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蜀漢滅亡后,司馬氏為何不趁勝進攻消滅東吳?(下)

2020-05-07 12:45 作者:TzuMoSa  | 我要投稿

接上篇

(四)鮮卑、匈奴先后擾亂邊疆,牽制了西晉君臣的注意力

漢末三國時期,匈奴、鮮卑、烏桓等北方游牧勢力先后被袁紹、公孫瓚、曹操成功制服,不能入寇中原。到了三國末期,匈奴、鮮卑的實力又有所恢復,對新建立的西晉政權(quán)形成很大的威脅。

據(jù)《晉書》載,泰始六年(270年)六月,“秦州刺史胡烈擊叛虜于萬斛堆,力戰(zhàn),死之?!碧┦计吣辏?71年)正月,“匈奴帥劉猛叛出塞”,同年四月,“北地胡寇金城,涼州刺史牽弘討之。群虜內(nèi)叛,圍弘于青山,弘軍敗,死之?!碧┦季拍辏?73年)七月,“鮮卑寇廣寧,殺略五千人”。泰始十年(274年)八月,“涼州虜寇金城諸郡”。咸寧二年(276年)二月,“并州虜犯塞”。咸寧五年正月,“虜帥樹機能攻陷涼州”。

在這些入寇的游牧勢力中,威脅最大的是在涼州一帶活動的鮮卑人禿發(fā)樹機能。上述“叛虜”“北地胡”“涼州虜”都主要是指樹機能。樹機能的部隊戰(zhàn)斗力很強,晉軍“比年屢敗”,秦州刺史胡烈、涼州刺史牽弘、涼州刺史楊欣等紛紛戰(zhàn)敗而死,以至于晉武帝司馬炎“每慮斯難,忘寢與食”。司馬炎曾明確表示,“雖復吳蜀之寇,未嘗至此”。

可見,此時西晉的對外軍事行動主要是在西北邊疆,暫時無力大舉伐吳。直到司馬炎先后派出賈充、衛(wèi)瓘等重臣出鎮(zhèn)邊地,派名將馬隆“擊叛虜樹機能,大破,斬之,涼州平”,迫使“鮮卑力微遣子來獻”“匈奴都督拔弈虛帥部落歸化”“匈奴余渠都督獨雍等帥部落歸化”,這才解除了西北部邊疆的重大威脅。這時,司馬炎這才能騰出足夠的精力和兵力來大舉伐吳。


(五)西晉朝廷內(nèi)耗嚴重,部分重臣反對伐吳

西晉朝廷黨爭非常嚴重。在伐吳問題上,張華、羊祜、杜預、王濬等人為一黨,主張伐吳,賈充、荀勖、馮紞等人為一黨,反對伐吳。兩黨針鋒相對,相互詆毀,斗得不可開交。

據(jù)《晉書·賈充傳》載,司空、尚書令賈充“本無南伐之謀,固諫不見用”,是反對派中地位最高、力度最大、態(tài)度最堅決者,即使是司馬炎一再駁斥其觀點,他也仍然固執(zhí)己見。甚至在滅吳大軍所向披靡,東吳滅亡在即的時刻,他還從前線上表,認為“吳未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濕,疾疫必起”,要求“召還諸軍,以為后圖”,甚至還針對張華,聲稱“雖腰斬張華,不足以謝天下”。

侍中、中書監(jiān)荀勖積極支持賈充的意見,“及王濬表請伐吳,(荀)勖與賈充固諫不可”。賈充在前線上表晉武帝時,荀勖也上表附和,堅決與賈充站在同一立場。

侍中、散騎常侍馮紞向來與賈充、荀勖關(guān)系密切,他也支持賈、荀二人,“初謀伐吳,(馮)紞與賈充、荀勖同共苦諫不可”。反對伐吳可謂不遺余力。

賈充、荀勖、馮紞為什么堅決反對伐吳?難道他們不知道晉國的綜合實力完全壓倒東吳,不知道東吳的滅亡是大勢所趨嗎?

顯然不是。以他們的能力、閱歷、政治經(jīng)驗,完全可以預計到如此明顯的事實。其實,他們反對的不是伐吳本身,而是反對由張華、羊祜等人來完成伐吳大業(yè)。

據(jù)《晉書》載,出身世家大族的賈充、荀勖、馮紞非常敵視生于寒門庶族卻得到晉武帝司馬炎重用的張華。羊祜雖然同為世家大族出身,卻因為和張華共同謀劃伐吳,也遭到賈充等人的忌恨。這就是賈充為什么叫囂要“腰斬張華”的原因。

賈充、荀勖、馮紞反對伐吳,真實目的是阻止張華和羊祜立下大功。正如杜預在上表晉武帝時所說,這些人之所以反對伐吳,是因為“計不出己,功不在身,各恥其前言,故守之也”。按照賈充等人的計劃,在除掉張華、羊祜之后,再換上他們的人來實現(xiàn)滅吳大業(yè),那時候他們就會倒過來贊成伐吳了。

晉武帝司馬炎雖然不同意賈充、荀勖、馮紞等人的觀點,但他們都是朝廷重臣,影響力巨大,附和者眾多。面對如此強大的反對力量,司馬炎不得不謹慎行事,直到準備萬全,有了絕對把握,才下詔大舉伐吳。


(六)東吳綜合實力較強,仍有抵御晉軍的能力

三國之中,雖然吳蜀常常并稱,但總體而言,東吳的綜合實力遠強于蜀漢。

《三國志·后主傳》載,蜀滅時,后主劉禪向鄧艾投降,并奉上《士民簿》,清點蜀漢共有“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米四十余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綺彩絹各二十萬匹,余物稱此”。

《三國志·三嗣主傳》注引《晉陽秋》載,吳滅之后,王濬清理東吳文件檔案資料,統(tǒng)計東吳共有“州四,郡四十三,縣三百一十三,戶五十二萬三千,吏三萬二千,兵二十三萬,男女口二百三十萬,米谷二百八十萬斛,舟船五千余艘,后宮五千余人”。

一般認為,兩漢魏晉時期世家大族為逃稅避稅,蔭庇人口、瞞報漏報戶籍人口的情況非常普遍,再加上統(tǒng)計技術(shù)、統(tǒng)計方法、統(tǒng)計口徑等原因,關(guān)于戶口的統(tǒng)計數(shù)字是很不準確的。但即便如此,政府臺賬資料上的戶口數(shù)還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政府對基層社會的控制力,因為政府統(tǒng)計的戶口數(shù),雖然不是其轄區(qū)內(nèi)真實存在的人數(shù),但卻是其征收賦稅、征發(fā)兵役徭役的直接依據(jù),是財源、兵源的體現(xiàn)。


東吳有戶五十二萬三千,口二百三十萬,蜀漢有戶二十八萬,口九十四萬。說明東吳的財源、兵源基本上相當于蜀漢的兩倍,不在同一數(shù)量級上。

另一方面,當時關(guān)于吏、兵人數(shù)的統(tǒng)計則是相對準確的。因為要發(fā)工資福利,涉及到財政開支,統(tǒng)計的難度相對人口普查要容易得多。雖然不排除存在“吃空餉”的現(xiàn)象,但兩漢魏晉時期這一情況沒有后世如明清時期那么嚴重,史書中記載的官方數(shù)字相對而言還是可靠的。

東吳有兵二十三萬,同樣是蜀漢兵十萬二千的兩倍以上。此外,東吳存儲了米谷二百八十萬斛,而蜀漢僅有米谷四十余萬斛,東吳的軍糧儲備為蜀漢的七倍,表明東吳的部隊規(guī)模、后勤補給能力均遠強于蜀漢。

而且,事實也證明東吳的實力不僅僅是擺著看的。自赤壁之戰(zhàn)以來,中原政權(quán)大舉進攻東吳的戰(zhàn)役前后有二十余次,結(jié)果不是損兵折將,就是無果而還。因此,晉國文武官員對攻打東吳存在一定的心理陰影,也是可以理解的。也正是因為如此,賈充等人反對伐吳也不是毫無道理,晉武帝不得不有所顧忌。

實際上,在大舉伐吳之前,晉軍也一直在試探進攻東吳的可行性。這種試探有兩次,但均告失敗。


第一次,是在蜀漢滅亡的當年,即魏景元四年(263年),交阯郡吏呂興殺交阯太守孫谞,向司馬氏請降。蜀漢滅亡后,降晉的霍弋派將領(lǐng)楊稷、毛炅率一支偏師經(jīng)由南中進入交阯,這明顯是企圖從后方包抄東吳,為伐吳作戰(zhàn)略準備。吳主孫晧先是派交州刺史劉俊、前部督脩則攻交阯,被毛炅擊敗,后又增派監(jiān)軍虞汜、威南將軍薛珝、蒼梧太守陶璜由荊州,監(jiān)軍李勖、督軍徐存由建安海路,經(jīng)合浦進擊交阯。吳建衡三年(269年),虞汜、陶璜等攻破交阯,盡殺晉國所置將吏,清除了后方的戰(zhàn)略威脅。


第二次,是在吳鳳凰元年(272年)九月,吳西陵督步闡因受孫晧猜忌,據(jù)城降晉。西陵不同于交阯,是東吳設(shè)在長江上游的要塞,是進出三峽的門戶,如果西陵真的落入晉軍之手,那么晉國滅吳之戰(zhàn)很可能會提前開始。正因為西陵的重要性,東吳大都督陸抗立即從江陵率大軍圍攻西陵城。步闡向屯駐襄陽的晉國都督荊州諸軍事羊祜求援,羊祜采取了“圍魏救趙”的策略,僅派荊州刺史楊肇以小支部隊翻越荊山山脈救援西陵,同時以大軍進攻江陵,企圖迫使陸抗撤軍。但陸抗不上這個當,他命江陵守將張咸堅守城池,自己則指揮主力部隊擊敗楊肇,攻破西陵城,收復了這一戰(zhàn)略要塞。


晉軍兩次試探性地與吳軍交鋒,均未占到便宜,可見東吳實力猶存,也不是那么容易打敗的。這個時候,伐吳的時機還不夠成熟。

直到數(shù)年之后,東吳名將陸抗、丁奉等人先后去世,孫晧的暴虐統(tǒng)治喪盡人心,連東吳宗室孫壹、孫秀也都紛紛降晉,東吳“上流諸軍,無有戒備,名將皆死,幼少當任”,呈現(xiàn)出政治衰敗、軍備松弛的景象。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晉國一直在積蓄實力,布局謀劃,已經(jīng)完成了伐吳滅吳的全部準備。此時,晉武帝司馬炎終于下定決心,發(fā)布詔書宣布伐吳。

晉滅吳之戰(zhàn),從司馬炎下詔出師,到孫晧投降,前后僅用了三個多月的時間,這一進度之快,甚至比滅蜀之戰(zhàn)的六個月還要迅速,也超出了晉國君臣的預期。但實際上,為了這兩個月,晉國上下足足準備了十八年之久。正是因為長期的處心積慮、準備充分,這才有晉軍一鼓作氣順江而下、席卷東南勢如破竹的煌煌壯舉。這種謀定而后動、三思而后行的做事方法,值得后世借鑒學習。


蜀漢滅亡后,司馬氏為何不趁勝進攻消滅東吳?(下)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青海省| 墨玉县| 河池市| 白城市| 临澧县| 望谟县| 蓝田县| 平邑县| 上蔡县| 团风县| 印江| 大余县| 板桥市| 溧水县| 衡阳县| 合江县| 莎车县| 林周县| 土默特左旗| 左权县| 邳州市| 枞阳县| 深水埗区| 彭泽县| 阜新市| 河津市| 丰原市| 都兰县| 栾城县| 甘孜| 惠安县| 金昌市| 东乡族自治县| 神农架林区| 青冈县| 隆德县| 惠州市| 泰和县| 杭锦旗| 保康县| 绵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