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區(qū)為何突降大暴雨?李永樂老師解讀暴雨三大成因

前幾天,河南地區(qū)突降特大暴雨,鄭州地區(qū)每小時最大降雨量超過200mm,突破歷史極值,目前已經造成了巨大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

有許多同學想讓我講講暴雨的成因,氣象問題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往往是多個原因綜合作用的結果,不過說到底,降水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就是大氣和地形,學過中學地理,就能大體理解本次暴雨的成因。
一.? 大氣環(huán)流
影響降雨最主要的因素是大氣的運動。大氣在地球上循環(huán)運動,稱為大氣環(huán)流。
我們知道:海拔越高的地方,空氣越稀薄,氣壓也越低。即使在同一個海拔高度,由于溫度不同,同樣會造成氣壓差異。在溫度高的地區(qū),空氣膨脹上升,地面附近形成低壓區(qū),高空形成高壓區(qū);在溫度低的地區(qū),空氣收縮下降,地面附近形成高壓區(qū),高空缺少空氣形成低壓區(qū)。隨后,在同一海拔高度上,高壓區(qū)的氣體會向低壓區(qū)流動,形成大氣環(huán)流。

也就是說:大氣環(huán)流產生的本質原因是溫度差異,溫度差異造成了空氣的熱脹冷縮和垂直方向運動,進而造成了水平氣壓差和大氣的水平運動,整個過程叫做熱力環(huán)流,可以用下面這張圖說明這個過程。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地面的冷熱不均呢?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太陽,赤道地區(qū)太陽直射角大,溫度高;兩極地區(qū)太陽直射角小,溫度低。除此之外,海路差異、地形差異、城鄉(xiāng)差異等因素,也會造成溫度差。
二.? 三圈環(huán)流
在大氣環(huán)流中,范圍最大的環(huán)流是三圈環(huán)流,它滿布于整個地球之上。
赤道地區(qū)由于太陽光直射,溫度高,地面附近形成低壓區(qū),稱為“熱帶低氣壓帶”??諝馍仙?,在高空形成高壓,高空氣流會向南北半球運動。由于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參見我之前講過的臺風成因一文),北半球的氣流會向右側偏,南半球的氣流會向左側偏,在南北緯30度附近,氣流變?yōu)槠叫杏诔嗟?,無法再繼續(xù)向南北側運動。氣體堆積、下沉,地面附近形成高壓,叫做“副熱帶高氣壓帶”。類似的,極地因為寒冷形成了“極地高壓帶”,極地附近由于氣流上升形成“副極地低壓帶“。

在相鄰的氣壓帶之間,大氣會出現環(huán)流,例如在北半球地面附近,氣流從副熱帶高氣壓帶向熱帶低氣壓帶、副極地低氣壓帶運動,還會從極地高氣壓帶向副極地低氣壓帶運動。同樣由于地轉偏向力影響,北半球的風都會向右偏,所以近地面形成東北信風帶、盛行西風帶和極地東風帶。

地面附近的氣流,會在高空返回遠處,形成環(huán)流。北半球有三個環(huán)流圈,所以稱為三圈環(huán)流。三圈環(huán)流是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時候,日本就造了近一萬個氣球炸彈,希望利用盛行西風帶,送到大洋彼岸的美國。最后少數炸彈落到了美國的森林中,引發(fā)了森林大火。戰(zhàn)爭結束時,有位美國婦女在拖拽纏在樹上的氣球炸彈時被炸彈炸死,這也是美國本土在二戰(zhàn)中唯一的一個平民傷亡。

三.? 海陸因素
除太陽外,海陸因素也是造成空氣流動的重要原因。由于陸地比熱容小,升溫降溫更快、海洋比熱容大,升溫降溫更慢。所以在冬天,陸地溫度低于海洋,形成高氣壓中心,風從陸地吹向海洋;夏天,陸地溫度高于海洋,形成低氣壓中心,風從海洋吹向陸地。在東亞地區(qū)這種現象尤其明顯,造成了東亞季風。

有時候,白天和晚上風向也不一樣。因為白天陸地升溫快,形成低氣壓,空氣從海洋吹向陸地,就是海風;晚上陸地降溫快,形成高氣壓,空氣從陸地吹向海洋,就是陸風,這就是海陸風現象。
由于季風和海陸風現象,東亞的夏季海洋富含水汽的空氣被吹到大陸上,就容易成云降雨。
四.? 臺風影響
同往年相比,本次河南出現的大暴雨還有一些特殊性,主要是高氣壓中心和臺風影響。
夏季,由于印度次大陸形成低壓中心,切斷了北半球的副熱帶高氣壓帶,副高中心一般都在太平洋上,并隨著太陽直射點等因素發(fā)生變動。在本次河南暴雨之前,副高中心長時間盤踞在日本海附近,阻止了氣流向日本、俄羅斯方向的運動。

于此同時,在中國東南沿海出現了兩個臺風——煙花和查帕卡。煙花附近的空氣被臺風裹挾運動,又受到高氣壓中心和查帕卡制約,讓巨量水汽從太平洋吹到了中國大陸,河南省就是迎風地區(qū)之一,讓空氣中的含水量遠超往年,這為大暴雨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條件。
五.? 地形影響
河南省的地形是形成暴雨的又一因素。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形成三大階梯:
第一階梯是海拔近4000米的青藏高原,以昆侖山、祁連山為界;
第二階梯是大興安嶺、太行山、雪峰山以西地區(qū),海拔1000到2000米;
第三階梯是沿海平原和丘陵地帶,海拔在500米以下。

鄭州西側是太行山脈,剛好是第二、第三階梯的分界線。水汽從東側海洋吹來,遇到太行山被迫提升,溫度下降,水汽凝結,形成降雨,這就是地形雨。大量水汽集中在一個地區(qū)形成降雨,最終讓河南多座城市不堪重負,形成內澇。

綜上所述:夏季由于季風影響,東亞地區(qū)原本就盛行東南風。這一回由于低氣壓中心位置和臺風煙花、查帕卡的原因,輸送給大陸的水汽比以往更加充足。又由于地形原因,空氣在鄭州西側的太行山被迫抬升,最終形成大暴雨。
盡管氣象問題原理并不復雜,但是因為空氣分子數量龐大、地形錯綜復雜,人類依然沒有辦法準確預測天氣?,F在有許多超級計算機,都是為了計算天氣變化而設計的。天氣無常,人生也是如此,我們有時候并不清楚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來,所以我們更應該珍惜今天的生活。

?

重點推薦
李永樂老師全新科普專欄《李老師品書:從一到無窮大》已經發(fā)布啦!用70期節(jié)目解讀科普經典著作。李老師將會帶著你沿著伽莫夫的足跡,用每天幾分鐘的時間了解數學、物理、生物、和宇宙的奧妙,現在已經更新到71期,快快點擊李永樂老師品書了解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