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七八糟的文章歸檔】被塑造
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又都是廣袤大陸的一部分。這句話在我看來隱含了一個事實判斷,即人是無法脫離社會存在的。這句話是對的,而且我要說,人徹徹底底就是社會的產(chǎn)物。我看到這個材料時,就想到肯定會有人說“我們要在與社會相處時保持個人思想和精神的自由”,這句話既是廢話,也不正確。
先來反駁某些例子,比如梭羅。說梭羅具有思想的自由是近乎可笑的,梭羅生活的19世紀的美國是一個快速工業(yè)化的新興資產(chǎn)階級國家,在目睹了快速工業(yè)化對人的精神文明的摧殘后,他自然而然地投向了反理性的超驗主義,而且超驗主義也不是他的獨創(chuàng),是他從他的老師愛默生那里繼承來的,這一理論也是繼承自法國的反啟蒙思想。與其說哲學是無數(shù)哲學家思考的累積,不如說是社會歷史的疊加。
確實有一些有識之士正在用符號學和拉康的精神分析建立起后結構主義的哲學體系,試圖擺脫包括語言等一系列人的社會性的干擾,我認為他們很偉大,但依舊失敗,后結構主義不過是后現(xiàn)代社會對過往歷史的解構的衍生品罷了。
相信有讀者可能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漏洞。既然人是被社會塑造,那么社會由誰塑造呢?社會不就是人組成的嗎?第二句話其實并不完全正確,與其說社會是由人組成的,不如說社會是由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組成的,更具體地說,是由語言組成的。人類的知識體系實際上是語言體系,當一件事物無法用語言表達,它就不存在于人類的知識體系中,用更學術化的語言來說,符號為我們認識世界和自己提供了范疇。不妨舉一個具體例子,愛茲基摩人據(jù)說有一百多種描述雪的詞語,對于不使用這種語言的我們來說,可能兩種雪根本沒有區(qū)別,但在愛斯基摩人看來是截然不同的。
但這種說法還有一個漏洞。語言是哪來的?恭喜你,這個問題正是符號學和精神分析學所研究的領域,在短短的一篇文章中是沒辦法闡述清楚的,如果讀者感興趣不妨自行閱讀皮爾斯和索緒爾的著作。
有人肯定會說,既然我的思想已經(jīng)是社會建構的,那么我是不是應該躺平,直接放棄思考,隨波逐流?我的回答是,不一定是個壞主意。這就要回到梭羅了。我們之前提過,他是一個超驗主義者。我們剛才的討論的對象叫人的思想,我想各位讀者一定會承認人的思想一定是邏輯的,是基于邏輯判斷得出的結論的集合。超驗主義主張人應該通過自己的直覺認識世界,直覺本質(zhì)上是反邏輯的,當人擺脫了邏輯,人也就擺脫了外界加給他的桎梏。所以我覺得,面對自由意志的虛無,你現(xiàn)在應該關掉這篇文章,然后忘記以上我談論的內(nèi)容,該吃吃該喝喝,別整那些虛頭八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