《古蘭經》以及圣訓學校、罕百里教法和沙斐儀教法學校,專門培養(yǎng)宗教學者和法官,埃及愛資哈爾大學仍為伊斯蘭世界最高學府,在教義學、教法學、歷史學和醫(yī)學等方面均取得重要成就。埃及教法學家伊本·泰米葉著有500部著作,發(fā)展罕百里派的教法學說,提出憑《古蘭經》立教,純潔伊斯蘭教的復古主義主張,成為伊斯蘭復興運動的思想先驅。埃及圣訓學家和法學家賈拉魯丁·蘇尤蒂著有560多種著作,著名的是《古蘭經學》。埃及史學家艾布·菲達撰有《人類史綱要》。埃及史學家伊本·麥格里齊著有《埃及志》。埃及傳記作家伊本·赫里康著有《名人傳記》,記述865位穆斯林名人的生平。埃及醫(yī)學家伊本·拉菲斯著有《醫(yī)典解剖學注釋》,闡述血液小循環(huán)的理論,史學家稱埃及馬穆魯克王朝是中世紀最后一個“閃爍著伊斯蘭文明余輝”的穆斯林國家。

艾因·賈魯戰(zhàn)役

(一)旭烈兀是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第五子,與蒙哥、忽必烈是同母兄弟。自蒙古大汗窩闊臺死后蒙古諸王公就處在權力的激烈爭奪中,1248年窩闊臺之子貴由死后旭烈兀聯(lián)合拔都等人積極擁戴其長兄蒙哥,挫敗海迷失等人的陰謀,使蒙哥在1251年諸王公大會上奪得大汗之位。在隨后蒙哥打擊窩闊臺系勢力中旭烈兀受命察視失烈門等人,為蒙哥的統(tǒng)治立下汗馬功勞。蒙哥坐穩(wěn)大汗之位后便積極籌劃進一步擴張,于是同母兄弟忽必烈、旭烈兀都得到積極的培植,忽必烈負責中原事務,旭烈兀則成為西征大軍的統(tǒng)帥。1252年怯的不花為先鋒率1.2萬人先行西征,第二年旭烈兀率主力軍出發(fā)渡過阿姆河,帶著蒙哥給他的“從阿姆河兩岸到埃及盡頭的土地都要遵循成吉思汗的習慣和法令。對于順從你命令的人要賜予恩惠,對于頑抗的人要讓他們遭受屈辱”的囑托,從此離開生他養(yǎng)他的蒙古大草原,也離開蒙古貴族之間的勾心斗角,去開闊另外一片疆土。1258年旭烈兀攻陷巴格達,阿拉伯帝國滅亡。1260年3月敘利亞最大城市大馬士革被怯的不花攻陷,倉皇出逃的阿尤布王朝蘇丹納斯爾·優(yōu)素福也被捕獲,成為蒙人的階下之囚。納斯爾的弟弟卡拉克城主莫吉特因為與兄長爭斗,未作任何抵抗便投效于蒙古。至此埃及馬木魯克政權成為伊斯蘭世界碩果僅存的一支有能力抵抗蒙古人的武裝力量。

(二)馬木魯克騎兵采取的是終身訓練制度,使得他們身體健壯,軍事格斗技能十分嫻熟。且是重騎兵,頭戴鐵盔,身披鎖子甲。馬木魯克騎兵的盔甲比歐洲騎士的鏈甲騎兵輕便很多,但防護效果并不差。武器裝備包括一張強弓,一支長矛,一柄鋒利的大馬士革彎刀和一面盾牌。坐騎是世界聞名的阿拉伯馬,沖刺速度驚人,耐力也不錯。但是馬穆魯克騎兵基本上是一人一馬,因而機動性遠遠不如蒙古騎兵,馬穆魯克軍隊的戰(zhàn)術和蒙古軍隊也差異明顯乃至可以說是在知識儲備上的碾壓,得益于伊斯蘭世界曾經對于文獻翻譯的狂熱,馬穆魯克軍事學院實際上繼承自古希臘時代以來歐洲與中東地區(qū)的精華。馬穆魯克軍隊打仗時通常先采取守勢,騎兵們排成整齊的隊形,用強弓一波接一波地齊射打擊進攻的敵軍。馬穆魯克騎兵箭術高超,能夠在相當遠的距離上準確射中敵人,等到敵人被弓箭齊射大量消減,敵人陣形散亂后馬穆魯克騎兵才發(fā)起攻擊。馬穆魯克騎兵的刀法相當出色,而享譽世界的大馬士革彎刀更讓馬穆魯克騎兵如虎添翼,在近距離格斗中勢不可當。

(三)僅僅七個月前阿拉伯人在亞洲最后的重鎮(zhèn)大馬士革陷落,至此埃及馬穆魯克政權成為伊斯蘭世界碩果僅存的一支武裝力量。忽都思知道整個伊斯蘭世界正站在懸崖邊上,而力挽狂瀾的重任落到了自己的肩膀上,生死存亡系于此戰(zhàn)。戰(zhàn)役前埃及馬木魯克蘇丹忽都思(1259-1260年在位)得到旭烈兀東歸的消息,然而他并不知道大馬士革有多少蒙古留守部隊,因而不敢輕舉妄動。當時的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地區(qū)除蒙古軍和穆斯林外還有十字軍東征之后留駐的法蘭克人,怯的不花力圖維持法蘭克-蒙古聯(lián)盟,他十分傾向于該地的基督教徒,這不僅是因為他本人是聶思托里派教徒,似乎還因為他意識到這樣做對法蘭克-蒙古聯(lián)盟雙方有好處。但他錯誤地希望法蘭克人臣服,從而激怒法蘭克人。實際上在當時相比于地處中亞逐漸突厥化與伊斯蘭化的察合臺兀魯斯和窩闊臺兀魯斯,哈拉和林受到聶思托里派、薩滿教與佛教影響更大,就連蒙哥本人也受過施洗,盧布魯克曾指出當?shù)氐脑S多聶思托里派教徒比遠在歐洲的牧師更為虔誠和圣潔。阿卡的男爵們仍視蒙古人為野蠻人,甚至他們寧愿要穆斯林,而不要這些所謂野蠻人的統(tǒng)治。于是十字軍騎士發(fā)動一次冒失的軍事行動,西頓的儒連伯爵和貝魯特的圣殿騎士團將領約翰率軍襲擊蒙古巡邏隊,戰(zhàn)斗中怯的不花的侄兒被殺。怯的不花大怒率軍反擊,徹底打垮約翰的圣殿騎士部隊,然后攻陷西頓將其洗劫一空。蒙古人的懲戒行動其實得不償失,不但徹底同十字軍政權決裂,而且將自己的兵力暴露無余。法蘭克人與蒙古人之間的聯(lián)盟,無論是公開還是暗中到此結束。

(四)這一破裂使穆斯林鼓起新的勇氣,因為盡管阿勒頗-大馬士革的阿由比王朝蘇丹國已經被征服,但埃及仍保留著一支強大的穆斯林軍隊(即馬木魯克軍)以及埃及蘇丹國的君主們。馬木魯克是雇傭軍,阿拉伯語是奴隸的意思,從公元9世紀起阿巴斯帝國的哈里發(fā)就開始從亞細亞和高加索地區(qū)購買奴隸,投入專門的軍事學院終身受訓,以成為哈里發(fā)的一支精銳部隊。后來被眾多阿拉伯國家蘇丹所效仿,他們組成埃及阿由比王朝蘇丹們的軍隊。1250年他們推翻阿尤布王朝成了埃及的主人,他們的將軍們成了埃及的蘇丹,當時在開羅進行統(tǒng)治的馬木魯克蘇丹忽都思意識到形勢正在朝著對他有利的方面轉化。旭烈兀抽取一部分蒙古軍已經踏上回程,以支持自己同阿里不哥以及其背后的海都爭鋒。怯的不花若無沿海法蘭克人的援助,靠兩萬余人的駐軍維持征服地區(qū)防務將是困難的,因此忽都思決定趁此機會同怯的不花決戰(zhàn)。

(五)1260年7月26日馬木魯克先頭部隊在拜伯爾斯統(tǒng)率下離開埃及前往巴勒斯坦,擊潰加沙一小支由拜答兒指揮的蒙古軍。阿迦的法蘭克人不但未幫助蒙古軍,反而允許馬木魯克軍過其境并在阿迦城下補充糧草。依據多桑蒙古史記載忽都思的馬木魯克本部、敘利亞阿拉伯人和突厥蠻部共計1.2萬人,加上牧民軍隊若干組成一支聯(lián)軍,由于缺乏明確記載使聯(lián)軍數(shù)目爭議較大,史學界一般認為2萬余。忽都思大軍借道十字軍控制的加沙以北地區(qū)向敘利亞進發(fā),1260年9月3日馬木魯克騎兵和蒙古騎兵在當代巴勒斯坦那布盧斯附近的艾因·賈魯平原交戰(zhàn)。蒙古軍順勢南下,料想馬穆魯克北上,但馬穆魯克卻突然從西北方向出現(xiàn)。前軍與蒙古軍隊周旋許久,大軍緩緩突進。奇襲使得怯的不花無法及時作出最佳的應對策略,卻已經被對方摸清底細,只能采取最為保守的沖鋒、防守,直到他發(fā)現(xiàn)馬穆魯克軍隊的左翼出現(xiàn)小規(guī)模的潰敗再竭力進攻。潰退不僅發(fā)生在被突迫的左翼,也擊碎諸多士兵的心理防線,即便對方也已是強弩之末。危難時刻忽圖斯重新調整部隊,摘下頭盔傲視面前的蒙古軍隊,此舉極大地鼓舞諸將士的士氣,促使馬穆魯克發(fā)起決勝的沖鋒,他們不懼戰(zhàn)死、只為宗教。

(六)蘇丹的沖擊并非盲目的蠻勇,事實上馬穆魯克騎士的沖擊能力不輸西歐騎士和已經逐漸多民族化的蒙古軍隊,他們的作戰(zhàn)能力非常全面、綜合,單兵作戰(zhàn)能力一直被后繼者延續(xù)到拿破侖時代時仍舊一騎當千。再者適逢日頭西沉,迎面而來的璀璨陽光讓蒙古人的應對從蓄勢待發(fā)變成手忙腳亂。反擊的埃及軍左翼擊潰當面蒙古人,在近戰(zhàn)中蒙古騎兵引以為豪的騎射根本無法發(fā)揮,而單兵格斗又是馬木魯克騎兵的拿手好戲。馬木魯克騎兵的單兵格斗優(yōu)勢漸漸顯示出來,蒙古軍隊傷亡漸增,開始現(xiàn)出敗象。拉施特的《史集》中關于怯的不花拒絕拋棄蒙古人的榮耀,遣散士兵們向敵人發(fā)起決死沖鋒,被俘后怒斥忽都斯·貝爾巴斯蘇丹而遭殺害的描寫,恐怕是對這位蒙古將領的過度美化,不過作為西征中名將的怯的不花確實異常英勇。按照《多桑蒙古史》的說法怯的不花拒絕承認失敗,在軍隊潰敗之時依然率自己的衛(wèi)隊發(fā)動反沖鋒,試圖通過精銳的親衛(wèi)隊沖擊敵人中軍挽救敗局,結果身中數(shù)箭墜馬,一名叫做札馬魯丁阿忽失的埃及埃米爾將他斬殺。失去主帥的蒙古軍隊軍心渙散,開始奪路而逃。埃及軍追擊過程中一名蒙古裔的馬穆魯克騎兵試圖射殺忽都斯·貝爾巴斯,結果只射死蘇丹的馬,被蘇丹的近侍格殺。如此看來即便是蒙古大擴張的巔峰時代,也有蒙古少年不知道由什么渠道被當做奴隸賣到埃及。

(七)怯的不花大軍覆滅的消息傳到大馬士革,留守的蒙古將士紛紛棄城逃跑,數(shù)天后忽都思率領大軍勝利開進大馬士革。艾因·賈魯戰(zhàn)役是蒙古軍西征首次重大失敗,此役阻止蒙古軍西侵的步伐。這場戰(zhàn)役沒有終止蒙古的世界之夢,蒙古人并沒有放棄西進的野望。1260年12月旭烈兀派出6000人蒙古軍隊意圖建立起一個敘利亞前哨陣地,為日后反攻作準備,但被當?shù)氐耐回屎缽娨?000余人的兵力瓦解。包括1270年至1271年的第八、九次十字軍東征、1274年的阿布穆斯坦戰(zhàn)役和1281年的第二次霍姆斯戰(zhàn)役中伊利汗國均是以優(yōu)勢慘敗,合贊改革之后也沒能逃過先勝后敗的魔咒,后合贊汗時代蒙古人已經完全喪失同馬穆魯克王朝正面交鋒的余力。最終由于來自于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埃及馬穆魯克王朝和窩闊臺汗國壓力迫使伊利汗國同馬穆魯克王朝達成長期的停戰(zhàn)協(xié)定,方才宣告蒙古人正式退出敘利亞地區(qū)的爭奪?。而旭烈兀的繼任者阿八哈汗也因積勞成疾和心病撒手人寰,縱觀伊里汗國短暫的歷史中同馬穆魯克王朝之間的較量幾乎皆是以慘敗告終。馬木魯克王朝的實力也在此戰(zhàn)之后迅速增長,于1266年重開大清真寺。拜巴爾斯去世所帶來的短暫混亂也沒能阻止馬穆魯克王朝在后續(xù)數(shù)次與蒙古軍及十字軍征戰(zhàn)中逐步收復地中海東岸地區(qū),1271年卡拉烏恩攻克騎士堡,1291年卡拉烏恩的后繼者攻克阿克里象征著十字軍力量正式退出敘利亞的舞臺,非??上У氖强ɡ瓰醵鞅救嗽?290年的冬天就已經過世。

金字塔大戰(zhàn)

(一)1798年7月拿破侖經過一個月的長途跋涉后終于開始挺進埃及的第一場大戰(zhàn),1798年7月13日夜間拿破侖率軍沿尼羅河左岸向南進發(fā),同時由卑雷指揮的一支法國艦隊也沿河上駛。拂曉時分法軍抵達肖布臘克希,在這里遇上穆拉德貝伊率領的馬穆魯克騎兵團,拿破侖立即將他的每個師都組成方陣,方陣里刺刀林立、寒光逼人,方陣的四角都設有火炮。為了能與河上的艦隊保持接觸其中一個師的方陣緊靠尼羅河,日出之時各團的樂隊在方陣中央奏起《馬賽曲》準備迎接戰(zhàn)斗。面對法軍方陣厚密的刺刀的馬穆魯克騎兵毫無懼色,他們喊叫著發(fā)起勇猛的沖擊,但很快就遭到法國軍隊的還擊,不得不敗下陣來。馬穆魯克騎兵再次沖鋒,但毫無戰(zhàn)果,法軍的方陣猶如銅墻鐵壁一般紋絲不動。在法軍強大火力的逼迫下,馬穆魯克騎兵不得不退向開羅。與此同時尼羅河上的法國艦隊因遭到馬穆魯克艦隊的攔截而處境危險,法軍死傷30多人,正在這關鍵時刻法國炮艇有一炮擊中敵軍旗艦上的彈藥庫,所有乘員全被炸死。敵軍艦隊大亂而慌忙撤退,法軍艦隊轉危為安。

(二)戰(zhàn)斗結束后拿破侖立即發(fā)動追擊,盡管天氣酷熱但法軍還是兼程挺進。1798年7月20日黃昏他們到達尼羅河的分叉點,這里距開羅僅15公里,排列整齊、雄偉壯觀的金字塔就在眼前。正當大家面對金字塔贊嘆不已時拿破侖登上一個山坡,他發(fā)現(xiàn)馬穆魯克兵早已在尼羅河兩岸嚴陣以待,左岸上是穆拉德貝伊軍,右岸上是易卜拉欣貝伊軍。1798年7月1日凌晨2時金字塔群附近的開闊地帶旌旗蔽日、殺氣騰騰,穆拉德軍與法軍都擺開陣勢準備決一雌雄,一場著名的金字塔大戰(zhàn)開始。馬穆魯克的中央是精銳的騎兵軍團,由1.2萬名騎士組成。騎士們個個身穿白袍、頭插羽毛,手中的刀劍、長矛閃閃發(fā)光。騎兵軍團的右翼是2萬名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組成的步兵軍團,他們的陣地上構筑著一道道土壘,土壘后面設置著40門舊式大炮。騎兵軍團的左翼,幾千名阿拉伯游牧部落士兵,他們有的徒步、有的騎馬、有的騎駱駝,服飾和武器雜亂無章。

(三)拿破侖和他的參謀們來到前沿仔細觀察敵陣和周圍地形,他們很快發(fā)現(xiàn)馬穆魯克軍的幾個弱點,騎兵軍團的隊列十分松散,步兵軍團更是混亂不堪;土壘非常簡易,不足以阻擋步兵的攻擊;鐵炮安置在無法移動的海軍式炮架上。拿破侖觀察完畢便對各師團下達具體作戰(zhàn)方案,每個師團組成一個方陣,5個師團面向敵軍一字排開。1798年7月1日上午11點左右一陣陣戰(zhàn)鼓聲和軍號聲響了起來,法軍狄舍師團首先向前緩緩移動,幾分鐘后其他幾個師團也邁步前進??吹椒ㄜ姺疥囍饾u逼近時穆拉德貝伊的臉上露出輕蔑的冷笑,他拔出戰(zhàn)刀在空中劃了一個弧形,大聲叫道:“勇士們,真主保佑我們消滅這些可惡的異教徒,沖??!"剎那間沙土飛揚,馬蹄聲大作,馬穆魯克兵發(fā)出狂野的呼喊,以排山倒海之勢撲向法軍方陣。這時法軍立即停止前進,法軍指揮官命令各方陣第一排士兵臥倒在地,第二排士兵蹲下,第三排士兵直立著。這三排士兵舉槍瞄準,后面的士兵則迅速地向前傳遞裝滿彈藥的步槍。在各方陣前排出現(xiàn)的幾個豁口上,烏黑的炮口伸了出來,這是法軍的小型機動野戰(zhàn)炮。當馬穆魯克騎兵沖到離法軍僅500米時法軍指揮官高舉戰(zhàn)刀的手猛地往下一劈,法軍各方陣同時噴射出密集的子彈。

(四)戰(zhàn)場上頓時槍炮齊鳴、人喊馬嘶,法軍的滑膛槍彈和榴霰彈將馬穆魯克騎兵成片地掃倒,不過幾分鐘馬穆魯克的騎兵已被大量殺傷。少數(shù)騎兵沖得較快,奮不顧身地突入法軍方陣砍倒幾個法軍士兵,但隨后也都在刺刀叢中喪命。還有幾股騎兵沖進兩個方陣間的夾道里,結果被猛烈的交叉炮火殺死。馬穆魯克兵傷亡越來越嚴重,而法軍方陣卻巋然不動,無情的刺刀和轟鳴的炮火迫使馬穆魯克殘存的幾千騎兵不得不后撤。拿破侖乘勢揮軍前進,中央的狄舍師團迅速截斷部分敵騎兵的退路并將他們消滅。左翼的法軍很快突入敵步兵軍團陣地,毫無困難地越過土壘,奪取那幾十門笨重陳舊的大炮。右翼的法軍也擊潰部落兵,繳獲數(shù)百頭駱駝。戰(zhàn)敗的敵人走投無路,成群地跳入尼羅河中,溺死者無數(shù)。來不及跳河的均遭法軍殺戮,頓時尼羅河水被鮮血染得通紅。穆拉德貝伊率3000殘兵倉皇逃走,右岸上的易卜拉欣貝伊見大勢已去也率軍撤往敘利亞。經過這兩個小時的苦戰(zhàn)馬穆魯克兵嚇得魂飛魄散,他們稱拿破侖為"炮火之王"、"上帝之鞭",從此拿破侖的威名傳遍東方。法軍士兵也在這一仗中使遠征埃及所經歷的千辛萬苦得到補償,他們從殺死的和溺死的馬穆魯克兵身上搜到許多值錢的東西,一些士兵往往因一具尸體而大發(fā)橫財,通往開羅的障礙被掃除。

(五)雖然他指揮法軍在陸地上奪取全盤勝利,但法國艦隊在8月的阿布基爾海戰(zhàn)中被英海軍將領霍拉肖·納爾遜摧毀,陸上部隊被困在埃及。拿破侖進軍敘利亞多次擊退土耳其軍隊,但遭遇瘟疫、酷暑和補給等困難,最后受阻于久攻不克的阿克爾城。5月17日拿破侖返回埃及,在阿布基爾圍殲土耳其軍隊。拿破侖遠征之時歐洲的反法聯(lián)盟已逐步形成,而法蘭西共和國國內的保王黨勢力也在逐步增強,1799年8月拿破侖決定立刻秘密趕回巴黎,在危險的地中?;睾街心闷苼鰴C智的避開英國皇家海軍的巡邏艦隊,兩個月后成功登陸法國。拿破侖回到了法國被當成“救星”來歡迎,之后在獲得眾人擁戴和支持的拿破侖發(fā)動霧月政變成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執(zhí)政官,再后來加冕為法蘭西皇帝,后面的就是反法同盟的事情……

焦爾海戰(zhàn)

(一)1498年海上絲綢之路是世界經濟的最大動脈,世界各地的商品正通過出自紅海與波斯的商船隊同行印度洋與南洋各地,原本輝煌一時的路上絲綢之路則成為海上航線的補充。在這條國際新興經濟大動脈的沿途有很多國家和勢力成為受益者,其中既有古吉拉特、馬穆魯克這樣的傳統(tǒng)陸地霸主,也有吉達、霍爾木茲、印度沿海城市及馬六甲這樣的區(qū)域性海洋城邦。而在歐洲蝸居在亞得里亞海北端的威尼斯人成為非常成功的壟斷者,他的領地從本土向東沿著達瑪?shù)賮喌暮0赌舷拢ò蜖柛砂雿u沿海的眾多港口基地,一直到歐亞大陸之間的愛琴海群島中都有不少威尼斯人的地盤。他們也控制著東地中海的兩大島嶼--克里特和塞浦路斯,這讓他們的船隊可以成功抵達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和黎巴嫩的貝魯特。人人能經商的威尼斯人也幾乎各個可以成為不錯的商業(yè)間諜,他們的耳目可以從尼羅河三角洲出發(fā),分布到阿拉伯半島南部的亞丁沿岸,也可以從大馬士革出發(fā)向東進入亞洲內陸。最遠處已經成功抵達印度,并有長期的駐扎者存在,這讓威尼斯人對于絲綢之路上的國際動向,比很多西亞國家還要明銳。

(二)1498年一則噩耗就從威尼斯人的東方間諜網絡中傳來,新崛起的葡萄牙人抵達印度。隨著壟斷的被打破威尼斯共和國的東方貿易額在急劇下降,尤其是需要從南洋摩鹿加群島運出的珍貴香料在不到10年就出現(xiàn)供應吃緊的情況,已經近乎瘋狂的威尼斯人終于開始冒天下之大不韙,主動聯(lián)系起東方的各大穆斯林勢力。共和國將會出人、出錢、出技術幫助穆斯林去將繞過好望角的新一代十字軍們趕出印度,在那個沒有蘇伊士運河的年代要從地中海走海路直接抵達紅海路途遙遠是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威尼斯和他的盟友們一起招募1700名來自埃及北方沿海地區(qū)、意大利、希臘和西班牙東部地區(qū)的水手、海盜、士兵,連同12艘戰(zhàn)艦的木材與武器一起運抵西奈半島的蘇伊士港。到1507年的下半年這些來自歐洲最負盛名的威尼斯造船廠所生產的零部件,在蘇伊士港組裝出6艘大型槳帆船戰(zhàn)艦和6艘卡瑞克帆船。1508年初這支奇怪的聯(lián)合艦隊在阿拉伯半島西南靠近圣地麥加的海域進行試航,隨后正式宣布成軍,開啟去往印度的遠航。

(三)這些由威尼斯造船廠打造的槳帆船戰(zhàn)艦長度可以達到120英尺,寬度可以達到15英尺。船的每一側會有30塊座板,這樣除了風帆外還可以有180名槳手,提供不受自然因素左右的原始動力。大批來自希臘海岸的槳手驅動著這些風格古老而悠久的戰(zhàn)艦,每艘船上還有50名來自威尼斯和土耳其的專業(yè)士兵,他們手里的火槍和復合弓,一直是敵人膽寒的遠射武器。船上最重要的武器還是裝載在艦艏的主炮,以及兩邊的小型火器。6艘卡拉克帆船則是歐洲最新海戰(zhàn)技術的代表,它們和即將面對的葡萄牙對手的王牌戰(zhàn)艦如出一轍,是專門用于遠航的大帆船。相比槳帆船戰(zhàn)艦的卡拉克帆船在逆風或者無風時候的機動性能不佳,但是較大的船體能搭載更多武器,尤其是高聳艏樓與尾樓上可以布置很多打擊者火炮。葡萄牙對手在印度已經取得一系列對當?shù)厝说膭倮沧C明這種戰(zhàn)艦代表著海戰(zhàn)模式發(fā)展的新方向。由于不需要大量人員負責劃槳,每艘卡拉克船需要幾十個來自意大利或者威尼斯的海員就可以航行和作戰(zhàn),船上較大的儲物空間可以為艦隊裝載補給。

(四)聯(lián)合艦隊的指揮官米爾·侯賽姆也不擔心在未來的遭遇戰(zhàn)中會被善戰(zhàn)的葡萄牙人壓制,因為威尼斯的顧問已經為他提供最好的裝備和作戰(zhàn)方案,艦隊將會像威尼斯海軍在過去幾百年里所做的那樣用帆船的重炮進行掩護,再用槳帆船的機動性打擊對手。在印度西北方的古吉拉特蘇丹馬哈茂德·伯克達也已經加入聯(lián)合作戰(zhàn)的行列,這個國家自15世紀早期建立以來就一直享受著香料貿易帶來的繁榮,40艘體型較小的槳帆船在安裝一些小型火炮后也成為可以壯大聲勢的輔助力量。1508年3月抵達印度的聯(lián)合艦隊開始南下尋找自己急于除掉的葡萄牙船隊,他們很快就發(fā)現(xiàn)毫無防備的敵人,正是印度總督之子唐·洛倫索·德·阿爾梅達率領的3艘小型卡拉克戰(zhàn)船、3艘卡拉維爾船和2艘新的大型槳帆船。他們正在為20艘向自己繳納貢賦的商船隊護航,并順道打擊那些不給自己交錢的印度船。當葡萄牙人停泊在焦爾港時聯(lián)合艦隊發(fā)現(xiàn)局勢對自己非常有利,一場慘烈的遭遇戰(zhàn)已經不可避免。起初唐·洛倫索的部下卻沒有馬上認出這是敵人的戰(zhàn)艦,因為他們覺得這可能是從波斯灣一帶返航的友軍艦隊,等到穆斯林艦隊的5艘卡拉克帆船已經沖到距離很近的位置時葡萄牙人才如夢初醒。此時他們的戰(zhàn)船都停泊在離開海岸不遠的錨地,而受保護的印度商船隊則停泊在更靠海岸的位置上。

(五)米爾·侯薩姆的卡拉克大船順著風向與潮汐很快逼近,并順勢下令號手吹響了進攻的號角。隨即聯(lián)合艦隊的戰(zhàn)艦向著洛倫佐的船隊開炮,并集中大量弓箭手向著葡萄牙戰(zhàn)艦發(fā)射致命的土耳其箭矢。他們的船上的很多埃及和土耳其步兵也做好跳幫登艦的準備,希望通過這種突如其來的混戰(zhàn)一舉奪取葡萄牙人的戰(zhàn)船。葡萄牙人迅速的給予強烈的反擊,他們的炮兵用自己船上更為密集的火力蓋過穆斯林艦隊的炮擊,并用火繩槍與弩向著敵艦上層甲板和塔樓上的弓箭手射擊。如此犀利的反擊大大超乎埃及人和土耳其人預料,因為威尼斯人給他們的卡拉克船主要裝載上層甲板上重炮和艏樓與尾摟上的輕型火器,而葡萄牙人則將更多火炮裝入帶有炮門的下層甲板,在火力上葡萄牙人猛烈不少。最終侯薩姆讓自己的艦隊在附近下錨,雙方隔著500米的距離繼續(xù)射擊。已經認清敵情的洛倫佐絲毫不害怕眼前這支幾乎是從天而降的奇兵,他下令炮手不斷射擊,準備以火力壓制敵人。聯(lián)合艦隊中的大型槳帆船這時橫空殺出,憑借自身優(yōu)異的淺水區(qū)機動能力不斷上前與葡萄牙人糾纏,這些舊時代海戰(zhàn)的產物依靠自己的努力吸引葡萄牙人的大部分注意力,也很好的保護侯薩姆的卡拉克船。隨著日落時分的降臨,雙方都停止戰(zhàn)斗。

(六)第二天洛倫佐決心發(fā)起反撲,一舉消滅這些突襲自己的穆斯林戰(zhàn)艦。而侯薩姆的艦隊在前一晚有了充分的準備,他們用木板將幾艘卡拉克戰(zhàn)艦相互連接起來,以便某一艘船遭到猛攻時其他船上的士兵可以迅速的跑去支援。這時葡萄牙戰(zhàn)船上的一名德意志火炮指揮官向洛倫佐表示,只要保持遠距離炮擊的話葡萄牙艦隊就能獲得勝利,但多名船長一致反對這個計劃,理由是擔心效果不佳且耗費寶貴的彈藥。畢竟他們之前還沒有遇到過如此強大的對手,相反他們覺得用一次近距離的猛攻,去直接解除聯(lián)合艦隊的戰(zhàn)斗力是更為可行的方法。結果洛倫佐采納后一個建議,在漲潮開始的下午他下令艦隊全部出擊,殺向處于防御位置的穆斯林艦隊。為了不至于被海流沖向海灣的內側,葡萄牙戰(zhàn)船也紛紛選擇在自己的目標邊上拋錨嗎,一時間葡萄牙戰(zhàn)船將聯(lián)合艦隊的連環(huán)船陣團團包圍。但穆斯林一邊的拼死抵抗與火炮、弓箭的持續(xù)射擊也讓洛倫佐的士兵無法登上對方的卡拉克帆船,經過長時間的戰(zhàn)斗后洛倫佐的士兵僅僅奪下2艘對方的槳帆船戰(zhàn)艦,覺得已經無法迅速解決戰(zhàn)斗的葡萄牙指揮官隨即又下令戰(zhàn)艦重新移動位置,到稍遠的距離內使用一切火炮進行轟擊。

(七)無法承受這種可怕打擊的穆斯林水兵被從上層甲板上驅逐到下層甲板避難,那些躲在高聳的帆桿簍斗內射擊的弓箭手同樣遭到沉痛打擊,其中一發(fā)葡萄牙的炮彈直接命中侯薩姆旗艦上的一個簍斗,將里面的土耳其士兵全部殺死。如果繼續(xù)下去唐·洛倫佐又將獲得一次重大勝利,然而古吉拉特人的艦隊在日落前出現(xiàn)于焦爾附近的海面上,聯(lián)合艦隊的穆斯林們大為振奮,而葡萄牙人則意識到自己已經處在失敗的邊緣。他們的彈藥已盡趨于枯竭,還面對被包圍的危險,好在謹慎的印度人沒有立即投入戰(zhàn)斗,只是停泊在海灣南側。本來葡萄牙艦隊可以馬上突圍的,但幾名葡萄牙大貴族為了爭奪誰最后撤退的榮譽導致潮水退潮,葡萄牙船隊只能困在淺灘上,在經歷一番磨難之后艦隊終于可以慢慢地退出海灘。第三天早上唐·洛倫索不得不下令所有船只在風向有利時突圍,他強烈要求自己的船斷后。首先開始撤退的是20艘印度本土商船,之后才是葡萄牙人的戰(zhàn)船,其中洛倫佐的旗艦位于隊伍的最后執(zhí)行斷后任務。一些葡萄牙船的身后還拖拽著前一天攻占的敵軍槳帆船,但古吉拉特人發(fā)現(xiàn)他們撤退后后認定葡萄牙人已經輸?shù)暨@場戰(zhàn)斗,終于也選擇加入戰(zhàn)斗。米爾·侯賽姆當然也不想讓已經吃到嘴邊的肉就此飛掉,親自指揮自己的那艘戰(zhàn)艦發(fā)起發(fā)起攻擊。

(八)葡萄牙艦隊在海灣內艱難地蛇形前進并邊打邊撤,逐步進入較深的水區(qū)。但洛倫索自己的戰(zhàn)艦卻在此時發(fā)生嚴重漏水,他的船在前一天近距離交戰(zhàn)中被炮擊的一道口子突然裂開,大量海水灌入這位指揮官的旗艦,越來越慢的速度最終變成無法動彈的擱淺,即使砍斷拖拽一艘槳帆船的繩索也無濟于事。聯(lián)合艦隊中的卡拉克船在此時發(fā)揮作用,艦上的火炮不時發(fā)射將葡萄牙人完全壓制,其中一發(fā)炮彈還擊中唐·洛倫索本人。洛倫索憑著驚人的勇氣繼續(xù)坐在一把椅子上指揮戰(zhàn)斗,最后被另一發(fā)炮彈直接命中身亡,他的船員們?yōu)榱瞬蛔屇滤沽肢@得他的尸體將死去的指揮官丟入水中,一說帶到進水的底艙以免被阿拉伯人鞭尸。船上剩余的100多名船員繼續(xù)完全抵抗,在箭矢與彈藥都消耗殆盡之后他們就用隨身的佩劍與肉搏戰(zhàn)中使用的長矛繼續(xù)抗爭,一直到從四面八方圍上的穆斯林士兵完全占據整艘船為止。僅僅19名幸存者被俘,一個名叫安德列.費爾南德斯的見習水手此后還在船的中帆桿簍斗內繼續(xù)抵抗2天,不時向下面的圍攻戰(zhàn)投下石塊。

葡萄牙方的資料稱為了拿下洛倫索的船的穆斯林的傷亡是葡萄牙人的三倍,葡萄牙艦隊中其他戰(zhàn)船在離開焦爾近海后發(fā)現(xiàn)指揮官的船沒有跟來,但已經精疲力盡的他們也無力返回進行救援,只能垂頭喪氣地撤回南方的主要基地科欽。至此慘烈的焦爾海戰(zhàn)以葡萄牙人的失敗而告終,這次反擊是葡萄牙人踏足印度洋地區(qū)以來遭遇過最猛烈的一次,也是葡萄牙人在印度洋地區(qū)的第一個敗仗。唐.洛倫索也因為自己對于新技術的不信任而嘗到苦果,他遠在科欽的父親弗郎西斯科·德·阿爾梅達則為自己兒子之死而痛不欲生,富有十字軍精神的總督決定不惜一切代價為愛子復仇。

第烏海戰(zhàn)

(一)葡萄牙航海家、探險家達·伽馬離開印度走后留下的5艘船,這些船只擔負掠奪阿拉伯船只和破壞埃及與印度之間貿易的任務。這是葡萄牙也是歐洲人在亞洲設立的第一支永久性艦隊,為了報復的卡利卡特扎莫林組織反對葡萄牙和柯欽聯(lián)盟的5萬大軍討伐與葡萄牙人結盟的柯欽,留下來的葡萄牙人與柯欽軍隊逃到一個小島上苦苦支撐,直到1504年另一支葡萄牙艦隊到來后才解圍??ɡㄌ卦纸M織是一個由印度教教徒奈爾階層建立的的世襲王室,該中世紀王國統(tǒng)治著馬拉巴爾海岸(今印度喀拉拉邦)??ɡㄌ卦謴?2世紀至18世紀統(tǒng)治長達近600年,將首都設在印度南部重要的貿易城市科澤科德。此舉加深柯欽與卡利卡特的仇恨,也促使柯欽與葡萄牙走得更近。同年葡萄牙與柯欽正式結成聯(lián)盟,并且把在此修建的一個永久性的據點稱為曼努埃爾,曼努埃爾是當時葡萄牙國王的名字,以示此據點的重要。1504年卡利卡特再次進攻科欽,在科欽戰(zhàn)役中被帕謝科·杜阿爾特·佩雷拉打退。1502年~1505年曼努埃爾多次派艦隊在海洋上攔截阿拉伯人的商船以保證自己對香料貿易的壟斷,在達·伽馬以前每年從傳統(tǒng)商路上亞洲流到歐洲去的各種香料共達350萬磅,而在這幾年里平均每年不足100萬磅。在這幾年里曼努埃爾平均每年從香料貿易上所取得的凈收入為百萬克羅塞多,盡管卡布拉爾和達·伽馬全力“摧毀”和“扭轉”,畢竟還是未能壟斷全部的香料貿易。經驗表明僅靠在一兩個據點,哪怕年年派出遠征隊去裝運香料也辦不到這一點,因此有必要在印度常設一支軍隊。

(二)戰(zhàn)前的1505年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得到達·迦馬的啟發(fā),派出其第一個總督堂·弗郎西斯科·德·阿爾梅達帶領21只船去加強東非和印度新建立的的葡萄牙殖民地,1505年3月第一任印度總督弗蘭西斯科·德·阿爾梅達率20艘船組成的艦隊離開里斯本出發(fā),船員中包括有四百名接受過軍事訓練的水手、1500名士兵、200多個炮手以及各種工匠。后來受命為西班牙進行環(huán)球航行的麥哲倫也在其中,不過當時他的身份是下級軍官,而且還在一次戰(zhàn)斗中受傷。這只艦隊的任務簡而言之是征服印度以壟斷香料貿易,同時他們還擔負著傳教的職責。阿爾梅達控制整個東非海岸的與阿拉伯和印度的貿易,還把柯欽變成葡萄牙在印度的貿易中心。他們一方面控制港口貿易,另一方面又派出船只打擊海上的阿拉伯和伊朗的船只。要控制印度洋有兩個關鍵點是必須掌握的,一個是紅海的出??冢粋€是波斯灣的出???,而要控制后一個則必須控制扼守出海口的霍爾木茲城。

(三)1507年葡萄牙人攻占這個城市,然后強行征稅。不過他們由于立足未穩(wěn),所以占領這個城市的時間并不長。為了進行印度航線上香料貿易的葡萄牙在里斯本成立印度公司專門負責此事,東方貿易的中心由威尼斯轉到了里斯本和安特衛(wèi)普,這一貿易分配體系的重大變化使以往掌握東方貿易的威尼斯人的利益受到重大損害,到1504年他們的船只在地中海港口已沒有任何香料可以裝了,這引起威尼斯人的強烈不滿,這時便發(fā)生一個天主教國家聯(lián)合一個伊斯蘭教國家反對另一個天主教國家的事情,威尼斯人幫助埃及人建立一支艦隊以打擊葡萄牙人。奧斯曼蘇丹由于其木料運輸船受到葡萄牙王國偵察船的不斷騷擾,向埃及支援由希臘水手操縱的地中海式排槳戰(zhàn)船,這些船在威尼斯派出的船匠的幫助下在亞歷山大被解體,然后運送到紅海海岸重新組裝。但這種老式船只有首尾才能裝炮,無法裝舷炮,因為這會干擾劃槳。而阿拉伯的單桅帆船則無法裝重炮,所以這支艦隊主要火力只不過是原始的弓箭手而已。這個新的艦隊1507年向印度出發(fā),首先駐守吉達港防范葡萄牙的進攻,然后經過亞丁港,1508年他們跨過印度洋到達印度的第烏。

(四)實際上葡萄牙之所以與阿拉伯人進行這場戰(zhàn)爭,不但是為了加強葡萄牙對印度的殖民控制,也是為了給同年3月的焦爾海戰(zhàn)報仇。那次葡萄總督弗郎西斯科·德·阿爾梅達的兒子洛倫索·德·阿爾梅達死掉,阿爾梅達總督憤怒地說:“那些吃小雞的人要么把大公雞也吃了,要么就償命!”堂·弗朗西斯哥·德·阿爾梅達總督急著給兒子報仇是因為到12月他的任期就結束,那就來不及了,后來阿爾梅達在回國途中死于與南非土人霍屯督人的沖突中。堂·弗朗西斯哥·德·阿爾梅達總督指揮著18只船、1800葡萄牙士兵和400個科欽的土著兵,對方是埃及馬穆魯克王朝和古吉拉特蘇丹馬哈茂德·伯克達聯(lián)合艦隊。馬哈茂德·伯克達有100條船,但是大船只有12條,其他都是只有弓箭手的單桅帆船。聯(lián)軍偵察到葡萄牙軍從科欽北上而來,因為害怕他們的技術優(yōu)勢,所以準備依靠第烏要塞的岸炮來進行作戰(zhàn),他們在港里拋錨等待葡萄牙軍的進攻。葡萄軍有5條大卡拉克帆船,4條小卡拉克帆船,6條卡拉維爾帆船和3條其他小船。葡萄軍不論炮火還是步兵都有優(yōu)勢,葡萄戰(zhàn)艦火炮口徑大、炮手熟練、船只更耐打。卡瑞克帆船的改良更為海上戰(zhàn)爭來帶來新元素,海上戰(zhàn)爭不再單是兩船間短兵相接及弓箭互發(fā)的模式,而轉變?yōu)楦咄Φ呐趹?zhàn),亦引伸出后來戰(zhàn)列艦的形成。它能抵受來自體型較小船只的攻擊,船上的四桅上掛有三角帆及橫帆,這足夠提供動力令船只航行速度增加??ɡ朔邆涞亩鄬蛹装蹇梢园卜胖匦突鹋?,亦便于發(fā)射并排的側舷火炮,增加船只威力。第烏要塞的岸炮射程不如他們,因此無法造成任何威脅。葡萄牙步兵不但裝備精良、善于射擊,還可以非常熟練的投擲榴彈。葡萄牙的船只是為了在大西洋航行而造,抗浪性能優(yōu)良。

(五)戰(zhàn)斗一開始穆斯林戰(zhàn)船還準備按照傳統(tǒng)戰(zhàn)術撞擊并靠攏敵艦,將圍系白頭巾、手持月牙大刀的勇士送上敵艦展開肉搏時,葡萄牙艦隊的大炮在100碼之外就把他們擊沉。阿拉伯聯(lián)軍的排漿船和單桅帆船既沒有火炮,弓箭的射程和威力也小的可憐,并且當他們接上舷后才發(fā)現(xiàn)對方船舷太高導致士兵爬不上去,結果被士兵以火器打得七零八落。最后葡萄牙人以少勝多,以18艘船、1800人的兵力打敗阿拉伯人和印度人的聯(lián)合艦隊,而自己幾乎沒有任何損失。聯(lián)合艦隊的失敗除船只性能落后和訓練不足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內部不和,由于印度人中有人私通葡萄牙斷絕埃及軍隊的供應,以至埃及軍隊憤而離去,最終導致聯(lián)合艦隊的分裂。此戰(zhàn)的戰(zhàn)略意義可以同勒班陀海戰(zhàn)、阿布基爾海戰(zhàn)、特拉法爾加海戰(zhàn)和對馬海戰(zhàn)相提并論,雖然規(guī)模無法與之相比,但它標志著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對抗從地中海地區(qū)發(fā)展到了印度洋地區(qū),而印度洋是當時國際貿易的決定性競技場。第烏海戰(zhàn)使葡萄牙人掌握印度洋的制海權,控制印度洋地區(qū)關鍵的貿易口岸和沿海地區(qū),如蒙巴薩、索科特拉、霍爾木茲、果阿、錫蘭和馬六甲,開始稱霸印度洋。

(六)由于印度洋控制權的喪失使穆斯林世界的經濟受到嚴重影響而轉衰,也成了當時最大的阿拉伯國家埃及馬木留克王朝滅亡的直接原因。更為重要的是在陸地上很難對付的土耳其人,在海洋上卻無法與歐洲人有效地對抗。隨著被趕出印度洋的土耳其人的側翼受到歐洲人的直接威脅,從而形成在陸地上歐洲人的防守和在海洋上的歐洲人的大迂回、大包圍的態(tài)勢。更為嚴重的影響是在經濟上香料貿易控制權的易手,沉重打擊穆斯林而歐洲獲益極大,后來阿爾梅達在回國途中死于與南非土人霍頓督人的沖突中。但是日后興起的英國、荷蘭等列強逐步蠶食葡萄牙在印度的地盤,葡萄牙風光不再,而印度也在這一過程中淪為西方人的殖民地。1961年12月12日印度部隊開入葡屬印度的果阿、達曼和第烏,從事實上宣告葡萄牙在這一地區(qū)統(tǒng)治的結束,不過葡萄牙方面直到1974年才承認印度在上述地區(qū)的主權。此戰(zhàn)的傷員中有著名的環(huán)球航海者,人稱費迪南德·麥哲倫。此后阿拉伯人并非沒有企圖在印度洋上恢復勢力,1509年底奧斯曼帝國海軍名將凱馬爾·列伊斯受命統(tǒng)率一支裝載著大量木材,槳手和加農炮的運輸艦隊前往埃及以援助馬木魯克海軍在印度洋與葡萄牙人的戰(zhàn)爭。他此前多次打敗基督教艦隊,橫行地中海,但這是他的最后一次航行。當1511年初他的艦隊航行到納克索斯公國(位于愛琴海上的群島)領地附近時一場罕見的巨大風暴襲來,凱馬爾·列伊斯的旗艦不幸在暴風雨中沉沒,與同船的部下一道葬身海底,從此阿拉伯人在印度洋上的海權就一路衰落下去。

廓爾喀之役

(一)廓爾喀之役(1788—1792年)又稱清反擊廓爾喀之戰(zhàn)、清平定廓爾喀、第一次廓藏戰(zhàn)爭,尼泊爾方面稱為尼泊爾-中國戰(zhàn)爭,是清乾隆年間清軍反擊廓爾喀(尼泊爾沙阿王朝)入侵中國西藏的戰(zhàn)爭十八世紀前期的尼泊爾分為數(shù)十個互不統(tǒng)屬的部族。居住在加德滿都谷地的陽布(今加德滿都)、廓庫穆(巴德崗)、葉楞(帕坦)三部落于雍正年間入貢中國,清人依藏語讀音稱之為巴勒布。十八世紀后期居于巴勒布西北的廓爾喀部族興起,廓爾喀人在沙阿王朝的普利特維·納拉揚·沙阿(清朝譯作“博納喇赤”)統(tǒng)治時期趁巴勒布內亂,漸次將巴勒布三部落侵奪,周圍二十余處部落全行占據。1769年廓爾喀遷都至原屬巴勒布的陽布,形成統(tǒng)一的尼泊爾王國(又稱廓爾喀王國)。尼泊爾境內多高山,地狹人稠,國內之民難于自給,亦必別覓出口,迫切需要向周邊擴張領土。1777年年幼的喇納巴都爾(拉納·巴哈杜爾·沙阿)繼承王位后其叔巴都爾薩野攝政,將擴張矛頭指向北方的西藏。廓爾喀與后藏交界,貿易關系密切。1788年藏廓發(fā)生貿易糾紛,適逢六世班禪之弟沙瑪爾巴正與其兄仲巴呼圖克圖發(fā)生內爭,沙瑪爾巴請求廓爾喀兵相助,于是廓爾喀兵以“西藏運往之食鹽摻土”等為借口乘機進攻西藏。1780年六世班禪額爾德尼在北京圓寂,班禪之兄仲巴呼圖克圖護送班禪靈柩返回日喀則札什倫布寺,得到乾隆皇帝賞賜及王公貴族供奉的大量金銀寶物,無慮數(shù)十萬金,珍寶不可勝計。仲巴呼圖克圖有一同母異父之弟為白教沙瑪爾巴活佛,與信奉黃教的仲巴呼圖克圖不睦。仲巴呼圖克圖將乾隆皇帝賞賜之財物悉踞為己有,既不布施各寺,番兵、喇嘛等亦一無所與。沙瑪爾巴垂涎其財物不得,遂生怨忿,乃以朝拜佛塔為名出走至尼泊爾。廓爾喀王族尊崇紅教,素與沙瑪爾巴通好。沙瑪爾巴極言札什倫布寺所得財物之豐厚,又將藏兵虛實相告,唆使廓爾喀入藏劫掠。清代西藏所用之銀錢原為藏人將白銀交予巴勒布人,委托其鑄成巴勒布銀幣(藏語稱之為“章噶”),再運回藏內使用。

(二)巴勒布人往往從中摻雜銅、鉛,再運回西藏換取純銀,以謀厚利。廓爾喀兼并巴勒布各部之后鑄造新錢,其成色較巴勒布錢為高,故要求西藏將廓爾喀新錢1圓折巴勒布舊錢兩圓使用,西藏噶廈認為折價不公,未予應允。1788年五月廓爾喀致書噶廈,聲稱:“西藏境內所用的錢兩都是我們巴勒布镕鑄的,此后都使用新鑄錢文,舊錢不可再使用。而且西藏與巴勒布接壤地區(qū)的聶拉木、濟嚨兩個地區(qū)原本就是我們巴勒布的地方,仍然應該歸還我們。如果你們還覺得應該理論,可以派遣官員前來?!备翉B回復廓爾喀稱:新鑄之錢數(shù)量甚少,不足以流通,仍將新舊銀錢混用;聶拉木、濟嚨兩處都系西藏地方,雙方并無疑議;現(xiàn)在天氣炎熱,待立冬時再派人前往與之理論。但噶廈未向駐藏大臣稟告此事,廓爾喀又指責西藏對巴勒布貨物任意加收稅項,并向販往巴勒布的食鹽中摻土,決意入侵藏地。尼泊爾方面的文獻記載則與中國略有不同,尼泊爾方面聲稱廓爾喀同西藏發(fā)生銀錢糾紛之后攝政王巴哈都爾·沙阿(巴都爾薩野)希望同西藏地方簽訂新的貿易條約,但遭到粗魯拒絕,并警告廓爾喀不要動用武力。廓爾喀第二次派往拉薩的使團又遭到扣留,因此使得巴哈都爾·沙阿非常憤怒,決定入侵西藏。1788年六月素爾巴爾達布率廓爾喀兵3000人先后占領西藏南部邊境之聶拉木、濟嚨宗(今西藏吉隆東南)、宗喀宗(今吉?。┑鹊兀瑖f(xié)噶爾宗(今西藏定日)。七月清軍反擊,命駐藏大臣雅滿泰率駐藏綠營兵及駐達木厄魯特蒙古兵前往札什倫布(今西藏日喀則)慰問班禪,并與班禪之兄仲巴呼圖克圖部署沿邊防御;命駐藏大臣慶麟主持前藏地區(qū)之防御;命四川總督李世杰、四川提督成德抽調滿、漢、藏兵4000余人,由成德統(tǒng)領,馳赴后藏,命尚在熱河之成都將軍鄂輝速返成都,至西藏統(tǒng)兵。為保證作戰(zhàn)軍隊糧草,暫撥達賴、班禪庫存,并于藏內買糧。

(三)乾隆遣御前侍衛(wèi)巴忠為欽差大臣,赴藏主持用兵。時西藏駐有清軍500人、藏兵1600人、臺站兵1300人,慶麟在接到朝廷諭旨之前便調藏內500人綠營兵及察木多、達木等兵700人,分路堵御廓爾喀侵略軍。四川總督李世杰亦于成都抽調滿兵500名、綠營兵1300人、屯練降“番”兵1200人,俱交提督成德、總兵穆克登阿率領,經由打箭爐(今四川康定)、巴塘、里塘(今四川理塘)、察木多,馳赴后藏。但是當清軍日夜兼程奔赴藏廓邊境之時達賴喇嘛、仲巴呼圖克圖和噶布倫班第達、慶麟、雅滿泰等已私下同廓爾喀議和,后得到巴忠、鄂輝、成德等贊同。1789年初藏廓簽定協(xié)議,由西藏噶布倫每年向廓爾喀交納元寶300錠作為聶拉木、濟嚨宗、宗喀宗三地的贖金,廓爾喀退兵,此事巴忠、雅滿泰等隱瞞不上報。三月鄂輝等率清軍“收復”失地,因廓爾喀兵先已陸續(xù)撤回,故未遇任何抵抗。六月清廷調整西藏之防務,加強札什倫布等地防兵,于宗喀宗、聶拉木、濟嚨宗等要地修砌卡碉,并調整與廓爾喀貿易之政策。清軍此次出兵雖未交戰(zhàn),但已耗費軍餉百余萬兩白銀,巴忠以有功之臣離藏回京。廓爾喀退兵后清廷不得不撤換一批擅權、失職的西藏官員,駐藏辦事大臣舒濂包庇聚斂舞弊的達賴喇嘛之兄羅布藏多吉、同母弟羅布藏根敦扎克巴,與幫辦大臣普福互相參奏。1790年四月成都將軍鄂輝奉旨入藏查辦,五月乾隆將舒濂革職,以普福為辦事大臣,雅滿泰為幫辦大臣。七月又將普福革職,降為三等侍衛(wèi),命保泰入藏接替駐藏辦事大臣普福之職。八月命舒濂解送達賴喇嘛之兄弟來京,同時令西藏的攝政活佛濟嚨呼圖克圖來京,遣噶勒丹錫哷圖呼圖克圖阿旺楚爾提木入藏主政,雅滿泰、保泰分別與當年十月二十日、十一月二十九日抵達拉薩上任。1790年十月廓爾喀遣大頭目一人、小頭目兩人來到拉薩,依照1789年的約定索要贖地銀兩,新上任主政的噶勒丹錫哷圖呼圖克圖拒絕給付。

(四)達賴喇嘛還派喇嘛敦珠布朋楚克、博爾東到邊境上放言稱廓爾喀既已成為大清屬國,則不應照前約索要贖地銀兩,廓使又請朝廷賞給廓爾喀王拉納·巴哈都爾·沙阿俸祿及土地也被駐藏大臣普?;亟^。廓使一事無成,只得返回。達賴喇嘛則派堪布托格穆特、商卓特巴吉彌敦第、仔琫第卜巴赴廓爾喀商談,打算付給廓爾喀150個元寶,同時將原訂合約撤回,永絕瓜葛。廓方以托格穆特地位不高,指名要求達賴喇嘛叔父阿古拉與噶倫丹津班珠爾來邊境商談,此時阿古拉已去世,不久派去商談的堪布托格穆特也在廓爾喀病逝。西藏地方的一系列舉措令廓爾喀攝政王巴哈都爾·沙阿非常憤怒,巴哈都爾·沙阿感到進退兩難:若發(fā)動戰(zhàn)爭則必然要投入大量經費、部隊和武器,因為清廷方面顯然已經對廓爾喀有所戒備;若放棄戰(zhàn)爭則之前盟約的被撕毀令他非常不甘。最終他聲稱要懲治西藏地方的背盟,仍然決定再次入侵西藏。1791年噶勒丹錫哷圖呼圖克圖圓寂,八世達賴喇嘛再度執(zhí)政,五月達賴喇嘛令噶倫丹津班珠爾赴邊界與廓爾喀密談撤約事宜。五月十一日丹津班珠爾、扎什端珠布、札薩克喇嘛格桑定結自拉薩啟程前往聶拉木,向駐藏大臣稟稱檢閱軍隊、修葺廟宇,實則繼續(xù)與廓方商談贖銀撤約之事。噶倫丹津班珠爾等認為此前帶去的元寶只及半數(shù),難以撤回合同,于是又攜150個元寶前往,一路上扎什倫布寺、薩迦寺喇嘛及駐守聶拉木之戴琫江結也加入談判使團。六月上旬噶倫丹津班珠爾抵達聶拉木之沖堆(今聶拉木鎮(zhèn)充堆),札薩克喇嘛格桑定結與扎、薩二寺喇嘛則受沙瑪爾巴活佛之邀來到扎木(今聶拉木縣樟木鎮(zhèn))。六月二十二日噶倫丹津班珠爾、扎什端珠布、戴琫江結在沖堆遭到廓爾喀兵突襲,被俘后押往廓爾喀都城陽布,格桑定結、扎、薩二寺喇嘛、聶拉木教習軍官王剛、馮大成等人也同時被拘押。七月廓爾喀軍隊再次侵入聶拉木和濟嚨,廓軍兵分兩路,一路由達莫達爾·潘德(《清史稿》稱之為“噶箕·旦姆達爾·邦里”)率領,自濟嚨進攻宗喀;一路由阿比曼·辛格率領,從聶拉木進攻定日(在今定日縣西);另有一路繞過定日,經薩迦直趨日喀則。

(五)八月三日廓軍攻占定日、濟嚨,八月十六日廓軍攻陷薩迦。同日保泰送年僅10歲的七世班禪額爾德尼前往拉薩,命仲巴呼圖克圖留守札什倫布寺。札什倫布寺濟仲喇嘛羅布藏丹巴與群僧占卜,得到“不可與賊作戰(zhàn)”的神示,仲巴呼圖克圖遂遣人赴廓營求和。然而該使者半路逃走,于是寺內外喇嘛三千余人紛紛潰散。仲巴呼圖克圖也攜金銀及班禪所余貴重物件,裝為233捆,先行逃出。二十一日廓軍隊長(清人譯作“噶布黨”)瑪木薩野攻入札什倫布寺,寺內僅余9人。瑪木薩野即入住班禪額爾德尼禪房內,大小頭目分據各處,將金銀佛像、供器、貯藏及靈塔鑲嵌之珍珠珊瑚寶石等物盡行掠去,冊封六世班禪的金冊也被盜走。九月初廓軍進攻日喀則宗城,都司徐南鵬率80人堅守,擊斃廓軍10余人、頭目1人。圍攻八晝夜后廓軍仍不能破城,遂攜所掠財寶退往邊境。乾隆判定廓爾喀此次犯邊志在劫掠后藏財物,此時冬雪迫近,廓軍必不能進兵前藏,一俟朝廷調集大軍進討,廓軍便可從容遁去。因此乾隆決定大舉出兵,待來年春雪消融后攻入廓爾喀腹地,令其徹底臣服,不敢復萌故志。因成都將軍鄂輝等人資望尚淺,1791年九月二十五日皇帝召平定臺灣林爽文叛亂的兩廣總督福康安來京。十月福康安抵京,授將軍銜,督辦西藏軍事。以平臺之役中福康安的副手海蘭察、臺斐英阿等為參贊大臣,率黑龍江索倫、達呼爾兵丁千名由青海入藏,征討廓爾喀。十二月四川提督成德在聶拉木拍甲嶺一役戰(zhàn)勝廓軍,從西北前后入藏的官兵有??蛋布捌潆S員;海蘭察及100名侍衛(wèi);烏什哈達、岱森保及所率1500名索倫達斡爾兵。陜甘總督勒保、青海辦事大臣奎舒奉旨預為籌辦乘騎、運畜、糧秣、柴薪、臺站、向導等事宜。1791年十二月十五日??蛋驳诌_青海西寧,一切都已準備就緒,大致是陜甘總督勒保從屬下甘肅綠營調出1500匹馬供官員使用;青海辦事大臣奎舒通過青海蒙古王公從各旗采購3000多匹馬供索倫達斡爾兵騎用;遙接西藏沿途設立傳遞文書信息的臺站,派綠營兵和當?shù)孛晒疟餐v守,后因另有川藏驛路可用,這一線臺站在全軍分批經過完畢即卷撤。

(六)福康安于十二月二十日離開西寧,嚴冬中走上寒冷荒涼崎嶇的青藏高原,并站兼行。1792年2月12日到拉薩,全程將及5000華里,包括耽擱日數(shù)在內用了50天。他詢問藏人,皆云對比喇嘛等行走需一百二三十日,可謂快速。福康安進入藏境后接見達賴喇嘛遣來迎接的高級官員,即逐一詢問廓爾喀兩次滋事的緣由,并札詢鄂輝、成德,令將先后情節(jié)據實答復。1792年正月二十三日福康安于布達拉宮會見達賴喇嘛、班禪等,以面奉諭旨再次傳達嘉獎達賴喇嘛深明大義,不聽保泰內遷妄請,并正式提出:“將來事定,辦理善后時必須另立《章程》,逐條辦事,務使邊圉永寧?!睂τ谶_賴喇嘛、班禪的回答相當滿意。及至談論公事訖,福康安斟酌上諭及實情,擬遵佛法,向達賴喇嘛、班禪施禮,為喇嘛婉拒,但后來私下仍向達賴行叩首禮。??蛋苍诶_停留近二十七天后去后藏,在這期間憑借他的地位威望及大軍將到的聲勢,向西藏上層宣諭援藏用兵的意義。二月間福康安檄令布魯克巴(不丹)、哲孟雄(錫金)及界外的作木朗、披楞(指英國東印度公司)等發(fā)兵合攻廓爾喀,但被乾隆批評為時過早,不夠策略。上述各部接到??蛋蚕詈蠓磻麡O,達賴喇嘛也于二月九日致函英國東印度公司首腦,促請勿聽信廓爾喀求援的讕言。福康安奉詔檢讀后認為廓爾喀當滋擾之后尚逞此詭譎之辭,實堪痛恨。二月十日海蘭察也到了,福康安得到兩名軍事助手。三月十五日乾隆特授福康安為“大將軍”,俾其等列威嚴在一般外省駐防將軍之上。旨意傳至西藏,當在四月。三月內??蛋蚕I廓爾喀王子,希望能夠和平罷兵,但如果廓爾喀執(zhí)意開戰(zhàn),清廷也時刻準備著,清廷檄諭口氣很強硬。1792年正月成德收復聶拉木東官寨,陣斬廓軍將領呢瑪叭噶嘶、踏巴。二月川軍攻克聶拉木的廓軍西北碉寨,俘獲瑪木薩野之侄咱瑪達阿爾曾薩野,聶拉木全境收復。閏四月十八日??蛋?、海蘭察、惠齡由日喀則馳往江孜,督運軍糧。二十七日抵達定日之第哩朗古,與成德會合。

(七)??蛋病⒑Lm察等分頭察看聶拉木、絨轄等地后率主力前往宗喀,決定由濟嚨向南,攻入廓爾喀。五月六日??蛋?、海蘭察領兵行至宗喀以南的轄布基,進攻擦木山隘(在今吉隆縣宗喀鎮(zhèn)南)。是日夜清軍乘雨分兵五路,海蘭察居中,哲森保等由東西兩山夾擊廓軍營寨,莫爾根保繞到營后偷襲。初七日黎明之時清兵攻克擦木山梁上的兩座廓軍石碉樓,斬殺二百余人。初八日清軍進至瑪噶爾轄爾甲,擊潰由濟嚨前來迎戰(zhàn)的廓軍。初十日清兵攻克濟嚨,斬殺640余人,俘虜200余人,至此西藏全境收復。1792年五月十三日??蛋?、海蘭察率軍由濟嚨啟程,沿吉隆河東岸南下。十四日清軍過藏廓邊界之擺嗎奈撒,進入廓爾喀境內之熱索瓦,與廓軍隔熱索河對峙。熱索河為吉隆河支流,其上有木板浮橋,即熱索橋。廓兵在熱索河北岸索喇拉山上筑碉樓一座,南岸臨河有碉樓兩座,并將熱索橋木板撤去,憑河據守。十五日清兵佯攻河北岸的廓軍碉樓,另遣金川藏兵翻越兩座高山,繞道至熱索河上游六七里處,伐木做筏,渡河后沿南岸疾行,突襲臨河碉房。南岸廓兵出卡抵御之際北岸的清兵主力搭橋渡河,一舉奪取三座石碉,是為熱索橋之戰(zhàn)。得知清軍將至首都的時候廓爾喀王拉納·巴哈都爾·沙阿逃往臨近英屬印度的邊境,留守陽布的王叔巴哈都爾·沙阿召見被扣押的噶倫丹津班珠爾,請求其轉告??蛋?,廓爾喀侵犯藏境全因沙瑪爾巴活佛唆使,并保證歸還扎什倫布寺財物,賠償在沖都被襲的官兵命價。此外巴哈都爾·沙阿向英屬印度殖民政府求助,希望得到武器彈藥的支持,印度總督康沃利斯侯爵考慮到若公開支持廓爾喀勢必會使英國人在廣州的貿易受到影響,因此拒絕這個要求。但后來康沃利斯又發(fā)現(xiàn)這是控制廓爾喀地區(qū)商業(yè)貿易的絕佳時機,便派海德拉巴邦的執(zhí)政者詹姆斯·阿基琉斯·克爾帕特里克率英國使團前往廓爾喀。

(八)六月二十五日廓爾喀頭人噶布黨普都爾幫里、噶箕朗穆幾爾幫里、達薩爾(官職名,掌管鑄錢)乃爾興、小頭目巴拉巴都爾哈瓦斯4人及隨從20余人來到雍鴉大營,將去年在沖堆被擄走的丹津班珠爾、扎什端珠布、藏軍營官聶堆、盧獻麟、馮大成等人送還。??蛋裁嬷I廓爾喀頭人,令其遵辦五條事宜,方準其投降,其內容是:廓兵須退出噶勒拉、堆補木、甲爾古拉、集木集等處山梁;廓爾喀王喇納巴都爾、王叔巴都爾薩野親自前來;將沙瑪爾巴活佛尸骨及其徒弟交出;所掠之扎什倫布寺財寶全行歸還;交出乾隆五十四年與丹津班珠爾私訂之合同,不得再提西藏交付贖銀之事。 清兵將廓使送還7天后并無回音,廓軍仍占據諸處山梁。1792年七月二日清軍進攻噶勒拉、堆補木,在進攻甲爾古拉山時廓爾喀軍隊誘清軍進入叢林,隨后三面放火燒林,清軍失利,臺斐英阿、阿滿泰、莫爾根保、英貴、張占魁等人戰(zhàn)死,是為帕朗古之戰(zhàn)。1792年9月23日廓爾喀管事頭人噶箕第烏達特塔巴來到清軍大營,請求歸誠,并代廓王、王叔進京朝覲,十九日??蛋矞势錃w降。二十一日清軍開始從帕朗古撤回,九月四日清兵全部撤回濟嚨,清兵撤退的同時??蛋才赡驴说前⒖辈煳鞑?、廓爾喀邊界。十月十五日??蛋瞾淼嚼_,達賴喇嘛率僧俗官員出迎,??蛋苍诶_停留四個多月,與惠齡、孫士毅、和琳擬定《藏內善后章程》。十二月二十三日廓爾喀貢使抵達京師并謁見和珅,次日貢使覲見乾隆,二十七日乾隆準許恢復喇納巴都爾的王爵、巴都爾薩野的公爵名號,還下令白教活佛夏瑪巴欽定不準轉世,弟子一律改宗黃教。1792年9月23日廓爾喀在清軍的凌厲攻勢下請求投降,八月十九日清軍準降,清兵撤退的同時還勘察西藏、廓爾喀的邊界。

(九)??蛋驳热藬M定《藏內善后章程》,雙方經過會商后共提出102項條款,次年正月經清政府修訂為29條,即《欽定藏內善后章程》。改革并充實多項方針,加強駐藏大臣的職權和地位。經過這場戰(zhàn)爭后廓爾喀的勢力受到削弱,之前被其所滅的錫金也得以復國,不過其原有領土仍有一部分被廓爾喀占據。在廓爾喀與清朝議和之后由克爾帕特里克率領的英國使團才到達廓爾喀,希望同廓爾喀就武器之事進行會談,巴哈都爾·沙阿拒絕英國人的建議,將這個使團禮送出境。雖然和約已經達成,但西藏地方對廓爾喀依然非常戒備。八世達賴希望聯(lián)合廓爾喀的鄰國來與之對抗,曾派遣一個代表團去英屬印度當時的首都的加爾各答,希望與不列顛東印度公司合作,來牽制廓爾喀。清朝用兵西藏進一步提高清朝中央的威望,促進西藏地方對清中央政府的向心力作用,又推進民族關系和民族融合的發(fā)展。在西藏人民的支持下清軍迅速收復失地,清軍旋即而歸,廓爾喀派人至北京認罪。清朝兩次派軍入藏,驅逐廓爾喀的入侵,保衛(wèi)西藏,鞏固邊防,增強漢藏等各族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此外清政府又對藏事作了重大整頓,乾隆批準由福康安、和琳、惠琳等奉旨酌籌的《藏內善后章程》,即清政府于1793年頒發(fā)的著名的《新訂章程二十九條》(又稱為《藏內善后章程二十九條》),章程對西藏地方的政治、經濟、軍事、法制和外事等方面均作了明確規(guī)定。清政府為了加強西藏地方管理、鞏固勝利、穩(wěn)定政局,參照慣例,決定在前后藏邊防要隘、交通樞紐、重要城鎮(zhèn)以及川邊至拉薩的臺站均派兵駐防,總計兵力1300余名。章程規(guī)定整編藏軍,設藏兵3000名,駐扎前藏1000名、后藏1000名、定日500名、江孜500名?!恫貎壬坪笳鲁潭艞l》對藏軍的各級軍官(代本、如本、甲本等)、藏軍薪俸、餉銀、操防、軍器、馬匹等以及清朝派駐前后藏及各地的官兵額數(shù)、駐防等方面章程也作了具體的規(guī)定,整編后的藏軍作為清中央政府領導下的一支地方軍隊在以后維護地方安定和抗擊外敵侵略的斗爭中發(fā)揮積極作用。

(十)章程規(guī)定駐藏大臣每年五、六月輪流一人,到后藏巡邊,操閱番兵;檢查和維護邊界;在重要的邊防要隘設立定額駐軍,分防巡守。隨著乾隆年間在西藏重新布署駐防清軍、頒布和執(zhí)行章程以及藏軍的整編,清朝用兵西藏的能量達到極至,駐兵西藏形成制度化和法律化。上述舉措作為歷史定制,直至清末它對于鞏固和加強清朝統(tǒng)一、維護對西藏的主權、鞏固國防、促進西藏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都發(fā)揮重要作用。清軍平定廓爾喀,進藏、駐藏對西藏地方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也產生積極的影響。清朝自1720年用兵西藏后即打通川藏、滇藏和青藏三條進藏主干驛路,沿途添設軍站、設置糧臺、派兵守護,保障進藏交通的通暢。這有利于西藏與內地之間的貿易往來,當時留駐中甸、打箭爐、巴塘、理塘、察木多、拉薩等地的漢人和商貿小販日益增多。清朝每次用兵西藏均動員川、滇、青等藏區(qū)的僧俗民眾、土司和部落頭人,征調大量的人力、畜力和物力擔當后勤供應,保障軍需物資運藏。清朝官府對所征烏拉都付給腳價,對西藏地方政府的供應采取購買方式付給銀兩。如1788年就西藏籌辦軍用糧餉事,對于駐藏官兵的口糧供應形式多樣,如雍正帝曾下旨將駐藏官兵的口糧由官府發(fā)給銀兩,到藏之日由士兵自行買備。1753年以后又實行提前采買貯存,以免出現(xiàn)供糧危機。清軍出錢在藏區(qū)購買數(shù)量龐大的軍糧物資多少帶有商品買賣的性質,在某種意義上有利于刺激西藏農牧業(yè)生產和商品經濟的興起。推行軍屯是清代就近解決戍邊部隊糧餉問題的又一辦法,清自康熙年間用兵西藏后逐漸在鄰近的川(如大小金川)、滇(如中甸和維西)、青(如西寧至格爾木)等省藏區(qū)推行軍屯。1731年廷即派兵在青海柴達木盆地的額色爾津地方筑城建廒,進行屯田。官府還將直隸、山西、河南、山東、陜西五省軍流罪人犯發(fā)配到青海大通布隆吉爾等處,令他們一同開墾那里的土地。

(十一)屯田地區(qū)除接受犯人之外還吸引不少漢人向藏區(qū)遷移,官府給予屯田眷屬的待遇,對投誠的藏民時官府也安插與漢人一體屯墾。屯田帶有軍民混合、漢藏結合的特點,這些屯田支持西藏,解決駐藏清軍的一部分養(yǎng)贍問題,減少內地供糧的壓力。屯田不僅是對藏區(qū)農牧業(yè)生產有示范效應,而且也有利于促進藏區(qū)的開發(fā)。平定廓爾喀后清軍進藏和駐藏極大地推動西藏與內地、藏族與漢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清軍把軍用物資、生活用品以及內地先進的農耕、畜牧、建筑、藝術等方面的技術帶進西藏,又把西藏的文化及地方特產、各種藝術品等帶回內地,形成廣泛的交流。清軍進藏后主動學習藏族文化,清統(tǒng)治者鼓勵清軍要“熟悉夷情”,士兵主動適應高原生活,甚至與藏族通婚,藏族也向清軍學習先進的內地文化和生產技術。清軍作為一個文化的載體在與藏族的接觸中留下許多反映藏漢民族文化交流的歷史遺跡,由清軍建造的分布于拉薩等西藏各地的關帝廟就是其中的重要反映,清軍在西藏建有10多座關帝廟,除了至今尚存的拉薩磨盤山關帝廟之外見于記載的還有:拉薩北郊扎什城關帝廟(即今娘熱路扎基寺遺址)、拉薩城東南方向的關帝廟、后藏扎什倫布寺旁的關帝廟(為康熙年間平定西藏后所建)、山南澤當關帝廟(位于澤當鎮(zhèn)西邊,東南靠貢布日山,北臨雅魯藏布江岸,為18世紀留居當?shù)氐臐h民所建)、藏北嘉黎關帝廟(康熙年間清朝綠營兵丁常駐嘉黎,此廟為清軍所建)。拉薩的磨盤山關帝廟是西藏僧俗人民緬懷中央政府和清軍歷史功績及祭祀關公的地方,每年駐藏綠營官兵、駐藏大臣衙門官員及隨行人員、內地各族商人及其家屬、當?shù)夭刈迳锥紩叭ゼ腊荩藗兗漓腙P公以實現(xiàn)祈福、祛病、消災、避禍、求官和佑安等愿望和要求。歷史上磨盤山的香火四季不斷,它是漢藏文化進行交流的一種體現(xiàn)?!稓J定藏內善后章程》又稱《欽定藏內善后章程二十九條》和《新訂西藏章程二十九條》,是清朝治理西藏的重要依據。廓爾喀戰(zhàn)爭后乾隆指示??蛋驳热藢沓繁蟊禺斖琢⒄鲁蹋云谟肋h遵循。

(十二)八世達賴強白嘉措也表示:“將來立定章程,惟有同駐藏大臣督率噶倫及番眾等敬謹遵照,事事實力奉行,自必于藏地大有裨益,我亦受益無窮?!?791年廓爾喀(今尼泊爾)因與西藏鹽稅銀錢糾紛和白教活佛夏瑪巴唆使,其軍隊入侵西藏,意圖搶掠遍布西藏各地的寺廟中的財富,當時西藏請求清政府派兵支援。1792年乾隆命清朝大將軍??蛋餐瑓①澊蟪己Lm察率領清兵支援當?shù)夭乇?,將廓爾喀軍隊驅返喜馬拉雅山南麓,甚至還反攻至廓爾喀首都陽布外二十公里的熱鎖橋,迫使廓爾喀向清朝五年朝貢一次。驅逐廓爾喀軍隊之后清政府以完善西藏行政為理由,訂立治理西藏的多項章程,要求以“金瓶掣簽”認定達賴喇嘛、班禪喇嘛與各大呼圖克圖的轉世靈童。1793年上述章程的部分條款匯編成《新訂西藏章程二十九條》,并翻譯成藏文。章程對西藏的宗教事務、外事、軍事、行政和司法做出詳細的規(guī)定,章程的第一條規(guī)定認定活佛轉世實行金瓶掣簽制度。關于如何實施29條章程的問題以最為重要的如何實施尋訪達賴、班禪為主的各活佛轉世靈童的條例為例,接到皇帝關于必須實行金瓶掣簽的詔書后不久八世達賴喇嘛頒布全藏《水牛年公文》,從此開始實施金瓶掣簽法。如第十世達賴楚臣嘉措、十一世達賴克珠嘉措和十二世達賴赤列嘉措等均由駐藏大臣親自金瓶掣簽,決定靈童。九世達賴隆朵嘉措和十三世達賴土登嘉措因生相奇特,沒有出現(xiàn)有爭執(zhí)的其他人選,經過駐藏大臣的認真研究后表奏大皇帝,免于金瓶掣定,八世班禪額爾德尼丹貝旺秋和九世班禪曲杰尼瑪?shù)却罄镆彩峭ㄟ^金瓶抽簽確定的。關于印制藏幣問題,廓爾喀誣蔑西藏流通的尼泊爾舊章卡和廓爾喀新章卡差價很大,因此開始鑄造銀幣。1793年鑄造刻有“乾隆寶藏”章卡銀,從此歷代清朝皇帝時期逐漸鑄造發(fā)行有“嘉慶寶藏”、“?道光寶藏”、“宣統(tǒng)寶藏”等字樣的藏幣,和白銀相同。金瓶掣簽又稱為金瓶鑒別,是歷經數(shù)百年形成的藏傳佛教中最為重要的宗教儀軌和歷史定制,是認定藏傳佛教最高等的大活佛轉世靈童的方式,1792年正式設立。

(十三)按歷史定制時藏傳佛教大活佛的轉世靈童須經金瓶掣簽認定,自清朝以來藏傳佛教活佛達賴和班禪轉世靈童均需在中央代表監(jiān)督下經金瓶掣簽認定。歷史上第十世、十一世、十二世達賴喇嘛,第八世、九世、十一世班禪額爾德尼,第四世、第五世、第六世、第七世章嘉呼圖克圖,以及第五世、六世、七世、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經由該儀式產生。自清王朝的200多年間僅西藏一地就有格魯、噶舉、寧瑪三派的39個活佛轉世系統(tǒng)70余名活佛通過金瓶掣簽認定,1995年11月29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批準,認定十世班禪大師轉世靈童的金瓶掣簽儀式在西藏拉薩大昭寺釋迦牟尼佛像前舉行,嘉黎縣的堅贊諾布中簽,國務院批準堅贊諾布繼任為第十一世班禪額爾德尼。元明以來西藏事務俱是由西藏宗教上層和信奉藏傳佛教的蒙古王公以及西藏的大貴族操持,皇帝對西藏重大事務時而也派欽差進藏督辦。清朝時期中央政府加強對西藏的直接控制,康熙、雍正、乾隆考慮到對邊遠蒙古部族的約束,都對西藏達賴和班禪兩大活佛體系采取優(yōu)撫政策。在清朝康熙至乾隆時期西藏各教派紛爭激烈,游牧于青海的蒙古汗王和西藏的地方勢力用各種辦法控制西藏的大活佛,以便擴張自己的勢力,并鞏固所獲得的特權,當時蒙藏地區(qū)大活佛圓寂之后轉世靈童主要是由最有名望的跳神巫師“吹沖”來認定。1727年清政府正式在西藏設立駐藏大臣衙門,內閣學士僧格和副都統(tǒng)馬喇成為首任駐藏大臣,駐藏大臣不僅直接掌管西藏政務,還直接督察西藏宗教重大事務。對大活佛轉世靈童的認定除了“吹沖”降神以外還需報駐藏大臣,并由駐藏大臣上奏北京大皇帝恩準。“吹沖”在各種賄賂下在跳神中假借神諭,指定的活佛轉世靈童大多出自蒙古王公或西藏的大貴族之家,有的甚至還是“吹沖”家族中人,這種大活佛幾乎都出自一家的現(xiàn)象也是促使乾隆皇帝下決心整治西藏活佛轉世制度流弊的一個重要原因。在西藏實行金瓶掣簽制度源由噶瑪噶舉紅帽系活佛確朱嘉措叛國,勾結廓爾喀人入侵西藏事件的發(fā)生。1785年噶瑪噶舉紅帽系第十世活佛確朱嘉措外逃到廓爾喀國(今尼泊爾),并挑唆廓爾喀國王發(fā)兵西藏,廓爾喀人第一次侵藏獲利不多。

(十四)到1791年廓爾喀兵再次入侵西藏,將扎什倫布寺洗掠一空后又攻打日喀則宗城堡。乾隆派嘉勇公福康安為大將軍,率兵入藏,由日喀則一路南下,將廓爾喀兵逐出西藏。并挾軍威,一路掃蕩,最后兵臨廓爾喀首都加德滿都城下。廓爾喀國王投降,并將確朱嘉措的尸骨、妻小及掠去的扎什倫布寺部分財物一并送至福康安軍前,表示永不敢犯邊界,還許諾向大清國五年一朝貢。???蛋舶鄮熚鞑睾蟀辞〉闹家鈱ξ鞑厥聞者M行整飭,嚴懲確朱嘉措的叛國行為,廢除噶瑪噶舉紅帽系活佛轉世,查抄該系的寺廟和財產,并強令其所屬百余名紅帽喇嘛改奉黃教。從此噶瑪噶舉紅帽系在西藏銷聲匿跡,不復存在。為使西藏長治久安,對外不受外人侵擾,對內治理有法可依,乾隆派人與達賴、班禪的僧俗要員商議,制訂出《欽定二十九條章程》。該章程使清王朝治理西藏的制度更加完善,得到西藏上層由衷地擁護。《欽定二十九條章程》第一條就立下金瓶掣簽制度:“關于尋找活佛及呼圖克圖靈童的問題,依照藏人舊例,確認靈童必問卜于四大護法,如此難免發(fā)生弊端。大皇帝為求黃教得到興隆,特賜一金瓶。今后遇到尋認靈童時邀集四大護法將靈童的名字及出生年月用滿、漢、藏三種文字寫于簽牌上,放進瓶內,選派真正有學問之活佛,祈禱七日,然后由各呼圖克圖和駐藏大臣在大昭寺釋迦牟尼像前正式認定。假若找到的靈童僅只一名,亦須將一個有靈童的名字的簽牌和一個沒有名字的簽牌共同放置瓶內,假若抽出沒有名字的簽牌就不能認定已尋得的兒童,而要另外尋找。達賴和班禪額爾德尼像父子一樣,認定他們的靈童時亦須將他們的名字用滿、漢、藏三種文字寫在簽牌上,同樣進行。這些都是大皇帝為了黃教的興隆,不使護法弄假作弊。這個金瓶常放在宗喀巴佛像前,需要保護凈潔,并進行供養(yǎng)?!?/span>中華民國蒙藏委員會1936年頒布《喇嘛轉世辦法》,承襲清制(第四條)。

(十五)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第一個用金瓶掣簽認定的大活佛是第十一世班禪額爾德尼·確吉杰布,而后又制定有《藏傳佛教活佛轉世管理辦法》明確承襲金瓶掣簽制度(第八條)。金瓶又稱為“金奔巴”或“金本巴”(“奔巴”藏語意為“瓶”),金瓶掣簽制度特別設立兩個金瓶:一個放在北京雍和宮,專供蒙古地區(qū)大活佛轉世靈童掣簽用;另一個置放在拉薩大昭寺,專門供西藏、青海等地掣簽定大活佛轉世靈童。凡蒙藏大活佛如章嘉哲布尊丹巴、達賴、班禪等轉世時均須經金瓶掣簽認定。藏傳佛教金瓶掣簽使用的金瓶和玉簽在西藏博物館展出。每次舉行金瓶掣簽儀式,把金瓶和玉簽從西藏博物館護送到大昭寺,在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前舉行儀式。清朝皇帝任命的攝政活佛或總管扎什倫布寺事務的扎薩克喇嘛主持尋訪靈童后由攝政召集僧俗官員會議,確定三名(或兩名、四名)呼畢勒罕候選人,將詳細情形向駐藏大臣稟報,請求轉奏皇帝批準舉行金瓶掣簽。在皇帝御批同意后將確定的呼畢勒罕候選人及其親屬和師傅等接到拉薩,并經駐藏大臣和攝政、各大呼圖克圖看驗,認為確有靈異后方能舉行掣簽。在掣簽前將金本巴瓶大昭寺迎到布達拉宮供有乾隆的僧裝畫像(圣容)和皇帝萬歲牌位的薩松南杰殿,由大呼圖克圖率三大寺及布達拉宮南杰扎倉僧眾(確定班禪轉世呼畢勒罕時還有扎什倫布寺僧人)誦經祈禱七天或九天。掣簽之日駐藏大臣和各大呼圖克圖、僧俗官員集會,用滿文和藏文書寫名簽,核對無誤后由一名駐藏大臣封簽(用黃紙包裹),放入金瓶中。由在場的呼圖克圖及高僧等誦咒祈禱,由另一名駐藏大臣搖動金瓶,然后掣出一簽,當眾宣讀掣中者名字,并交給在場藏漢官員傳閱,然后還要取出未掣中的名簽傳閱,以示書寫及掣出的名簽真實無欺。掣簽后即派人去呼畢勒罕住處報信祝賀,掣簽的情形和結果由駐藏大臣上奏皇帝,得到皇帝批準后向呼畢勒罕宣讀圣旨才算完成金瓶掣簽的全部程序。

(十六)經皇帝批準并派大員主持,舉行坐床典禮(達賴喇嘛在布達拉宮、班禪額爾德尼在扎什倫布寺),活佛轉世靈童的尋訪、認定、繼位事務才最后結束。清朝中央政府制定和實施金瓶掣簽制度對當時的西藏、蒙古地區(qū)社會和佛教界產生巨大的影響,意義深遠。在政治上金瓶掣簽是對活佛轉世制度的進一步完善,通過制定頒布法律文書和采取一系列措施,將活佛轉世呼畢勒罕由吹忠降神來指定改變?yōu)橛山鹌砍负瀬頉Q定。究其實質是清朝中央政府以此維護和保持對認定大喇嘛轉世呼畢勒罕的權力,這就進一步體現(xiàn)并強調在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等大活佛轉世問題上中央的權威。此外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等大活佛示寂后從轉世靈童尋認、掣簽乃至坐床都是遵照國家法定制度按部就班進行的,由駐藏大臣親自照料,按照程序逐一報經皇帝批準,這就履行法律和行政手續(xù)。宗教上由于金瓶掣簽制度的實施完全按照藏傳佛教儀軌來進行,在宗教上符合藏傳佛教的基本教義,這就確定金瓶掣簽在宗教上的合法性,順利地解決宗教首領的地位和政治、經濟權力的傳承、延續(xù)問題,因此被佛教界、上層貴族世家和信教群眾所接受。實施金瓶掣簽,把認定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和大呼圖克圖、大活佛等轉世呼畢勒罕的權力從西藏地方集中到清朝中央,以防止蒙藏上層貴族奪取宗教權力,造成地方勢力的膨脹,避免歷史上教派內部、教派與世俗貴族勢力之間爭奪轉世呼畢勒罕的矛盾斗爭乃至戰(zhàn)亂的發(fā)生,有利于蒙藏社會的長期相對穩(wěn)定。金瓶掣簽制度是清朝中央政府整飭、改革西藏行政管理體制,確立系統(tǒng)治藏法規(guī)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管理大活佛的一項關鍵措施。它既符合政治手續(xù)、法律手續(xù),也符合宗教手續(xù);既體現(xiàn)中央政府的權威,又體現(xiàn)西藏地方隸屬于中央政府管轄的歷史事實。有利于維護和穩(wěn)定蒙藏地區(qū)的社會局勢,安定邊疆,團結宗教上層人物和廣大僧俗群眾。金瓶掣簽制度的設置和實施,它的立法思想是正確的,具體操作是可行的。經過百余年的實踐證明它是一個創(chuàng)造,積累豐富經驗,給后人以啟迪。



馬穆魯克王朝(第一期)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唐海县| 新乡市| 郧西县| 博爱县| 莎车县| 安徽省| 建平县| 吉林省| 新疆| 灌云县| 惠东县| 文安县| 凌云县| 万山特区| 云林县| 延川县| 南投市| 广水市| 通城县| 峨眉山市| 阜新| 延庆县| 鄂托克前旗| 台湾省| 尖扎县| 中超| 保亭| 平武县| 安吉县| 沅江市| 台东市| 建湖县| 阿尔山市| 涿州市| 秦皇岛市| 丽水市| 潮安县| 绵阳市| 介休市| 高清| 车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