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探討#E
我很少會用這樣的標題或者這樣的語氣在這里闡述我近日的思考?;蛘呤钦f我已經(jīng)到了一個不得不去審視自己的時刻。
長話短說。加以再多的鋪墊也不足以去講這些。先引入陳奕迅的Shall we talk中的歌詞:
“陪我講,陪我講出我們最后何以生疏。誰怕講,誰會可悲得過孤獨探戈。難得可以同座,何以要忌諱赤裸。如果心聲真有療效,誰怕暴露更多,你別怕我?!?/strong>
其實我很不喜歡給別人帶來麻煩。我希望能給別人的是我的優(yōu)秀的點而不是我的其他什么關于利益關于錢財,甚至是求我做事之類的關系。所以,假如有人說我搞砸了什么,我只能一直懺悔我自己為什么沒能做好。
我不希望過多的偷窺他人世界。但是我的好奇心又一直推進著我去看。就像我以前所想的那樣,我想著講出我的心聲,那或許會能得到回應。但當我回頭看的時候,這些心聲卻施加在對方身上,造成壓力。這又跟我前面那點所造成矛盾。
我說,我融入一個群體最快的方式是學習他們的說話方式,去了解他們的黑話。但是有些時候怎么去了解都是一個問題。我想和一個人做friends的時候,其實我更希望能了解他/她更多,這樣我會更好的去擬合他/她。倘若我不能了解更多,我會苦惱于此。
談及距離感,我確實沒什么距離感可言。我十分的自來熟。但是這同樣是我最難以舍棄的一點。我因為自來熟而獲得了很多,但也因為自來熟導致招來了不少的,對其他人的或多或少的難以承受的傷害。
綜上,我其實審閱我自己。愈發(fā)的發(fā)現(xiàn)我是人際交往苦手。
更有意思的是,我聽到別人說:“沒必要(怎么怎么樣)”,“再說吧”。我對此的理解傾向于一種拒絕。一種保護性的拒絕。哪怕說這個事情與我無關,但是從我嘴中說出來被別人這樣回復,我反而會陷入一種沉默?!环N我失去分享欲的沉默。
實際上,我很享受跟他人聊很多我不知道的那些事情。或者是那些我知道有但是我了解不深或者未曾了解的種種話題,對我來說,只要勾起我的興趣,那我其實就會自然的講出很多話。
我并不想在此舉出例子。非要舉例的話,我只能舉:兩個人坐在一起面對面吃飯,可以看著手機不說話不抬頭只吃飯——哪怕他們從前是能聊的起來的人。
我也說,我以前是Emon,那個不成熟的我隨著時間的遷移已經(jīng)遠去了。我給我最初定的“食鹽”這個名字才是我最開始也是最本源的我。至于英文上的稱號,那也僅僅只是稱號罷了。
我開始用新的方式去對待一些人,或者說這種方式目前僅僅只是一種Preview。假如說這種方式不會對其他人造成更大更嚴重的影響。那我就成功了。而這個更像是我將要去用的全新的距離和感情去對待所有人。他,他們,所有人,都可以不再是我所認識的人。因而距離將會成為以后的我的主打。或者從表情和處事中流露出來的那份我所拿捏過的尺度,會讓大家更加舒心。
接下來其實是Fluent的稱號。只有更多的沉默,更多的對自己說話,更多的依托責任和興趣推動的我。
我不清楚這是否正確?;蛟S它本身就是錯誤的。但我還是想先試試。以往給其他人帶來的傷痛和壓力已經(jīng)足夠多了。
有債有還。我已經(jīng)無需再為陌生的其他人擔心更多或者處理更多與自己無關的事,除非它已經(jīng)推到我的肩膀上。
說到這個,其實要講到機會。這個留到以后再說吧。這邊可能也不會再更新了。
我知道這篇文會被一些人看到,我也希望他能看到。隨著另一位專欄的停止更新,我也想著停止撰寫這樣的文去向我的好友闡述,去剖析我自己。假如只是我自己講單口相聲的話,那可真的是有夠無趣的。
Ending于2023.6.10.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