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響與理想(觀狂飆有感)
近幾年的國產(chǎn)劇越來越好了,雖然我不怎么喜歡看爆款劇,但我對有老演員參演的劇都挺期待的,最開始因為“達康書記”和“李大為”追了顯微鏡下的大明,也挺好看的,是一部非常不錯的反腐劇。 這兩天接著補了狂飆,然后一發(fā)不可收拾,幾位優(yōu)秀演員精彩的表演令我拍手叫絕,我愛里面每一個優(yōu)秀演員飾演的角色。(我的喜歡僅限于演員本身的精彩演繹,和對其角色有血有肉的塑造,不包含劇中人物的思想做法) 看劇的時候,最讓我感到惋惜的一個角色,就是李響。 所以淺析一下這個人物,以下是我個人關于狂飆中,李響這個角色的一些拙見。 片面化看待角色,會覺得李響是一個不夠堅定,不夠勇敢,也不夠聰明的人。 (聰明人就不會左右為難,把自己置身于兩難之地。) 但李響一直都明白,什么是對的。 他說他想當一個恪守本分的警察,但是只要安欣給了他一個方向,他就可以義無反顧的跟上安欣,賭上自己的前程,去陪他盡屬于警察的職責。 他看似一次次對安欣的無可奈何,又何嘗不是對自己理想的一次次妥協(xié)。 他有無數(shù)次可以停下來,選擇走一條更為簡單順暢的道路,去走他認為不要再“傻”的路。 但是安欣的兩次救命之恩,被他常常掛在嘴邊。這是感激,也是提醒,他提醒自己要成為像安欣那樣的人。 君子有所為不易,有所不為亦難。 我在看劇的時候,其實一直在等,等李響走他師父的老路。 因為隨著劇情的發(fā)展,我自以為已經(jīng)預料到了李響的選擇,我以為就連他的師父,都能為了前途放棄初心和原則。 又何況是他,一個思想本來就不堅定,背后又沒有靠山,無權無勢的小警察。 我甚至想,就算他最后迫于壓力,站在了安欣的對立面。出于同情,以及個人的同理心,作為一個看客,我個人也不會責怪于他。 但我還是低估了李響,我很抱歉,也感到很慚愧,我不該那樣想他。 李響在師父死后的六年里,一定也做過無數(shù)次思想斗爭,安欣沒有忘記的他同樣沒有忘記。 從他將槍交給安欣,將后背擋在他槍口上試圖以身殉職,在聽出趙立冬弦外之音后,想立即下車的舉動里。 我就明白了,他確實從來沒有想過用自己的初心換取前程。 是他不想抓住機會,想求穩(wěn)嗎? 不是。 黃翠翠案安排人去水下搜索,孟德海在喊了三遍安欣后,他沖了上去,既是幫安欣解圍,也是在為自己抓住機會。后來在車上看到安欣不在意的樣子,他也會用自嘲來掩飾自己的妒忌。 他只是不想用這種方式往上升,這背離了他的初心。 他在最后一次去師父墓地做選擇的那個時候,他就已經(jīng)戰(zhàn)勝了那個差點對強權低頭的自己。 毛主席曾經(jīng)說過,知錯就改就是好同志。 李響他是一個好警察,他有高尚的精神修養(yǎng),他有不畏強權的精神,有屬于自己的理想信念,也有想保護的人。 他說安欣,我要用自己的方式斗倒趙立冬,這是實話,卻也是安欣所不能理解的道路。 李響自己也不知道這條路最終是對是錯,因為這是一條讓他喝得醉眼朦朧,走得跌跌撞撞,觥籌交錯之后,只余一地狼藉,卻再也無人與之結伴而行的路。 這條路上能讓他取勝的,唯有堅定的信念和正確的思想。 李響,理想。 也許在暗潮洶涌的京海里,在這云譎波詭的城市中,還心存這種不切實際的理想,本身就意味著他注定悲劇的結局。 我在看劇的時候,真希望能再多個人去拉李響一把。 一個譚思言做不到揚清激濁,京海的水太深了,李響不希望安欣和他一起沉下去。 他后來對安欣強硬的態(tài)度,是因為他明白,這次的抗爭不會再有任何結果。 這一次,公平和公正都沒有站在他們背后。 回頭望去,他們的背后空無一人,他不能再像以前那樣,站在安欣的身邊陪著他沖鋒陷陣了。 這一次,他要站在安欣的背后,這是他唯一能做的保全。 人可以沒有理想,但是人都希望能夠安心。 安欣,安心,也許李響此生唯一沒有遺憾的,就是遇到了一個讓他可以安心的戰(zhàn)友。 李響是現(xiàn)實中很多人的縮影,勤勤懇懇的工作,本本分分的做事,但是心里卻藏著一束火把,還沒有被現(xiàn)實磨滅,就等著有一天被人點燃。 這個人也許是別人也許正是自己,引用一句不知道在哪里看到的話,“我們每個人都是會發(fā)光的。” 我在回頭看第一集關于李響的片段時,還發(fā)現(xiàn)一個很有意思的點,安欣撲手榴彈回到警局之后,李響一直很愧疚,他想起身說點什么,曹闖卻把他壓了下去,還說要先保全自己。 我在想是不是這個時候曹闖對安局的不滿,就已經(jīng)轉移到了安欣身上,我回頭看一些片段的時候,讓我覺得曹闖更偏心李響,也可能是因為我知道真相之后再重新去看時,對曹闖的偏見讓我過度解讀了。 2000到2006年,這六年里改變了很多人,其實六年后的安欣就已經(jīng)成長了,他變得很謹慎,陸寒甚至比他更像六年前的安欣。 再淺談一下安欣,安欣在我看來是一個非?,F(xiàn)實的理想主義者。 徐忠問安欣:如果再回到二十年前,你還會給高啟強送年夜飯嗎?安欣不假思索的說出我肯定不會的,是因為那一瞬間他想起了很多人吧。 因為那些人,所以他會覺得這一切的起因,是因為那一盤餃子。 但是當他理智下來之后,又自己代入了那個時期的安欣,他又覺得這不像是那個時期的自己會做的事,所以他又不確定了。 在他認識高啟強后的二十年里,他應該有無數(shù)次想起第一次認識高啟強的場景,然后重新思索自己當初究竟該不該送那盤餃子。 我個人覺得送這盤餃子沒有錯,在一個人陷入困境的時候拉上一把的這個選擇,一個善意的出發(fā)點本身不代表任何對錯。 只是,誰又能預料到事情以后的發(fā)展呢。 在我看來安欣是一個很完美的角色,但我不會去解讀他,因為安欣是這個世界上最難成為的人,其實想想如果世界上能有他這種人存在,都會覺得是一件美好的事。 不是他的善良和嚴于律己為身邊的人帶來了災禍,他有心機也知變通,他堅守的本心難能可貴。 如果我能遇到安欣這樣的人,就算不能并肩而行,也要盡可能的去保護這種美好。 我也是突然想起,李響其實在第一集里就已經(jīng)死了,從一開始出場,他就是一位活在安欣回憶里的戰(zhàn)友。 我對李響這個角色有著很深的個人情感,所以也有一定程度上的過度解讀,大家隨便看看就好。 目前雖然只看到26集李響殉職那里,不過我也已經(jīng)知道結局了,因為被看過的朋友劇透的差不多了。 不過我倒是不太介意被劇透,可能是看過的劇太多了吧,我更看重一部劇開頭到中間的過程,結局怎么樣對我來說都不太重要。 以前美劇英劇日劇韓劇都追,什么奇葩結局都見識過了哈哈哈,覺得無非也就是那么幾種,虎頭蛇尾也見得多了。 但我還是很推薦狂飆,幾位實力派演員身臨其境一般的演技,非常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