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合萬物理論(2):大腦使用指南——核心觀點之一——“智慧”與“專注”
作為本系列第三篇文章,亦是本系列正文內容的第二篇文章,此文——《統(tǒng)合萬物理論(2):大腦使用指南——核心觀點之一——“智慧”與“專注”》用以對合理使用大腦、提高分析效率的方法進行解釋與說明。??
閱前提示:這篇文章主要適用于“真心”打算做出點什么“科研”、“發(fā)明”、“創(chuàng)造”等腦力勞動成果的人群,且通常情況下想要取得點什么也就意味著需要放棄點什么,而需要放棄的部分也未必所有人都能夠接受,所以這篇文章所記述的內容未必普適所有人群,請讀者在閱讀此文后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對其中的內容加以利用,如果情況不適合不應強行照搬,以免導致悲劇性的結果發(fā)生。
——
“智慧”是很重要的。
——這應該已經是現(xiàn)代人的一種常識了。
人既沒有鋒利的爪牙,也沒有彪悍的肌肉;不能像鳥一樣在天上飛行,也不能像魚一樣在水里游泳;論速度,絕不可能有人肉身跑過獵豹,論力量,也不會有人肉身打贏棕熊···應該沒有吧?至少沒有太多吧?反正,純論肉體強度,我們人類大多是不能和自然界中那些肉體強度極為彪悍的動物做比較的。
——盡管如此,雖然我們人類的肉體比不過那些動物,我們卻仍舊成為了食物鏈的頂端,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們人類擁有“智慧”,會制造并使用工具,并運用我們所擁有的知識改變現(xiàn)在的情況和對未來做出預測,如果沒有“智慧”我們將寸步難行。
“智慧”源于“思考”,而“思考”則在“大腦”進行。
——這應該也是現(xiàn)代人的一種常識了。
作為碳基生物的神經系統(tǒng)中樞,大腦承擔著完成“記憶”、“思考”、“決策”等若干與“智慧”相關的高級功能的職責,不論是總結規(guī)律、數(shù)字計算還是考慮未來將要執(zhí)行的行為與決策,沒有任何一項與“智慧”相關的高級功能能夠脫離大腦獨立完成,因此,大腦是很重要的,這是我們都應該知道的一種常識。
如果我們想要更具“智慧”,我們就應該更加理解“大腦”是個什么,只有以符合“大腦”運作規(guī)則的方式對“大腦”進行使用,只有這樣才能最大化地提高“大腦”的運行效能、由此誕生“智慧”并運用“智慧”為我們帶來我們所期望的結果。
從其本質來說,“大腦”就是一臺“計算機”。
——這是不是現(xiàn)代人的一般常識姑且不論,至少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相信“大腦”的運行機制和“計算機”是存在很多相似之處的。
就我個人認為,大腦就是一臺基于碳基結構材料制作的生物計算機,有人喜歡把大腦比作量子計算機,大腦能不能算量子計算機姑且不論,但如果將神經細胞集群比作“芯片”,神經突觸比作“電線”,血液和腦脊液等維持中樞神經系統(tǒng)運作的支持溶劑比作“潤滑劑”、“硅膠”等等,那么“大腦”確實和電腦——“計算機”大差不差,能夠執(zhí)行功能相近,執(zhí)行的結果也相同,所以在我看來將“大腦”比作“計算機”確實算得上是一個相當成功的比喻了。
既然“大腦”與“計算機”存在非常多相似的共通點——或者,我們將其稱之為“特征”,那么某些適用于“計算機”的規(guī)則就同樣可能對“大腦”也一樣適用,這種通用的規(guī)則實際上存在很多,其中,“計算機”存在“算力上限”就是我認為“大腦”與“計算機”所共有的幾個相對比較重要的“特征”之一。
不論是“大腦”還是“電腦”,所謂的“計算機”都存在“算力上限”。
——這個···嗯,我覺得還算是常識吧···算了,是不是常識都無所謂了,反正知道“計算機”存在“算力上限”這一點就行了。
一般來說,我們用“計算機”來運行程序,你可以拿計算機去做計算,也可以拿去玩游戲、跑程序或者干點別的什么什么的,而通常來說“計算機”都是有“算力上限”的。
不論是你拿快能送進回收站的古舊計算機、一臺嶄新的計算機、還是一臺量子計算機,計算機每秒能夠執(zhí)行的運算總數(shù)有限的。如果我們在一定時間內使用某臺計算機進行“運算”,那么在這段規(guī)定的時間內這臺計算機最多也就只能執(zhí)行某個限度內的運算計算量,如果要求該計算機在該規(guī)定時間內執(zhí)行超過該限度內的運算計算量,那么以該計算機的算力它就不能將這些被要求的計算完成,這就是所謂的“算力上限”。
以程序運行的情況來進行說明就是,在同一時間內計算機運行一定數(shù)量以下的程序計算機尚能正常運行,但一旦超過某個限度,或者運行了一些異常占用算力的軟件,輕則導致計算機發(fā)燙、運行遲緩,重則導致死機乃至于報廢——這就是所謂的“算力上限”了。
在存在“算力上限”的情況下,“智慧”是和其他身體機能存在“算力爭奪”的。
——這個不算常識,不過基于常識性的腦科學想要推導出這個結論其實不難。
首先,先來解釋下什么叫做“算力爭奪”吧,在計算機的算力有限的情況下,計算機同時并列運行多個程序,假設此時運行這些程序已經使得計算機算力的占用達到了上限——在這樣的情況下假設想要再運行一個額外的程序,由于之前運行的程序已經完全占用了計算機的算力并達到了計算機的“算力上限”那么要想運行一個額外的程序就必須在之前正在運行的諸多程序中選擇至少一個程序停止運行、騰出算力使新的額外程序得以運行,此時原有的停止運行的程序和新的額外程序之間就出現(xiàn)了“算力爭奪”。
嗯,為了便于讀者理解就舉個更簡單的例子吧,假設只有一張椅子但是卻有兩個人想要坐下,那么假設其中一個人已經坐下,另外一個人想要坐下就必須讓這個已經坐下了的人起來——這是兩個人爭搶椅子的情況,現(xiàn)在我們將椅子比作計算機的算力,人比作打算運作的程序,如果算力有限,有的程序想要運行,有的程序就得停運——大概就是這么種感覺。
——在知道了什么是“算力上限”之后就可以說明“智慧”是怎么和其他身體機能產生對“算力”進行“爭奪”了的了。
我們已經知道了一件常識性的事實,那就是“記憶”、“思考”、“決策”等若干與“智慧”相關的高級功能是與大腦有關的,比之于“沒有大腦”的生物,肯定是“有大腦”的生物智慧更高的——由此我們可以近似地做出這樣一個推斷——“大腦”有無、多少是和“智慧”正相關的。
——但此時有個問題,那就是“大腦越大就越具智慧”···嗎?
人類大腦的平均質量越在1400g-1500g之間,與之相對大象大腦的質量約在5000g左右,藍鯨大腦的質量約在7800g左右。很明顯,大象、藍鯨大腦質量的絕對值超過人類,甚至是遠在人類之上、達到了人類大腦質量的數(shù)倍的——但,大象和藍鯨的“智慧”也在人類之上嗎?如果是這樣那么為什么人類發(fā)展出了文明、掌握了科學、學會使用了工具但大象和藍鯨卻啥都沒有呢?
現(xiàn)在的科學界一般認為“智慧”與“大腦”占體重的比例有關,“大腦”占體重的比例越高,這種生物個體就越具有“智慧”,原因在于作為神經系統(tǒng)的中樞,大腦不僅要負責處理與“智慧”有關的事物,包括對身體機能進行調控在內,大腦近乎需要對一切身體的以及身體以外的外界部分做出應對,因此,如果需要大腦做出應對的身體的以及身體以外的外界部分的事務越多,大腦被分配和運用到處于與“智慧”有關的事務的算力就越少,反之如果需要大腦做出應對的身體的以及身體以外的外界部分的事務越少,大腦被分配至處理與“智慧”有關的事務的算力就越多——這就是“智慧”和其他身體機能之間存在的“算力爭奪”了。
——在知道“智慧”和其他身體機能之間存在的“算力爭奪”這一點之后,如果還想擁有“智慧”,那么接下來該怎么做,答案其實就已經很明顯了。
如果想要取得“智慧”,“大腦”就需要盡力“專注”于“智慧”。
——這個就不算常識,而是我的個人理解了,“專注”,并且“專注”于“智慧”是很重要的。
在說明如何保持“專注”于“智慧”之前,先來說說“專注”是個什么意思吧,所謂“專注”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某件事物上,其近義詞有“專心”、“集中”、“凝神”、“專攻”等。
一般的“專注”像什么“好好學習”啊,“努力讀書”啊,“集中注意力”啊,以前上學的時候這種話想必沒少聽——這些“專注”屬于極短時間內的“專注”主要依靠精神層面的意志力來保證執(zhí)行,由于這種“專注”不涉及太多物理層面的改變,所以是那種如果是真心實意很快就能進入狀態(tài),但一旦走神很快就會離開狀態(tài)的“專注”——這種“專注”不是我想討論的類型,我想討論的是涉及物理層面的改變——主要是指行為模式發(fā)生變化,或者涉及物理強制力的“專注”。
說實話吧,我個人是不大信任所謂“意志力”的這種東西的,再強大的意志力也不能戰(zhàn)勝物理層面的改變,舉個例子,我們假定一個人“專注”于“讀書”之上,有的非常不“專注”的人讀書讀個幾分鐘就膩了,正常的人可能能讀個一兩個小時,非?!皩Wⅰ钡娜丝赡苣茏x個十五六個小時,但是也就那樣了。不論你是一個多么“專注”的人,你就算是不停灌咖啡,讀書最多也就連著讀個七十二個小時也就是物理極限了,想要在此之上繼續(xù)讀書,且不論你困不困的問題,連續(xù)三天不吃不喝,還能不能活下去都快變成了一個問題,繼續(xù)“專注”的“讀書”也就不需要繼續(xù)討論了。
人終歸是不能反抗物理法則的,充其量最多也就是對其適應,更好地適應物理法則,并且在此基礎之上盡可能地去達成自己的目的。
比較典型的涉及物理層面的“專注”的方法有“頭懸梁錐刺股”,“聞雞起舞”和“掛個鬧鈴”也算是保持物理層面的“專注”的方法,當然其他類型的“專注”還有很多——
套用我們經濟系的經典亞當·斯密所著的《國富論》中的話語來說就是“分工”,套用生物學的表述而言就是“分化”,套用我們現(xiàn)在一般人所理解的話語來說就是“專業(yè)”、“特化”或者“職業(yè)化”。
——我認為以上的“專注”和“分工”、“分化”、“專業(yè)”、“特化”和“職業(yè)化”等詞語都算得上是物理層面的“專注”中的一個類型。
——那么在說明完了何為“專注”應該保持何種“專注”之后,下一個問題就是應該如何“專注”于“智慧”了。
——
簡單地來說,想要提高“智慧”就需要將更多的大腦的算力分配于與“智慧”相關的內容上。
我們常聽說的內容有:多讀書,多看報,多了解信息,多思考,多質疑,多假設,多驗證等等等等。
——與之相對的就是需要減少大腦分配至與“智慧”無關的算力。
比如說天天跑去參加社交聚會,那一般來說擁有的“智慧”是不及那些天天看書的人的,天天抱著手機跟人聊天、打電話、刷著短視頻,那也是不及看書的人有“智慧”的。
——其實這部分內容還可以擴展開來說說,但真的擴展開來說說了的話就真的涉及“選擇”與“放棄”了,我無權替他人做出選擇也無權要求他人放棄什么,所以這部分內容一筆帶過。
總之,一句話,想要獲得“智慧”就應該將“算力”更多的分配至“智慧”有關的事務上,最好還要采取與物理層面的“專注”有關的舉措來保證行動被成功執(zhí)行。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