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代人畫的地圖看明朝疆域是否包括東北西藏(一)

一、從《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看土木之變前明朝疆域范圍
全世界僅存的、東亞人自己繪制的、繪制于土木之變前的、含明朝全境的古地圖,只有這張繪制于公元1402年的《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想要客觀、實證地研究土木之變前東亞人的明朝疆域觀,只能通過這張珍貴的古地圖:

土木之變前的東亞人,把明朝在中原地區(qū)設置的「道」「路」級行政區(qū)名稱的底色,繪制成醒目的紅色,以向世人宣告中原地區(qū)在明朝的行政管理體系之內:

土木之變前的東亞人,把明朝在女真地區(qū)設置的「道」「路」級行政區(qū)名稱的底色,繪制成醒目的紅色,以向世人宣告女真地區(qū)在明朝的行政管理體系之內:

土木之變前的東亞人,繪制了元朝和明朝在海南島分別駐扎的「萬安軍」「吉陽軍」,以彰顯海南島是明朝疆域的組成部分。同時,海南部分沒有出現底色為醒目紅色的「道」「路」級行政區(qū),說明此地被認作夷狄:

「陜西漢中道,□治土蕃地」,雖然并不符合歷史事實,但也反映出土木之變前的東亞人把西藏視為明朝行政管理體系之內的地區(qū)之一。同時,與海南夷狄地區(qū)「一片白、不見紅」的繪制情況類似的是,管轄西藏的「道」「路」級行政區(qū)(漢中道)的底色也更是反常地沒有標紅。可見明朝把中原和女真(相對于吐蕃來說)看做華夏,把吐蕃看做夷狄,因此對管轄它的行政區(qū)也以差序疆域觀對待:


與中原、女真、西藏不同的是,長城以北的蒙古地區(qū)沒有一點明朝行政建制的跡象:

陽關以西的新疆亦然:

土木之變前東亞人所繪地圖上,中國澎湖列島和中國臺灣更慘——它們直接與下文孟加拉灣的外國不知名島嶼一樣,毫無任一國家的行政建制標識。因此,土木之變前的東亞人并沒有把它們視作明朝疆域的一部分:


孟加拉灣的不知名海島,直接被叫做「海島」:

印度國自古以來就是純粹的外國夷狄:

給印度的昔(錫)克國來個特寫:

朝鮮國在土木之變前的東亞人眼里,對明朝來說和印度錫克國沒有半點區(qū)別,即都位于明朝疆域外:

日本國在東亞人眼里,也和印度國沒啥區(qū)別:


綜上所述,譚其驤版的土木之變前明朝地圖,除了西伯利亞和拉達克地區(qū)存在地圖開疆以外,其余部分沒有問題,不存在所謂「地圖開疆」或「地圖縮疆」。

然而土木之變后,某些問題就不那么確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