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醫(yī)腫瘤醫(yī)院丨成都普濟中醫(yī)腫瘤醫(yī)院楊成平:中醫(yī)治療肝瘤正虛瘀結證

川派名老中醫(yī)楊成平認為,肝瘤是以臟腑氣血虧虛為本,氣血、濕熱、瘀毒互結為標,蘊結于肝,漸成癥積,肝失疏泄為病因病機;以右脅腫硬疼痛,消瘦,食欲不振,乏力,或有黃疸或昏迷等為主要表現的一種惡性疾病。
楊成平認為,大多數肝瘤患者在確診時已屬晚期,多表現為正虛瘀結;此時,手術機會多已錯過,采用放化療毒副反應大,適應證則減少,療效也差;采用中醫(yī)藥預防和治療肝瘤正虛瘀結證,在當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中醫(yī)治療肝瘤正虛瘀結證
楊成平認為,氣結不行,脈絡阻滯,血瘀日甚,故積塊堅硬,隱痛劇痛;氣滯血瘀日久,中氣大傷,運化無權,故飲食大減;氣血生化乏源,機體失養(yǎng),故體弱,肌肉瘦削,神倦乏力;血瘀日久,新血不生,顏面失養(yǎng),故面色萎黃或黧黑;水濕泛濫,故面肢浮腫;舌質淡紫,或光剝無苔,脈細數或弦細均為氣血耗傷、血瘀之象。
治法:扶正抗瘤。
方劑:六味地黃丸合八珍湯加減。
中藥:熟地黃、山茱萸、山藥、牡丹皮、澤瀉、茯苓、當歸、川芎、杭芍藥、太子參、白術、甘草、龜板、鱉甲、龍葵、桃仁、旱蓮草、仙鶴草等。
加減:若陰傷較甚,頭暈目眩,舌光無苔,脈象細數者,加生地,麥冬、枸杞、石斛;
如牙齦出血,鼻衄,酌加丹皮、白茅根,三七等涼血化瘀止血;若畏寒肢腫,舌淡白,脈沉細者,加黃芪、肉桂、澤瀉等以溫陽利水。

二、中醫(yī)治療肝瘤的轉歸和預后
川派名老中醫(yī)楊成平認為,肝瘤初期以氣滯、血瘀、濕熱的邪實之證為主;日久則肝失疏泄、脾失運化與統攝、腎失溫煦與滋養(yǎng),正虛邪盛,正不勝邪,而出現肝進行性腫大、疼痛劇烈,并可合并黃疸、血證、昏迷等危重證候,也可轉為鼓脹等難治之癥。
楊成平進一步指出,肝瘤的自然病程約一年,病勢兇險,早期手術結合中西醫(yī)綜合治療,部分病例尚可得到改善;中晚期肝瘤則預后差,為消化道惡性腫瘤中死亡率高的一種;近年來開展中西醫(yī)結合療法,對提高療效,改善肝瘤患者的預后有一定作用。

楊成平,副主任醫(yī)師,從事中醫(yī)腫瘤專業(yè)近40年,堅持以“患者的身體健康為本”的治療理念,堅守“厚德載物施仁術,大醫(yī)精誠濟蒼生”的初心使命,傳承中醫(yī)古方治療腫瘤文化精髓,專注中醫(yī)腫瘤治療領域,深受業(yè)界尊重及患者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