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特人是絲綢之路上文化傳播的使者,與姑臧涼州密切相關(guān)

涼州之畜天下繞,
名山茶為易馬用。
粟特人,在史料典籍中被稱之為“中亞九姓”,其原本居處的主要范圍在今烏茲別克斯坦?jié)衫蛏汉恿饔虻乃鞲竦讈喣?Sogdiana)。包括有若干在公元3世紀(jì)左右在中亞地區(qū)建立的幾個城邦小國,如康國(颯秣建,今撒馬爾罕Samarkand)、安國(捕喝,今布哈拉Bukhārā)、曹國(劫布呾那Kapūtānā)、石國(赭時Chach)、米國(弭秣賀Māymurgh)、何國(屈霜你迦Ku?ā?ika)、火尋(花剌子模Khwārizmik)、史國(羯霜那Kashāna)、戊地(今烏茲別克布哈拉西)等。
粟特在中亞建立的這些城邦小國并不是特別強大,卻是當(dāng)時中亞地區(qū)文化上處于優(yōu)勢地位。這些城邦小國以康國為首,《后漢書·西域傳》就有明確的記載:“栗弋國屬康居。出名馬牛羊、蒲萄眾果,其土水美,故蒲萄酒特有名焉?!?/p>
粟特人雖然在文化上別具一格,但其族群長期一直受控制。波斯的阿契美尼得王朝、希臘的亞歷山大帝國、塞琉古王朝、康居、月氏、貴霜、挹闐(白匈奴)、突厥,都曾掌控過粟特人。
粟特人經(jīng)歷文化多樣性的錘煉,來到?jīng)鲋莺筮€充當(dāng)起了文化傳播的使者。古代波斯帝國的拜火教,也傳入了涼州。拜火教是摩尼教之源,在中國稱為“祆(xiān)教”。
前涼時期的姑臧城就有一批祆教徒,這批祆教徒受劉弘招募,在姑臧城南的天梯第五山中集會?!稌x書》有記載:“京兆人劉弘者,挾左道,客居天梯第五山,然燈懸鏡于山穴中為光明?!苯鹩瓜壬奈鋫b小說《倚天屠龍記》中,“明教”的原型就是“拜火教”。

粟特人受多元文化的影響,傳播來涼州的不僅僅是拜火教。印度教、佛教、景教、基督教等也是粟特人文化傳播的一部分。同時,華夏文明也被粟特人積極接受,茶葉和絲綢也成為了粟特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曹、安、史、康、石、羅、白、米、何等姓氏,就有粟特人的身影在其中。這就是大名鼎鼎的“中亞九姓”。
武威市博物館曾有一個臨時展覽“融合之路——拓跋鮮卑遷徙與發(fā)展歷程展”,其中就有中亞風(fēng)格的胡壺和漢風(fēng)胡韻的司馬金龍石雕柱礎(chǔ)。這完全可以說明涼州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貿(mào)易中轉(zhuǎn)站和文化交流中心。



后記:涼州文化傳遞向上向善的人文精神,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精神生活追求的向往不會改變。我為涼州文化,感到自豪!*本文如有遺漏錯誤還請各位同仁同學(xué)指正
*本文轉(zhuǎn)載于【武威金陸港進出口】已獲取原作者授權(quán)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