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歷史的脈絡
鬼谷子四個徒弟:蘇秦、張儀、孫臏、龐涓。
孫臏龐涓這邊:
孫臏是孫武的后代。
龐涓在魏國被重用,心里知道孫臏更厲害,于是向領導提建議把孫臏也找來。找來之后又怕孫臏搶了自己風頭,又進讒言,導致孫臏膝蓋骨被挖。孫臏裝瘋逃到了齊國。
田忌賽馬是田忌和齊威王賽馬,田忌用了龐涓的計謀贏了齊威王,有了成語-田忌賽馬。
魏國打趙國首都邯鄲。趙國向齊國求助。鄒忌建議不救(《鄒忌諷齊王納諫》那個鄒忌)。田忌,孫臏等都建議救。齊威王聽了田忌和孫臏的。孫臏出主意圍魏救趙,一敗龐涓,此乃桂陵之戰(zhàn)。
然后魏國打韓國,齊國二次相救,孫臏采用減灶計。在馬陵二敗孫臏,此乃馬陵之戰(zhàn)。魏國十萬大軍全軍覆沒,龐涓自殺。
班師回朝,田忌有了戰(zhàn)功。鄒忌排擠田忌。田忌出逃到楚國。
蘇秦合縱,讓東方六國打秦國。張儀連橫,讓齊秦聯(lián)盟打其他五國。
“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guān)而攻秦”——西漢賈誼《過秦論》
賈誼又可以引申出唐代王勃《滕王閣序》里“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和李商隱的“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以及成語宣室夜對。
在合縱中,又產(chǎn)生了名將樂毅率領合縱五國攻打齊國,連下七十余城。
后世才有了隆中對里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樂毅”
諸葛亮又可以引申出杜甫的“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就這么按照脈絡簡單捋一下,一二十個人,就貢獻了一部絕世兵法《孫子兵法》、三次經(jīng)典戰(zhàn)例(樂毅五國聯(lián)軍攻齊、桂陵之戰(zhàn)、馬陵之戰(zhàn))、好幾個成語(田忌賽馬、圍魏救趙、合縱連橫、宣室夜對),四篇高中課文(滕王閣序、鄒忌諷齊王納諫、過秦論、隆中對)
繼續(xù)往下、杜甫的三吏三別可以引出安史之亂,安史之亂可以引出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春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白居易的《長恨歌》,又是一篇高中背誦。白居易還有一首《琵琶行》,又是一篇高中背誦。。。
中國人就是這樣,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里,書寫了燦爛的歷史和文化。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