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電子計算機:八一型計算機(103 型計算機)

如果你想支持/贊助檔案歸檔計劃組:贊賞,非常感謝您!
1.1-簡介
????103 型計算機(103機)是我國第一臺電子數(shù)字計算機,于1958年8月1日研制成功。它是由當時剛剛成立不久的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及來自華北計算技術研究所、航天工業(yè)部和北京有線電廠的我國第一批計算機工程技術專家共同設計的,主要參照蘇聯(lián)小型通用機M-3。由北京有線電廠投產。該機采用電子管線路,主存容量1-4千字,機器字長30位,64條指令,每秒可進行30次運算,后期型號可進行1500-3000次運算。各所、廠制成時間先后不同,采用了不同類型的主存儲器。103機的制成標志著我國計算機事業(yè)的開始。
????1957年至1966年,103 型計算機(包括八一、103、DJS-1、DJS-3型計算機)共計生產49臺。目前,僅有一臺DJS-1保存于曲阜師范大學圖書館。
1.2.1-時間線
1957年,二機部和科學院共同決定,根據(jù)蘇聯(lián)提供的圖紙,利用訓練班所集中的力量和技術,立即動手仿制蘇聯(lián)M-3小型電子管計算機。
1957年下半年,試制工作正式開始。
1958年5月30日,試制完畢。
1958年6月,計算機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安裝完畢并開始調機。
1958年8月,開始可靠性調整,同時開始研制八一機磁芯存儲器。
1958年8月1日,進行公開運算演示,標志著我國第一臺計算機的誕生。
1959年,北京有線電廠小批量生產。
1959年4月,上海有線電廠開始試制M-3計算機。
1959年7月下旬,八一機調機工作結束。
1959年8月,試制成磁芯存儲器。
1959年年底,上海有線電廠試制的M-3計算機總調結束,并開始設計38型機柜。
1960年3月8日,上海有線電廠完成了38型機柜(103快速存儲柜)的設計和制造。
1960年4月,八一型電子計算機調整總結出版。
1960年7/8月,因工作時好時壞,停止對外供應,進行質量整頓。
1961年12月22日,通過生產鑒定,改名為DJS-1型電子計算機。
1963年,研制成功2048位磁芯存儲器版本103型計算機。
1964年,進行全面升級。
1965年3月,通過鑒定,命名為DJS-3型計算機。
1966年2月,103 型計算機停產。
1.2.2-四個階段
此計算機在不同階段及改進有不同的名字
第一階段(1957-1958):八一型計算機(此名字由來是因為在8月1日進行公開表演運算)
第二階段(1958-1960):103 型計算機(北京有線電廠少量生產時)
第三階段(1960-1961):DJS-1(質量整頓后)
第四階段(1962-1966):DJS-3(全面升級、磁芯存儲器版本)
第一階段 1957-1958
計算機名稱(類型):八一型計算機(小型電子管計算機)
研制年份:1957年11月底-12月中(蘇圖紙資料陸續(xù)到達,統(tǒng)籌處宣布成立M-3工程組)
制成年份:1958年5月30日試制完畢,8月1日進行公開運算,也標志著我國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誕生。
研制單位: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北京有線電廠等
生產單位:北京有線電廠
生產臺數(shù):1
第二階段?1958-1960
計算機名稱(類型):103 型計算機(小型電子管計算機)
生產年份:1958年9月(1960年7/8月停止對外供應)
研制單位: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北京有線電廠等
生產單位:北京有線電廠、上海有線電廠
生產臺數(shù):26(北京有線電廠18臺、上海有線電廠7臺)
第三階段 1960-1961
計算機名稱(類型):DJS-1 計算機(小型電子管計算機)
生產年份:1961年12月22日
研制單位: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北京有線電廠等
生產單位:北京有線電廠等
生產臺數(shù):16
第四階段 1962-1966
計算機名稱(類型):DJS-3 型計算機(小型電子管計算機)
生產日期:1963年
技術鑒定:1965年3月通過鑒定
研制單位: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上海有線電廠等
生產單位:上海有線電廠、華東計算技術研究所等
生產臺數(shù):6
1.3-配置
八一、103 型計算機
中央處理器:單處理器,10微秒
字長:30
平均運算速度:30
主存儲器容量(類型):1-4千字(磁鼓)
磁鼓參數(shù):
????平均讀取時間:10微秒
????寫入密度:3.2脈沖/毫米
????轉速:3000轉/分
所用電子管數(shù)量:700多只
外部設備:磁鼓、控制打字機、紙帶閱讀機、紙帶穿孔輸出機、行式打印機
DJS-1 計算機
中央處理器:單處理器,10微秒
字長:30
平均運算速度:1500(詳細待查)
主存儲器容量(類型):1-4千字(磁鼓)
磁鼓參數(shù):
????平均讀取時間:10微秒
????寫入密度:3.2脈沖/毫米
????轉速:3000轉/分
所用電子管數(shù)量:700多只
外部設備:磁鼓、磁帶機、控制打字機、紙帶閱讀機、紙帶穿孔輸出機、行式打印機
DJS-3 計算機
中央處理器:單處理器,10微秒
字長:30
平均運算速度:1800-3000(詳細待查)
主存儲器容量(類型):1024-2048字(磁芯)
所用電子管數(shù)量:700多只
外部設備:磁鼓、磁芯存儲器、磁帶機、控制打字機、紙帶閱讀機、紙帶穿孔輸出機、行式打印機
2.1.1-計算機框圖(M-3)

指令執(zhí)行八個步驟:
第一拍
????要執(zhí)行的指令地址從啟動寄存器到選擇寄存器,脈沖分配器將讀信號送至磁存儲器控制線路。
第二拍
????要執(zhí)行的指令從磁鼓讀出到寄存器C。
第三拍
????啟動寄存器加1,為嚇一跳執(zhí)行地址指令做準備;寄存器C的操作碼部分至操作部件,第一地址至選擇器,待取第一數(shù),脈沖分配器將讀取信號至磁存儲器控制線路。
第四拍
????脈沖分配器使C存儲器內的第二地址送至選擇寄存器;第一個數(shù)由磁鼓至C寄存器。
第五拍
????脈沖分配器使第一數(shù)由C寄存器送至A寄存器并送出讀信號。
第六拍
????第二個數(shù)由磁鼓至C存儲器。
第七拍
????脈沖分配器將第二個數(shù)從C寄存器送至B存儲器并送出操作信號。
第八拍
????局部程序發(fā)送出一定的脈沖順序列到運算器,運算器便進行規(guī)律的運算,運算完后,局部發(fā)送器送出寫的信號把C存儲器中的數(shù)(運算結果)按選擇器中的地址送入磁鼓。
2.2.1-快速磁芯存儲器機柜(DJS-3)

2.2.2-磁芯存儲器機柜簡介
????存儲器采用電子管376只,晶體二極管424個。此磁芯存儲器容量為1024個31位二進碼的并行存儲器,由于103 型計算機的運算速度不高,所以設計存儲器時是以存取周期40微秒來考慮。如果將其中某些插件和線路加以修改,他的存取速度可以大大提高。
3.1-計算機及外部設備介紹
八一型計算機:





103、DJS-1 計算機:

DJS-3 暫無照片
相關視頻資料:【1958新影紀錄片】生活的凱歌?47:27-48:11段
文章更新日期:2023年5月20日
關聯(lián):電子計算機、電子數(shù)字計算機、103 型計算機、103 機、DJS-1 計算機、數(shù)字計算機、計算機、電子管計算機
檔案歸檔計劃組,一個保存我們計算機歷史的計劃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