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諾阿與小艾琳,說走就走的蘇黎世美術(shù)館之旅

上個月去巴黎看櫻坂順便逛逛奧賽的時候,就讓我感嘆雷諾阿的小艾琳多是一件杰作。昨天早上起來突然又想起了這幅之前陰差陽錯一直沒看到的神作(前幾年這幅畫一直在流浪)。于是查了查現(xiàn)在這幅畫在哪,總算回到了蘇黎世。決定立即出發(fā)。早上十點出發(fā),下午一點就進了瑞士境內(nèi),順便還看了下歐洲最大的瀑布,萊茵瀑布。

穿過萊茵河谷,下午三點半到了蘇黎世


四點鐘臨閉館兩小時前總算是到達了目的地,蘇黎世美術(shù)館。美術(shù)館里沒什么人,正好。審美體驗其實是非常需要空間的。

直奔小艾琳而去,就在布爾勒藏品區(qū)進門左轉(zhuǎn)正中。


看過無數(shù)復制品和照片,但是說實話,原作的美感,是無與倫比的,甚至還超過了我已經(jīng)無限高的心理預期。


雷諾阿的生涯有明顯的三個時期,80年前的典型印象派時期,81年后受拉斐爾啟迪的一段回歸受文藝復興深度影響的短暫的中間期,晚年又回歸印象派風格。在我看來小艾琳之所以哪怕在雷諾阿的諸多女性肖像畫中也是如此獨特,就是因為剛好處于一個特殊時期,融匯了雷諾阿的諸多風格與技法的靈光之作。這幅畫做于1880年,就在他意大利之旅轉(zhuǎn)變風格幾個月前,早期典型印象派風格的最后時期,這幅畫同時又是受銀行家委托的人物畫,所以又不是純粹的藝術(shù)之作。種種結(jié)合起來,才誕生了這幅小艾琳:非常樸素的人像構(gòu)圖,面部刻化保留了很多寫實風格的細節(jié),筆觸細膩而精湛,并沒有其他早期印象派時期那么朦朧更不像后期受病痛折磨而返璞歸真的筆法,但也沒有中間期那么傳統(tǒng)。讓整幅作品處于一種絕妙的中間狀態(tài),在寫實的基礎(chǔ)上融匯入了印象派的夢幻感
另外我想說,我看很多人評價小艾琳帶有什么憂郁,其實看到原作的細節(jié)我不覺得這里面有什么憂郁氣息,憂郁本身就不符合雷諾阿的創(chuàng)作根本原則。不如說是小艾琳整部畫作呈現(xiàn)出來的是一種靜謐平和的美感,這種氛圍容易引發(fā)所謂淡淡憂傷的共感。但是實際上小艾琳的嘴部線條和眼神很難說有什么悲傷,不如說就是少女的安寧?;蛘哂梅是锏脑挘?/p>
透明感
確實非常符合東方審美


相對后期那種非常朦朧的筆觸與熱烈色彩,小艾琳還保留了很多細節(jié),而恰恰是這些細節(jié)呈現(xiàn)出了一種扎實的美感。后期代表性的肌膚柔和感又可以在小艾琳的手部刻化上看到,雷諾阿知名的色彩運用又保留在藍色的衣裙上

而這種細節(jié)又恰到好處不像中間期那樣過多的受到文藝復興風格的侵蝕

雷諾阿早期特有的那種躍動的光斑并沒有直接出現(xiàn)在這幅畫里,而是呈現(xiàn)為一種面部柔和的光芒,


這就是小艾琳,我心目中最美的女性肖像畫。也許蒙娜麗莎是不朽神作,但是和幾百個人一起擠在一起是不可能有什么美感的。審美體驗的必要條件就是空間與距離。。。蘇黎世美術(shù)館顯然比盧浮宮更具有藝術(shù)欣賞條件。
看完小艾琳,也順路去看看蘇黎世的其他藏品,其實還是有不少好東西的

莫奈議會大廈系列之一,奧賽也有一幅非常類似的

梵高,雖然沒法和奧賽的星空比,但是一樣有著梵高代表性的筆觸,而且這里沒人啊,大可以自己獨霸一幅畫隨便看。
這就是審美空間,這一點是蘇黎世做的是很出色的?

蘇黎世也有一個小的莫奈睡蓮大畫室,這種被大幅作品包裹的氣氛是很獨特的,雖然比不上橘園,但是已經(jīng)非常強。



這種沉浸式包圍展出我去過的心目中的前三名是:
橘園的巨幅莫奈睡蓮

盧浮宮的魯本斯畫室

梵蒂岡畫廊最盡頭的拉斐爾展室

剛好代表了西方繪畫的三個代表性時期
類似的展覽策劃在蘇黎世美術(shù)館還有很多

這一組Füssli在風格上,布展上都很成功


層層疊疊的空間架構(gòu),再加上沒什么人,嗯,體驗其實比盧浮宮人擠人強得多。
出來去蘇黎世湖邊打個卡

六點半踏上回家的路。就在蘇黎世停留了三個小時。屬于是為了小艾琳一道菜做了一套滿漢全席了。但是我覺得很值得。真的很美,而且原作的細節(jié)是任何數(shù)字復刻無法相提并論的。
下次再看到它不知道是什么時候了
也許一別就是再也不見啦,就像偶像?以前寺田蘭世說的,趁你的推還在趕緊推,不然到時只會后悔。比如渡邊麻友,比如最近的早川等等。

PS 果然被田村打敗了,6.1 vs 5.5,新世代門面雙子星+C+大河劇女優(yōu)+舞臺女主+電影女主被工具人大齡廠妹釣師錘了,本身基礎(chǔ)人氣也差不多,只能說肥宅眼睛不瞎的。好壞能看得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