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青年歡樂多(一):小雁塔下整文物,開遠門外挖古墓

很高興大家能夠添加我的微信平臺,《關中拍客》是源自我在學校論壇中專欄的名字。最初以拍攝關中地界內(nèi)的名勝古跡為主,后來不僅涉及整個三秦大地,而且足跡也遍布全國。我生長在關中,用我的鏡頭記錄全國乃至世界,也可稱自己“關中拍客”,這是名字的另一層含義。
我所學的是文物與博物館學,但一直卻喜歡與考古有關的事業(yè)。每當與朋友談及“考古”,總會有兩種反應:“羨慕”和“不屑”。前者總會認為,考古者就像電影中的“探險家”似的,不僅身懷絕技,而且出生入死;后者就現(xiàn)實多了,認為干考古的人與錢和權打不上交道,別說發(fā)財成名,甚至連工作和對象都難找。每當我聽到這些論調(diào)時,總感覺他們說得確實有道理,但其實都只說對了一半:干考古,確實需要一些獨有的技術,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況,但是絕大多數(shù)都不是那么驚險刺激的,甚至總是很枯燥;干考古,確實有時候很辛苦,而且賺錢的渠道也不多,在社會上也管不了誰,但是也不是窮得砸鍋賣鐵,有時候可以活得很愜意的。
作為一名剛畢業(yè)的學生,我在考古圈算是晚輩后生了,但我很希望和大家分享我的考古經(jīng)歷,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它,喜歡我們的工作!
本科期間主要都是在博物館做講解員,第一次接觸考古行業(yè),是2011年初在西安市考古所進行的本科實習。作為本科生的我們,并沒有安排去現(xiàn)場發(fā)掘,而是在考古所的地下庫房,進行一個月的文物資料整理,占用了寶貴的寒假時間。
當時住在長安區(qū)的學校,每天一大早乘坐600路公交車趕往小雁塔下的考古所,從9點多一直干到下午4點,中午休息兩個多小時。工作是蠻輕松的,對庫房內(nèi)成排的文物進行統(tǒng)計和描述,主要是西安地區(qū)秦漢墓葬內(nèi)出土的陶質(zhì)冥器,如糧倉、鼎、盒、灶、壺等,偶爾可以見到鐵劍、陶俑等。由于這些文物大多“不值錢”,所以才敢讓我們這些“新手”搬上搬下。
描述西漢時期的陶灶

填寫文物的基本信息

測量文物的數(shù)據(jù)

當時在庫房正中,擺放著9件青銅圓鼎(后來發(fā)現(xiàn)其中4件為陶質(zhì)),旁邊還有件不知名的器物,整體呈圓柱體,分為上下好多層,據(jù)說是件“蒸餾器”。覺得它們霸氣十足,我們工作之余,都三三兩兩地與其合影。我們在庫房內(nèi),搬運整理文物,這9件鼎就常伴左右,如同朋友一般!后來翻閱報告,才知道它們是在西安北郊一座新莽時期的墓葬中出土的,在西漢時期用鼎制度基本已經(jīng)廢止,如今這9件大鼎恰恰體現(xiàn)出新莽時期對西周禮制的復興。(《西安張家堡新莽墓發(fā)掘簡報》,《文物》2009年第5期)
如今你如果去參觀西安博物院時,會在地下一層的青銅器展廳內(nèi),看到這9件鼎和那件“銅蒸餾器”。到時候一定要記得,我曾經(jīng)和它們相處過很長一時間。
我和兩位舍友與新莽時期的九件鼎、蒸餾器的合影


總是在考古所整理資料,自己覺得很是厭煩,有一次求考古所里的張曉麗老師,介紹去西郊楊家圍墻的考古工地看看。這處正在發(fā)掘的墓地,位于大慶路和漢城北路交匯處的西北角,正好在59路汽車站旁邊,參觀完后可以直接回家。中午到達工地時,正在發(fā)掘一座“刀”形的唐代墓葬,就一位小伙在看著,上部已經(jīng)被基槽挖掉,現(xiàn)在正在清理墓地和壁龕。等了會兒,吃完午飯的民工們都回來,我說明來意后,就看著他們挖了一下午,并且在一位名叫趙俊英的技工指導下,幫忙挖了一座壁龕。其中出土大量的彩繪小動物俑,包括駱駝、馬、牛等,可是北面的墓室今天是挖不了的,只見墓道與墓室間有一座砸毀的磚墻。
第二天一大早,就從咸陽的家中趕到這里,上午來到時已經(jīng)挖到青磚包裹的棺床,北邊有一條盜洞,墓室內(nèi)僅殘留有兩件破碎的彩繪塔式罐和指頭大小的人物俑。其間還不斷出土有鐵釘和銅飾件,應該就是棺槨上的遺物,可根本不見有尸骨的痕跡,應該已經(jīng)化為了泥土。最后將棺床四周的青磚全部掀起,并沒有其他發(fā)現(xiàn),于是這座墓就算發(fā)掘完了。
這是我第一次進行田野發(fā)掘,雖然并不像想象中的驚心動魄,但感覺真的挺奇妙的,畢竟見證了一座1000多年的墓葬重見天日的過程,回家的路上都感覺這座城市厚重了!
全體男生與兩位老師(辛龍、孫武),實習結(jié)束時的留影

全體實習學生、技工和老師合影

(在未來的幾天里,我還會和大家分享我在西安昆明池、安徽凌家灘、清澗辛莊、上海廣富林等地的考古經(jīng)歷,希望大家關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