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東京灣雙煞:從異形到哥斯拉(上)

2020-05-14 09:38 作者:洛瀾-MegalodonEric  | 我要投稿

夕陽緩緩移過西邊的天空,只留一抹殘霞,將地平線染得殷紅。夜幕逐漸籠罩在了東京灣區(qū)的上空,滿天繁星,映照著人間的燈火通明。作為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都市群之一,近3700萬人口依賴著這片富饒的灣區(qū)安居樂業(yè)。但陸地上的人群卻鮮少知曉,在不遠處的海面下,隱藏著另一個詭異的世界——東京海底谷。這片深淵帶是數(shù)千種海洋生物的庇護所,同時也是一些頂級掠食者的狩獵場。趁著暮色,一條灰白色的大魚出現(xiàn)在了漆黑的水下,它擺動著細長的尾鰭,如一個幽靈,悄無聲息地穿行著。這是一條歐氏劍吻鯊,它的名字,與這片神秘的灣區(qū),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

游弋于東京海底谷中的歐氏劍吻鯊,這片神秘的海域不僅僅是歐氏劍吻鯊的模式產(chǎn)地,近百年來,全球約有一半的歐氏劍吻鯊標本,亦是采集自這片海域。圖/NHK

19世紀80年代末的某日,幾名于相模灣從事捕撈作業(yè)的漁民在網(wǎng)中發(fā)現(xiàn)了一條怪魚,這條怪魚有著夸張的長吻,通體柔軟,皮膚白里透粉。最令人驚奇的是,這條怪魚有著伸縮自如的雙頜,嘴中排布著尖銳細密的牙齒,不禁讓人聯(lián)想到日本神話中的惡魔“天狗(Tengu)”。這條相貌奇異的怪魚引起了船長兼博物學家Alan Owston的注意,在將這件標本買下后,他將其寄給了東京大學的水生動物學家箕作佳吉(Kakichi Mitsukuri)教授?;鹘淌诖饲耙矎奈匆娺^這樣的怪魚,一時間競毫無頭緒,于是他趁1897年作為代表出席美國參加國際海獸毛皮貿(mào)易會議(International Fur Seal Conference)時將標本帶給了美國魚類學家David Starr Jordan,經(jīng)David博士鑒定,這條長107cm(42in)的雄性亞成年鯊魚不僅是新物種,而且是新科新屬,并于1898年1月15日在《加州科學院院刊》上正式發(fā)布了名為《Description of a species of fish (Mitsukurina owstoni) from Japan, the type of a distinct family of lamnoid sharks》的新種論文,這一新物種被命名為Mitsukurina owstoni,以此表達對Owston博士及箕作教授崇高的敬意及衷心的感謝。

箕作佳吉(1857.1.15-1909.9.16),日本近代著名生物學家,曾任東京帝國大學理學院教授,歐氏劍吻鯊的拉丁名Mitsukurina owstoni即旨在紀念其與另一位博物學家Alan Owston對這種鯊魚的發(fā)現(xiàn)所做出的貢獻。圖/Wikipedia
David Starr Jordan為歐氏劍吻鯊正模標本繪制的三視圖,此圖及相關論文于1898年1月15日在《加州科學院院刊》上正式發(fā)布。圖/《加州科學院動物學學報》

同噬人鯊、尖吻鯖鯊、淺海長尾鯊等“常規(guī)”鯖鯊目成員不同,歐氏劍吻鯊的奇特的外形讓人很難將其與該目的其他成員產(chǎn)生聯(lián)系。的確,分子生物學研究表明,歐氏劍吻鯊所在的劍吻鯊科位于鯖鯊目的基干位置,劍吻鯊科所包含的Mitsukurina、Scapanorhynchus和 Anomotodon的歷史可追溯到約1.25–1.13億年前的白堊紀阿普第階,其中Mitsukurina的最早化石記錄來源于4900-3700萬年前的始新世中期?;C據(jù)表明,劍吻鯊科的化石種,如Striatolamia macrota、Mitsukurina maslinensis、Mitsukurina lineata等多是活躍于淺海地帶的中小型鯊魚,其化石在距今6600-2300萬年前的第三紀海相沉積巖中尤為常見,在新澤西的坎帕階甚至發(fā)現(xiàn)其可能存在河口育兒場的化石證據(jù),這一行為與今天的短吻檸檬鯊等吻合。劍吻鯊科化石種中當屬Scapanorhynchus rapax體型最大,根據(jù)牙齒化石的尺寸估測其體長可達6.7m以上。歷史上劍吻鯊科物種曾極盛一時,但受其它更為“先進”的軟骨魚類競爭影響,相對原始的劍吻鯊科家族逐漸走向衰落,其據(jù)點也從富饒的淺海海域逐漸退居到了暗無天日的深層水域。時至今日,得益于深層水域相對封閉且穩(wěn)定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歐氏劍吻鯊可能是劍吻鯊科碩果僅存的孑遺物種,解剖對比學研究顯示,現(xiàn)生劍吻鯊保留了其祖先的部分生理構造,因而歐氏劍吻鯊也被稱之為“活化石”。

Scapanorhynchus lewisii的完整化石,出土于黎巴嫩的Sahel Alma,其形態(tài)與現(xiàn)生劍吻鯊類似,據(jù)發(fā)掘地一同出土的其他化石推測,該物種可能主要棲息于淺海。圖/Wikipedia
Scapanorhynchus rapax的牙齒化石,根據(jù)其牙齒尺寸推算其體長可達6.7m以上,可能為已知體型最大的劍吻鯊科物種。圖/DeviantArt

1904年到1937間,曾有四種劍吻鯊相繼被學者命名:Odontaspis nasutus Bragan?a, 1904、Scapanorhynchus dofleini Engelhardt, 1912、Scapanorhynchus jordani Hussakof, 1909及Scapanorhynchus mitsukurii White, 1937,但隨后這四個物種又被學術界認為是歐氏劍吻鯊的同物異名,事實上,這幾具標本很有可能是因雙頜突出程度的不同而被誤認為是不同的物種。但近年來有學者提出,歐氏劍吻鯊中可能存在諸多隱藏種,各地劍吻鯊標本在基因序列上表現(xiàn)出的差異似乎也能佐證這一點??v觀歐氏劍吻鯊的分布圖,其已知的分布區(qū)域幾乎零碎地散布于世界各地的深層水域。不同海域的劍吻鯊是否為不同的物種?或許一切還需等待有關學者們的進一步研究。

1904年到1937間,曾有四種劍吻鯊相繼被學者命名,后均被學術界認為是因頜骨突出程度的不同所造成的誤判。但近年來,隨著相關研究的不斷進展,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表明,歐氏劍吻鯊可能存在數(shù)個隱藏種。圖/AMNH

歐氏劍吻鯊的分布范圍遍及全球海域,其主要棲息于水深270-960m的大陸架外緣與上層斜坡水域,但也有出現(xiàn)在深達1300m的深淵帶的記錄,甚至在一條鋪設于西印度洋水深1370m的電纜上也曾發(fā)現(xiàn)過歐氏劍吻鯊的攻擊痕跡。研究表明,歐氏劍吻鯊具有垂直性洄游行為,白天通常于水深200-500m的較深層水域活動,而在夜間則會上浮至淺至35m的水域覓食。盡管歐氏劍吻鯊的分布區(qū)遍及全球,但其已知棲息地卻呈高度破碎化分布,且其在不同區(qū)域的種群密度可能存在差異。目前全球近一半的歐氏劍吻鯊標本采集自日本東岸的深水水域,尤其是東京灣區(qū)。有趣的是,采集自日本海域的歐氏劍吻鯊標本多數(shù)為亞成體,因此有學者推測,東京灣區(qū)及其附近的深層海域,很有可能存在歐氏劍吻鯊的育兒場。

歐氏劍吻鯊在全球范圍內的分布圖,其廣泛分布于48°N - 55°S,180°W - 180°E的深水水域內,分布區(qū)總體而言相對較為零散,因此可能存在地方上的隱藏種。圖/FishBase

面對惡劣的深海環(huán)境,歐氏劍吻鯊的生理構造體現(xiàn)出對其棲息地高度的適應性。其軟骨骨骼構造簡單,鈣化程度較低;體側的肌節(jié)發(fā)育較弱,肌肉組織呈柔軟的凝膠狀,密度接近海水;皮膚因缺乏相關的構造膠原蛋白,而顯得柔軟且缺乏韌性;各鰭比例相對較小,尾鰭上葉延長延長且上揚角度較??;這一切都表明歐氏劍吻鯊并不擅長游動,其多數(shù)情況可能在深海中營漂浮生活。歐氏劍吻鯊狹長的吻部長而扁平,十分引人注目,其吻部比例會隨年齡的增大而逐漸減小。歐氏劍吻鯊的吻部曾被認為可以用于攪動泥沙質海床,發(fā)現(xiàn)其中潛在的獵物,但考慮到其吻部質地柔軟,這一假說或許并不成立。歐氏劍吻鯊的吻部呈半透明狀,內部充滿了凝膠狀物質,構成洛倫氏甕,與其側線系統(tǒng)共同感受獵物運動時所發(fā)出的生物電,進而鎖定獵物的位置并進行獵殺(這似乎也能很好地解釋前面歐氏劍吻鯊襲擊深水電纜的案例)。盡管解剖研究表明,歐氏劍吻鯊上丘腦的視神經(jīng)區(qū)相對較小,其眼部比例也較小,但與大多數(shù)深海鯊魚不同,歐氏劍吻鯊可以通過調控瞳孔的大小來控制光線出入,因此我們推斷,歐氏劍吻鯊在捕食時仍在一定程度上依賴其視力。

歐氏劍吻鯊的剝制標本及骨骼標本,其軟骨骨骼構造簡單,鈣化程度較低,以此更好地適應深淵帶水域的棲息環(huán)境可。圖/日本大學生物資源科學部
新江之島水族館于2018年12月飼養(yǎng)的歐氏劍吻鯊,通過觀察圈養(yǎng)環(huán)境中的歐氏劍吻鯊,科學家推測其并不擅長游動,而是在多數(shù)情況下營漂浮狀態(tài)。圖/shark_sociology_ricky
歐氏劍吻鯊吻部特寫,其柔軟而呈半透明狀,透過光照可以看到許多細小的空隙,這些孔隙便是歐氏劍吻鯊的洛倫氏甕開孔,可以感受獵物運動所發(fā)出的生物電。圖/サメ田氏

歐氏劍吻鯊最引人矚目的特點,莫過于其可彈射的雙頜。所有舌接型鯊類的頜骨借顎突同腦顱疏松地相連,發(fā)達的舌頜軟骨由韌帶背面同腦顱的耳囊區(qū)相連,而韌帶腹面則同下頜米克爾氏軟骨相接,因此在攝食時其頜骨可以向前伸出。為了彌補泳速緩慢的不足,歐氏劍吻鯊可謂將這種機制發(fā)揮到了極致。

歐氏劍吻鯊的顱骨標本,由軟骨構成,可以明顯看出其頜骨借顎突同腦顱疏松地相連,因而可以實現(xiàn)快速彈射。圖/サメ田氏
歐氏劍吻鯊的上下頜運動動作示意圖:a:頭部模式圖;b:上頜尖端(藍色)及下頜尖端(紅色)運動軌跡圖;c:攻擊動作分解圖。圖/仲谷一宏

據(jù)2008年及2011年NHK電視臺在野生環(huán)境下拍攝的歐氏劍吻鯊捕食場面,科學家測算出歐氏劍吻鯊的頜骨彈射并收回的速度僅用時1397ms,其頜骨彈射過程可分解成以下三個動作:

1.張頜(0-146ms)

當歐氏劍吻鯊準備進行獵食時,下頜會以極快的速度向后伸展,使得其嘴部加寬,為下一步下一步吞噬獵物做準備,上下頜夾角展開至111°;與此同時,上頜停留在原位置,基本保持不動。

2.閉頜(146-785ms)

在張頜階段幾乎保持不動的上頜在此刻突然彈出,同時其下頜也迅速向上運動,兩頜閉合,咬住獵物。在此動作的第一階段——彈頜(146-239ms)中,頜骨在水平方向的移動速度移動速度要大于大于垂直方向。在此過程中,下頜向前位移的距離為上頜總長度的8.6%,下頜總長度的9.4%,而其他種類的鯊魚在此過程中下頜的位移距離僅為其下頜總長度的0.9-4.0%,相對于彈射距離與下頜長度的比例而言,歐氏劍吻鯊的彈射距離是其他鯊魚的2.1到9.5倍,這也使得歐氏劍吻鯊在捕獲遠距離處的獵物時更具優(yōu)勢。歐氏劍吻鯊上頜彈射的瞬時速度可達1.60 m / sec(5.76 km / h),下頜彈射的瞬時速度可達3.14 m / sec(11.30 km / h),遠高于其他軟骨魚類。

在雙頜同時彈出后,進入閉頜動作的第二階段——咬合(239-319ms),在這一階段,頜骨在垂直方向的移動速度大于水平方向的移動速度,上下頜向中部并攏,將獵物咬住。從雙頜彈出到閉合的過程僅需0.319s(2017年的一次美日聯(lián)合東京灣軟骨魚普查項目中,科學家重新對此進行了實測,測量結果是驚人的0.16s)。咬住獵物后即進入第三個階段——固定(319-785ms),即用尖銳的上下頜齒將獵物穿刺并緊緊咬住。科學家推測,此階段用時可能因獵物的體型大小而存在差異。

3.?收頜(785-1397 ms)

在完成閉頜后,歐氏劍吻鯊將其頜骨拉回到原始位置,完成一次獵食動作。這一動作分為兩個階段,在785-1077s內,上頜位置幾乎保持不動,而下頜則在很大程度上向后移動,之后頜骨二次張開,角度約為10°。在1077-1397ms內,歐氏劍吻鯊的頜骨會再次張開至48°,這一動作可能有利于上頜復位,至今無法得到合理的解釋。在完成這一張開動作后,其下頜骨會向上抬升,雙頜逐漸閉合,頜骨向后收縮,完成整次捕食動作。

歐氏劍吻鯊捕食瞬間的慢動作影像,從雙頜彈出到閉合僅需0.16s,如此敏捷的捕食機制大大地彌補了其泳速較慢的不足。圖/NHK
歐氏劍吻鯊攻擊動作分析:a:上頜瞬時速度(m/s);b:下頜瞬時速度(m/s);c:張頜角度(°)。 ?圖/仲谷一宏
劍吻鯊的捕食原理:a:張頜動作;b/c:閉頜動作-彈頜階段;d:閉頜動作-咬合階段;e:閉合動作-固定階段。 圖/仲谷一宏

為實現(xiàn)強有力的彈射,歐氏劍吻鯊的頜骨構造也發(fā)生了變化,其頜骨及附屬韌帶擁有驚人的柔韌性,喉鰓肌可在一定程度上進行延展,相對較大的基舌骨也有較強的活動能力,因此歐氏劍吻鯊的頜骨可以張大至驚人的角度。在捕食時,附著于其基舌骨上的透明肌抬高,配合喉鰓肌的舒張,可產(chǎn)生局部真空并將獵物“吸”入口中。在其死后,受韌帶及肌肉松弛影響,上下頜會突出,這也造成了早期描述上的謬誤,事實上,活體歐氏劍吻鯊在游動時上下頜會緊貼于吻部下方,呈閉合狀態(tài),以此減小游動時的阻力。但毫無疑問,歐氏劍吻鯊伸縮自如的頜骨不僅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還給科幻電影制片人帶來了新的靈感,2012年6月上映的科幻片《異形·普羅米修斯》中的異形形象即參考了歐氏劍吻鯊伸縮自如的頜骨。

《異形·普羅米修斯》中的異形形象,其可伸縮的頜骨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這一設計正是借鑒了歐氏劍吻鯊的形象。圖/《異形·普羅米修斯》

作為一種偏底棲性的深海鯊魚,歐氏劍吻鯊主要以底棲性魚類、頭足類及甲殼動物為食,已知其獵物包括黑腹無鰾鮋/Helicolenus dactylopterus、黑柔骨魚/Malacosteus niger、燈籠魚科/Myctophidae、鼠尾鱈科/Macrouridae、透明歐文烏賊/Teuthowenia pellucida、大介蟲/Macrocypridina castanea等,在這其中,尤其以魚類最為重要,在日本東部海域的歐氏劍吻鯊胃容物中魚類的比例甚至占到了90%以上。與食性相適應的是歐氏劍吻鯊特化的牙齒,其構造為典型的單峰齒,上頜齒數(shù)在35-53枚之間,下頜齒數(shù)在31-62枚之間,其前端的牙齒細長而尖銳,利于穿刺獵物;后方的牙齒則矮小扁平,利于碾碎獵物。歐氏劍吻鯊上頜第四齒尺寸較小,第四齒與第五齒之間有較大空隙,其齒列形狀與數(shù)目在不同個體間存在一定的差異。

歐氏劍吻鯊的齒系,其齒型為典型的單峰齒,對小型魚類及頭足類殺傷力極大。圖/J-elasmo

在關于歐氏劍吻鯊的傳聞中,最詭異的便是歐氏劍吻鯊可以自爆。有傳言稱,被圍入漁網(wǎng)中的歐氏劍吻鯊若幾經(jīng)掙扎不得脫身,便會通過自身類似魚鰾的肌體壓強變化而使自己膨脹起來,最后自行爆炸成大大小小的碎塊,寧肯粉身碎骨也不愿被人活捉。這種說法最早出自《加布林鯊魚的悲情母愛(其中提到的“加布林鯊魚”即為歐氏劍吻鯊的英文“Goblin Shark”的音譯)》,據(jù)稱由美國海洋協(xié)會會員約翰遜所創(chuàng)作,該作者于2004年春天與同事吉拉在參加一次海洋考察時,意外地遇到了一大一小兩只歐氏劍吻鯊。當他們捕捉了那條幼鯊時,母鯊鍥而不舍地浴血營救愛子,在發(fā)現(xiàn)幼鯊已經(jīng)死亡后,母鯊更是以慘烈的自爆方式向人類詮釋了一種來自動物之間的母愛悲情。(原文在這里就不一一摘錄了,如果想看大家可以自行百度搜索。)

這篇雞湯文寫得可謂是催人淚下,但文章本身就存在邏輯性的問題。眾所周知,軟骨魚類并沒有撫育后代的行為,目前也尚無任何證據(jù)標明歐氏劍吻鯊會成雙或結群活動,同時,目前尚未有研究標明軟骨魚會在其同類受到威脅時施以援手,當一條鯊魚被捕獲時,其劇烈的掙扎更可能激起其它鯊魚的掠食本能,進而將上鉤的個體撕成碎片;此外,原文中提及歐氏劍吻鯊“厚厚的皮肉很少有韌性和彈性,特別是魚皮就像陶瓷制品一樣硬。爆炸后的魔鬼鯊魚片就像我們平時打碎了一件瓷器,斷口完全可以拼接在一起,分毫不差?!倍聦嵣蠚W氏劍吻鯊的皮膚和肌肉柔軟而充滿彈性,與文中的描述大相徑庭;最后,如果真的如原文中所說的“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捉到過一條完整的加布林鯊魚”,那人類史上捕獲到的數(shù)百尾完整的歐氏劍吻鯊標本又如何解釋?我在查閱外網(wǎng)后并未發(fā)現(xiàn)任何與此文章有關的信息,由此不難看出,這篇文章很有可能是國人杜撰的。很遺憾的是,即使是這樣一篇蹩腳的文章,仍會被廣大營銷號拿來做所謂“科普”的參考資料。

2019年4月于印尼亞齊省Rigaih魚市上記錄到的四尾歐氏劍吻鯊,可以注意到其柔軟松弛的皮膚及肌肉組織。與傳聞不同,歐氏劍吻鯊在被捕撈后并不會自我爆炸。圖/Jafar

由于人類尚未記錄到任何懷孕的雌性歐氏劍吻鯊,目前我們對歐氏劍吻鯊的繁殖行為幾乎一無所知。據(jù)推測歐氏劍吻鯊可能為卵胎生魚類,胎兒在母體子宮內通過吸收卵黃囊內的營養(yǎng)物質成長,且可能存在凱恩主義。目前捕獲到的最小個體體長為82cm,因此推斷其初生個體體長可能在這個數(shù)值附近。歐氏劍吻鯊的育兒場目前尚不確定,但有證據(jù)標明東京灣區(qū)極有可能是這一物種的繁殖地之一。幼年及亞成年歐氏劍吻鯊通常會棲息于相對較淺的水域,直到成年后再返回深海。雄性歐氏劍吻鯊性成熟時的體長約2.6-3.8 m,而雌性性成熟體長目前尚不清楚。2000年7月,在墨西哥灣的一艘深水拖網(wǎng)漁船捕獲了一條巨大的雌性歐氏劍吻鯊,估測其體長達5.4-6.2 m,這可能是目前人類捕獲的體型最大的歐氏劍吻鯊,同時這一個體也暗示著我們,歐氏劍吻鯊的體型,可能遠比我們的現(xiàn)有記錄要大得多。

2000年7月墨西哥灣捕獲的巨型歐氏劍吻鯊,估測其體長達5.4-6.2 m,可能為本種目前所被人類記錄到的最大體型。圖/Parsons, G. R., et al

在深海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成年歐氏劍吻鯊幾乎沒有任何天敵。在加利福尼亞州曾有疑似大青鯊/Prionace glauca捕食歐氏劍吻鯊的記錄,此外,歐氏劍吻鯊也會被諸如Echthrogaleus mitsukurinae、Litobothrium amsichensis、Marsupiobothrium gobelinus等寄生生物寄生。

目前為止,我們對歐氏劍吻鯊的了解多來源于深海拖網(wǎng)兼捕的標本及水族館的飼養(yǎng)記錄。歐氏劍吻鯊的飼養(yǎng)記錄集中在日本,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日本境內僅有鴨川海洋世界、沼津港深海水族館、淡島海洋公園、八景島海島樂園、竹島水族館、新江之島水族館、伊豆三津海島樂園、葛西臨海公園、東海大學海洋科學博物館、下田海中水族館共10家機構飼養(yǎng)展示過歐氏劍吻鯊。由于歐氏劍吻鯊為典型的深海鯊魚,對水壓及水溫的要求較高,因此目前尚未有水族館實現(xiàn)長期飼養(yǎng)。

八景島海島樂園展示的歐氏劍吻鯊,該館曾于2013年11月同時飼養(yǎng)并展示11尾歐氏劍吻鯊活體,為目前世界水族館中同時展示該物種個體數(shù)目之最。圖/かめきちの水族館ブログ
即將被送往水族館進行展示的歐氏劍吻鯊,由東京灣沿岸漁民捕獲。受水溫、水壓等因素限制,歐氏劍吻鯊很難在圈養(yǎng)環(huán)境中長久存活。圖/りょーま

考慮到歐氏劍吻鯊的棲息深度,其對人類構成威脅的可能性幾乎可以被忽略,但歐氏劍吻鯊偶爾也會成為深海拖網(wǎng)漁業(yè)的兼捕產(chǎn)物。歐氏劍吻鯊經(jīng)濟價值較低,其肉偶爾被制成鹽漬魚干供食用,有時也可用于提煉魚肝油及做肥料,但絕大多數(shù)漁民在捕獲歐氏劍吻鯊后會選擇丟棄。目前我們所收集到的絕大部分歐氏劍吻鯊標本均為幼體,這可能說明歐氏劍吻鯊的多數(shù)棲息地尚未遭到過度捕撈所帶來的威脅。目前IUCN對歐氏劍吻鯊的種群評估為LC。

這條長約2.5m的歐氏劍吻鯊捕獲自駿河灣海域,對于當?shù)貪O民而言,歐氏劍吻鯊是這片海域深海拖網(wǎng)常見的兼捕漁獲物,由于其經(jīng)濟價值較低,捕獲之后往往會丟棄。圖/長谷川一孝氏
2017年美日聯(lián)合東京灣軟骨魚普查項目中捕獲的亞成年劍吻鯊,該個體被標記后釋放,成為第一條被人類打上標簽的歐氏劍吻鯊,也定將會為人類揭開這個物種更多的謎團。圖/太PSRC

看似漫漫的長夜,卻也是短暫的。當黎明的第一縷曙光穿透海水,照射在歐氏劍吻鯊蒼白的身軀上,天色即將破曉。歐氏劍吻鯊擺動著尾鰭,逐漸消失在了蔚藍色的深淵中,海面下再度恢復了平靜。這里是東京灣區(qū),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經(jīng)濟發(fā)展最迅速的地區(qū)之一。然而正是在這樣一個地方,城市與荒野以一種微妙的關系并存著:水面上,是鋼筋混凝土構建起的叢林;水面下,是未經(jīng)探索與開發(fā)的蠻荒世界。是的,這,就是東京灣區(qū)。“異形”和其他數(shù)十種深水掠食者共同統(tǒng)治著這一片富饒的深水峽谷,在下期專欄中,我們將再次深入東京灣區(qū),揭開另一種深海怪鯊的神秘面紗,敬請期待《東京灣雙煞:從異形到哥斯拉(下)》。

未完待續(xù)

參考文獻:

Jordan, D.S.(1898).《Description of a species of fish (Mitsukurina owstoni) from Japan, the type of a distinct family of lamnoid sharks》

Bean, B.A. (1905). 《Notes on an adult goblin shark (Mitsukurina owstoni) of Japan》?

Hussakof, L. (1909). 《A new goblin shark, Scapanorhynchus jordani, from Japan》?

Caira, J.N.; Runkle, L.S. (1993). 《2 new tapeworms from the goblin shark Mitsukurina owstoni off Australia》

Duffy, C.A.J. (1997). 《Further records of the goblin shark, Mitsukurina owstoni (Lamniformes: Mitsukurinidae), from New?Zealand》

Compagno, L.J.V. (2002). 《Sharks of the World: An Annotated and 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Shark Species Known to Date 》

Parsons, G.R.; Ingram, G.W.; Havard, R. (2002). 《First record of the goblin shark Mitsukurina owstoni, Jordan (family Mitsukurinidae) in the Gulf of Mexico》

Yano, K.; Miya, M.; Aizawa, M.; Noichi, T. (2007). 《Some aspects of the biology of the goblin shark, Mitsukurina owstoni, collected from the Tokyo Submarine Canyon and adjacent waters, Japan》

?Yano, K.; Miya, M.; Aizawa, M.; Noichi, T. (2007). 《Some aspects of the biology of the goblin shark, Mitsukurina owstoni, collected from the Tokyo Submarine Canyon and adjacent waters, Japan》

Prokofiev, A.M.; Kukuev, E.I. (2009). 《New findings of rare fish species from families Mitsukurinidae (Chondrichthyes), Muraenidae, Lophiidae, Macrouridae, and Psychrolutidae (Teleostei) on rises of the Atlantic Ocean with the description of Gymnothorax walvisensis sp. nov》

Castro, J.H. (2011). 《The Sharks of North America. 》

Rincon, G.; Vaske, T.; Gadig, O.B. (2012). 《Record of the goblin shark Mitsukurina owstoni (Chondrichthyes: Lamniformes: Mitsukurinidae) from the south-western Atlantic》

Martin, R.A. "Biology of the Goblin Shark". ReefQuest Centre for Shark Research. Retrieved April 25, 2013.

?Nakaya, K.; Tomita, T.; Suda, K; Sato, K. (2016). 《Slingshot feeding of the goblin shark Mitsukurina owstoni (Pisces: Lamniformes: Mitsukurinidae)》

Muhammad Iqbal,Arum Setiawan,Doni Setiawan,Indra Yustian.(2020).《Second record of goblin shark Mitsukurina owstoni (Lamniformes: Mitsukurinidae) in Indonesian water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oblin_shark

https://www.fishbase.se/summary/5910





東京灣雙煞:從異形到哥斯拉(上)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电白县| 武安市| 开鲁县| 三亚市| 洮南市| 淳安县| 北安市| 灵丘县| 五家渠市| 喀什市| 黄平县| 乌鲁木齐市| 凤城市| 辛集市| 清涧县| 宜城市| 建湖县| 贵南县| 綦江县| 赣州市| 大厂| 罗定市| 神池县| 金川县| 庆安县| 班玛县| 邢台县| 临高县| 石家庄市| 遂宁市| 阿拉善盟| 乡城县| 大宁县| 红安县| 高陵县| 沈阳市| 常宁市| 渭源县| 屯留县| 武夷山市| 玉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