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五年安卓用戶換了iOS這件事。2023年,iPhone11Pro還值得買嗎?

自我開始用智能手機起,接觸到的似乎都是安卓機型。從充話費送的酷派、淘寶上的雜牌平板;到ov的線下機、錘子Pro2s;到今的小米平板5、一加8pro。而賣掉一加8pro后,我把我的主力機換成了這臺iPhone11Pro。

其實細細想來,從iPhone5s到xr的歷代我至少都用過一臺。但基本用的都是有鎖或ID機,還得配合安卓的主力機。而今天出門只拿一臺iPhone,還是我的第一次。

外觀
機型是日版無鎖的iPhone 11 Pro 256G 白色,在一個晚上,我坐地鐵跨越西安南北從一個老哥手里收到的。
上手的第一感覺是——小,從一加8Pro換到這臺5.8寸的機子,小了整整一寸。圓弧貫穿不銹鋼邊框,變成四周的圓角,延申至一整塊磨砂玻璃的背板,延申到背板左上角的三攝模組。

白色的蘋果logo在白色的背板中心浮現,手感也由磨砂變成了光面。三攝對比如今的14代已算得上小巧,而主長廣卻一應俱全。這個霧面的磨砂玻璃后蓋,我還挺喜歡的,有一點毛玻璃的感覺。

作為最后一代圓角邊框的iPhone,配合小巧的機身,讓這臺11Pro有著很好的掌控感。無論是放在口袋還是單手握持操作,都更加方便。這段時間的使用讓我認為,這個尺寸似乎是我所能接受的最小屏幕的主力機了。相比之下,5.4寸的13mini只會讓我用著難受。

外觀夸完了,蘋果為啥這么喜歡亮面的不銹鋼,我的邊框和攝像頭周圍已經全是劃痕了(惱)。

系統(tǒng)(關于iOS我想說的)
點亮屏幕,小尺寸+粗邊框+大劉海的buff狠狠的擠占了屏幕空間,看慣了大屏安卓的我還是不太習慣的。

不過好在,隨著面容解鎖,鎖屏界面褪去,APP從動畫中浮現,應用界面從圖標中跳出,這一切還在告訴著我,這還是那個iOS。

不得不說,縱然這幾年安卓旗艦的性能、系統(tǒng)、動畫都進步巨大,但仍無人能出iOS其右。iOS上的每一次滑動、每一個動畫都有種渾然一體的感覺,仿佛它本該就是這樣。
系統(tǒng)方面對于用慣了的人確實很舒服,但對于用慣了安卓的我,似乎只覺得平平無奇了,只想得出一句“耐看”一言以蔽之。

iOS的經久不衰,自然是有其道理的。優(yōu)點自不必我多說,那我就著重講講我用著別扭的地方。

幾年前我還覺得12G運存是像1T存儲一樣夸張的、不實用的東西。結果到了今年,一加的全系12G運存和Realme、紅米帶起的1T存儲潮,讓這些都變得觸手可及。甚至如果你經常逛酷安,或許也會逐漸認為8G真的不夠用,至少也得12G起步。

或許是因為我有點強迫癥的使用習慣,后臺APP超過三個我就很難受,因此用著6G的安卓機我也并未覺得有什么不妥。而在2023年拿著這樣一臺4G運行內存的iPhone,倒也算不得違和了。
得益于iOS系統(tǒng)一如既往優(yōu)秀的APP質量和后臺管理,日常在京東、淘寶、B站、微信這類大型軟件之間橫跳,后臺留存率還是很高的。
但倘若你倚仗著安卓手機的大運存,不常手動清理后臺,也習慣了在十幾個后臺APP之間來回切換,4G的運存在今天確實顯得捉襟見肘了。

相比稍顯吝嗇的運行內存,蘋果賣他們昂貴的大容量儲存時就大方的多了。iCloud我自然是不可能買的,但我倒是有定期把手機照片、視頻傳到電腦的習慣,加之我的崩壞三賬號在iOS上玩不了,導致空間占用長期不超過128G,屬實是有點浪費。
不過iOS的APP似乎確實要比安卓省內存一點,難以想象我用了半年多的微信和QQ居然都才10G左右,反倒是照片視頻占了我20多G。或許于我而言,128G真的夠用了吧。

可能iOS真就是為長期使用它的人設計的,渠道服的崩三玩不了這怪不得蘋果,暫且按下不表。雖然APP Store上的APP的確管理嚴格,質量有保證,有著缺失Play商店的國內系統(tǒng)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
但iOS的抽成也是阻礙我長期使用的客觀限制,無論是B站打賞還是應用充值,蘋果總比別人多一道門檻。
最近在用多鄰國的時候,發(fā)現iOS端居然是限制紅心+專屬廣告的特供版。而網頁版和安卓端不僅沒有廣告,也取消了紅心限制,甚至不用充會員。導致到頭來,我還是需要一臺安卓做我的備用機,去完成那些iOS做不了、或做不好的事。

蘋果上確實不乏優(yōu)秀的獨占軟件,但諸如Goodnotes、Shapr3D、達芬奇......似乎又和iPhone關系不大。而蘋果引以為傲的Apple TV、Facetime,又和國內關系不大。
諸如NFC、公交卡這樣的本土功能,iOS遠不及一眾國產系統(tǒng)。

iOS的桌面也突出一個沉穩(wěn),讓我覺得比曾經的EMUI更有”商務感“。新的APP Libary很方便,負一屏功能完善,動畫細節(jié)也很完善——于我而言,也僅此而已。
這個圖標自動補齊的設置我在安卓上從來不開,但在iOS上你甚至沒法阻止圖標去擋你女朋友的臉。
安卓近來花里胡哨的小組件讓我眼饞,但蘋果相冊自帶的“For you”甚至不能讓你自己選圖片,最后我還是靠了第三方APP解決。

此外,iOS跳轉APP時的詢問似乎比較隨緣,有時候會不經過你同意就直接打開,而且在APP設置里似乎也并沒有相關選項,屬實有點煩。
值得一提的是,iOS16的這個摳圖還蠻有意思的,識別非常迅速,而且準確率極高,如果能自己微調一下就更好了。
另外,蘋果上這個measure我饞很久了,依托蘋果AR相關的硬件和算法,準確率也很高,做一些簡單的測量完全夠用。

捷徑是一個讓我覺得很神奇的功能,我到現在也沒研究明白。只是驚訝于網友分享的,一鍵加徠卡水印的捷徑很神奇。相信經常使用它的用戶,還能挖掘出捷徑的更大潛力。

一開始用Siri的時候,我奇怪于為什么我喊她的時候,她只不滿地喊一句“嗯?”。后來才知道,在“hi siri”之后就可以緊跟命令,無需等待回應。
這點在安卓上我還沒有體驗過,或許會成為一個我用了回不去地功能??上业募揖叨荚诿准?,如果有一兩個homekit設備,相信體驗不會差。

最后,不知道各位對iOS最大的怨念是什么,是長截圖?是分屏、小窗?亦或是廣受詬病文件管理?還是久盼不來的通話錄音......于我而言,是返回。

iOS的返回機制或許是我從Home鍵用到全面屏,怨念最大的交互了。非全面屏時代還好,但到了屏幕更大的如今,左上角那小小的返回鍵是如此的遙不可及。我這11Pro已經感到了巨大的不便,難以想象直角邊框的Pro Max用戶的使用體驗......

在Home鍵時代我基本很少用滑動返回,而如今滑動返回成了主要交互方式時,它又在不計其數的界面遇到了不計其數的沖突,難擔重任。最后還是要曲線救國地去按左上角、甚至有時在右上角地“取消”按鈕。
相比之下,曲面屏+側邊手勢,似乎比iOS要優(yōu)雅得多。

影像
我從一加8Pro換機過來的源動力,其實就是相機。我那臺機子似乎對焦有些問題,而那段時間我正好買了手機穩(wěn)定器。早對蘋果略勝一籌的錄像質量有所耳聞,而大疆、智云這類APP,也往往是iOS端的適配更好、功能更完善。

而這段時間的使用里,這臺19年老旗艦的影像也的確差強人意。我這段時間的視頻基本都是用它錄的,不管是防抖還是畫質都還能打,1080P60和4K30于我也夠用。

拿出門拍拍的時候,三攝還是比較唬人的。而且主長廣焦段齊全,支持到了13mm的超廣角和52mm的長焦。并且主攝和長焦都有OIS光學防抖,參數上還是比較齊全的。

實際使用中,日間拍攝配合光學防抖,效果極佳——從我用了兩周之后賣掉了穩(wěn)定器,你就能看出來。

而到了照片方面,老iPhone比起如今動輒1英寸大底的安卓旗艦就有些相形見絀了,無論是虛化還是暗光表現都略遜一籌。蘋果一脈相承的性冷淡調色,相比徠卡、蔡司的直出也沒什么優(yōu)勢。
我想大部分記錄生活用戶的需求都是好看的直出照片,若不是忌憚888的威名,我也想搞一臺11Ultra來玩玩。
并且,安卓可以用專業(yè)模式,在夜間手動降低ISO來獲得純凈的畫面。可以利用谷歌相機、套用不同的Luts改變直出畫面的風格。這是iPhone所不能及的。

但即便如此,對于11Pro在今天的影像表現,我的評價是瑕不掩瑜。焦段齊全、錄像優(yōu)秀、拍照夠用,這仍是最具性價比的視頻機之一。
Face ID&信號
對于這兩點,想必給出差評的也不只是我。同直角邊框一起出現在12代上的,還有口罩解鎖,而沒有此功能的11代在疫情之下顯得尤其不便。

即使是疫情結束的今天,保留著戴口罩習慣的我在地鐵上解鎖時還會懷念我的側邊指紋和屏幕指紋。無法橫屏解鎖、無法口罩解鎖,都讓我對Face ID愛不起來。

至于信號......其實也并不像大家所說的一般妖魔化。這一代iPhone的信號其實已經大幅改進了,縱然我仍常??吹街挥幸桓竦男盘枡冢v然在地鐵上仍是常常刷新不出內容。
但在人流攢動的景區(qū)、在信號不佳的郊外,我身邊的小米也并沒比他好上多少。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至少在我看來,他的信號已經到了可用的狀態(tài)。

性能&續(xù)航
從SOCPK中可以看到,A13的綜合性能位于888和8Gen1之間,其中CPU略遜而GPU略強,能效表現則是名列前茅??梢韵胂?,在當時選機子的時候,面對一眾888的貴物,A13是一個多么明智的選擇。

對于865都堪堪夠用的我,A13的性能甚至可謂過盛。如果你想玩玩游戲,那么它對于大多數手游的高畫質也都能應付,而原神開個中畫質也能基本穩(wěn)定。
相比絕對性能,制約11Pro發(fā)揮的更多其實是發(fā)熱?;蛟S是因為雙層主板,導致它的熱源非常集中于攝像頭底部到logo的區(qū)域。原神時間一長就能感覺到這個位置開始逐漸發(fā)熱,而后蓋的其他位置仍無動于衷。
炎熱的須彌或許還是有點難為這位19年的老同志了。

對比了我之前的一眾機型,我倒是覺得11Pro的續(xù)航還算說得過去,也并沒有我想想中那么離譜。3190mAh的電池加上省電的小屏,輕度使用也夠我撐下一天了。

相比電池,我更怨念的其實是iPhone的充電速度。第一次體驗67W甚至240W時,我就有點嫌棄它了......如今三星都逐漸開放快充了,蘋果還在瓦數上擠牙膏。

總結
在2023年的今天,我抱著不到三千的預算,沒選二手的小米11Ultra,沒選240W的Realme GT Neo5,沒選質感優(yōu)秀的一加Ace2......11Pro用了半年,我倒是有些理解iPhone用戶了。

蘋果的好讓你感受不到它的好,在逐漸適應之后,它只是一件趁手的工具,在你需要時幫你打理一切,時不時整點小花活。穩(wěn)定、統(tǒng)一。蘋果的確有它固有的缺點,一如既往;蘋果的確也有它不可忽視的優(yōu)勢,一脈相承。倘若我再用上一年,甚至兩年半,或許我真也會變得離不開iOS吧。

似乎是因為這兩年我有點淡出機圈了吧,逐漸對令人眼花繚亂的新機變得不那么感冒。亦或是,如今的手機真的已經趨同,如今的性能真的已經過盛,如今的更新真的已經......沒有那么必要。在這樣的機圈下,一臺2019年的蘋果旗艦仍顯得...熠熠生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