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春水向東流——評電影《末代皇帝》

(本篇文章作于2017年4月,是我休學回家期間所作,如果寫的很不行請輕噴噢~)
我是泓燒鴨。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中國二千年的王朝史中,匆匆走過許多王朝,而但凡有興盛必有衰落。今天我所要說的故事,便與‘亡國皇帝’有關。
每一位‘亡國之君’,相比太平時代的皇帝,或會多幾分色彩。他們的經(jīng)歷,總會更豐富、更飽滿些。亡國,對皇帝來說,是個悲傷的故事。
而我要說的,便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題記

?
前奏
以上詩詞,便來自于中國最負盛名的‘亡國之君’之一——‘南唐后主’李煜。李煜善詩詞歌賦、通繪畫音律,多才多藝,心思也根本不在治國上。皇帝的位置不適合他,他卻偏偏生在帝王家。
公元975年11月,北宋攻破南唐后,他便被押往汴京。心愛的兩位周后被太宗奪走,自己則軟禁宮中度過了三年的囚徒日子。最后憂郁而絕。
題記之詩,則傳為他生前的最后一首詩。
后主李煜是我所知所有‘亡國之君’,最為令我欽佩的一位,他不像其它的亡國君們,離開故國后,會想著復辟、想著重振天威。他深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之理,一即位便放棄了抵抗。
然正所謂人生之事,不如人意者多,不能預料者則更多…很多事我們無法選擇,很多事…一出生便已決定了。
比如他身上的血脈、他名前的姓氏等。李煜如此,數(shù)十上百個‘亡國君’們更是如此,比比皆然。但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還不是他后主。
只在約一千年后,歷史便重演了一次。
二戰(zhàn)末時,偽滿帝國覆滅,當時的傀儡皇帝溥儀與官員們一同被捕,被押往戰(zhàn)犯改造所。出來后,曾為大清皇帝的他回到北京、過上了普通人的日子。‘皇帝’二字,形同虛設。他是大清、乃至中國的最后一個皇帝,也是命運最為悲慘的皇帝,至少在我看來是。

? ? ? ?愛新覺羅·溥儀。
?
簡感
然而‘皇帝’二字代表著什么呢?
百姓們或會羨慕,天下最自由之人、權力最大之人皆是皇帝,然他們同時又不知,天下最孤獨之人、壓力最大之人,也正是皇帝。

生在帝王家,就已經(jīng)無從選擇了。
而真正帶給我感觸、促使我敲鍵盤寫下這篇文章的,則正是今天正題——1987年電影《末代皇帝》。中國最后一個皇帝,名存實亡的清宣統(tǒng)帝——愛新覺羅·溥儀。一部講述了他一生歷程的電影。
1987年,意大利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執(zhí)導筒,拍攝了一部電影《末代皇帝》。用三個多小時時間,敘述完了顛沛流離的一個無辜皇子、活在世上唯一的一個甲子。我常根據(jù)自己主觀意見、給看過的電影評分,對這部自是也不例外,而若滿分為10分的話…
其實這部《末代皇帝》,我能給9.7分。

?
溥儀是個命運悲慘的人物。他的前半生與后主李煜相似,二人同樣無心統(tǒng)治、卻依舊難逃命運的安排??催^電影了解了溥儀的一生后,帶給我的只有為他感到的心酸、悲哀,以及徘徊其中,難以解去的無奈。
全片最為讓我心酸的一幕,便是溥儀回到北京生活后、再某一天來到紫禁城前,向售票處交了一角硬幣、買票走進了紫禁城。

他是大清皇帝,他回宮,要買票了。
身穿灰衣坐在龍椅上顫巍巍的笑著,取出龍椅下他藏了幾十年的蛐蛐盒,或許再沒什么,能比這的感受更深刻了。


?
當我第一次打開這部電影,在畫面、音樂、拍攝手法上等特點,我初步猜測是2000年左右的電影。然我經(jīng)查詢后才知,這部電影在1987年已制作出。
不出我所料,它獲得了次年第6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在當年奧斯卡上,它共攬九座獎杯。在其它的電影節(jié)上更是收獲頗豐??煽闯鲈谑澜珉娪敖?,對這部電影的評價皆是十分滿意。
這樣不是無緣由的。
從編劇上,采取了當時仍在世的溥儀之弟,溥杰作為顧問。整部電影用去上噸量的道具頭發(fā)、一萬九千余名群演,其中更有許多為配合故事,真剃了頭發(fā)。且得到中國政府允許,進入真紫禁城拍攝。
音樂方面由日本音樂家坂本龍一制作大部分,這些電影中的核心部分,一部完整凸顯出了滿清封建文化與清末亂世光景的飽含中華文化之作,由一些外國人,來替我抒發(fā)了情懷、來替我們完成了。
不知這樣一部驚世的巨作,須花費多少時日才得完成。更何況,它還是出自一個意大利人之手、而非我們中國人。
我有許多的感想、許多的話想說,但總是難抒順序、甚至難以言表。若單提這部電影,我估計想從音樂、畫面、情節(jié)三方面說。
不如,先說音樂。
?
音樂
音樂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語言、且是最為高深的語言。它之所以如此,是因它無須任何翻譯,便能將作曲家的情緒、心態(tài)、思想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
紫禁城,明清六百年的宮殿,中國的‘標志’之一。
紅墻金瓦、曾遍布輝煌之地,歷經(jīng)二十世紀的百年巨變,儼然變成‘古跡’、變成一座空城后。它曾經(jīng)的輝煌、永所不變的一種帝王氣息在此,是永不磨滅的。
它不會隨時間而消散,反而會越來越強大。
而若是關于講述紫禁城的音樂?那便是更有一種難以言表、
除本電影原生曲目外,僅我所知關于紫禁城的創(chuàng)作,便有希臘裔美籍音樂家雅尼的《Nightingale》、《Forbidden Dreams》。華人音樂家李志輝的《紫禁花園》、《夜宴紫禁宮》等。雅尼更是我在音樂方面的偶像之一,他在1997年4月歷經(jīng)重重磨難后、終經(jīng)中國政府批準,得以在紫禁城舉行音樂會。
音樂會上他演奏此曲,奏動了在場所有中國人的心靈。

那一曲鶯歌,很詳細地抒發(fā)了雅尼對于紫禁城的感想,經(jīng)歷那一曲凄婉悲涼之后,那樣曾經(jīng)的輝煌和震撼、會依然通過雙耳,重現(xiàn)在你眼前。從中可感知中國千百年來經(jīng)歷的滄桑轉化,人世一代代故去、又再出生,而他紫禁城,永遠屹立在這里。這是音樂的魔力,更是紫禁城的魔力。
紫禁城有一種魔力,難以言發(fā)的魔力。
而且,它是一個無比神奇的地方。
電影《末代皇帝》的配樂,在電影中我是難感受到的,這是為何?因為結合畫面、情節(jié)等,在觀影時,我已然沉醉進了其中。
當一部電影的音樂與它其它的部分交融的實在恰當時,你會相互難以感受他們的存在…你甚至忘記屏幕外的世界、完全化為男女主角,跟隨他們的行動、思想而走著,為他們遇險而心驚膽戰(zhàn),為他們成功而欣慰感動。當一部電影可以達到這一種境界,在我看來,便算合格了。
在這部影片里,無論是以悠揚雍容、平穩(wěn)放松鼓點開頭的全篇主題《Main Title Theme》,還是以空幽寂靜作前奏、忽然奔爆弦樂的離婚情節(jié)主題曲《Rain》,還是到以凄涼箏聲起、弦樂鋪敘的亡國主題《The Last Emperor》等……聽著配樂來觀影,都仿佛觀影者成為溥儀自己的回光返照,將他的一生‘回顧’得清清楚楚,我已成了溥儀。

當我在觀影結束后、在網(wǎng)上搜找它的原聲音樂專輯時,這才開始結合影片內(nèi)容,被它們每一首曲子所沉醉和打動。
這也不是無緣由的。
我實在很佩服這部電影的配樂,結合一曲鶯歌,一部電影,一套原聲,無須親自去到北京,你已足以感受六百年皇宮曾經(jīng)輝煌的斑跡,對報國無力的一種無奈、滄凉和凄哀,以至于從中,體會到帝王的孤獨。
這就是人間最為高深的語言,同一座擁有無形魔力的萬頃皇宮結合后,所降臨凡間的天籟之音吧!
?
畫面
除去音樂,畫面給我的震撼力則緊居其二。這與劇組深究滿清歷史、溥儀生平,親自入紫禁城拍攝離不開關系。我舉出幾個劇中的畫面,提出我自己的思考。以解釋何來震撼之有吧!
第一,溥儀在宮中孤獨、唯有幼時自外應征的汝母王連奉,是他唯一的玩伴。但他到了九歲還常常吃奶,皇額娘看不下去,便強逼王連奉離開宮中。得知此事后溥儀一路追趕,最后,依然錯過。



幾年后,他的外國老師莊士敦為他帶來一輛自行車,他欲騎車上街玩耍,身為天子卻在宮門前,被死死阻攔。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多年后,偽滿洲國政府即將垮臺,婉容離開溥儀時,剛見妻子上車,溥儀便沖下樓,一路狂奔追趕,最后,依然錯過。依舊是一群扼住了他命運喉嚨的人,關上了他走出去的大門。



到那時他終明白了,原來,他一直都是一具傀儡。
兩處配樂用了同一首《Open The Door》,這或許象征的,便是關押著他的一扇大門,始終都未曾打開吧。
第二,在溥儀正查太監(jiān)大內(nèi)盜古董出售期間,溥杰在拉小提琴,文繡、婉容二位妃子在花園里消磨時光時。用黑色的金魚,象征了她們、以及他們那被‘鎖’在宮中的無奈、及落到時代的囚籠中,悲慘的命運。
第三是關于色調(diào)的運用。整部電影中,在溥儀幼年、少年時期,在宮中的生活是鮮艷而色彩多斑的。而每每以閃回手法切入回戰(zhàn)法管教所時,充斥在觀眾眼前的,則是完全的灰蒙、低沉的色調(diào)了。
至此便不再舉例了,影片全都是(我懶)。
關于畫面運用手法與技術的獨特,影片中還有許多地方體現(xiàn),在此便不浪費篇幅進行一一舉例了。
作為一部傳記、歷史類型的電影,本來講好情節(jié)便是要求。但《末代皇帝》在音樂、畫面上便占足了分數(shù)。在1987年有這般質(zhì)量的電影,實在無愧其奧斯卡九獎王的光輝。
那么既然音樂、畫面皆已舉例完畢,接下便來說情節(jié)。
?
情節(jié)及其它
音樂、畫面等皆是藝術手法,考驗一位導演及其團隊的功底及水平。但說到情節(jié),則是一看原著、二看編劇、三看導演的道理。然奧斯卡九獎中包括本片編劇馬克·派普羅的‘最佳改編劇本’一獎……
這樣不是無緣由的。
眾所皆知,溥儀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對于其傳記電影的拍攝,定會出現(xiàn)更多相關的歷史人物,且不能成為一部虛構、再創(chuàng)作型電影。
若說類似我想起2011年的《辛亥革命》,但那部敘事、不單講一人,況且再拿各方面綜合進行對比,那么它和《末代皇帝》,便有一些距離了。一些東西不好在文章中說出,這部片便先不說了。
實際上,《末代皇帝》的情節(jié)雖完全遵照歷史、以閃回手法反復切入進行分段敘事,但對于欠缺思考、不帶腦子看電影的觀眾來說,會有不少障礙。不過此類電影也的確適合喜歷史、善研究者觀看,若是為了消磨打發(fā)、或解憂尋樂,則是不建議觀看這部宏偉浩大的史詩級傳記電影了。
在情節(jié)上,其實我的話并不多。本部電影若理順了思路,則邏輯也有,順序也正常,沒出現(xiàn)什么突兀、怪異之地方。只要稍加思考,便能輕松明白。畢竟是一部歷史傳記電影,還是需要一些歷史功底才能看懂的。
每當要對一部電影說負面話語時,我總會十分愧疚和歉意。一我可沒這個資格指教,二我對它了解不夠多,三奧斯卡九獎的認證、會比我的意見更有說服力。所以我只聊表一些小想法,不影響我對這部電影整體的高評價。
便是接下來說一些我不滿意的地方。
?
眾所皆知,滿清入關后便逼迫漢人男性剃發(fā)易服、中原大半部分的男人都變成了禿瓢、穿旗袍,留下長辮子,皇帝茍同。而正因如此,少年時的溥杰、溥儀在電影反復出現(xiàn),在時間切換時又無明確指出。
演員一下變了都不知道,會讓人剛開始有些不知所云。
全片中的宮女、太監(jiān)、臣子等,衣服著裝從來都統(tǒng)一,
且不知是否我所觀看版本殘缺的問題,我在嗶哩嗶哩看完全劇,但嗶哩嗶哩的版本聲軌不一,配音一會兒是英文、一會兒則用中文,英文時音響過小,到中文時又過于嘈鬧。
不過這不影響我在整部電影中的享受。
?
尾記
一小塊瑕疵斑駁,不影響珍珠鉆石在凡鐵中的璀璨和閃亮。一位皇帝亡國,不代表他不精明能干,不代表他沒用。不可因一件事、一次過失、一個片面的看法,而決定一整個人的模樣。
更不可因他姓氏、族群、血統(tǒng)這些無法選擇的事,將之套入到一個枷鎖中。
這是中國當前不少的前鍵盤俠們經(jīng)常使用的、一概而論的錯誤。
看完《末代皇帝》使我又新明白一個道理,封建帝制是的確該摘除的。不是因為它會固步自封,更不是因它致使少數(shù)權力過大。而是因為,封建帝制這種東西,是不公平的。對平民百姓是這樣,對大臣是這樣,對皇帝本人,更是這樣。
一位皇帝耗費千辛萬苦、于亂世中建立起國家,年邁駕鶴西去后,卻告誡后代的子孫們來幫他守業(yè)。這是何其的不公平?
一個只喜歡斗蛐蛐、玩樂的小孩兒,只因他被立為皇儲、慈禧太后的一句話。
在幾十年的時間里,多少人控制他、服侍他、封鎖他、利用他,若拋去‘溥儀’、‘皇帝’等二字,或許這些磨難與危險不會來。但是如何呢?他生而為帝王,這是不可選擇的,也是無法逃避、無法改變的。
早將國號改作‘江南國主’、不敢與北宋對抗時,李煜便明白了作為一個君王,務必明白、務必做到的東西。
他不再想溥儀那樣,或是逃避、或是改革、或是被利用的建立偽滿洲,窮盡一切想著復辟??墒悄菢?,給誰都不會帶來好處。
溥儀還沒明白,李煜先明白了。
從此以后他住在汴京,夜夜歌舞醉酒,卻已釋懷了亡國之事。他不再想復國了,從那一首《虞美人》可以明白,李煜或想表達的一些東西。望著皎潔明月,它可以想到許多,想到二位周后,甚至想到故國。
可是呢?
你……生而為帝王,就要……
唉。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
我是泓燒鴨。
?
——泓燒鴨
——作于2017年4月30日6時10分,柳州德才大廈聚網(wǎng)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