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駢拇》試解
駢拇篇開篇言道“駢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于德;附贅縣疣出乎形哉,而侈于性?!蹦敲春螢椤榜壞粗χ浮保案劫樋h疣”呢?這里的“德”“性”“形”又是什么意思呢?我們不妨就從這里入手。
駢拇指腳的拇指二指并生,即并指,枝指指手上多生出來的指頭,即第六指;附贅縣疣指人身上生長出來的肉瘤。駢拇枝指是人天生的,它對人可以說是沒什么害處,但也沒什么用處;附贅縣疣是受后天生長環(huán)境影響而生長出來的,它可能對人體有害,如腫瘤。
性,是天生的條件,萬物各有其性。就人來說,有人愛美食,有人愛游戲,有人愛讀書;有人體弱,有人健壯;有的人出身名門,有的人出身微賤;有人五指,有人六指。
德,是定義,用以后天的塑造。如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樣的東西是某樣?xùn)|西;一般的人都是五指的。
形,是一個集合,以人為例則是這個人的整體表現(xiàn)。如好人,壞人,有什么樣的外貌,什么樣的行為方式。
性,德,形三者的關(guān)系為,人各有其天性,而外界以德來塑人之形。
駢拇枝指是一個人天生的條件,但是卻和人定義的五指的人不相符合,故言“駢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于德”。附贅縣疣是人本來沒有的,但是后天又賦予了人這些,故言“附贅縣疣出乎形哉,而侈于性”。
“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睂ξ覀儊碚f,最重要的一點(diǎn)就是要不失其性命之情。即“合者不為駢,枝者不為跂;長者不為有余,短者不為不足?!币嗉磳W(xué)會接受自己的一切,不要過分依賴外界之“德”。所謂的“德”參考有余,而信奉不足。以“某人之人德”觀之,是鳧脛短而鶴脛長,故應(yīng)斷鶴之脛而續(xù)鳧之脛以塑其“形”。然鳧脛性短而鶴脛性長,若必要斷續(xù)之,則鳧憂鶴悲。
正如今有一人性本安貧樂道,然外界以貪欲享樂之德教之以塑其形。其將為所欲不可得而日日憂愁困苦。曾仕強(qiáng)先生也講過類似的話:小孩子本來是沒有欲望的,但是大人們非要教導(dǎo)他們哪個好,哪個不好,哪個比哪個好。結(jié)果給他們帶來了煩惱。
德該是人們對于性的一個認(rèn)知,德于性本該是一樣的??扇藗冊谡J(rèn)知總是不全面的,加上每個人的性是不同的,也就導(dǎo)致了每個人對性的認(rèn)知不同,進(jìn)而誕生了不同的世界觀,價值觀,不同的德。而老子《道德經(jīng)》所言的道之德或許就是指真正的德吧。
文章前三段告訴我們對于駢拇枝指的先天之性我們應(yīng)當(dāng)學(xué)會接受,并且不要因后天之德進(jìn)而獲得附贅縣疣。
文中重點(diǎn)分析了仁義,論述了仁義與不仁義都是損害人的天性的非道德之德。
以仁義之德使得一個人形為仁人,則其“蒿目而憂世之患”;以不仁之德使得一個人成為不仁之人則其“決性命之情而饕貴富”類比駢拇枝指的人斷開并指或斷掉多指都會啼哭說明仁義之德和不仁之德并非所有人的本性,并非道之德,而是如“駢拇枝指”一般的多余的天性,若必以二者為道德就會得到“蒿目而憂世之患,決性命之情而饕貴富”的附贅縣疣。
“且夫待鉤繩規(guī)矩而正者,是削其性者也;待繩約膠漆而固者,是侵其德者也?!庇梅N種外物來令人模仿就損害了人的本性,用種種規(guī)矩來確定人的形就損害了人的德(也即性)。這種外界來塑造人形的都不是真正的道德。本就該彎曲的事物難道需要曲尺來告訴他應(yīng)該彎曲嗎?本來就該直的事物難道需要準(zhǔn)繩來告訴他如何直立嗎?萬物本該順從著各自的本性生活,但人卻偏偏要立下仁義的規(guī)則讓萬物按統(tǒng)一的規(guī)矩生活,這就損害了萬物中大多數(shù)者的本性。
接著又講述仁義不僅僅損害了人們的天性,還將自己的這一行徑潛藏的十分巧妙,而其利用的方法就是立名?!靶∪藙t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圣人則以身殉名?!蓖ㄟ^立下各種名稱來區(qū)分各自的“好壞”,進(jìn)而掩蓋其都是“傷性以身為殉”的事實。
文中講述了兩個牧羊人的故事,兩人都丟了羊,一個人是因為讀書太入神而丟了羊,另一個是因為下棋太入神而丟了羊。兩人一個因讀書而丟羊,一個因下棋而丟羊,雖然原因不同但是結(jié)果都是丟了羊,正如兩個人一個因仁義而損害了天性一個因不仁而損害了天性,雖然二者原因不同但都損害了天性,可仁義者卻立名說因仁義而損害天性的人是君子,是好的,因不仁損害天性的是小人,是不好的。例如伯夷與盜跖一個為仁義而死,一個為利益而死,兩人都為外物而死,卻一個被奉為君子,一個被踩為小人。仁義就是通過這種方式掩蓋了自己損害天性的事實而莊子做了此文便是要破除了這層偽裝,告訴世人仁義并非那么美好。
文章最后作者講述了自己的道德觀:應(yīng)當(dāng)自得其得而不應(yīng)得人之得,應(yīng)當(dāng)自適其適而不應(yīng)適人之適。真正美好的應(yīng)當(dāng)是適合自己的“德”與“性”而不是外界的“德”與“性”,真正聽者聽的是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外界的聲音,真正觀者看的是自己的本性而不是外界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