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林悟道《韓非子-解老》第一百二十 慈勇

紅林悟道《韓非子-解老》第一百二十?慈勇
紅林悟道《韓非子-解老》上一章韓非子給我們講解了勇敢何來。我們說世俗世界是以人為中心,這只是說人是認(rèn)知事物的主體,與事物作用的體驗主體,并沒有能左右事物的意思,反而有時候是被事物所左右。面對危險與困難,人的表現(xiàn)無非兩種勇敢與懦弱,勇敢是對信仰與親情的不懷疑不猶豫,懦弱是對信仰和親情的懷疑與猶豫。今天看到一則新聞,在火災(zāi)中一位母親為救丈夫和女兒用身體擋住了大火,而父親為救女兒用后背擋住大火,最后女兒得救了,母親被活活燒死,父親的后背被燒得炭化生命垂危。親情是世間最為偉大珍貴的情感,親情讓這對夫妻如些勇敢,承受了世間最大的痛苦。
我們說生命是世上最為珍貴的東西,這是理性客觀的說法,但人類社會終歸是感性主觀的世俗社會,人只所以是人,就是因為有自主意思與思想情感,沒有這些,人就不能成為人,那只能是執(zhí)行程序的機(jī)器。無數(shù)的先烈,為了信仰,經(jīng)受了烈火燒身的痛苦,他們堅信并堅持信仰,對信仰不懷疑不猶豫,他們的信仰就是爭取民族獨立國家富強(qiáng)人民幸福的責(zé)任。正是這種責(zé)任產(chǎn)生了能抗拒烈火燒身的力量,這種力量推動著他們勇往直前,直到勝利。
關(guān)于人遵循事物規(guī)律的問題,我們展開了講,如果有一天人類突破了認(rèn)知局限與時間約束,獲得了宇宙萬事萬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一切嚴(yán)格按事物的規(guī)律辦事,人類也就走到了盡頭。話又說回來,人類是不可突破自身認(rèn)知局限與時間約束的,所以人類社會終歸是感性與主觀的世俗社會,只是圣人勸導(dǎo)世人盡可能的按事物的規(guī)律行事,這樣可以避禍就福,痛苦會少一些。圣人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只不過圣人看的遠(yuǎn),他明白遵道循理,事能成,人能福,這就夠了。
韓非子從母親為兒的“不疑之謂勇”中看到“圣人之于萬事也,盡如慈母之為弱子慮也,故見必行之道?!币馑际鞘ト藢τ谌f事萬物,全部都像慈母為幼子考慮一般,所以看到了一定要實行的道理。什么是必行之道?就是讓事物成功的道理,慈母想讓兒得福,就要除禍,除禍就要靜思得理,得理才能成功。慈母得的“理”,就是孩子的成長之道,而不是溺愛。慈母所除的禍?zhǔn)呛⒆映砷L路上可能沾染到的惡習(xí),而不是生活的風(fēng)雨。
知道了“必行之道”,圣人自然會“見必行之道則其從事亦不疑;不疑之謂勇?!币馑际强吹健ㄒ獙嵭械牡览砭兔鞑?,他干事情就不猶豫;不猶豫叫做勇敢。這是勇敢的出處,知道這是必走的路而且不懷疑不猶豫,且能堅持走下去,這就是勇敢。我們很多時候面對眼前的路,一是不知道那條是必行之道,二是沒有堅持走下去的心,我們總在懷疑與猶豫間消耗時光,失去機(jī)會。知道必行之道本身就難,堅持走下去難上加難,這也是大多數(shù)人平淡一生的原因。母親對親情的不懷疑才有了慈愛之心,這是母親勇敢的原因。老子說“慈,故能勇。”意思是因為慈愛,所以就能勇敢。
【圣人之于萬事也,盡如慈母之為弱子慮也,故見必行之道。見必行之道則其從事亦不疑;不疑之謂勇。不疑生于慈,故曰:“慈,故能勇?!薄?/p>
母親的慈愛之心表現(xiàn)在想讓孩子得到幸福,所以要明白什么樣的道路是孩子得福的必行之道,清楚了必行之道就要堅持走下去,不懷疑不猶豫,這才是勇敢。孩子得福,是得天地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