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大憲行學碩初試第二上岸的干貨經驗
作者簡介:中山大學法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yè)生
目 ?錄
一、概述
二、初試備考經驗
三、復試備考經驗
四、結語
五、參考文獻
一、概述
(一)個人介紹
我是中山大學法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yè)生。在校期間無科研經歷、未發(fā)表論文;六級575分,無雅思托福,無第二外語;績點為年級前40%;去年沒有參加法考,只準備了考研。一志愿報考了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法律所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專業(yè)。初試383分,排名第2,其中英語(一)78分,政治70分,法理學和憲法學111分,民法學和刑法學124分。復試成績83.6分,排名第2。目前已被廈大臺研院擬錄取。
(二)院校、專業(yè)選擇
在院校選擇上,應當綜合專業(yè)實力、地域范圍、報考難度、就業(yè)傾向等進行評估。我本科院校法學評估為B+,所以希望能報考A-以上的院校;由于自己是南方人,所以盡可能地選擇南方院校(最好是離家近一些hhh);由于希望一戰(zhàn)上岸,所以也規(guī)避了難度比較高的院校;由于未來不排除通過選調的方式進入法檢機關工作,所以也首先考慮選擇985院校。綜合下來,最終確定了廈門大學為我的報考院校。
在專業(yè)選擇上,同樣也是結合個人興趣、報考難度、就業(yè)需求出發(fā)。我首先排除了經濟法、財稅法、國際法、海洋法、環(huán)境法、知識產權法(知識產權研究院的專業(yè))這些我沒有興趣的專業(yè),其次排除了民商法、刑法這些競爭較大、容易翻車的傳統(tǒng)熱門專業(yè),再次排除了法制史、法學理論這些不太符合就業(yè)需求的專業(yè),最后只剩下憲行和訴訟法兩個選擇。在21年4月的時候了解到臺灣研究院也有設立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專業(yè),最后取得的學位同樣是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專業(yè)的法學碩士,而學習內容并不局限于憲行,而是以學習研究各種各樣的涉臺法律問題為培養(yǎng)方案。我自己對于兩岸關系有著較強的興趣;同時考慮到為準備訴訟法的復試可能要在初試結束后的短短兩個多月內學習完民訴、刑訴、行政訴訟法三門學科,對于一貫具有拖延癥且還需要完成本科畢業(yè)論文的自己來說可能較為困難;而法學院過往幾年的憲行錄取分數都不低。所以最終選擇了臺研院的憲行專業(yè)。
有趣的是,自己當初的判斷還是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說今年民商法、刑法的分數不算特別高,競爭并不激烈;法學理論不僅出了一位438分的頂級大神,而且高分選手眾多(幸好沒報考);法學院憲行直接等額復試;訴訟法甚至招不夠人過線白給。而臺研院法律所的總招生名額為3個,在10月公布推免錄取的時候,我發(fā)現法律所3個名額都被推免生占完了,于是決定打電話咨詢臺研院的教務老師,老師告訴我如果法律所考生有人過線就擴招一個,但最多只能擴招一個??紤]再三后,我最終還是決定堅持自己最初的想法,頂著巨大的風險報考了臺研院法律所憲行專業(yè),去競爭那唯一的名額。臺研院沒有辜負我的期望,盡管出了一位387分的大神,導致我初試排名位居第二,但臺研院最終決定再次擴招,把統(tǒng)考名額上升為2人,避免了我和大神的直接競爭(后來發(fā)現臺研院這種做法也有先例,比如21年文學所也是進行擴招,避免了兩位400+大神的直接競爭,所以高分考生完全可以大膽報考臺研院,而不需要擔心名額問題)。無論如何,在考研形勢日益嚴峻的當下,能上岸985學碩已經值得感恩了。
由于臺灣研究院和法學院、知識產權研究院各專業(yè)法學學碩的初試考查完全相同,所以有興趣報考廈大法學學碩的同學都可以參考、借鑒本帖的有關內容。
二、初試備考經驗
初試考查科目為外語、政治、法理學和憲法學、民法學和刑法學。
(一)外語
外語科目我選擇的是英語(一)。對于是否能選擇其他外語,大家可以登錄研招網自行查看有關的專業(yè)目錄。事實證明如果報考專業(yè)能夠接受小語種,小語種考生往往具有較大的優(yōu)勢,比如今年臺研院法律所另外兩位考生都選擇了日語科目,分別取得了95、79的高分,在臺研院一眾英語考生當中幾乎可以說是鶴立雞群。當然,對于小語種的備考,本貼就無能為力了。此處僅簡單介紹我對英語科目的備考。
我的英語(一)分數為78分,其中客觀題為53分,主觀題為25分。
1.備考工具
對于英語(一),備考工具只需要3個:背單詞的書/APP、黃皮書真題、作文書。
首先,單詞是必須拿下的。單詞之于考研英語,宛如羅馬之于意大利,如果壓根不去背單詞,那不叫考英語,那叫考運氣,文章讀不懂的情況下ABCD基本只能看運氣選。我前期用了朱偉的《戀詞》一書,也稍微聽了一下他的單詞課,個人認為背單詞還聽課純屬浪費時間,所以只聽了一節(jié)就沒繼續(xù)了。到了中期,結束了單詞一輪背誦,我逐漸發(fā)現背紙質書效率并不是特別高,于是選擇了“墨墨背單詞”這個APP進行二輪背誦復習,并選擇了紅寶書作為APP的詞匯來源,事實證明APP的背誦效率要遠遠超過紙質書(就是用APP背書還得另外花錢買詞匯,著實有點貴)。到了后期,由于專業(yè)課和政治的背誦任務日益加重,我最終在11月左右停止了單詞背誦,因為經過大半年的單詞學習,基本上已經對比較常見的詞匯形成高強度的記憶了,后續(xù)也只能背一些不大可能考的冷門詞匯,相比于政治和專業(yè)課來說,性價比并不是很高。
其次是刷真題,這是提升英語的根本方法。01-09年的題目參考價值不是很大,適合前期稍微刷刷,因為時間太久遠了,題型和現在不太一樣(比如新題型的有無,一篇閱讀有多少道題,作文類型等等);而且難度非常奇怪,有些年份特別簡單,有些年份難得離譜;另外文章展開和題目推進的順序也不是一一對應的;似乎也沒有1:1:1:1的答案分布。10年的題目是考研英語難度巔峰,難得非常離譜,閱讀就算翻譯成中文都不容易看懂,所以我認為10年真題看個樂就行了,沒必要刷。11年開始的真題比較具有含金量,尤其是16年以后的真題非常接近現在的考研難度,應當引起重視。
最后是作文書,因為小作文大作文加起來一共30分,除非英語基礎特別好,否則臨場發(fā)揮是不太現實的,最好提早準備,盡可能早點背范文。
至于其他的工具,我認為是不太需要的,比如說語法書,我一開始也聽了一段時間語法課,后面發(fā)現其實沒什么用,完全是浪費時間,有這個時間還不如多刷兩道題或者多背兩個單詞。
2.考查題型
英語(一)考查題型包括完形填空、閱讀、新題型、翻譯、小作文、大作文。
完形填空分值不高,每題僅0.5分,由于難度太高,花費時間太長,可取得的分值太低,傳統(tǒng)上被認為是可以放棄的題目(畢竟全選C都能拿2.5分)。但是,近年來完形填空有變簡單的趨勢,我認為從16年左右開始的完形填空題目都不算太難,也比較接近目前的考研難度,因而考生應當認真重視這幾年的題目,不可輕言放棄,盡可能拿下3/4以上的分數。第一遍做重點在通讀全文把握意思,只選擇完全確定的、必然正確的選項,其余選項可以先空著;第二遍在已經通讀全文的基礎上選出高度可能性的選項,對于沒有把握的、不會的選項還是先空著;第三遍套用1:1:1:1的選項規(guī)律盡可能選擇出符合比例又相對準確的選項,注意排除連選三個相同選項的情況。這樣做基本可以保證能拿3/4以上的分數,甚至全對或者只錯一兩個也是很常見的。
閱讀2分一道,一共40分,是客觀題的核心內容。閱讀技巧不多,一個是1:1:1:1的選項規(guī)律(并非必然成立,有可能會出現某個選項多一個,某個選項少一個);一個是一篇閱讀一般不會出現三個相同的選項答案;一個是細節(jié)服從主旨,一切以文章主旨為核心;再一個是出現某些確定詞匯或者確定說法,極有可能是錯的(并非必然成立)。閱讀技巧無論如何都只能建立在你讀懂文章、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礎上,如果文章都讀不懂,其實再多的技巧也沒啥用。最近幾年閱讀的難度都不大,我認為考生應該盡可能地把閱讀分數全部拿下。
新題型,主要是排序和七選五,但也不排除其他題型,比如22年考的是概括觀點。這道題有時特別難,有時則比較簡單,總體來說比較靈活,不太好把握,盡力而為吧。
翻譯,這道題其實基本可以放棄。難度太大,分值不高,總體來說性價比不是很高。并且只要你把單詞背完,基本能把這道題寫滿,只要寫滿了,分數下限就不會低了(5分左右)。至于“機翻潤色”和語法修正,這是一個難度比較大、花費時間比較長的工作,并且能提升的分數也不是很多??偟膩碚f沒有必要在這道題上投入太多。
關于作文,我是考前幾天才準備的,所以準備得比較匆忙。小作文直接用了高中作文的筆記;大作文主要用了黃皮書和隨便找的一本作文書,總結了4個模板的范文,即個人品格型(好學、堅持、努力、勤奮、認真、好習慣、互相幫助)、社會主題型(環(huán)保、文物保護、電子支付、共享經濟)、不良社會現象型(不贍養(yǎng)老人;學術造假;侮辱英烈)、有利有弊型(手機、互聯網),但最后也沒背多少就匆匆忙忙地去考試了,所幸考到的題目正好和我背過的差不多。如果想充分準備,建議還是11月左右就得開始背范文,因為12月開始政治背誦任務非常重,還有專業(yè)課的背誦,給不了英語多少時間的。
(二)政治
我的政治分數為70分,其中客觀題34分,主觀題36分??陀^題是我從8月備考政治開始考過的最差的一次,肖4、8的客觀題分數最低也是38分,最高甚至達到48分,但考政治那天估計是晚上睡得不太好,腦袋不太清醒,所以客觀題錯了很多。所幸主觀題得分還算比較正常。
我用的備考工具是徐濤老師的《核心考案》和《沖刺背誦筆記》,肖秀榮老師的《1000題》、《形勢與政策》、《8套卷》和《4套卷》。8月到9月底主要在聽徐濤老師的政治課程并結合《1000題》進行練習,10月主要在記憶《沖刺背誦筆記》的客觀題考點,11月開始記憶《形勢與政策》并開始做肖8(只做客觀題和主觀題的馬原部分),12月開始做肖4客觀題,并跟空卡背誦肖4主觀題。我認為主觀題直接背肖4是完全足夠的,我最后肖4背完了四套馬原,但毛概、近現代史只背了前三套,思修、時政只背了前兩套,考場上也是基本都有話可說。盡管肖4的設問和最終考題的設問不太一樣,知識點也有一點差異,甚至肖老壓根沒押中馬原題目,但只要全國考生都在背肖4,你差我也差,那就完全不用在意,反正最終閱卷老師都會控分。主觀題最重要的就是盡可能地多寫,結合自身背誦的知識點和材料內容,寫滿整張試卷,一般分數就不會低,就算答得不好也能換個心安。
(三)專業(yè)課
廈門大學于2013年提供的參考書目為:《法理學》(已更新至第五版),張文顯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與北京大學出版社;《民法》(第五版),柳經緯主編,廈門大學出版社;《憲法學原理》(已更新至第二版),朱?;葜骶帲瑥B門大學出版社;《刑法總論》(第七版),陳立、陳曉明主編,廈門大學出版社。
廈門大學從2014年開始不再指定參考書目,僅給出考試范圍。廈門大學考試中心于2021年9月公布的考試范圍為:法理學:一、法理學導論;二、法理學基本概念;三、法的起源和發(fā)展;四、法的運行;五、法的價值;六、法治與法治中國。憲法學:憲法基礎理論;憲法原則;基本權利;國家機構的基本原理;憲法實施和監(jiān)督。民法學:民法總論、物權法、合同法(含不當得利、無因管理)、侵權責任法。刑法學:中國刑法總論和刑法分論。
1.憲法學
憲法學的備考依然要以《憲法學原理》教材為主,比如西耶斯的制憲權理論、羅文斯坦的憲法分類、近代憲法的思想淵源等內容考查,確實也離不開參考書,其他學術著作不一定會提到相應的內容。
然后,參考書最新版是2015年編寫的,而眾所周知,從2015年開始,我國憲法性法律其實是發(fā)生過不少變動的,比如《立法法》將地方性法規(guī)的立法權賦予所有地級市,比如2018年《憲法》進行了大范圍的修改,新設監(jiān)察委員會,當然還有《選舉法》、《全國人大議事規(guī)則》、《全國人大組織法》、《監(jiān)察法》、《國旗法》等內容的創(chuàng)制或修改,也需引起一定的關注。我認為,以《憲法學原理》教材為主,以《立法法》、2018憲法修正案為補充,比較合適。
同時,廈大憲法學考查不回避時事熱點,21年考了《國旗法》的變動,22年考了《監(jiān)察法實施細則》的規(guī)定,所以考生還應當關注最近發(fā)生的憲法性法律變動或者憲法性事件,比如2021年就有香港選舉改革,房地產稅改革,《監(jiān)察法實施細則》通過,《海南自由貿易港法》通過等內容,這些需要引起考生的關注和重視。當然23考生更應該關注22年發(fā)生的憲法性法律變動或者憲法性事件。
另外,最近幾年憲法學考題呈現比較靈活的趨勢,有些題目可能大家都不太會,不需要給自己太大壓力。從真題和考試范圍來看,大家一定要重視參考書上的憲法基礎理論、國家機構、違憲審查這幾個章節(jié),尤其是違憲審查,近幾年比較常見的考察模式就是,給出一種行為或者現象,問你是否違憲,為什么,所以最好提前準備好這個問題的模板式作答。
2.法理學
法理學的備考直接看張文顯老師的《法理學》第五版即可,這本書的目錄和廈門大學公布的考試范圍完全一致,并且從近些年老師的論文來看,廈大老師目前手上拿的法理教材也是第五版,所以不需要像過往經驗貼推薦的那樣結合第四版、第三版來學習。
一方面,法理學考得會比較細,比如21年考的馬克思主義法理學的意義,22年考的法律論證的原則,這些都是一些比較細的、非常規(guī)的內容,所以還是推薦考生盡可能全篇背誦教材。這里推薦一本教輔,那就是圣才考研的法理學教輔,這本書對教材內容進行了簡化,也提供了思維導圖、邏輯框架、知識點總結等內容,為我中后期的背誦減輕了不少的壓力。當然,這本書也有不足,保留了第四版的某些內容,但這些內容是不會考的;同時也刪了某些教材上的內容,這些內容是有可能會考的。所以必須結合原教材進行學習。當然也可以直接背誦原教材。
另一方面,法理學考得也會比較靈活,有些題目可能參考書不能直接找到答案,所以推薦考生答題的時候盡可能拓寬思路,用“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的思維來答題,同時答題的時候可以運用多種論證手法,比如引用學者學說,引用有關判例,而不要局限于課本上的內容??傊衙康篮喆?、分析、論述題都當成大論述來做,是比較穩(wěn)妥的。
3.民法學
由于參考書實在過時太多了,并且也很多錯別字,某些內容受限于時代局限性也沒有展開太多,所以民法學的備考不能局限于參考書。我個人建議,一輪學習用法考教材或者有關的民法著作打基礎,二輪學習則用參考書來補充有關的知識點,整理成一本筆記,三輪直接背誦筆記,可能是一種比較高效率的備考方法。
我一輪學習的時候直接用了王利明老師的黃皮書《民法學》,然后對于本科期間掌握得不好的章節(jié)如物權、侵權、合同,則是跟了一下張翔老師的法考課程;二輪學習的時候我把參考書上的一些真題考過的、可能會涉及論述題考查的、偏主觀性質的知識點選取出來,如論述民法是權利法、情勢變更的要件等等,結合法考教材和黃皮書整理成了一本筆記;三輪則是直接記憶背誦。當然過往經驗貼有用王利明老師的藍皮書《民法學》的,大家可以酌情參考。
民法的考察特征其實是很明顯的,大家可以仔細觀察真題,總結考察特征,分配學習的輕重點,比如說代理考得特別少,根本不會涉及很多民法教材必提的基礎關系和授權行為二分理論;侵權法考得也不多,就算考也基本上不考案例;合同效力和物權變動效力的區(qū)分是考察熱點,幾乎每年必考,而且也是案例題的???;合同法分論基本只考常見的買賣合同、租賃合同等,考過一次贈與合同,其他的什么技術合同、建設工程施工合同根本不考;物權法里面,考得比較多的是擔保物權,其次是所有權,用益物權很少考,我覺得它考的話也只會考《民法典》新增的居住權??傊欢ㄒY合真題學習。
答題的時候也應盡可能拓寬自己的思路,比如說法條分析題,不要局限于分析法條本身,還可以反思一下為什么會這個規(guī)定(立法意圖、立法目的),這個規(guī)定的來源(判例、時事熱點、學者學說等等),這樣規(guī)定的好處(立法效果),這樣規(guī)定有沒有值得完善的地方(立法建議),總之就是盡可能多寫多答,不要局限于課本。
4.刑法學
我沒有用廈大刑法學參考書,主要用了高教出版社的紅皮書《刑法學》教材和徐光華老師的法考教材,并補充了真題里面考過而紅皮書或者法考沒有提到的知識內容。這是因為廈大參考書是四要件理論,紅皮書也用了傳統(tǒng)的四要件理論,徐光華老師則不太喜歡推銷個人觀點,也明確反對張明楷老師各種各樣神奇的刑法觀點,所以我認為高教紅皮書《刑法學》和徐光華老師的法考教材比較契合廈大刑法學備考。當然過往經驗貼也有用張明楷老師的黃皮書《刑法學》和柏浪濤老師的法考教材的,大家可以酌情參考。不過從真題的考察來看,雖然階層論和要件論在各種案例上的結論基本是一致的,但廈大有時候會直接考察四要件的知識,比如2011年考過的“犯罪客體與犯罪對象的聯系與區(qū)別”,所以備考廈大法學學碩,可能學習四要件更佳。
另外,廈大刑法學考查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就在于分論,從07年到22年的十余年時間里,分論幾乎只考案例,而很少考簡答、分析、論述,并且案例也集中在人身犯罪、財產犯罪、貪污賄賂犯罪以及某一年考到的交通肇事罪,所以我分論的備考拋棄了所有學術著作,直接跟法考教材,也就是徐光華老師的背誦版法考教材,我認為法考教材應付這十來年的案例題是足夠了的。有趣的是,22年直接就不考分論了。當然,考生還是不應該為此放棄分論的復習,畢竟分論一考就會是十幾分的案例。
三、復試備考經驗
臺研院的線上復試由三部分組成,即:專業(yè)知識考查(50%);外語考查(20%);綜合素質能力考查(30%)。復試占比為40%,滿分共100分,通過百分制換算,可以得出初試1分相當于復試0.3分。換言之,復試的影響幾乎是決定性的,考生應當格外重視復試備考。
(一)專業(yè)知識考查
1.筆試
根據過往經驗貼,筆試的題型主要為論述題,考查科目主要為憲法學,但對于行政法學的知識也會有所涉及,有時候也會考查其他部門法學科的有關知識。所以我主要復習了憲法學,復習資料為張千帆老師的《憲法學導論》以及馬峰老師的理論法法考教材;由于本科期間行政法學得不好,也跟著李佳老師的行政法法考課程學了一輪打基礎,但由于了解到行政法考得不多,所以就沒有在法考范圍以外進一步學習;對于部門法知識,一般不會考過于偏門的部門法,所以其實只要本科具備一定的基礎,或者跟著法考學過一輪,基本上問題不大,不用過于擔心。
準備筆試的前幾天了解到筆試可能會考法律英語,題型包括中英互譯、名詞解釋等,所以也突擊準備了若干個憲行方向的以及與臺灣問題有關的名詞,如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反分裂國家法、九二共識等。
2.面試
面試考查的范圍非常廣泛,并不局限于憲行,還可能會考查法理、刑法、民法、訴訟法等專業(yè)知識,題目也都是開放題,一般來說都是言之成理即可,因而很難突擊準備,只能靠長期培養(yǎng)的樸素法感和邏輯思辨能力作答,建議大家盡可能做到觀點明確、邏輯清晰、分點作答。同時,還建議大家關注最近發(fā)生的法律時事熱點或學術爭辯(不局限于憲行),比如貨拉拉案,比如羅翔老師和車浩老師就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罪法定刑問題上的學術爭辯,等等。另外,就涉臺法律問題的備考上,我是通過閱讀法律所各位老師的論文來速成一些基礎的臺灣法律知識的,由于準備的比較匆忙,看的論文也不是很多,這里給大家推薦幾篇對我啟發(fā)比較大的涉臺法學論文:
彭莉、馬密:《臺灣地區(qū)司法判決中的兩岸政治定位——以臺灣地區(qū)“憲法”第四條的援用為中心》,載《臺灣研究集刊》2016年第6期;
劉文戈:《論臺灣地區(qū)判決先例的查明及適用》,載《臺灣研究集刊》2017年第3期;
季燁:《國際法的局限性:釣魚島主權爭端的一個補論》,載《臺灣研究集刊》2013年第1期;
季燁:《論臺灣“立法”機構審議兩岸協(xié)議的泛政治化》,載《臺灣研究》2016年第6期;
季燁:《臺灣居民在大陸的同等待遇法律問題芻議》,載《臺灣研究》2018年第3期;
季燁:《兩岸協(xié)商談判30年的回顧與展望》,載《現代臺灣研究》2018年第5期;
薛永慧:《從臺灣法官與司法輔助人員的關系看大陸法官員額制改革》,載《臺灣研究集刊》2015年第6期;
薛永慧:《臺胞擔任涉臺案件陪審員:人民陪審制的另一種實踐模式》,載《臺灣研究》2016年第3期;
薛永慧:《涉臺民商事案件法律適用實證研究》,載《臺灣研究集刊》2017年第6期;
薛永慧:《海峽兩岸司法互助:成效與挑戰(zhàn)》,載《臺海研究》2018年第3期;
薛永慧:《公序良俗原則在臺灣法院認可大陸法院判決實務中的適用》,載《臺灣研究集刊》2020年第3期。
(二)外語考查
過往經驗貼有提到口語考查的也是法律英語,大家可以酌情準備。
(三)綜合素質能力考查
這部分內容其實就是先作自我介紹,然后老師和你拉家常,不需要過于緊張,一般來說只要盡可能表達出自己對于臺灣研究的興趣就好了。
四、結語
從去年3月初開始,到今年3月底結束,花了整整一年時間來準備考研,最終成功上岸,不由得讓人感慨萬千。其實自己并不是一個效率很高的人,前期經常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晚上有時候玩游戲玩到一點多,早上有時候睡到十點多;中期也花了接近兩個月的時間來準備學院的期末考試和課程論文;暑假期間在家學習,效率也是特別低,沒有完全放棄打游戲,一天可能也就學5-6個小時左右;真正開始完全地投入身心學習是從9月初開始的,那會一直逼著自己每天盡可能達到9小時左右的學習時長,但就算是這樣其實學習的效率也很低,學到的內容也并不多;在11月左右出現了明顯的焦慮和擔憂,覺得自己基本學不完也背不完了,每天都在想自己要是翻車了,是選擇二戰(zhàn)還是想辦法調劑到蘭州大學,甚至刷了好幾遍知乎問題“如何評價蘭州大學法學院”。所幸,功不唐捐,盡管自己備考得很不充分,但4年來打下的法學基礎畢竟還是救了我,考場上遇到的很多題目其實都沒有背過,或者說記得不是很牢,但依靠自己4年時間培養(yǎng)下來的樸素法感和邏輯思辨能力作答,最終還是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順利上岸廈門大學法學學碩。行筆至此,心懷感恩。愿每位看到這篇帖子的考生,都能最終上岸自己理想的學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