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吐槽譯名啦!好好看劇情不好嗎?

“失去了人心的士兵,只是野獸。”
?

《獵獸神兵》最大的槽點,就是它的番名。
這部作品原作的名字是《かつて神だった獣たちへ》,直譯過來就是《致曾為神之眾獸》,這也是本作第一話的標題,頗有“點明主題、總領全篇”的意思。
而不少觀眾吐槽,在引進番劇的時候將譯名改成了《獵獸神兵》,大大地減損了它的逼格:
“致曾為神之眾獸”,深刻、厚重的史詩感撲面而來;

“獵獸神兵”,怎么咂摸都有一股土味,讓人想起“神兵小將”、“北斗神兵”之類畫風完全不同的東西。

因此,比起番劇本身的內容,其譯名所引發(fā)的爭議反而要熱烈得多。
那么,“獵獸神兵”難道就這么沒優(yōu)勢嗎?
這可未見得。
從番劇內容的角度看,“獵獸神兵”倒是比“致曾為神之眾獸”更準確,它的主線劇情就是圍繞著“獵獸者”漢克展開的——他成為獵獸者的理由是什么、所獵之獸的身份是什么、獵獸的過程如何、獵獸時的掙扎幾許、他與眾獸將迎來怎樣的結局等等。

說實話,我們其實應該給中譯者點個贊!就算沒接觸過原作,我們也可以從“獵獸神兵”這個標題大致預測劇情走向——它將采取準單元劇的形式,每一話都會在某(幾)獸的溫情記憶和慘痛現(xiàn)實的交織中展開,漢克被迫一次又一次面對上文提到的問題,直到了結眾獸,或了結自己。

然而,正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矮C獸神兵”雖然抓住了“劇情”這個梳理作品的樞紐,但卻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作品原有的意蘊。
我們可以思考一下,為什么原標題要叫“致曾為神之眾獸”——
曾經(jīng)是神,如今是獸,身份上強烈的對比,表明它們必定經(jīng)歷了慘烈的墮落。這墮落或是主動的:

或是被迫的:

“致”(“へ”)這個介詞,仿佛是在寫一封信箋,想對它們說些什么,那么,是誰想說呢、要說些什么呢、又為什么要說呢?
讓我們試著結合劇情來猜測一下——
第一,是“獵獸者”漢克想要傳達給眾獸的信息:不要忘了我們作為“擬神兵”時在戰(zhàn)場上立下的誓言——凡失卻本心者,必將以同伴之手葬送;

第二,“獵獸者”漢克及“擬神兵”誓言的背后,是來自整個社會的呼聲:“擬神兵”的力量過于強大又無法掌控,成了一顆顆爆發(fā)時間不定的炸彈,威脅著民眾的安全。所以,我們要么限制其行動,要么將其拆除;

第三,“擬神兵”雖然獸化,但也曾經(jīng)是人,也有自己的親朋和摯愛,他們所愛的人想要告訴他們:就算你變得不再熟悉,我還是能認得出你那明亮的眼神,在一切結束之前,讓我來分擔你的痛苦吧;

第四,是創(chuàng)造和利用了“擬神兵”的那些統(tǒng)治者的冷漠話語:飛鳥盡、良弓藏,你們是奪取勝利的工具,但也是太平天下的隱患,是戰(zhàn)爭留給和平的污點,更是華美的政治之袍上的虱子。

可見,要表露這幾個問題,相比于簡單的“獵獸神兵”,“致曾為神之眾獸”所能帶給觀眾們的想象就更加豐富了。
而如果你再細心點,關注一下這部番劇的英文譯名,就會發(fā)現(xiàn)更有意思的東西。

如上所示,該作英文譯名為“To The Abandoned Sacred Beasts”,翻譯一下就是“致被拋棄的眾神獸”。
從這里大家應該就已經(jīng)體會到,這與“致曾為神之眾獸”又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沒有“曾為神”這樣的意涵?!癝acred”是“Beasts”的修飾語,并不表示兩種截然不同的身份。雖然“擬神兵”在普通士兵的眼中具有某種神性,但它們本質上,或者說,自始至終都是獸,“擬神”二字,已經(jīng)十分明確地表明了這點——它們僅僅是“模仿”神而已。

其次,何為“abandoned”?!杜=蛟~典》中對“abandoned”有兩條解釋:
其一,被拋棄的;
其二,無約束的。
這正好對應了眾獸當前的狀態(tài):它們被當作戰(zhàn)爭的剩余、被世人拋棄,同時又無法控制自己的獸性,逐漸失去控制。

?以第二話的威爾為例,他被發(fā)現(xiàn)具備某種適格性,為了家人能更好地生活,毅然參軍、成為“擬神兵”,踏上一條不歸路;當他回歸故鄉(xiāng),他的力量,既讓鄉(xiāng)鄰恐懼,也讓自己發(fā)狂,最終不得不承受家破人亡的結局,甚至連女兒的后半生都賠上了。
這一點,更突出了從“擬神兵”到“獸”的悲劇性。

?總結來說,日、中、英三種譯法實際上各有千秋。
“獵獸神兵”幫助我們讀懂劇情;
“致曾為神之眾獸”幫助我們發(fā)現(xiàn)不同人物的立場;
“To The Abandoned Sacred Beasts”則幫助我們理解作品的立意。
三者也有共通之處:它們都試圖展現(xiàn)“神”與“獸”之間的強烈反差。

但我們仍可以在反差中找到更為深刻的一致性——
有位哲學家曾說:人是萬物的尺度。
其實說到底,無論是“神”還是“獸”,都是“人”的杰作。
發(fā)動戰(zhàn)爭的是人;
創(chuàng)造和使用“擬神兵”的是人;
“擬神兵”也是人,變成了獸,內心依舊是人;
解放獸性胡作非為,實際上是人性之惡的極端表現(xiàn),歸根到底還是人。
如果說“神”和“獸”是身份,那也不過是“人”的不同身份而已。

?我們總是想當然地認為“神”代表正義,“獸”則相反。作者也許是希望我們能看透,這些都是人性的表現(xiàn),希望我們能明白:
所謂神、獸之分,往往是一部分人站在自己的立場,給另一部分人布下的陷阱;
所謂正邪之分,往往是一部分人比較多或比較強,欺負另一部分比較少或比較弱的人。
因此,即便譯名的確讓大部分的觀眾們忍不住吐槽,但我們實際上更應該從改作及其深刻的內涵中,去理解譯名所想要傳遞的信息。
因為真正應該刺進我們內心的,不是那既視感極強的譯名,不是那狠辣的計謀、壯烈的斗爭,而是女兒伏在父親尸體旁孤獨無助:

是母親背過身為兒子淚流不止。

文 | 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