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河傳》:最黑的夜里,光芒彌足珍貴

1940年 中國處境艱難,外有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內(nèi)有封建思想余孽作祟,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蕭紅的故鄉(xiāng)呼蘭河位于現(xiàn)在的黑龍江,和歷史中淪陷的黑土地上。也是那一年,《呼蘭河傳》正式在報紙上刊登連載。

大概在幾十年后新中國的語文課本上,節(jié)選自《呼蘭河傳》中的《火燒云》,成為了小學(xué)語文課本中的必背篇目。因為文章中描述的火燒云和夏天那會兒窗外的火燒云實在太像,在傍晚背課文的時候,我總是望著窗外的云發(fā)呆。
再后來,課本又摘選了同樣是出自《呼蘭河傳》中的《祖父的園子》一篇,那時我對《呼蘭河傳》有了一個初步印象,即“兒童文學(xué)”,因為課本上的呼蘭河裝滿了蕭紅的回憶與鄉(xiāng)愁。她筆下的園子寫得那樣美好,那樣熟悉,仿佛是童年自家的后院,被蕭紅寫進(jìn)了書里。
在高中時期,我買下了一本呼蘭河傳,讀完之后……
這好像和我童年理解的《呼蘭河傳》不是一本書。書中的呼蘭河人民一舉一動都寫著——“封建”這兩個字,他們的思想愚蒙未開化,那時中國封建思想的劣根性在書中所有角色的身上得以體現(xiàn)。

沉重,壓抑,甚至是令人恐懼。這就像書中描寫的呼蘭河的夜晚,黑漆漆,空洞洞,看不到什么光芒。書中蕭紅的語言平實得近乎冷漠,這大概是因為蕭紅用兒時自己的目光看世界的原因,才會顯得書中的人物有一種“疏離感”。
不過,兒童眼中的世界,因為沒有后天的雕飾,更加凸顯這個世界本質(zhì)的色彩。所以蕭紅童年的呼蘭河,正是中國那時未加雕飾的原本模樣。
在讀到后幾章的時候,封建勢力的壓迫從文字中涌出來,封建的思想纏著呼蘭河麻木的人們,讓書外的讀者倍感壓抑——這就是中國最黑暗的時代。
最黑暗的時刻,光明也就顯得彌足珍貴。蕭紅是善良的,她在勾勒當(dāng)時社會黑暗的同時,也并未忘記留下珍貴的光點。

第三章主要講述的是童年的“我”與祖父之間的美好回憶?!拔摇奔业膱@子是荒涼的,在這樣的園子里,“我”曾經(jīng)與祖父度過一段難忘的時光,這里藏著“我”最像孩子的一面。無論是扯著嗓子念詩,還是任性地想吃掉井里的鴨子,又或者是在家里翻出各種新奇的寶貝——這些珍貴的回憶讓祖父的園子成為呼蘭河鎮(zhèn)上最光彩奪目的地方。
優(yōu)秀的文字能夠穿越時間與空間,和讀者產(chǎn)生共鳴?!逗籼m河傳》的共鳴點就在于對園子,對祖父的懷念。那時候的蕭紅身處香港,經(jīng)歷過萬千坎坷的她用了很多明快,靈動的語言描寫著童年的快樂。
蕭紅在自家的生活很不幸,她曾在呼蘭河那里遭受過許多苦難。祖父去世后,便斷掉了對家庭的情感,祖父是蕭紅生命中最重要的親人,沒有祖父的呼蘭河與園子,大抵早就荒涼了。
但就算是園子荒了,祖父老了,因為他們在封建的黑暗中為蕭紅留下了光彩,才讓《呼蘭河傳》的冷漠中留下最打動人心的溫柔。

《呼蘭河傳》無情的鞭笞著封建社會的惡習(xí)與那時的社會毒瘤,這是部分評論家對這本小說的評價,他們眼中的蕭紅就像是一個鐵面的女戰(zhàn)士,和魯迅一樣,執(zhí)筆為刀,劃開了社會真實的丑惡。
我眼中寫《呼蘭河傳》的蕭紅,不僅僅是個女斗士,她同樣是電臺里陪我如睡的女聲,平靜而生動的講著自己童年故事。雖然這樣溫柔的故事與那時整個封建的社會現(xiàn)實格格不入,卻也更具備著感動人心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