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與清(二)

康熙時期,陳鳴遠為集明代紫砂傳統(tǒng)之大成者,與時大彬處于伯仲之間。同時,陳鳴遠也是紫砂花器的創(chuàng)始者,還開創(chuàng)了壺體刻詩的傳統(tǒng),落款也以刻名和印章并用。讓光素的紫砂器,有了一抹書卷氣。
乾嘉時期,“西泠八家”之一的陳曼生,與楊彭年、楊鳳年兄妹二人合作,融合了壺、詩、書、畫、印于一身,造就了“曼生十八式”。同時也開啟了“字隨壺傳、壺隨字貴”的先河,可謂“前無古人,后鮮有來者”。
自明末以來,隨工夫泡法的興起,一部分酒杯被用作茶盞。也是從此之后,詩詞文章里“茶杯”的記述才多了起來。然而在眾多茶杯里,只有清康熙年間出現(xiàn)的“若琛杯”,才是根正苗紅的茶杯。再者還有我們現(xiàn)在常用來泡茶的蓋碗其最早的形態(tài),也僅僅是茶盞加蓋而已。現(xiàn)在市面上的無托蓋碗則大致是在明中后期以后才出現(xiàn),而用蓋碗喝茶的時間也是康熙時期開始的。至于所謂的“三才蓋碗”,那已經(jīng)是晚清民國以后的事兒了,也多出現(xiàn)在茶館、酒肆、戲院之中。

清代瓷器最為輝煌的時期,就是“康雍乾”三朝了,同樣也是以景德鎮(zhèn)為中心。就康雍乾三朝來說,青花、釉里紅、粉彩、斗彩、五彩、單色釉等,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而他們也多出于郎窯、年窯、唐窯等官窯,民窯里也有但產(chǎn)量很少。
康熙時期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康熙十二花神杯,它也是典型的酒器,在故宮和各大省級博物館均有館藏。花神杯主要分為兩類:一為青花花神杯、一為青花五彩花神杯。形似仰鐘、胎體輕薄、色雅釉潤,且一面繪十二月花卉、一面題相關(guān)詩句。剛剛提及的康熙五彩,也是源于成化斗彩。為釉下青花加釉上彩,分兩次燒制而成。

而五彩在雍乾時期之后逐漸減少。但粉彩的出現(xiàn),尤其是琺瑯彩的出現(xiàn),都是五彩的基礎(chǔ)。
而康熙時期任陶務(wù)官的郎廷極,為十二花神杯的燒制,立下了汗馬功勞。不僅如此,他還恢復(fù)了失傳的銅紅釉技術(shù),世稱“郎紅”。而紅色釉里,還有霽紅、豇豆紅、礬紅等等。還有種特殊的釉色——胭脂水釉,因色如胭脂而得名。色深濃者,名胭脂紫;色稍淺淡者,謂淡粉。它是一種以金元素為呈色劑的,二次燒制的瓷器。
若說雍瓷幽深雅致,那乾瓷便是附庸風(fēng)雅了。而自乾隆以后,清代瓷器就已經(jīng)越發(fā)的趨于平庸艷俗了。
?
我們簡單的理順了茶器的發(fā)展史,那么里面還有些諸如:宋代的“五窯八系”,元明清三朝青花瓷器的流承,明清紫砂的歷史;甚至于說蓋碗的演變,為何說“杯必若琛、壺必孟臣”等等內(nèi)容。
山高水長,我們另文再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