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歷史071】近代文化與藝術(shù)(1)
啟蒙運動(崇尚自由,反對封建專制)
[英]丹尼爾·笛?!遏敒I遜飄流記》
[英]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記》
[德]克林格爾《狂飆突進》
[奧地利]席勒《陰謀與愛情》《歡樂頌》
[德]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浮士德》
浪漫主義(注重人的本能,抒發(fā)強烈的個人感情)
[英]拜倫《唐璜》
[英]雪萊《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自由頌》
[英]濟慈《秋天頌》
[匈牙利]裴多菲“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p>
[古巴]胡安·克萊門特·塞內(nèi)亞
[法]維克多·雨果《歐那尼》《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
現(xiàn)實主義(資本主義社會形成,批判性和揭露性)
[法]司湯達《紅與黑》批判現(xiàn)實主義巨著
[法]巴爾扎克《人間喜劇》是社會百科全書
[法]福樓拜《包法利夫人》,小仲馬的《茶花女》,羅曼·羅蘭的《約翰·克里斯朵夫》。
[英]狄更斯《霧都孤兒》,薩克雷的《名利場》,哈代的《德伯家的苔絲》。
[俄]普希金《詩歌》,果戈理的《死魂靈》、《欽差大臣》,屠格涅夫的《父與子》,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還有車爾尼雪夫斯基、托爾斯泰等人。
[美]馬克·吐溫、惠特曼、杰克·倫敦,
[德]詩人海涅。人們熟知的還有安徒生的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以及三位短篇小說大師:法國的莫泊桑、俄國的契訶夫和美國的歐·享利。
[英]簡·奧斯丁《傲慢與偏見》
[英]勃朗特三姐妹夏洛蒂《簡·愛》,艾米莉《呼嘯山莊》安妮《艾格尼斯·格雷》
[美]斯托夫人《湯姆叔叔的小屋》
[英]伏尼契《牛虻》
[俄]文學泰斗列夫·托爾斯泰有三部巨著:《戰(zhàn)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fù)活》
?
Part1
十八和十九世紀是人類歷史上的大變革時代,資產(chǎn)階級革命橫掃封建主義,將一頂頂王冠打落在地,工業(yè)革命鑄造出機器轟鳴和動蕩不安的工業(yè)社會,激蕩的歷史變革造就了世界文學藝術(shù)史上一個輝煌的時代。文學藝術(shù)是時代的產(chǎn)物,是社會生活的折射,以各種藝術(shù)形式反映出時代的變化和時代的精神。近代文學藝術(shù)之所以輝煌,就是因為它們反映了這個大變革時代所特有的、豐富多彩而又錯綜復(fù)雜的社會生活。先是啟蒙運動大浪興起,隨后浪漫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波濤洶涌,各種藝術(shù)流派大放異彩。浪漫主義注重人的內(nèi)心世界,抒發(fā)對理想的追求,有著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象和夸張的手法?,F(xiàn)實主義主張觀察現(xiàn)實、描述生活原貌,真實地再現(xiàn)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
Part2
200年中,名家輩出、名作如云,形成人類歷史上的文藝盛景,這也是文藝史上新的探索和思考的時代,人文主義精神貫穿于其中。文學藝術(shù)大師以文字、音符和色彩,記錄人生的悲歡聚散和喜怒哀樂,反映人的生存狀態(tài),謳歌真、善、美,揭露假、惡、丑。大師們思考著:藝術(shù)是什么?人生是什么?
歌德說:藝術(shù)就是自然、自然就是藝術(shù)。
雨果說:為什么要思考藝術(shù)?思考藝術(shù)即反思人類自身。
托爾斯泰說:藝術(shù)的主要目的是要表現(xiàn)人的心靈,說出有關(guān)人的靈魂的真理。
Part3
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崇尚自由,反對封建專制,也使新興的資產(chǎn)階級形象登上了文學舞臺。1719年,一家英國雜志刊登新聞,有位水手在荒島上孤獨地生活了多年,變成了野人。一位年過50的老人敏銳地抓住這個題材,創(chuàng)作了世界名著《魯濱遜飄流記》,他就是近代英國和歐洲小說之父丹尼爾·笛福?!遏敒I遜飄流記》是啟蒙文學的早期代表作品,描寫冒險者魯濱遜航海經(jīng)商,獨自飄流到荒島,頑強生活了28年,他自封國王,又將土人星期五收為奴隸。小說體現(xiàn)了資產(chǎn)階級初興時期,自由發(fā)展的時代精神。通過魯濱遜,刻畫出真正的資產(chǎn)者形象。《魯濱遜飄流記》創(chuàng)造了新的文學樣本,真實地描寫了人物的行為和環(huán)境,開個十八世紀現(xiàn)實主義小說創(chuàng)作的先河。
《魯濱遜飄流記》問世兩年后,英國作家斯威夫特發(fā)表諷刺文學巨著《格列佛游記》。格列佛游歷小人國、大人國、賢馬國,發(fā)現(xiàn)馬能良好地治理國家,而被稱為耶胡的人卻丑陋自私,由此暴露了政治和社會的弊病,批判了人性中的貪婪、邪惡。斯威夫特說有許多事不能用法律去懲罰,宗教與道德的約束也都不足以使這些干壞事的人改正,只有把他們的罪孽以最強烈的字句公之于世,才能使他們受人憎惡,《格列佛游記》體現(xiàn)了這一主張。
Part4
1776年,德國劇作家克林格爾發(fā)表激進劇本《狂飆突進》,形成了《狂飆突進》文學運動??棺h封建壓迫,要求個性解放,也吸引了兩個文學青年席勒和歌德。席勒的代表作是戲劇《陰謀與愛情》,劇中,宰相兒子斐迪南與平民女兒露伊絲相愛,但宰相以陰謀手段破壞他們的愛情,使他們服毒而亡,痛苦的露伊絲呼喊:等級的限制都要倒塌,階級的可恨皮殼都要破裂,人就是人。席勒的又一名作是詩篇《歡樂頌》:弟兄們,快樂地,在征途上高歌猛進,像那恒星在瑰麗的太空飛奔,歡樂向真理探索者含笑相迎?!稓g樂頌》由貝多芬譜曲,成為世界名曲。歌德在25歲發(fā)表《少年維特之煩惱》,描寫維特的愛情和自殺悲劇,揭露了個性自由與封建壓迫的沖突,轟動了德國和歐洲,就連拿破侖也隨身攜帶,先后讀過七遍。歌德歷經(jīng)58年創(chuàng)作的《浮士德》,塑造了一個探索人生真諦的形象,也是歌德一生的思想與藝術(shù)的結(jié)晶。浮士德博士年屆百歲、雙目失明,仍主張人生應(yīng)當每天每日去開拓生活和自由,才能享受自由和生活,體現(xiàn)了自強不息的精神。
Part5
研究學者:“十九世紀開始,浪漫主義盛行,法國大革命后出現(xiàn)的社會,不像啟蒙學者描述的那樣美妙,理性王國使人失望,浪漫主義作家反映了這一社會變化,他們注重人的本能,抒發(fā)強烈的個人感情,浪漫主義的感情激流沖垮了古典主義,打開了一個滿懷熱情、追求理想的新世界。浪漫主義創(chuàng)造的人物感情熱烈,渴望超越現(xiàn)實,浪漫主義文學詩歌常有大膽的幻想,異常情節(jié)和鮮明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神話色彩和異域情調(diào)?!?/p>
①三個年輕的英國人:拜倫、雪萊和濟慈是浪漫主義的杰出詩人。拜倫出身貴族,卻有反叛精神和自由思想,寫下這樣的詩句:自由,你的旗幟,雖破碎,卻仍舊飄揚,似雷霆暴雨,迎風激蕩。他的長詩《唐璜》對社會弊端予以辛辣的諷刺和揭露,在上層社會進行誹謗后,拜倫憤然離開英國,投身希臘革命。
②同樣,富家子弟雪萊,19歲因宣傳無神論被牛津大學開除,幾年后也永遠離開祖國。他的詩劇《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描繪普羅米修斯向暴君朱比特抗爭,渴望沒有壓迫剝削的大同世界。雪萊的《自由頌》,發(fā)出痛苦的呻吟,哀嘆著獸與獸,蟲與蟲,人與人廝殺不已,每一顆心都是一座充滿狂風暴雨的地獄。雪萊痛斥:專制的暴政高懸在上,血腥和銅臭浸透靈魂的教士和暴君,從四面八方把那受驚的人群驅(qū)趕進她那寬闊翅膀的陰影。雪萊呼喚:愿智者以他們光輝的頭腦,點燃這陰暗世界的明燈。他的《西風頌》留下著名詩句:冬天已經(jīng)來臨,春天還會遙遠嗎?
③濟慈,出身低微,18歲開始寫詩,很快就成為英國杰出詩人之一,寫下了《秋天頌》等詩歌,述說現(xiàn)實社會的丑陋和理想的美好。然而,1821年,他在25歲時去世。隨后五年中,雪萊永遠沉睡在大海中,年僅30歲。拜倫病逝異鄉(xiāng),年僅36歲。
Part6
①1823年,裴多菲誕生在匈牙利鄉(xiāng)村,這位愛國主義詩人一手拿筆,一手拿槍,為祖國的自由獨立犧牲在抗擊沙俄軍隊的戰(zhàn)斗中,年僅26歲。他的“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成為歌頌自由的著名詩篇。
②如裴多菲那樣,古巴浪漫主義詩人胡安·克萊門特·塞內(nèi)亞也一手拿筆、一手拿槍,為古巴的自由獨立而戰(zhàn),寫下動人詩句:我和鳥兒一起,向著天空高唱,在快樂的歌聲中,注入深深的悲傷。他犧牲在西班牙殖民者的刑場上,年僅39歲,留下不屈的詩句:啊,請將我運回故土,讓我用自己灼熱的光芒去溫暖古巴的太陽。
Part7
人類文藝史上,常有年輕短暫的生命如流星劃破夜空,轉(zhuǎn)眼即逝,卻以奪目的才華留下了持久的光彩。浪漫主義也有一位長壽的文學大師,他就是維克多·雨果。雨果幾乎經(jīng)歷了十九世紀法國的一切重大事變,創(chuàng)作期長達60年,他認為浪漫主義歸根結(jié)底就是文學中的自由主義。1830年,雨果的劇本《歐那尼》打破古典主義戲劇,用理性壓制感情的戒律。《歐那尼》上演時,擁護古典主義和支持浪漫主義的兩派觀眾在劇院里大打出手,史稱歐那尼事件,成為浪漫主義戰(zhàn)勝古典主義的標志。
一年后,29歲的雨果發(fā)表《巴黎圣母院》,描寫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卻心存邪念,迫害美麗的愛斯梅拉達,而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卡西莫多為救愛斯梅拉達而舍身。《巴黎圣母院》揭露了虛偽黑暗,歌頌了善良友愛,也集中體現(xiàn)了美丑對照的藝術(shù)原則。雨果在60歲時寫出《悲慘世界》,主人公冉阿讓因偷了一片面包而坐牢19年,經(jīng)歷了許多苦難,出獄后發(fā)財致富,幫助窮人和淪為妓女的女工。小說真實描繪窮人苦難,抗議社會黑暗和司法不公,指明人類的三大悲慘問題:男人因窮困而道德敗壞,女人因饑餓而生活墮落,兒童因黑暗而身體羸弱?!侗瘧K世界》是浪漫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相結(jié)合的典范,有震撼人心的藝術(shù)力量。
Part 8
隨著工業(yè)化的資本主義社會逐漸形成,社會弊病百出、物欲橫流,具有批判性和揭露性的現(xiàn)實主義文學在浪漫主義基礎(chǔ)上蓬勃興起,誕生了又一批文學大師,如司湯達、巴爾扎克等。法國作家司湯達創(chuàng)作了批判現(xiàn)實主義巨著《紅與黑》,刻畫了一個悲劇人物于連。于連出身低微,不擇手段追求金錢和地位,最終走上斷頭臺。他責問自己:為什么一面詛咒偽善,一面又要偽善,到處是偽善,到處是欺詐,以至人,絕對不可相信人。紅與黑究竟代表什么?是不是象征軍服和僧侶黑袍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司湯達實現(xiàn)了心愿,做一個人類靈魂的觀察者。
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是社會百科全書,以96部小說,2400多個人物展示人間百態(tài)。巴爾扎克一生渴望金錢卻終生貧困,他違背父母意愿,選擇作家生涯,以至家庭斷絕他的經(jīng)濟來源。他債臺高筑,經(jīng)常逃避債主,飽嘗貧窮饑餓。這種生活經(jīng)歷恰恰使他的《人間喜劇》能夠暴露人類心靈深處的行為動機,對金錢社會刻畫入骨。在他筆下,守財奴葛朗臺拋棄一切人類感情,毀掉女兒的幸福;而可憐的高老頭快斷氣了,兩個貪婪女兒卻不愿見已無錢財?shù)母赣H,高老頭流淚長嘆:愛了一輩子的女兒,到頭來反給女兒遺棄。巴爾扎克說自己是社會的書記員,編寫惡習和德行的清單,刻畫人物和事件,寫出歷史學家忘記寫的歷史?!度碎g喜劇》就是宏大深刻、栩栩如生的歷史畫卷。恩格斯認為,自己從《人間喜劇》中學到的東西,要比從當時所有職業(yè)歷史學家、經(jīng)濟學家和統(tǒng)計學家那里學到的全部東西還要多。
Part9
現(xiàn)實主義的代表作家、詩人及著名作品還有許多,如法國有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小仲馬的《茶花女》,羅曼·羅蘭的《約翰·克里斯朵夫》。英國有狄更斯的《霧都孤兒》,薩克雷的《名利場》,哈代的《德伯家的苔絲》。俄國有普希金詩歌和果戈理的《死魂靈》、《欽差大臣》,屠格涅夫的《父與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還有車爾尼雪夫斯基、托爾斯泰等人。
此外,還有美國的馬克·吐溫、惠特曼、杰克·倫敦,德國詩人海涅。人們熟知的還有安徒生的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以及三位短篇小說大師:法國的莫泊桑、俄國的契訶夫和美國的歐·享利。他們以自己的作品,留下各自的人生思考。
福樓拜寫道:幸福是一個債主,借你一刻鐘的歡愉叫你付上一船的不幸。
契訶夫卻喊出:新生活萬歲!
羅曼·羅蘭說:讓我的作品永生,而我自己消失吧。
Part 10
女性作家增添了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光輝。在英國,終生不嫁的簡·奧斯丁,寫下《傲慢與偏見》,喊出了沒有愛情,千萬不能結(jié)婚的心聲。英國的勃朗特三姐妹出身于貧苦牧師之家,母親早逝,在艱辛閉塞的生活中,她們常在晚上寫作,作為對一天辛勞工作的解脫。夏洛蒂的《簡·愛》,艾米莉的《呼嘯山莊》和安妮的《艾格尼斯·格雷》幾乎同年問世?!逗啞邸访枥L一個貧苦孤獨也不漂亮的女家庭教師追求平等樸實的愛情,情節(jié)生動,抨擊了苛求門第的封建婚姻和貪婪金錢的商品婚姻,夏洛蒂因此受到歡迎,也遭到世俗攻擊.這位柔弱女子的回答是:人們也許憎恨敢于探索和暴露真實生活的人??墒?,恨盡管恨,世人還是受惠于她。可惜紅顏薄命,夏洛蒂39歲病逝,艾米莉亡于30歲,安妮29歲離世。
Part 11
研究學者:“勃朗特是一個非常富有創(chuàng)意的家族,他們的父母很有文學修養(yǎng),勃父帕特里克·勃朗特就創(chuàng)作和發(fā)表了若干書籍,所以姐妹的寫作天賦可以說是與生俱來。她們從小就在書的海洋里成長,她們極大程度上受到了其父親從事寫作的影響,同時也受到當時幾大文學巨匠的熏陶和啟發(fā),比如拜倫、濟慈、雪萊,姐妹們都非常崇拜拜倫的作品,在很多她們自己的小說中的人物創(chuàng)作都有深刻的源于拜倫的影響。姐妹們長大后選擇了寫作來維持生計,因為寫作是她們的執(zhí)著的愛好,她們不愿意觸及和抨擊當時呈現(xiàn)的諸多社會問題,但是不像當時的有些作家,比如狄更斯。姐妹們選擇了自己的生活作為寫作題材,她們討論的是在維多利亞時代的社會里如何做一個好的女家庭教師,做一個好女人所面臨的一些問題?!?/p>
Part 12
女作家并不僅限于愛情和家庭,也關(guān)注社會和革命。1851年,美國的斯托夫人發(fā)表《湯姆叔叔的小屋》暴露了黑奴的悲慘生活,強烈控訴美國奴隸制,觸發(fā)南北內(nèi)戰(zhàn)。林肯總統(tǒng)稱贊她寫了一本小書,引發(fā)了一場大戰(zhàn)。英國女作家伏尼契同情革命黨人,敬佩革命者的獻身精神,1897年,她寫出了《牛虻》:革命者亞瑟與神甫蒙泰尼里既有父子互愛又有政治敵對,他與女主人公瓊瑪既是革命同志又是誤解的戀人。這部小說將嚴肅的革命與生活情感交融匯合,情節(jié)生動,塑造了一個富有人情而又堅強的革命者形象。
Part 13
俄國文學泰斗列夫·托爾斯泰有三部巨著:《戰(zhàn)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fù)活》,展現(xiàn)出俄國的社會生活和歷史運動的宏大畫面?!稇?zhàn)爭與和平》刻畫出1812年衛(wèi)國戰(zhàn)爭的宏大歷史場面,也深刻描寫了俄羅斯社會和一個時代?!栋材取た心崮取窋⑹霭材茸非髳矍榈拿\悲劇,揭露貴族的虛偽和冷酷。《復(fù)活》批判貴族社會的腐敗,法庭和政府的黑暗,刻畫了瑪斯洛娃淪為妓女的悲劇以及涅赫留朵夫公爵良心發(fā)現(xiàn),懺悔贖罪的復(fù)活。
托爾斯泰是文學家,也是思想家,他思索了6個問題:我為什么活著?我和其他人的存在的原因是什么,我和其他人的存在的目的是什么?我感覺到的善惡之分有什么意義?我應(yīng)該怎樣生活?死亡是什么?我怎樣才能拯救自己?他認為當靈魂的追求和肉體的追求發(fā)生沖突的時候,靈魂的追求應(yīng)該占上風,因為靈魂是不朽的。1910年,82歲的托爾斯泰在理想與現(xiàn)實的痛苦中離家出走,病逝在一個小火車站,結(jié)束了一個文學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