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扇手帕驚堂木,講古論今一書人

評書,又稱說書、講書。北方地區(qū)統(tǒng)稱評書,廣東粵語等地區(qū)俗稱講古,湖北也稱講古,四川地區(qū)稱為講書,揚州、蘇州、南京地區(qū)稱為評話,福州亦稱評話。古代稱為說話,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tǒng)口頭講說表演藝術形式。
評書與鼓書、弦書、琴書、竹板書、評彈(評話與彈詞總稱)等同源。行話:使長家伙的與使短家伙的。所謂使長家伙的,就是藝人講古時,或以唱為主、或夾白夾唱,唱腔與故事對觀眾來說同等重要。而使短家伙的,則是大家所知的評書,說書人驚堂木一響,講古評今全拼嘴一張。

說書唱戲古來有之。過去百姓普遍不識字,通過觀看地方戲劇、曲藝等所演繹"忠孝節(jié)義"故事,間接實現(xiàn)了民風教化之功能。君不見,所流傳下來的傳統(tǒng)地方戲曲與說唱曲藝,都是講述忠臣、孝子、烈女、義士等傳統(tǒng)道德觀下的故事。傳統(tǒng)章回體小說,亦是如此。
而《西廂記》、《牡丹亭》、《紅樓夢》等講述才子佳人、兒女私情的戲曲、小說,實為另類,一直被主流社會所打壓,甚至成為"禁書"。女兒家更是萬萬看不得。
評書更是如此:說書先生都是民間"知識分子",大都識的些許文字,粗曉些孔孟之道。在講述傳統(tǒng)故事之時,對其進行分析、點評,傳遞出說書人的觀點,間接實現(xiàn)"高臺教化"的功能。
注:舊時說書先生、賬房先生與大掌柜、郎中大夫、私塾先生等,都是民間識文斷字之人。特別是郎中大夫與教書先生,大都是些考不上功名(或不能去考功名)的秀才出身。
【梅言梅語】
說唱講古并非我們所特有:蒙古等草原民族,很晚才有文字,過去都是靠歌者吟誦古代英雄的豐功偉績,以此將其文化代代相傳。古歐洲也有類似職業(yè)——游吟詩人,他們都起到將本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道德觀念傳遞下去的作用。
日本在今天依然有"落語"藝人,除了說笑話(類似相聲)逗大家樂之外,他們也講述傳統(tǒng)故事(類似說書)——可見電影《紅鏘魚》。

此外,編者記得中學課本上有過一篇《一碗陽春面》的課文,書上說此文就是日本一個知名"口演"藝人的半自傳體式文章,而"口演"就是說書——此說法編者寫此文時四處搜索,網絡上卻找不到"口演"這個詞了。
【起源】
在唐代,就出現(xiàn)了一種曲藝藝術和評書的表演方式相似,即“說話”。事實上如《三國演義》、《水滸傳》最初都是說話的話本?!度龂萘x》話本為《全相平話三國志》,《水滸傳》則為《醉翁談錄》。晚唐詩人李商隱有《驕兒》一詩寫到:“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闭f明當時喜歡說話這門曲藝的百姓是非常多的。但很多證據(jù)表明“說話”雖類似于“評書”,兩者似乎沒有任何確實的傳承關系。雖無法歸為一支,但可見,此種"說故事"形式在民間歷史悠長,百姓津津樂道。
在宋代,說書就開始流行,且各地的說書人以地方方言,講述本地區(qū)喜聞樂見的傳奇故事。北宋汴京人霍四究以“說三分”著名,“不以風雨寒暑,諸棚看人,日日如是”,說三分即講三國故事。

康熙年間,敬亭于淮南隨清漕運總督蔡士英北上至北京。在北京收王鴻興為徒,傳下北京評書一派。而王鴻興也被稱為北京評書的創(chuàng)始人。
王鴻興一生收弟子八人:即所謂“三臣”——安良臣(或霍世臣)、鄧光臣、何良臣;“五亮”——白文亮、黃福亮、佟起亮、霍士亮、刁亮。其中,“三臣”以說書為業(yè),“五亮”以唱弦子書為業(yè)。自此,評書從柳敬亭、王鴻興開始,經十代傳承之今。
評書界亦有與之齊名的兩位祖師級大家——石玉昆、雙厚坪。

石玉昆,所演為子弟書和單弦,人稱其為“ 單弦之祖”。他創(chuàng)作的《三俠五義》(原名《忠烈俠義傳》,被譽為中國武俠小說鼻祖,在中國文學史上發(fā)生了重大影響。另據(jù)考證,《小五義》、《續(xù)小五義》等皆非其所創(chuàng),乃后人托其名而作。
雙厚坪,在清朝末年的北京被譽為“評書大王”,最擅長說《封神榜》、《隋唐》、《水滸傳》、《濟公傳》等。與“京劇大王”譚鑫培、“鼓界大王”劉寶全并稱藝壇三絕。
【說明】
以下所談,主要指北派的評書,及大眾所知的狹義"評書"。而南派的評詞、講古等,與其雖是同源,但在不斷的發(fā)展中,已與北派分道揚鑣,不在此文討論范圍之中。
【傳統(tǒng)書目】
醒木一方,手帕一塊,折扇一把,說書一人,椅上穩(wěn)坐,言語中,為觀眾徐徐展開一副"歷史"畫卷。談古論今,講仁義說道德,評論人情是非。所謂有多大人情,說多大書。不僅如此,不同的脾氣秉性、不同的相貌氣質的藝人,要說不同類型的書。

老先生們留下來的傳統(tǒng)評書,共分四類,二十九部書。
1.長槍袍帶書,十三部
封神榜、列國演義、西漢演義、東漢演義、三國演義、隋唐傳、薛家將、五代殘?zhí)?、楊家將、十粒金丹、精忠說岳、明英烈、明清演義。
2.短打公案書,十三部
宏碧緣、粉妝樓、包公案、小五義、大宋八義、水滸傳、明清八義、三俠劍、彭公案、永慶升平、兒女英雄傳、施公案、于公案。
3.神怪書,兩部——濟公傳、西游記
4.狐鬼書,一部——聊齋。
經過后世評書藝人加工創(chuàng)作,大大豐富了書目。特別是天津一代的評書藝人開發(fā)了大量本土書目,比如《混混論》、《青紅幫演義》、《袁文會》、《張廣泰》等。
新中國建立之后,袁闊成等評書大家,響應國家號召,對《紅巖》、《烈火金剛》等革命小說進行改編,開始說新書。改革開放后,單田芳等評書大家又開始重新梳理老書,對其進行編撰、改編、錄制,復興了一大批書目,并嘗試自己作新書。
【傳承】
評書書目是評書藝人一輩輩口授心傳的技藝,并不述之于文字,俗稱"道活兒",是說書人吃飯的看家本事,不可輕易外傳。而市面上那些以評書為藍本的章回體小說,只是該書目的不完全記錄本,俗稱"墨殼子",缺失了該書的精華部門。這也是在印刷制品與民眾識字率大幅度提高后,說書人為了保住飯碗而采取的折衷方法。

舊時,信息傳播不發(fā)達,評書藝人只需會一兩部道活兒,就能養(yǎng)家糊口。這些書目都是師徒間代代相傳,外人即使聽完整本書,亦不能得其精髓。不同師門的評書藝人,所會之書各不相同,即使書目相同,不同師承演繹出來亦是天差地別。這種獨特性,保證了評書藝人們的飯碗。這就是為何曲藝行師承如此重要,一門師承一門藝。

拜師制發(fā)展到后來,即使世家出身(家里幾輩都是說書的),跟自己家人學的藝,也必須拜入他人門下,才有名分。
舊社會沒有師承無法吃這行碗飯,一旦你開說,就有人來攜買賣。所謂攜買賣,就是上來一人,給你道聲辛苦,然后用手絹往說書用具上一蒙,將扇子一橫。拜過師門的,用扇子將手絹挑開,與其對答幾句春典(行里的"黑話"),對方知道你是門里人,知趣的走開。若按傳統(tǒng)規(guī)矩,該人還要替你說書一天。而沒拜過師門的,則不知如何應對,對方帶人直接將你趕走。此時師門,就成了該行業(yè)的"準入門檻"。

拜師,要行拜師禮,稱之為擺知。不同于相聲界擺知必須請三門(說評書的,唱三弦的,變戲法的),評書界擺知只需要請本門的人作為見證即可。
拜師需要寫字據(jù),學徒三年,出徒后為師父效力三年半(賺的錢給師父),六年多師徒情。學徒期間,在師父家吃住,并為師父家干活。前兩年師父并不教能耐,之后才讓徒弟跟著聽其說書,但每到關鍵點時,則故意將徒弟支開,不讓其學到書中精妙所在。直到快出徒時,師父若對徒弟足夠滿意,才將這些精妙之處傾囊相授,一股腦兒全部傳授給他。
而徒弟出徒前,需要辦謝師儀式,叫"入擺知"。不謝師,不可出徒。

這套師門傳承,不但是評書門有,相聲門、大鼓門、其他曲藝門,甚至瓦木匠、廚茶房等手藝人,都有類似的收徒立字據(jù)的事兒。如今看來,這套規(guī)矩,十分腐朽,不近人情。但在舊社會卻是手藝人為了保障自己的飯碗,而自發(fā)形成的規(guī)矩。
特別是曲藝行的人,所謂學會徒弟,餓死師父。按老藝人們的話:說書的吃開口飯,這套書教給你了,你出徒了,上地了,掙錢了,不管我了,我找誰去?
評書這行當,不養(yǎng)老、不養(yǎng)小。年紀大了,聲音不行了,氣力跟不上,一說書就開始喘了,觀眾不買賬了。年紀太小,不懂世間人情世故,無法評出書中事理。
也正因此,曲藝門、手藝人等,特別重視師承,注重師徒間的規(guī)矩與情誼。
【發(fā)展】
1.現(xiàn)場評書
評書一路發(fā)展而來,也經歷了從撂地,到小茶館,再到大書茶館(或叫書館)。從清末到解放前北京等地茶館行業(yè)十分發(fā)達,說書行業(yè)也伴隨著一起繁盛。
當然,說書人也分三六九等。不同等級的說書人,滿足不同消費層次的觀眾:有天橋棚子里聽書的;也有走進茶館,邊喝茶、邊吃蘿卜、邊聽書的。
這一時期,現(xiàn)場評書達到了頂峰。
2.廣播評書
20世紀三十年代,電臺林立,廣播開始在市民間普及(很多收音機都是日偽時期,配發(fā)給百姓搞宣傳用的),此時評書界迎來了一輪大發(fā)展,出現(xiàn)了廣播評書。
此時,知名的評書藝人,開始逐漸脫離茶館,只在廣播上說書。許多藝人,每天趕場多家電臺去說書或錄音。比如,"跑馬連"連闊如與"凈街王"王杰魁。

那時,每當電臺播出王杰魁相聲的評書時,沿街的店面支出大喇叭播放,街上的行人都止步聽書,而家里有電匣子的此時更是不出門,于是才得了凈街王這個稱號。
而連闊如先生,之所以被稱為"跑馬連",因為其學馬蹄聲惟妙惟肖。連先生不僅書說得好,評得精妙。更是以"云游客"的筆名,出版了一本奇書——《江湖叢談》。該書比較全面地介紹江湖行當、行話和內幕,并以大量的篇幅著重記述、揭露了江湖中的種種騙術。

廣播評書這種新形勢,大大擴展了受眾群體,平時不愛出門的老先生、老太太與家庭主婦,只要家中有電匣子的,都成了評書觀眾。
當受群眾足夠大,廣告商緊接著就來了——民國時期的廣告商也一樣。一開始,商家直接聯(lián)系在電臺播節(jié)目的曲藝演員,讓其插播自己的廣告。后來發(fā)展到,出現(xiàn)專門的廣告商,直接包電臺的時段,然后約請"自帶流量"的知名曲藝演員,邊播節(jié)目邊植入廣告。其他行曲藝行藝人(如:大鼓書)每唱一段,休息之中播報一個廣告。而評書藝人則把廣告詞融入到其書中。

與如今電視劇播放間隙插播廣告類似,漸漸越來越多的廣告,也讓聽眾不厭其煩。但卻提高了曲藝人的收入水平。
面對廣播搶走了大批著名藝人與大量觀眾,書館評書也開始求新求變:
(1)于是乎,"三俗"等更刺激吸引眼球的內容開始大量流行——曲藝這種民間藝術,吃開口飯的,離不開三俗。技藝高超的藝人,可以用技巧、本領、絕活等吸引觀眾,水平普通的藝人也要吃飯,必然就要走三俗路線。
要知道,所謂曲藝的"大鼓妞"、戲曲的"坤角兒"、服務業(yè)的"女招待"等,都是為了生存,為了吸引觀眾,而逐漸做出的改變。傳統(tǒng)曲藝、戲曲可都是男性在表演。舊社會,即使窮人家的女兒,也是不能隨便出門,更別提拋頭露面吃開口飯了。

注:某位評書老藝人多次說過,舊社會,唱曲兒的、唱戲的、說書的,說相聲的、性工作者,都是同一行人,屬于下九流。在電影《霸王別姬》中亦可見此種說法。
(2)另一種求變的方式,類似如今的時事評論節(jié)目。說書人每天讀報,然后評報。因為是日偽時期,報紙全是敵人的宣傳,說書人讀完報后,說反話,對事件進行評論,因其替百姓發(fā)聲,講出百姓實際的心聲,所以老百姓也特別喜歡。這種書,也被成為:洋瞎話。

這種反映百姓心聲,諷刺性的節(jié)目,在相聲與其他曲藝中也有。特別是相聲,可以說其骨子里天生就帶有諷刺性。但,這種"時事評論"節(jié)目,也最終以引火上身,被當局所"處理"。
伴隨著連年的戰(zhàn)事,商業(yè)廣播電臺紛紛倒閉,評書藝人不得已重返茶館。而在戰(zhàn)爭年月,茶館的生意也不好做,上座率極低。曲藝行業(yè)普遍進入寒冬。
新中國成立之后,結束了戰(zhàn)事,曲藝行當開始復蘇,但評書藝人們又迎來新的挑戰(zhàn)。從提倡說新書,轉變到不許說舊書。再到十年浩劫時期,大量藝人被迫害。詳情可見《魯豫有約》中單老(單田芳)與少馬爺(馬三立之子馬志明)兩期節(jié)目中對那段歲月的回憶。

改革開放之后,評書藝人們紛紛被平反,借助著廣播評書的新一輪熱潮:
劉蘭芳——79年錄制《岳飛傳》,前后100多家電臺播放過,轟動全國波及海外。
單田芳——79年鞍山人民廣播電臺錄制《隋唐演義》。
袁闊成——81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錄制《三國演義》。
田連元——81年本溪人民廣播電臺錄制《孫臏與龐涓》。
新一代的評書藝人開始在全國走紅,變得家喻戶曉。目前為止,他們也是最為大眾所廣知的幾位評書大家。
3.電視評書
1985年,田連元錄制的長篇評書電視評書《楊家將》,在遼寧電視臺試播成功。在全國各地電視臺交換播出反響強烈,首開了長篇電視評書的先河。

緊接著袁闊成(電視評書《西楚霸王》)、單田芳(電視評書《薛家將》)、劉蘭芳(電視評書《岳飛傳》)等人,也擁抱電視這個新媒體。電視評書一時成為新時代的寵兒。
四位說書人,抓住改革開放的大好時機,憑借兩輪新媒體的廣泛傳播,一時間變得家喻戶曉,成為新時代"評書四大名家"。
4.衰落
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電視評書率先走向沒落:電視這個新媒介,有著太多吸引人的內容,評書節(jié)目在競爭中敗下陣來。
而廣播評書,在一段時間內還有著固定的觀眾:中老年聽眾、出租車司機、在校學生(在無智能手機、電腦不普及的年代,學生們聽廣播娛樂,特別是初高中住校生)等。
但伴隨著時代的變化:中老年觀眾的老去,年輕人多元化娛樂的到來,以及新時代收聽廣播的主題人群變?yōu)橛熊囈蛔宓?。評書不在是廣播中的"釘子戶",很多電臺已經沒有了評書欄目。廣播評書也衰落了。

與相聲的經歷類似:在經歷廣播、電視的高曝光、高傳播后,突然一落千丈,最終選擇回歸小劇場。如今,評書界也開始回歸現(xiàn)場評書,藝人們直搭班子、自辦書館,與觀眾面對面的說書。
即使如此,評書這門藝術,能否傳承下去,亦是未知數(shù)。隨著老先生們老去,乃至離世,評書行業(yè)后繼乏人。若沒有足夠的聽眾人群,則不能產生足夠的商業(yè)價值。若不能給從業(yè)者提供足夠生活保障,則年輕人自然不會去選擇這個行業(yè)。該行業(yè)也必然面臨傳承的問題。這不僅只是評書行業(yè)所面臨的難題,也是眾多曲藝行所共同的難題。
【評書名家】
1袁闊成
袁闊成先生出身評書世家:伯父袁杰亭、袁杰英和父親袁杰武號稱"袁氏三杰",以擅說《五女七貞》而著名。
袁先生,自幼隨父習藝,后拜金杰立為師,并得到陳士和的指點。14歲登臺,長期在唐山、天津、哈爾濱、營口、北京等地獻藝,18歲即以短打書《十二金錢鏢》、《施公案》享名。
袁先生的書,語言生動幽默,人物形象鮮明,具有“漂、俏、快、脆”的特色。其代表作品有《三國演義》、《西楚霸王》、《水泊梁山》、《十二金錢鏢》。有“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闊成”之說。

梅梅當年每天守在電視機前聽袁先生的《西楚霸王》,被先生演繹下的霸王的魅力所吸引,直到現(xiàn)在梅梅依舊是"挺項貶劉"派人士。每當同學小伙伴們討論三國武將人物誰最厲害之時,梅梅總是站出來,給他們講講楚漢中的楚霸王,這才是梅梅心中第一好漢。
另外,袁先生除了傳統(tǒng)書目外,大力擴展了新書。比如《烈火金剛》、《紅巖》、《林海雪原》等。特別是烈火金剛中"肖飛買藥"這段,流傳甚廣,袁先生的表演幽默生動,極其吸引人。袁先生也是建國后,極少數(shù)的幾位能靠說新書抓住觀眾的藝人。
2.單田芳
單田芳先生,出身曲藝世家:外祖父王福義是闖關東進沈陽最早的竹板書老藝人,母親王香桂是著名的西河大鼓演員,父親單永魁是弦?guī)煟蟛畣斡郎腿鍐斡阑狈謩e是西河大鼓和評書演員。
單先生屬于西河門的"連字輩"(田、連相通,為同輩)。其代表作《白眉大俠》、《童林傳》、《明英烈》、?《隋唐演義》。
注:西河門是指西河大鼓書,跟評書實際上是兩門。據(jù)說:因西河大鼓書一門與評書門淵源極深,所以西河門的說書人一般不用再另拜評書門的師傅。也正因此,"連派傳人"連麗如曾指出,單先生等西河門人說的不是評書,而是"大鼓白"——即大鼓書除去唱腔,只留念白。

單先生,從藝半個世紀以來,共錄制、播出100余部15000余集評書作品,整理編著17套28種傳統(tǒng)評書,開評書走向市場之先河。也正因此,單先生也是至今為止,作品流傳最多的一位,廣播里最常出現(xiàn)的一位,若干個頻道里同時都在播單先生的書亦是常事。不僅如此,市面上亦有大量單先生錄制的音像制品、書籍出售。
梅梅大學時代就曾經收集了大量單先生評書音頻,系統(tǒng)的聽了其大量作品。其中,袍帶書:隋唐演義、薛家將(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薛剛反唐),短打書:三俠五義、小五義、七杰小五義、白眉大俠,以及三俠劍、連環(huán)套等,都是梅梅十分喜歡的系列。
另單先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清末與民國風云人物的評書,比如:《百年風云》、《民國英烈》、《亂世梟雄》(東北王張作霖)、《少林將軍許世友》等。

注:關于單先生的嗓子問題,據(jù)其回憶,當年被揭發(fā)迫害批斗,被踢碎九顆牙,飽受肉體與精神的折磨。嗓子就此毀了,變成了如今聽到沙啞之聲。這一段歷史,單先生也編在自傳體評書《言歸正傳:單田芳說單田芳》之中。
3.田連元
田連元先生,亦是出身曲藝世家:祖父田錫貴是著名滄州木板藝人,父親田慶瑞先說東北大鼓,后改西河大鼓。
田先生,九歲拜王起勝為師,學唱西河大鼓兼練三弦,屬于西河門"連字輩",與單先生同輩。代表作品:《楊家將》、《小八義》、《劉秀傳》、《水滸傳》等。

梅梅最喜歡田先生的《小八義》,據(jù)說此書是"道活兒",田先生根據(jù)妻子劉彩芹口述整理而成。與市面上的"墨殼子"完全不一樣。田先生的小八義中,蔫壞矮矬的唐鐵牛排行老三,是書中諧星擔當,十分生動有趣。而梅梅讀過的"墨殼子"里的唐鐵牛是個頭腦簡單的黑大漢,小八義弟兄中的老大,有把子傻力氣的一員福將。其他人物,也不如田先生書中活靈活現(xiàn)。
4.劉蘭芳
劉蘭芳,初學東北大鼓,后改說評書。以長篇評書《岳飛傳》,轟動全國。其他代表作品還有《楊家將全傳》、《呼家將》。
注:20世紀初就有許多表演"西河大鼓"和"東北大鼓"的"說唱"藝人進城后,紛紛改說評書。

至今仍記得,當年劉蘭芳女士曾到過梅梅的小學。在體育場上,為教職工與學生演出了兩段評書:"小岳飛學字"與"肖飛買藥"。當時并不了解評書,長大后才明白過來。
以上幾位,改革開放后借助媒體的傳播,成為全國家喻戶曉的評書大家。下面梅梅介紹幾位中生代評書名家。
1.孫巖
孫巖,出生在曲藝家庭,其父孫闊英先生是評書大家,與袁闊成先生一起,有“南北二闊”之稱(南闊成、北闊英)。其母也是西河大鼓名家。孫巖代表作為:《龍公案》、《薛奎傳》,新書《紅巖》。

梅梅曾經在電視上看過他的《九義十八俠》,該書與《光明復仇記》都屬于龍公案系列,講述清官龍寶山,與馬青峰、宋玉等俠客義士的傳奇故事。
孫巖嘴皮子利落,演繹的十分風趣幽默,梅梅十分喜歡。后來也聽過其演繹的新書《紅巖》。
2.張少佐
其父張振佐先生也是著名的評書藝人。張少佐自幼隨父學說評書,后師從袁闊成先生。擅長說袍帶書《東漢演義》、《薛家將》、《楊家神槍》和短打書《大明劍俠》、《童林傳》。
又將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改編為評書:天龍八部、射雕英雄傳、笑傲江湖、多情劍客無情劍等。

3.王玥波
七零后說書人,連派傳人連麗如的義子。在評書界算是真正的新一代。王玥波自幼學習評書、相聲等多門曲藝藝術,曾拜馬增錕學習評書,拜趙小林學習相聲,拜章學楷學習聯(lián)珠快書。在宣南書館、崇文書館均為創(chuàng)業(yè)元老,?連麗如夫婦之義子。播講過《聊齋》、《隋唐》、《雍正劍俠圖》、《俠義英雄傳》等多部評書,是年青一代說書人中的佼佼者。

【梅言梅語】
如今早已不是評書行當繁盛的年代,最后一塊陣地廣播評書,也已日漸式微。隨著老先生們的退隱與仙逝,中生一代的逐漸遠離、不在說書,新生一代后繼乏人。傳統(tǒng)評書行業(yè)危已。
但說書的技巧,說話抓人的本領,卻另辟蹊徑的發(fā)展。比如:老梁的體育評書已做成品牌、百家講壇上紀連海用評書的技法講解歷史、李伯清的散打評書也是如此。

正所謂:說書(語言類節(jié)目),非書(評書),亦是書(說書技法)。
此外:如今多元化的世界,不只是視頻節(jié)目、視頻內容如火如荼的發(fā)展,音頻電臺、音頻節(jié)目其實也在大發(fā)展,只是不經常接觸的人不知道而已。這些音頻節(jié)目亦需要講究說話的方式,亦需要說書的技巧。
許多廣播電視、音頻視頻節(jié)目主持人亦有相聲、評書的功底。君不見,當相聲衰落之時,多少相聲演員轉行做了娛樂節(jié)目主持人,利用其語言功底活躍氣氛。這其實對評書的傳承,也是一種變相的門路。畢竟一個行當有飯碗可端,,才能后繼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