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鴨兄】讀經(jīng)典,到底有什么意義?
2023-03-08 16:03 作者:bili_27673531936 | 我要投稿

人類天性的本質(zhì)特征是:作為精神,人并沒有當即的存在,而是在本質(zhì)上圍繞著自我蜷縮了起來。
我們可以用種子舉一個例子,植物的生命從種子開始,但種子也是植物一生的產(chǎn)物。
精神最終的目的是獲得知識,因為精神唯一的努力是了解自我的內(nèi)在和目的,以真實的形態(tài)向自我展現(xiàn)自我,這就是精神和歷史的普遍目標。
就像種子的內(nèi)部包含了一棵樹的全部天性、它的果實的味道和形狀一樣,精神最開始閃爍的微光里,也包含了歷史的全部。
“人生并不是一種到達目的的過程,而是像卷軸一樣的自我展開。”
書籍是獲得禪意的一個謎團,修禪的人會和一個謎團搏斗,最后修通。但謎團不是修通,它只是通往開悟的手段。開悟需要的是你自己的努力。
頓悟也不是一件一勞永逸的事情,你不可能通過讀一本書獲得永久的平和,隨著你的經(jīng)歷的增加,你會慢慢吸納更多的矛盾,生活的荒蕪感還會重新出現(xiàn)。生活充滿了各種抉擇,但我們可以選擇繼續(xù)閱讀。
一種正確的讀書態(tài)度:把每一本書當成一個腳印,不著迷于這本書本身的形狀、大小、特點,而是通過腳印去重新想象那個留下腳印的人。這種想象對于不同的讀者來說,也可以是不同的。重點是,我們需要重構(gòu)作者的思想、經(jīng)歷、感受到的一切,這是一件需要同理心和想象力的事情。
我們要嘗試這么做,是因為,讀書是為了生活,是為了體會生活。
所以閱讀經(jīng)典,“從書中獲得智慧”并不是首要的目的。
作為一個普通人,或許讀這些書,并不需要有什么功利的目的。就像讓自己穿過一道河流,內(nèi)心在這個過程中變得更加平靜,更加清凈了。
用對話的角度去讀書。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