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分析:人生腳本(二)

心理地位
在人生腳本中,會形成對自己和對他人的不同觀念,這些觀念被稱為“心理地位”。心理地位共有四種類型,分別是:
我認為我好,你也好(I+U+)。若是這種類型的心理地位,個體處于健康狀態(tài),在這個地位上,我們能夠解決問題并努力爭取贏家結局;
我認為我好,你不好(I+U-),此時我們會覺得自己有高人一等的感覺,給人一種高傲之感,但有時候,“我好你不好”是“我不好你好”的防御機制,其實質是“我不好你好”;
我認為我不好,你好(I-U+),這樣的心理地位的個體,通常會以低人一等的心態(tài)來生活,覺得大多數(shù)時候都是自己的過錯,自己不應該關心自己的需求,當自己生氣時更傾向于懷疑自己“為什么不能夠多包容一些”而不是指向他人的“都是因為他太不注意我的情感了”。
我認為我不好,你也不好(I-U-),這樣的人會覺得人生是徒勞的,做事沒什么太好或太糟糕的結果,反正周圍的人和事都是一樣的平庸,沒什么可以值得期盼的。

?
腳本信息的獲得
腳本信息是兒童在與重要他人的互動中通過言語或非言語信息中獲得的,例如,典型的曖昧交流情形:父母在言語信息中表達的是“你這題不對”,表面上是成人自我應對當前情境的客觀反應,但是孩子卻從父母的非言語信息上感知到父母的不耐煩甚至是生氣,進而可能形成“我是永遠不會擁有穩(wěn)定的抱持性環(huán)境的”。
在模仿中,腳本信息也會被獲取,例如看到父母對待矛盾的方式是火熱的暴力沖突,那么他就會潛在地認為“處理問題就應當用這樣的方式”。
另外,重要他人時常掛在嘴邊的“標簽化”語言也會被納入腳本信息。例如一些家長喜歡在外向他人說自己的孩子:“他就是這樣的一個笨腦袋”、“他太害羞了”、“我的孩子還蠻聰明的”……這時,這些標簽就容易通過直接(父母的話語)或間接(通過親戚朋友的認同進而“迫使”孩子變成那樣的人)的方式寫入孩子的人生腳本。
更為特殊的是一些創(chuàng)傷性事件對腳本的影響。例如,父母不告知孩子的情況下就“消失”一段時間,這可能對幼小的孩子來說是一件創(chuàng)傷事件,會讓孩子覺得“我被拋棄了”,以致于孩子形成“我要很努力很努力,防止自己再被拋棄”的腳本(可能會讓其長大后經(jīng)常處于過勞狀態(tài))。
參考書目:《今日TA:人際溝通分析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