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譽是天下之權柄,儀式是意義之坐標


今年的七一,過得非常隆重而有儀式感。
黨中央為二十九位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頒發(fā)黨內最高榮譽“七一獎章”。6月30日,作為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的黨委委員,我和院黨委的其它同志一起集體觀看了頒獎典禮。之前兩天,我作為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的黨委委員,受黨委委托,前往兩位離退休老黨員家中,頒發(fā)了光榮在黨50年的獎章。老同志們都對此事高度重視,大清早就穿得整整齊齊在家等著我上門,滿面紅光,感覺年輕了不止十歲。其中一位還跟我討論,她明明在黨已經(jīng)60多年,為什么中央只發(fā)“在黨50年”的獎章,不制作一批“在黨60年”“在黨70年”的獎章。我最初的反應是覺得這位老同志太愛較真了,但直到觀看了習總書記親自為29位老同志頒發(fā)七一獎章的莊嚴肅穆的典禮,才意識到茲事體大。
多年來,我們的社會生活和政治體系中似乎明顯地缺少榮譽和儀式。各級領導同志對這類事情的重視度不夠,群眾對榮譽和儀式也不太在乎。那大家都在忙啥?有人說,都在忙著做實事,一時間顧不上這些虛的事情。我們中國文化傳統(tǒng)帶有很強的實用主義和世俗主義色彩,我們中國共產(chǎn)黨又是唯物主義的政黨,這當然是大好事;但是從辯證法的角度看,也有其代價和陰影,那就是我們似乎缺少點對意義、價值這些“虛頭巴腦”的事務的必要重視。
而我目前的認識是,虛實之間應當平衡,而且虛實之間可以轉換。國家窮的時候,重實輕虛、重物輕人、重利輕義的想法可以理解。但是如今中國的人均GDP已經(jīng)比大多數(shù)國家的人均水平高了,全世界比我們窮的國家的總人口加起來大約50億人,全世界比我們富裕的國家的總人口加起來才12.5億人。到了這個比少數(shù)人不足比多數(shù)人有余的發(fā)展階段,作為有五千年文明的禮儀之邦,我們有必要重新思考一下我們對待榮譽和儀式的態(tài)度。
治國理政之道應從人性出發(fā)。人的需求有哪些?馬斯洛需求理論認為人的需求分層次:危險的時候需要槍炮來獲得安全感,貧窮的時候最在乎糧與錢,那么到了平安富足的時候,人們就容易沉迷在聲色犬馬娛樂之中。再往上,人就需要活著的榮譽感和意義感,否則,越是富裕越是空虛。有些富人喜歡去征服各種危險的山峰,美歐的年輕人經(jīng)常有各種花式作死的玩法,其實是在物質生活富足之后他們在追求活著的意義感。許多人發(fā)了財之后仍然努力工作不斷挑戰(zhàn)風險,他們在追逐的不再是財富本身,而是想在金錢的坐標系中找到人生的成就感。既然追求意義是人的一種中高層次的合理需求,我們就應該通過榮譽和儀式來滿足這種需求。
榮譽,獎章,頭銜,某種程度上相當于權威機構發(fā)行的一種虛擬貨幣,發(fā)多了固然會通脹和貶值,但多年不發(fā),也會導致權力缺少杠桿。敢給人頒獎授勛,既是制度自信和文明自信的表現(xiàn),也是建構和爭奪領導權的重要手段。
虛的往往能轉變成實的,虛的也常常引領和統(tǒng)治實的。古代的中央王朝,給周邊蠻族部落的首領冊封,在最初往往是一種禮節(jié)性的認可和榮譽,受封者未必在乎這個名分,而更看中與之伴隨的金帛。但久而久之,他們的后代爭奪部落領導權的時候,把得到中央王朝認可看作合法性的必要組成部分。
榮譽是對一個人在某些方面高于他人的認可,而接受了某個機構某個組織頒與的榮譽,則是接受了該組織該機構的權威。我記得大概在十幾年前受邀參加某個駐華大使館的慶典,端著香檳杯跟各路客人交換名片時,看到有位小伙子的名片上很自豪地印著一項身份,“志奮領學人”,當時覺得這個頭銜怪怪的,請教他怎么回事,才知道這是英國政府給海外青年人的一項獎學金。當時心中感嘆,老牌帝國的套路果然深,將來有一天,中國政府或者中國共產(chǎn)黨給予海外年輕人的一項榮譽會被他們印在名片上的時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才算是真正實現(xiàn)了。
北歐人搞出一個炸藥獎,最初獎勵的是自然科學的科研,后來延伸到文學、政治與經(jīng)濟學。自然科學的成就,相對而言具有較大的客觀性,但是在文學、政治和經(jīng)濟學上的成就的評估,純粹就是評獎人的審美偏好和價值觀、世界觀的投射了。有人經(jīng)常喜歡討論哪個國家獲得的諾獎多,這種提問和思維本身就挺可悲的,在我看來,跟那些喜歡比較誰的外匯儲備多的朋友一樣可悲。真正重要的是誰掌握了授予他人以榮譽的權力,如同誰掌握發(fā)行貨幣的權力比誰擁有貨幣更重要是一樣的道理。換言之,真正重要的不是誰獲得了名與利,而是誰有權力給予別人這些名與利,本質上也就是誰在統(tǒng)治誰的問題。被統(tǒng)治者總是喜歡追逐名與利,而真正熟悉統(tǒng)治之道的人則思考和研究如何給別人名與利。
基于以上的思考和覺察,我有兩點不很成熟的建議,姑且拋磚引玉,供同志們和朋友們批評討論。
一,我們黨應該系統(tǒng)地給予黨員以更多層級的榮譽,并且在授予榮譽的時候必須要有足夠規(guī)格的儀式感。要珍惜和善用這種IP資產(chǎn),這是治國理政的重要抓手。對于那些一輩子踐行黨的初心使命并取得重要成就的國家級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應該在其死后給予某種象征性的榮譽,“極盡哀榮”,以鼓勵后輩。古人說青山埋忠骨,我們可以在江西井岡山、延安寶塔山等帶有革命傳統(tǒng)的山清水秀之處,設立幾個紀念壇,國家級杰出黨員才有資本把自己的骨灰放一些到這個祭壇中。不用多,每人幾克就行;不用專門成盒,混為一體就行,象征著他們獻身于黨的事業(yè),并與這個偉大的精神融為一體。與此同時,把他們的事跡用音像資料展示出來,供后人紀念憑吊。
二,在國際上我們也要給人多頒獎,積極地提供國際榮譽這種公共產(chǎn)品。我們搞對外援助,長期以來也是重實不重需,結果往往吃力不討好,當?shù)厝瞬恢肋@些項目是中國人幫著干成的。以后要經(jīng)常性地為世界各地的青年領袖和忠義之士頒獎,以鼓勵他們的善行和貢獻。財散則人聚,獎金不但要非常豐厚,而且還應該綁定全球央行的資產(chǎn)負債表擴張速度保持必要的浮動,以免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錢變成了小錢。中國一家搞國際頒獎如果顯得權威不夠,那么也可以拉著聯(lián)合國共同發(fā)起一個總部設在北京的新部門來辦。主題可以是綠色環(huán)保,更可以是為人民服務,也可以是創(chuàng)新發(fā)展,總之是要把我們的價值觀塑造為全球的價值觀。而且,如果用十億人民幣發(fā)獎金,那就要拿出至少另一個十億人民幣由懂營銷懂品牌的專業(yè)團隊去運營相關的IP??傊覍I(yè)的人來干專業(y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