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野圭吾最不像推理的小說,我含淚打五星!
說起東野圭吾,想必大家一定不會感到陌生。
《放學后》、《秘密》、《白夜行》、《神探伽利略》、《十一字殺人》……
數(shù)不勝數(shù)的代表作和口碑爆棚的影視劇改編,可以說是圭吾出品,必屬精品。
前年國內接連上映的電影《嫌疑人X的獻身》和《解憂雜貨店》更是進一步提升了他在中國的人氣和知名度。


作為一個推理小說家,提到他時,人們最先想到的總是燒腦的案情和精妙的故事架構,然而今天要介紹的這部作品一改以往的跌宕起伏和驚心動魄,講述了一個平淡的故事。
影片的名字叫做——《信》

原作小說提名了2003年第129屆直木獎,并在2006年首次被拍成電影。與電影同期推出的文庫本小說,一個月內銷量100萬冊,創(chuàng)下了出版方“文藝春秋”旗下圖書銷量突破百萬的最快紀錄。
12年后,龜梨和也、本田翼和佐藤隆太等演員重新演繹,小說以堪稱“豪華”的卡司陣容再次被影視化。
由龜梨和也飾演的男主武島直貴,在10多歲時失去了雙親,和哥哥武島剛志兩個人相依為命。
哥哥的腳受傷之后無法工作維持生計,為了完成母親的夢想,供弟弟上大學,他鋌而走險入室盜竊,并一時沖動殺害房主,被判刑20年。

從此,哥哥被困在了高墻之中,弟弟的來信成了他唯一的精神寄托。
信中的弟弟生活安穩(wěn),工作順利。然而真相卻是,作為家人的直貴從此被扣上了“殺人犯的弟弟”這一稱號。
原本成績優(yōu)異的他被周圍的人歧視,失去了平靜的高中生活,不得不輟學。
放棄學業(yè)的他以打工為生,但熟人的出現(xiàn)總是輕易摧毀他小心翼翼維持的安寧,他被迫頻繁更換工作。

不明真相的網(wǎng)友自詡為“正義之士”,用熟悉的“鍵盤俠體”對他施加網(wǎng)絡暴力。

哥哥是殺人犯的事被女朋友一家知道后,女友爸爸上演了“多少錢你愿意離開我女兒”的經典戲碼,甚至下跪懇求兩人斷絕往來。

公司內部發(fā)生了盜竊案,雖然與他無關,他仍被貶職,只因有一個犯人哥哥。

“殺人犯的弟弟”抹殺了他所有辯解的權力。
哥哥在監(jiān)獄接受法律的懲罰,而弟弟不得不接受來自社會的報復。
他倍感不公,卻不得不接受“歧視是人類的本能”這一事實。

他決心接受現(xiàn)實,不再關注別人的眼光,堂堂正正的活著。
幾年后,他和一直以來支持著他的女孩由實子結了婚,還有了女兒。
除了哥哥之外,直貴終于和別人也產生了羈絆。

然而好景不長,痛苦很快又蔓延到了新的家庭上?!案绺缡菤⑷朔浮钡南⒃俅瘟鱾鏖_,這次連女兒和妻子也要背負罵名,被所有人排斥。

直貴下定決心將事情做個了斷。
他給哥哥寫了最后一封信,信中真實的還原了他過去經歷的所有委屈和不公,并直言不想再和哥哥有任何往來。

這封信也讓一直以來活在虛幻中的哥哥醒悟。
原來他從沒認識到自己的所作所為,會給家人帶來多大的痛苦,就像影片中說的“這并不是自己關起來就能被解決的問題”。
而他也終于明白13年里,他堅持每月寄信到受害者家里的行為,只是犯人的自我滿足,連當面道歉都不敢的他,其實從沒真正懺悔過。

兩人都發(fā)覺,其實真正的堂堂正正,不只是坦白過去那么簡單,而應該是直視自己的罪過,承擔應有的痛苦,哪怕這份痛苦是家人給予的。
或許最終還是難以隔斷和哥哥之間的羈絆,又或許是為了做最后的告別。
不久后,直貴跟隨朋友到監(jiān)獄慰問演出,兄弟二人遠遠相望,想起過去的種種,均淚流不止。


影片極為客觀地討論了“歧視”這件事,把它從道德層面拉回了人性上。
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它不該放到“對與錯”的層面考慮,也并不會因為善良和理解而消失。
歧視不只發(fā)生在直貴這類少數(shù)人身上,而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就像高曉松在《奇葩說》中談到的“歧視在人類社會上是永遠有的”。

然而可悲的是,歧視會“蠻不講理”地牽連家人。無論是否愿意,無論怎樣劃清界限,每個人都不可能是獨立的個體。
血脈這種聯(lián)系,有的時候像圍巾,更多的時候是枷鎖。它不只傳遞溫暖,分享愛,也捆綁著所有人要求共同承擔罪過。
倘若人在犯罪前,能意識到這種聯(lián)系而及時收手,那么歧視也能多少起到約束犯罪的正面作用,就像小說中寫道的:
“犯罪者必須要有這樣的思想準備,就是自己犯罪的同時也抹殺了自己親屬在社會上的存在。為了顯示這種客觀事實,也需要存在歧視”。

然而對人性的批判是沒有結果的,我們更該做的是找到和歧視相處的辦法。
哥哥會為了弟弟失手殺人,由實子能不顧別人的眼光和直貴相愛。人和人之間的感情能成為犯罪的理由,也能成為生存的動力。
拼命加深自己和他人之間的羈絆,總有一天能夠再次融入社會,無法被人忽視。
我們仍然可以找到活下去的方法。

這部影片在豆瓣上的評分為6.9,不少觀眾覺得影片并沒能把小說的精彩之處表現(xiàn)出來,而且整體劇情過于平淡,缺少高潮,很多地方還沒說清。

而向來在熒幕上維持帥氣、叛逆形象的主演龜梨和也,為了演繹好頹廢的感覺,而放棄形象管理的做法,更是讓很多沖著演員而來的觀眾大呼失望。


然而導演想要呈現(xiàn)給我們的,或許就是一個人真實的生活,沒有那么多戲劇沖突,也沒有太多狗血和跌宕起伏。
而龜梨和也越發(fā)純熟、恰到好處的表演,也遠比他的顏值更值得期待。
至于那些沒有交代清楚的地方,可能就像影片中說的那樣,需要我們自己去找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