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輩子寧愿當個沒錢的流浪漢”,俞敏洪何意?他未必是“裝”!
俞敏洪一句話就上了熱搜。
他表示下輩子如果有得選,他會希望自己是個旅行者,寧愿當個沒錢的“流浪漢”(其實旅行者就是某種意義上的流浪漢),這比當個有錢的企業(yè)家符合他的性格。
然后很多人嘲笑他,說他凡爾賽,如果真想當流浪漢,這輩子就可以當啊。
不過這就像馬老師的名言——我對錢不感興趣——一樣,這未必是他們在“裝”,這很可能是他們的心聲。
而且,他們也沒必要說這樣的假話。

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
在這個世界上,有人在哭,有人在笑,有人欣喜若狂,有人傷心欲絕,有人高朋滿座,有人形影相吊,有人走投無路,有人身在羅馬,有人高高在上,有人卑微如螻蟻……
處于不同的位置,身在不同的環(huán)境,腦子里有不一樣的想法,人生遭遇不一樣的經歷,等等這些,都會導致人與人的情感共鳴。
“何不食肉糜?”是真實的表達,所以它很殘酷。
但俞敏洪是從底層逆襲的一個例子,他有過長期卑微、不自信的時期,他知道社會各個階層的差距,所以他自然知道“流浪漢”意味著什么。
那么,現(xiàn)在的俞敏洪想做流浪漢,有沒有可行性呢?恐怕很難。
論俞敏洪成為流浪漢的可行性
1、俞敏洪的企業(yè)要么失敗,要么放棄,總之是徹底拋棄“企業(yè)家”這個身份。
2、把房產送人,存款捐掉,所有資產、財富統(tǒng)統(tǒng)不要了。
3、處理好家庭和朋友關系,跟“出家”一樣告別俗緣。
4、隱姓埋名,遁跡世外,最好找個深山老林,沒人認識的地方。
5、改變容貌,等個一二十年,世界都遺忘了有俞敏洪這個名字的時候,再出來流浪……
不然的話,俞敏洪如果跟阿甘一樣四處流浪,那他身后也會跟著一群“大軍”,把流浪變成流量,搞成一場行為藝術和直播大戲。嗯,估計俞敏洪會比“流浪大師”更吸引眼球,紅更長時間。

居功須擔責,企業(yè)家也有月之暗面
俞敏洪原來跟其他人一樣,追求的也是出國,賺錢發(fā)財。他后來創(chuàng)業(yè)賺了很多錢,意識到自己有做大做強的機會,才慢慢成長為了知名企業(yè)家。
但他的成長之路很驚險,他被人綁架過,差點死于非命。后來遭遇內部危機,資本市場的打擊,行業(yè)巨變……種種遭遇,可謂歷經劫波。
后來人們都知道俞敏洪峰回路轉,等于東山再起,很傳奇,但那時候俞敏洪確實也有做個“敗軍之將”的覺悟,反正自己還有車有房有存款,哪怕沒有了企業(yè),他照樣過得很好。
不過創(chuàng)業(yè)帶隊伍,最要緊的是責任心,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團隊的期盼寄托在你身上,企業(yè)的命運跟你息息相關,這不是說你想放下就能放下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反面,流浪漢有一無所有的快樂,但也有一無所有的尷尬。
重任在肩,形勢逼人。企業(yè)跟人生一樣,永遠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創(chuàng)業(yè)就是不歸路,一旦走上這條路,就只能是一路走下去,“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不到最后,這個挑子是撂不下去的。

“流浪漢”意味著一種態(tài)度和選擇
我們不要跟庸俗的人一樣那么勢利眼,不管是企業(yè)家還是流浪漢,都只是一種標簽、社會身份而已,它們并非是一高一低、一貴一賤的關系。實際上,孔子曾流浪天下,佛陀也做過流浪漢,貝多芬、愛因斯坦、葉賽寧、約翰·繆爾、沃爾特·惠特曼等人也可以說是流浪漢。
所謂流浪,其實是一種在路上的狀態(tài),我曾遇到過一些流浪漢,他們或者衣衫襤褸,或者迷茫彷徨,或者堅定不移……這都是他們的一種選擇(當然不乏被迫如此的人)。我至今記得在某個城市的十字路口,一個流浪老人斜靠在路邊,笑呵呵的問我:你也不知道要去哪里嗎?
無論是在鄉(xiāng)野中流浪,還是在城市里流浪,人們的心都是在漂泊不定之中,你以為自己是在一個地方安定了,你留在了故鄉(xiāng),可你怎么知道你的心真正安定下來了呢?妥協(xié)和自欺不算是“吾心安處”。
王勃說,“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xiāng)之客?!卑拙右讋t說,“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唐寅也有詩,“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也何妨。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漂流在異鄉(xiāng)?!?/p>
但我最愛的還是黃庭堅的這句: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人生就是無盡的相遇和離別,只愿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能夠互相不辜負,彼此心安,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