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斯米格號隱身船,維斯比隱身護衛(wèi)艦的技術前輩

曾經(jīng)的瑞典維斯比隱身護衛(wèi)艦剛剛出現(xiàn)的時候曾在世界范圍內(nèi)引起不小的轟動,人們對這款艦艇褒貶不一,有的認為它代表了軍艦技術發(fā)展的方向,有的認為維斯比高昂的造價和具體用途不太符合,不管如何隱身已經(jīng)是當代艦艇的重要指標之一。從隱身的角度來說維斯比級隱身護衛(wèi)艦是成功的,不過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維斯比級的隱身技術也是一樣,在它之前曾出現(xiàn)過一艘斯米格號表面效應船,它為維斯比級打下了隱身的技術基礎。

斯米格號是純粹的實驗船,它在1991年建造完成并服役,它不僅參與了眾多關于艦艇隱身方面的測試,服役期間也參與過海上軍事演習。
該船排水量只有140噸,所謂表面效應是指船體兩側有側壁插入水中,形成的氣墊只能從首尾出口逸出,增加了氣墊效率,不過因為側壁的存在它也無法像氣墊船一樣搶灘登陸,反倒和水翼船很像。船只并不像我們常見的快艇擁有尖銳的船首,而是類似于登陸艇的平船頭,它的長度為27米,寬7.6米,滿載吃水1.8米。

艇殼分為內(nèi)外兩層,外層使用玻璃鋼、碳纖維、聚酯樹脂等材料壓制而成,內(nèi)層使用一種薄板,與我們今天的隱身艦艇一樣,斯米格號的艦體外表也同樣簡潔干凈,并且呈棱角分明的造型。

艦橋位置很低矮,正前后和兩側有舷窗可供觀察,天線采用可伸縮式結構,盡量減少暴露的面積,動力系統(tǒng)的進氣口和排氣口進行了隱身處理,唯一的背負式炮塔也為隱身式。船只的雷達反射信號和紅外輻射都被降到很低,加上艦艇本身扁平容易受到水面波浪的影響,敵人更加難以準確探測。

動力為2臺MTU l6V 396 TB94柴油機,單臺輸出2130馬力,使用2臺噴水推進器推動,該船甚至連驅動軸都采用復合材料,進一步降低船只的磁特征。復合材料的驅動軸可能強度不如常規(guī)金屬件,不過斯米格號自身也不重,驅動軸的負荷相對小得多。船上另有2臺DSI 14型柴油機,它們驅動兩臺離心式空氣壓縮機為氣墊結構提供力量。借助輕盈的船體、強大的動力和氣墊結構,斯米格號能達到55節(jié)的最大航速。

斯米格號背部的炮塔內(nèi)安裝的是一門40毫米口徑博福斯高射速炮,它可以擔任防空作戰(zhàn)。在艦橋后方安裝了兩部可升降的4聯(lián)裝RBS-15反艦導彈發(fā)射架,該彈重800千克,戰(zhàn)斗部重200千克,直徑50厘米,斯米格使用德式MK II型導彈,最大射程約70千米。在船體還有兩部薩博45型反潛魚雷發(fā)射管,可以執(zhí)行反潛作戰(zhàn)。

斯米格號作為一艘隱身實驗船是成功的,不過它的實用性卻相對更差,不太能滿足實戰(zhàn)的需求,因此只建造了一艘,在它身上獲取的隱身技術很快便被運用到了維斯比級隱身護衛(wèi)艦身上。

斯米格號作為瑞典最早的隱身艦艇,它并沒有因為維斯比級的服役而退役,反倒是在海軍訓練學校繼續(xù)服役,不過它的艇員編制只有14人,目前仍在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