燙手的山芋
接著由為人處世,再講到政治的道理。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他說,一般人一提到仁義的事,那種懼怕的心理比怕水火還更厲害,水會淹死人,火會燒死人,所以人看到水火會怕??鬃诱f,我看見過人跳到水里被淹死,跳到火里被燒死。仁義沒有這樣可怕,真去做的話,不會被餓死的,真仁義還有好處的??墒侨撕ε?,不肯去做,所以叫人做壞事很容易,叫人做好事反而怕。但沒有看見人因?yàn)樽龊檬露?,沒有做好事的人,倒是死得更慘。 上星期,和一些高級知識分子、功名富貴也蠻高的老先生們談起,我說如果關(guān)起門來講,孔孟之道也好,仁也好,我們這個中華民族是可怕的。試問孔子為什么老是講仁?不但孔子講仁,老子、莊子也講,可見我們這個民族不仁的太多,不孝的太多,所以他們才講仁、講孝。等于西方文化,當(dāng)年獨(dú)裁得太厲害,所以講民主、講自由。假使一個社會,民主太過了,自由太過了,你看他們還講不講自由民主?那時它不需要民主自由了??梢娢覀兊拿褡澹且粋€很難弄的民族,就是不仁慈、不孝的太多,所以孔子教大家要仁慈,要行孝。教育就是大眾思想的反映,這是事實(shí)。研究春秋戰(zhàn)國時代,權(quán)力之爭,父子、兄弟之間都不認(rèn),有什么親情?有什么愛?因此孔子講仁呀、孝呀!所以我們這個民族,好地方是了不起,關(guān)起門來反省,實(shí)在難弄。我們是這個民族的一分子,就更深深地了解,不好辦。這里孔子是說一般人的心理,講到仁慈就怕得很,生怕吃虧,孔子就講了一句幽默話,說沒有看到誰跳進(jìn)仁里被燒死淹死的,這就是說一般人不肯行仁道,道理很會講,做起來很難。那么要用什么精神來做呢? 子曰:當(dāng)仁不讓于師。 這句話又有幾個觀念。先解釋文字:當(dāng)仁義所在的地方,都可以反對老師,老師錯了就是錯了,并不見得老師一定對。老師做得不仁,就不對。另一個觀點(diǎn),也可以看到孔子的教育,并不是專制教育。他這句話就是告訴學(xué)生,只要認(rèn)真理、認(rèn)正義。真理對了,正義對了,就不要考慮我這個老師怎樣了。也等于西方哲學(xué)家亞里士多德說的:“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边@是他當(dāng)時與他的老師柏拉圖,發(fā)生了相左的意見,這種意見相左,并不是對老師不尊敬。真理所在,對于老師的意見,也沒有辦法同意的。這就是做學(xué)問的精神,把皇帝的意思都碰回去。不管是老師或皇帝,正義所在一定要爭,這是中國知識分子必守的信條。 但是有一點(diǎn): 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這個“不諒”不是不原諒,是說一個君子,要真正地誠敬而不能馬虎,不能隨便地違反了正義。接下來: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為人干部、為人臣下的時候要敬,就是現(xiàn)在講的負(fù)責(zé)任,先真正能負(fù)了責(zé)任,然后再考慮到自己待遇、生活的問題。假使說為了待遇生活而擔(dān)任這個職務(wù),那是另一觀念。一個知識分子做一件事,并不一定為了吃飯。一個人吃飯、生活的方式很多,所以要認(rèn)識清楚,做事是為了責(zé)任問題。 子曰:有教無類。 這句話大家都知道,不需要解釋,這是孔子的教育精神。他不分階級,不分地域,不分智愚,只要肯受教,以人文文化為基礎(chǔ),一律諄諄教誨。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可是有一點(diǎn),思想目的不同,沒有辦法共同相謀。但并沒有說一定要排斥。沒有辦法互相討論計劃一件事,只好各走各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