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的三境界:從不為到有為,從有為到不妄為,從不妄為到無為

曹德旺的成功,會給很多人帶來激勵。
因為他證明了學歷不是成功的障礙,曹德旺總共就上了幾年學,也沒有耽誤他做大老板。
但我們也要知道,曹德旺走到今天是非常不容易的,他所受的苦一般人也受不了。
十來歲正貪睡的時候,天不亮就要起來騎自行車去進貨,兩眼一抹黑,自己就去社會闖蕩,歷經(jīng)千辛萬苦,才做出了一番事業(yè)。
雖然曹德旺沒有在學校讀多少“有字書”,但他在社會這所大學里讀了很多“無字書”——后者更難讀啊。
曾有人說曹德旺沒文化,曹德旺對此不屑一顧,認為對方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文化:
“文化跟知識是‘道’跟‘術(shù)’的區(qū)別。會計、計算機應用、機械設計等各種專門科目,叫‘術(shù)’;文化是‘道’,講不清楚,看不見、摸不著,但無處不在,好像霧化在空氣中一樣。它就是‘法’。你要長期積累沉淀才能領悟到它們?!?/p>
曹德旺說做生意其實不難,難就難在做人。只要人做好了,生意也就能做成功。畢竟,先有人后有事。
事實就是如此,有知識跟有文化是兩回事,有的人為人師表卻枉為人師,一事無成,這樣的人也大有人在。而有的人沒上過學,卻有德有才,能成就大事業(yè)。
有文化,就會懂得德與位相符的道理。
曹德旺說過一句話,“從不為到有為,從有為到不妄為,從不妄為到無為。”言簡意賅,意味深長。我認為這就蘊含了人生的三大境界。

1、從“不為”到“有為”。
多數(shù)人大半輩子都是停留在“不為”的層次,他們隨波逐流,只是為了一些世俗的欲望在忙碌,終究是建立不起來自己的基本盤。
而如果一個人有目標,有愿景,那他自然就不甘于庸俗,就會想方設法從事一個領域,建立起自己的事業(yè)和基本盤,有自己的根基。要知道,“有為”的人才能是“立得住”。
至于有人說自己是什么賺錢做什么,那是機會主義,小聰明可以賺錢,但難有大成。
2、從“有為”到“不妄為”。
人生在世要有所作為,但有所作為不代表可以恣意妄為。
從古至今,很多人的失敗都是源于自我的放縱,為所欲為,不知收斂。
實際上,人要知進退,該進的時候要勇猛精進,該退的時候也要急流勇退。據(jù)說李嘉誠辦公室就掛了一個條幅,上面就兩個字:知止。
要做到不妄為,需要有大智慧和大毅力才行啊。比如曹德旺做玻璃,數(shù)十年都是做玻璃,不搞什么多元化,賺錢的門道那么多,按說他都能去做,但他偏偏“只取一瓢飲”。
所謂身后有余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能夠適可而止、不為外面的誘惑所動搖的人,才能站得穩(wěn),其事業(yè)也能夠持續(xù)發(fā)展下去。

3、從“不妄為”到“無為”。
這個境界最難,有的人終身都摸不到邊。要想悟透這點,需要借助《道德經(jīng)》里的智慧。
“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p>
老子稱無為則無敗,他認為人要是為欲望所迷,肆意妄為,就肯定會導致失敗。而圣人之所以不失敗,就在于圣人是順應事物的規(guī)律,“無為而治”。
有些人經(jīng)常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時候失敗,原因就是不謹慎,或者說是心境修為不夠,變得妄為起來,于是功虧一簣。所以古人說“行百里者半九十”。
道法自然,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意思。
我們?nèi)裟軈⑼高@三種境界,必會對自己的人生和事業(yè)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