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中國通史紀錄片51《唐代宗教》

2022-06-29 11:37 作者:黎不開探花6  | 我要投稿

公元624年二月的一個清晨,唐都長安的國學,氣氛顯得莊嚴肅穆,一場隆重的釋奠禮儀正在這里舉行。釋奠,本來朝廷祭祀先圣孔子的大典,但這次儀式卻顯得非同尋常,因為參加這次禮儀的,不僅有當朝一代大儒國子博士徐文遠與太學博士陸德明,唐高祖還特意邀請了佛教界和道教界的代表人物:長安圣光寺沙門慧乘和普光寺沙門道岳,清虛觀道士劉進喜李仲卿。期間,劉進喜、徐文遠和慧乘三位大師相繼升座講經(jīng),之后相互辯難,氣氛極為熱烈。切磋,琢磨,斗爭,融合。道教、儒教、佛教等各種宗教,在唐代獲得空前繁榮與發(fā)展。

這是一個講究排序的國度。從各種場合的排序,可以看出不同人物及其所代表的集團和勢力,在主人心中的主次輕重。從這次三教講論的順序人們預見,本土的道教將獲得李唐王朝更多的支持。事實正是如此,雖然道教在佛教面前一直處于弱勢,但它成為唐朝的國教。

中國道教協(xié)會 會長 任法融

任法融:唐朝對佛很重視,為什么他把道做為國教呢?因為道是本土本鄉(xiāng)本生的文化,所以把道教作為國教,因為老子思想。還有一個,具體一點就是微觀地看,老子姓李,是我們家祖先,史學界說李淵為了抬高門第,追認老子是祖先,所以把道教稱為國教。

起因可追溯到隋末農(nóng)民起義興起之際,當時民間流傳“老子度世,李氏當王”的歌謠,李淵稱帝后一再宣稱“李氏將興,天祚有應”,意為李家主宰天下是上天的旨意。武德八年(625),下詔排定三教先后,令老先、次孔、末后釋。一道詔令,確定了道教的優(yōu)先位置,在整個唐朝道教發(fā)展中起了極大的政策導向作用。

這是位于西安市周至縣終南山北麓的樓觀臺,樓觀臺是道教圣地,道教創(chuàng)始人老子在此著下《道德經(jīng)》,也是老子傳道講經(jīng)的地方,素有天下第一福地的美譽,樓觀臺保存著許多珍貴的石碑,其中就有唐高祖李淵下詔歐陽詢撰序并書寫的《大唐宗圣觀記碑》。

李世民繼承其父的說法,更加明確宣稱自己是老子李耳的后裔。貞觀十一年(637),唐太宗下達詔書,繼續(xù)置道教于佛教之上,用政權手段進一步鞏固了道教作為唐朝國教的位置。乾封元年(666)正月,唐高宗在泰山舉行了自東漢光武帝之后的第一次封禪大典,這次大典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道教色彩。就在大典之后,高宗命令全國各州各置觀、寺各一所,這是歷史上道教首次在全國范圍內(nèi)有了國家支持的宮觀網(wǎng)絡。

從泰山上下來的唐高宗,特意繞道赴老子故里亳州谷陽縣,并將其改名為真源縣(今河南鹿邑縣)。他正是追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創(chuàng)建祠廟,派官員進行日常管理。從此以后,道教在唐代宗教中的位置更加特殊。

唐玄宗同樣尊崇道教天寶公元754)二月,唐玄宗在長安親自朝獻太清宮,并追尊老子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對道教的追崇和狂熱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玄宗時期,老子故里的太清宮也受到國家的重視,據(jù)說當時占地八頃七十二畝,周圍四十里,規(guī)模達到鼎盛,瓊樓玉宇,金碧輝煌,可與皇家的殿堂相媲美。

如今復建后的太清宮規(guī)模已經(jīng)無法與盛唐時相比,但并不影響它在道教中的崇高地位,黃世真道長是太清宮的現(xiàn)任住持,每年他都要接待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同道中人,瞻仰歷經(jīng)一千三百年而留存下來的唐碑是最令人期待的。

在中國歷史上,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等幾位皇帝都注釋過《道德經(jīng)》,但只有玄宗皇帝兩次親自注釋并立碑,如今成為太清宮最珍貴的文物。

縱觀唐朝二百多年歷史,多數(shù)皇帝基本按照道教優(yōu)先這個既定方針,大力扶植道教。與此同時,道教的組織形式也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道士本身開始從在家向出家轉(zhuǎn)變。此前各具傳統(tǒng)的道派,如天上清派、靈寶派、天師道開始整合成為一個有序的體系,各派的經(jīng)書、戒律、符篆與不同等級的法位逐漸形成對應關系,這種發(fā)展無疑與大一統(tǒng)帝國重建的政治局面實緊密相關的。

唐代涌現(xiàn)出一大批高道,有兩個人不得不提,一個是唐初的孫思邈,一個是緊隨其后的葉法善。許多人知道,孫思邈是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偉大的醫(yī)學家和學家,但可能不知道他是名的道士。孫思邈一生勤于著書,達80多種,寫成了我國醫(yī)學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兩部醫(yī)學巨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兩部巨著60卷,藥方論6500首,合成為《千金方》,它是唐代以前醫(yī)藥學成就的系統(tǒng)總結,被譽為我國最早的一部臨床醫(yī)學百科全書。他通曉養(yǎng)生術,在食療、養(yǎng)生、養(yǎng)老、養(yǎng)性方面都有很大貢獻,另外擅長陰陽、推步、妙解數(shù)術、兼通佛典。唐太宗曾詔詣京師,以其有道授以爵位,卻隱于山林,終身不仕。

孫思邈長期在山中煉丹,研究益壽延年之術。他親自采藥,制藥,搜集民間驗方,秘方,為人治病。他對內(nèi)、外、婦、兒、五官、針灸各科都很精通,有24項成果開創(chuàng)了我國醫(yī)藥學史上的先河,孫思邈把道教內(nèi)修理論與醫(yī)學、衛(wèi)生學結合起來,為中醫(yī)發(fā)展做出巨大貢獻。被后人譽為藥王,許多華人奉之為醫(yī)神。

樓宇烈:尤其他在里面講到,作為一個醫(yī)生,應該具備哪些方面的根本的品德,要具備哪些方面的知識,才能夠當一個醫(yī)生。就比如說他講到的一個醫(yī)生的品德,就應該對病人的生命,看作跟自己的生命一樣,要不分貴賤,講了大醫(yī)的習業(yè),大醫(yī)應該學習什么東西,應該讀些什么,那是非常全面的,可以說是整個的中國文化。所以中國的中醫(yī),它不是一個單純的治療,它是整體的一個中國文化的各方面精神的綜合性的運用,我想孫思邈是最具突出的一個代表。

跟孫思邈游于江湖隱于山林不同,同樣活過一百歲的葉法善,身居廟堂,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李唐王朝最高權力者身邊。自高宗、武則天、中宗、睿宗,歷時50年,葉法善始終得到皇帝尊崇。唐玄宗更加信任他,稱他在自己奪取皇位的斗爭中有冥助之力。于是,葉法善時時召入禁中,盡禮問道。民間傳說中,葉法善的法術高深,有一年的正月十五之夜,帶著唐玄宗從長安城里騰空而起,飛入云宵,領著玄宗去月宮游覽,從而聆聽到天上的音樂,玄宗本來通曉音律,便默記天樂曲譜,回來予以傳播,于是有了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霓裳羽衣曲》。如今在西安,我們還能看到這場根據(jù)歷史記載而編排的大型歌舞,但當時的曲譜早已失傳。

唐王朝將道教居首,壓制佛教引起了佛教徒的不滿,為此,雙方就孰先孰后展開了激烈的論戰(zhàn),佛道之爭至高宗時至白熱化。顯慶五年(660)和龍朔三年(663),佛道之間均出現(xiàn)激烈爭論。論戰(zhàn)中皇權往往扮演道教庇護者的角色。唐王朝對道教的扶持并非偏執(zhí)于一端,對佛教給予相當?shù)闹С帧?/span>

李淵早年即信奉佛法,隋末,李世民消滅王世充勢力時,也曾借助少林寺僧,江湖上此后流傳少林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李世民繼位之后,開始反省戰(zhàn)爭的殘酷,于是各地戰(zhàn)場上建造寺廟以安慰亡靈。唐太宗求內(nèi)心平衡,卻客觀上促進了佛教的繁榮與發(fā)達。

張弓:佛教在唐代的時候應該說是漢傳佛教成熟的時期,當時唐玄宗的時候,寺院定數(shù)就是5358所寺,這是經(jīng)典《唐六典》里面確定的,這就說明佛教發(fā)展到唐代它遍布全國。

唐朝一代,高僧大德輩出,他們成為中國兩千多年佛教遼闊長空中最閃亮的星辰。唐太宗時代,對佛教最隆重推崇并深深影響中國佛教發(fā)展的,就是玄奘西天取經(jīng)的故事。

玄奘,洛陽偃師人,13歲出家。貞觀三年(629),玄奘為求得佛教真理,決定西行求法,他從長安出發(fā),赴西域,經(jīng)秦州、蘭州、涼州、瓜州,從玉門關偷渡出境。涉流沙,越叢山,飽嘗艱苦,生死輾轉(zhuǎn),到達天竺

玄奘赴天竺求法,孤征17年,獨行五萬里,足跡遍及西域、印度一百余國。一個中國人,最后然成為印度佛學發(fā)展到最高峰的首屈一指的集大成者當時著名的天竺國戒日王特意在641年于首都曲女城,為玄奘舉行各教派的宗教辯論大會,召集天竺20多個王公和5000多名大小乘佛教學者,及婆羅門教徒數(shù)萬人,辯法大會整整開了18天,玄奘宣講大乘佛教教義,與會高僧無人能駁倒他,眾高僧深刻感悟到玄奘大師唯識思想的真諦。玄奘受到萬人景仰,被大乘僧人尊為大乘天,小乘僧人尊為解脫天取得巨大榮譽,這也標志中國佛學已經(jīng)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了。

貞觀十九年(646)正月,46歲玄奘回到長安,寬廣的朱雀街上,唐王朝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朱雀街至弘福寺數(shù)十里間,燒香散花者不斷,道旁瞻仰者多達數(shù)十萬之眾。玄奘法師從天竺帶回來的如來佛舍利150,金檀佛像7軀,657部經(jīng)典,被隆重安置在弘福寺。二月,玄奘受到唐太宗隆重接見。

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9)十二月,長安皇家大慈恩寺落成,皇太子李治恭請玄奘任該寺首任主持,玄奘在這里專心譯經(jīng),并創(chuàng)立了著名的唯識宗。大慈恩寺一直保留至今,成為舉世聞名的佛教寺院。

張弓:他自己回到唐朝以后又親自翻譯了74部1700多卷,這個內(nèi)容,包括了佛典的經(jīng)、律、論三大藏,所以唐太宗當時就給他的譯經(jīng)寫了一個序,名字叫《大唐三藏圣教序》,也就標志著漢傳佛教開始有了自己完整的佛經(jīng)佛典系統(tǒng)。特別是他的翻譯在佛經(jīng)翻譯史上是劃時代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第一句話,內(nèi)容多豐富,過去的漢文文本,見過這種表達嗎,什么叫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這里面的含義很深、準確、精辟,又純粹是漢文的表達。所以我們說玄奘他這個大翻譯家開辟了漢譯佛經(jīng)的一個新譯時代。

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二月五日夜半,一代高僧玄奘圓寂于玉華寺,高宗悲嘆:“朕失國寶!”舉行玄奘的葬禮時,高宗還特意叫長安僧尼制作幡蓋送到墓地。四月十四日,玄奘被安葬于白鹿原,據(jù)說當時都城長安周圍五百里內(nèi)前來為他送行者達到百萬

玄奘法師一生都在追求真理,弘揚佛教,其愛國精神和巨大貢獻,被魯迅先生譽為中華民族的脊梁

武則天即位,佛教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播。為利用佛教經(jīng)義為其登上皇位進行合法性論證,武則天推倒此前“道先佛后”的排序,將佛教置于道教之前。因此,佛教在武后一朝得到很大發(fā)展,開宗立派,爭鋒競秀,影響最為深遠的就是南北禪宗的誕生和定型。

這就是名聞天下的少林寺達摩院,相傳為禪宗一祖菩提達摩修禪練武的地方。據(jù)北宋《景德傳燈錄》等書記載,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達摩大師從南朝梁國北來,面壁于此,歷時九年,首創(chuàng)禪宗。達摩告訴信眾,修行首要的是安心,安心的方法是修壁觀,就是要心靜得像墻壁那樣堅定。達摩自稱其禪學是教外別傳,從釋迦牟尼起,歷代師弟以心傳心,不立文字,到他已經(jīng)是第28代。

釋永信:但你要是沒有修行,沒有見地,沒有感悟,不能解脫,這都不是佛教的根本,禪宗就找到了這一點,直接從修行入手。所以我們不管是參禪,還是練武,我們每天的生活都是一種修行,生活中離不開修行,修行離不開生活,所謂的武術也是禪武合一,參禪習武,習武參禪,這是少林寺的一個傳統(tǒng),一個核心所在。

達摩祖師來到少林寺時,一件木棉袈裟,據(jù)說這件袈裟是禪宗法脈傳承人的傳法信物,達摩傳慧可,慧可傳僧璨,僧璨傳道信,道信傳弘忍,弘忍傳慧能,傳承了五代。

這是湖北黃梅縣東12公里的東山上的五祖寺,曾經(jīng)是五祖弘忍大師的弘法道場,當時被稱為東山寺。如今在寺廟的真身殿中,供奉著五祖大師弘忍的雕像,然而五祖寺最引人注目的卻不是在這里,而是真身殿東側的偏房。五祖在世時,這里是寺廟舂米的雜役房,正是在這個雜役房發(fā)生的故事對中國佛教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龍朔元年(公元661),六十歲的弘忍大師將要作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他讓眾弟子各書一偈,表達自己的佛法悟境,從中選出自己的法脈傳人,弘忍的大弟子神秀很快在壁上寫下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span>神秀在禪宗五祖弘忍的所有門徒中最優(yōu)秀,也備受推崇,大家一直不敢在作偈,但一直在寺廟舂米做雜役的慧能卻認為神秀偈沒有見性。于是也就作了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因為慧能不識文字,他請人代寫在墻壁上。如今五祖寺的墻壁上那兩首偈子早已消失,后人把他兩的偈子懸掛在慧能舂米的房間,讓世人來感受這兩位禪宗大師的悟境。弘忍最終選擇的是慧能,開始為慧能秘密傳法,慧能大悟后,弘忍遂將木棉袈裟秘傳給他。為了慧能的安全,并命他連夜啟程返鄉(xiāng)。

神秀的師弟們眼看大師兄應得的木棉袈裟突然失去,認為是慧能騙走袈裟,便結伴追殺慧能,慧能一直隱伏在以殺生為業(yè)的獵戶中躲避追蹤達五年之久。

這是位于廣東韶州的南華禪寺,是嶺南地區(qū)最為著名的寺院,每年來自世界各地的信眾游客多達百萬人,一千多年來,這里一直供奉著六祖慧能的真身。

傳正:這個是六祖的真身,就是原來他修行的身體,所以他用心修行,就修城肉身不壞,到今年剛好1300周年了。

公元667年正月,慧能結束了五年的隱遁生活,前輩印宗法師在廣州法性寺親自為其受發(fā)嗎,隨后又為他授具足戒,這一年,慧能三十歲,從此開始了他的弘法之旅。今日的南華禪寺就是他昔日弘法三十七年的道場,當年慧能在這里登壇講法,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宗旨,悉心弘揚頓教,提倡不立文字,一掃僧徒繁瑣章句之學。他提倡一切行住坐臥動作里也可體會禪的境界,他以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結合禪宗教義的秘笈,形成中國佛教禪宗的南宗。

此時,神秀在北方傳授漸教,漸教的修行方式注重循序漸進,被稱為北宗。自此,禪宗南北兩宗,南北兩宗都自稱禪的正宗。因慧能傳得袈裟,徒眾又盛,南宗禪學的影響逐漸遍及全國。

武則天曾兩次下詔恭請慧能北上京都,均被慧能婉言謝絕?;勰芏U師圓寂于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享年七十六歲,他生前的主要講法由弟子法海整理成書,這就是著名的《壇經(jīng)》。在佛教史上,只有釋迦摩尼佛的言行記錄被稱作經(jīng),而一個宗派祖師言行錄也被稱作經(jīng)的,慧能是絕無僅有的一位。僅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慧能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崇高地位,慧能為禪宗的發(fā)展奠定了理論基礎。作為在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思想家之一,慧能的思想、智慧至今仍啟示著世人。

樓宇烈:大乘佛教的發(fā)展,是有把佛、菩薩神格化的這個過程,但是到了慧能這兒,把它重新恢復了,佛、菩薩不是神,佛、菩薩就在每個人的心中。你覺悟了你就是佛,你迷失了就是普通的眾生。

張弓:同時更重要的而是修行方法的創(chuàng)新,適合了普羅草根的需要,你踏踏實實地投入到你的而生活里面,你就可以見性了,見性就成佛了,所以他這個頓教修行法,使得禪宗以后大大地興盛起來了。

盛世的到來,使唐朝社會出現(xiàn)一種包容的心態(tài)。開元天寶年間,唐朝社會對于宗教的態(tài)度和政策,已經(jīng)由此前的利用,轉(zhuǎn)變成促進融合。唐玄宗作為一位掌握帝國命運的統(tǒng)治者,他希望各種宗教共同發(fā)展。

開元二十三年(735),唐玄宗同時做了兩件事:御制《道德經(jīng)注》,并御注了佛教的《金剛經(jīng)》。還不止于此,早在開元十年(722)六月二日,唐玄宗將御注的《孝經(jīng)》頒于天下,玄宗要求天下百姓每家都必須藏一本《孝經(jīng)》,勤加研習,這不僅反映了對儒家倫理道德規(guī)范的重視,也表明他希望利用《孝經(jīng)》鞏固尊卑長幼各安其位的社會秩序。珍藏在西安碑林的《石臺孝經(jīng)碑》,被譽為碑林第一迎客碑,他由唐玄宗親自作序、注解、書寫,由唐肅宗題寫碑額,碑下有三層石臺階,被稱為《石臺孝經(jīng)》。

唐玄宗遍注三教,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義,開元二十三年(735)八月初五,朝廷特意舉行了一次三教講論活動,在講論中,唐玄宗明確提出“會三歸一”的主張。

皇權的態(tài)度,不斷消彌儒、佛、道三者之間的對立,促成了三教的融洽相處,共同繁榮。

其間,文人士大夫的努力功不可沒。唐代詩人普遍懷有宗教傾向,李白道,卻有“宴坐寂不動,大千入毫發(fā)”這樣參禪打坐的詩句;杜甫崇儒,也有“身許雙峰寺,門求七祖禪”之詠;白居易佛道兼修,晚年干脆皈依佛教,以“香山居士”自許。唐代詩人中,王維被稱為詩佛,他崇佛最甚,其詩作,遙契南宗,禪意撲面。禪意畫其開創(chuàng)者就是王維,王維既工詩,又善畫,蘇東坡評價王維:“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span>

唐代佛教繪畫盛極一時,其中以吳道子名聲最著,他所作壁畫多達三百余間,其筆勢恢宏磊落,雄峻飄逸,有“吳帶當風”之感。唐代書法和繪畫領域是傳播佛教藝術的主陣地。

懷素本姓錢,懷素是他的名,他好寫草書,常酒后狂書,有“狂僧”之名,與唐代另一位著名書法家張旭齊名,人稱“張顛素狂,只有懂得佛教才能了解體會唐代書畫。

樓宇烈:我也覺得為什么唐代有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文學家,詩人,他們?nèi)バ蕾p佛教,其實在某個意義上來說,就是想要把自己心中的污濁都給掃掉,人以后可以結納更多的,可以去欣賞更多的自然界的美景。

三教不斷走向融合是事實,佛教一枝獨秀也是事實。安史之亂后,唐帝國走向衰落,社會矛盾加劇,在動亂中求生存的廣大民眾,大量涌入佛門,于是問題再次出現(xiàn)。唐文宗曾對宰相說:“古時三人共食一農(nóng)人,今加兵佛,一農(nóng)人乃為五所食,其中吾民尤困于佛。”佛寺增多一個僧徒,就是朝廷損失一個男的賦役。

果然,在武宗皇帝在位的六年里,一道接著一道的反佛詔令從宮中發(fā)出。會昌二年(842)三月,武宗要求各寺院開始驅(qū)趕那些沒有證明其合法身份的度牒的僧人,并禁止寺院剃度沙彌。稍后開始淘汰僧尼,并沒收一些寺院的財產(chǎn)。會昌四年(844),武宗下令禁止長安各寺院供養(yǎng)佛牙,禁止信徒前往五臺山、終南山等佛教圣地巡禮。會昌五年(845),滅佛進入高潮。當年七月,武宗下令將全國絕大多數(shù)寺院拆毀,僧尼還俗。

經(jīng)過這次滅佛,全國共毀佛寺四千六百余所,招提、蘭若等四萬余所,沒收寺院良田數(shù)千萬畝;共有超過26萬僧尼還俗,15萬寺院奴婢成為國家納稅人口,佛教勢力受到極為沉重的打擊。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會昌滅佛”,在佛教徒那里,則被稱之為“會昌法難”

張弓:由唐初特別是武則天以來,崇佛造成了佛教膨脹,特別是他經(jīng)濟力量的膨脹,形成了皇權與教權的激烈矛盾,不可調(diào)和了,不解決不行了,國家窮了,佛教富了,佛教貴族富了,所以他就從會昌元年開始采取限佛,最后毀佛。

物極必反。歷史上“三武一帝”共四次滅佛運動起因驚人相似,事后的強烈反彈也類似。

公元846年三月,武宗皇帝因追求長生不老,吃丹藥中毒去世,李忱即位,是為宣宗。宣宗上臺,立即宣布復興佛法,一些被毀的寺院重新建立,許多被迫還俗的僧尼又重新獲得出家修行的機會。到了懿宗時期,他對佛教的崇奉登峰造極。公元873年,他不顧朝臣的規(guī)勸,派僧人前往法門寺迎請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入長安。這是唐朝皇帝中最后一次迎請佛骨舍利,也是最為隆重的一次。

這是法門寺文物展廳里展出的一幅長卷,表現(xiàn)了大唐王朝迎請佛骨舍利的盛況。鐘磬奏響,在宮中禁軍的護送下,佛骨舍利進入長安城。長安百姓觀者如潮,如醉如癡。懿宗皇帝親自來到安福門迎接,他拜伏于舍利之前,淚流滿面說:生得見舍利,死而無憾。

八個月后,舍利被送回法門寺,當時懿宗已經(jīng)駕崩,其子僖宗在送還舍利之時,按照佛教密宗的儀軌,將佛指舍利及數(shù)千件稀世珍寶一同封入法門寺塔下地宮,直到公元1981年寶塔倒塌,神秘地宮重見天日。數(shù)千件大唐皇室供佛珍寶簇擁著舉世無雙的佛指骨舍利橫空出世,這一重大發(fā)現(xiàn)使國人振奮,世界震驚。

法門寺地宮文物中,國寶級文物達27組40件,其中十件文物堪稱世界之最,包括等級最高、最為精美的佛祖真身舍利寶函,世間罕見的唐皇室供奉佛指舍利的121件金銀器,首次發(fā)現(xiàn)的唐皇室專用秘色瓷系列,秘色瓷在中國已經(jīng)失傳了一千多年,它的制作方法是屬于千古之謎。世界絕無僅有的秘制古羅馬等地的琉璃器群。其中最珍貴的文物就是這件鎏金雙輪四鼓十二環(huán)的錫杖,這枚錫杖全長1.96米,重2390克,用了二兩黃金和58兩銀子制成,是佛教世界最高的法器錫杖,屬于世界錫杖之王。面對法門寺琳瑯滿目的珍寶,仿佛走進一座薈萃大唐曠世奇珍的豐富寶庫。

在唐代,除儒教、佛教、道教獲得長足發(fā)展,其他外來宗教如伊斯蘭教、景教(基督教)、摩尼教、襖教等,也在唐朝這個偉大的時代,傳入中國,各自找到播種開花的豐壤沃土。

在唐代,從宮廷到鄉(xiāng)村,從高高在上的帝王將相,到貧窮卑賤的村舍小民,無不浸染在各種宗教的影響之下。各種宗教自由競爭,良性發(fā)展,使唐代文化呈現(xiàn)多元局面,不僅使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呈現(xiàn)與此前許多不同的特質(zhì),深深影響著中國思想文化后來的發(fā)展走向。宗教和諧,是唐代社會和諧的一個重要因素。


中國通史紀錄片51《唐代宗教》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抚顺市| 城市| 巴南区| 绥化市| 本溪| 石渠县| 德州市| 庆阳市| 吉首市| 贞丰县| 正宁县| 阿坝县| 宣武区| 灵武市| 金山区| 冕宁县| 重庆市| 东丽区| 姜堰市| 红河县| 济阳县| 大姚县| 行唐县| 雅安市| 江城| 茌平县| 浠水县| 无锡市| 电白县| 石狮市| 西藏| 额尔古纳市| 白玉县| 明溪县| 景东| 文山县| 黄石市| 利川市| 高要市| 高陵县| 措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