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三個誤區(qū)”,把握好“六種關系”,才能培養(yǎng)優(yōu)秀學生
第一,避免陷入揠苗助長化的誤區(qū)。
有人認為花費的學習時間越多,學習效果越好,肆意擠占學生周末和假期的休息時間進行補課;有人認為作業(yè)做得越多,知識掌握越牢,學習成績越好,熱衷于學生“刷題”,大搞題海戰(zhàn)術。
一個流行的解釋就是揠苗助長化的“內卷”。學生的成長成才需要時間,需要一個過程,這是由學習科學和人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決定的,我們要尊重教育規(guī)律,相信教育科學,學會做時間的朋友,以平常心態(tài),靜待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我們要把握好的第一個關系:就是把握好學習時間與學習效果的關系。鄭州市連續(xù)7年對學生的學習時間與成績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結果發(fā)現學習時間與學習效果的關系在各年級均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曲線”,當學習時間超過一定的臨界值,即進入疲勞期,繼續(xù)增加則會對學習效果產生負向影響,呈現出邊際效益遞減規(guī)律。
我們常說,“會玩的學生才會學習”,平實話語中蘊藏著教育的藝術與智慧。事實證明,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向上向善、積極樂觀、堅毅持久等非智力因素發(fā)揮著更大的作用。我們作為班主任,要科學把握學習時間與學習效果的關系,合理安排時間,保持適度水平,做到既能提升學習成績也不過度增加學生負擔。
要把握好的第二個關系:就是把握好作業(yè)量與知識掌握的關系。我曾讓一位化學老師在他教的三個班級中進行試驗,通過抽樣分析發(fā)現,并不是作業(yè)布置的越多、班級的成績就越好,只有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現狀和知識要求,精準設計和布置作業(yè)才更有效。因此,作業(yè)的數量與知識掌握并沒有線性關系,盲目增加作業(yè)量,達不到提升學習成績的目的。我們作為班主任,要從作業(yè)這個“小切口”入手,做減負增效的大文章,杜絕和防止超綱拔高、機械刷題、過度重復訓練,有意識地進行實踐性作業(yè)嘗試,使作業(yè)體現個性化、生活化、社會化,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讓作業(yè)活起來。
第二,避免陷入目標短期化的誤區(qū)。
不少人一味追求學生的考試成績、排名和升學成績,把成績好等同于一切都好,教育目標短期化特點極為突出。追求成績的短期回報而忽視素養(yǎng)的長期培育的目標導向,必然會導致學生除了成績以外,在心理素質、思想品德、創(chuàng)新實踐、持續(xù)發(fā)展等方面出現問題。
我們要把握好的第三個關系:就是把握好學習成績與核心素養(yǎng)的關系。知識、分數、升學率只是教育的局部,不是教育的全部。中小學階段的好成績與進入社會的工作業(yè)績不能畫等號,紙筆考試更多考查的是學生的記憶能力、知識復現能力、運算能力和解題技巧,難以考查學生的動手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
當前,一些學生長于智、疏于德、弱于體美、缺于勞的現象比較突出。學習成績好、忽視體育鍛煉的有之,“小眼鏡”“小胖墩”越來越多;學習成績好、以自我為中心的有之,沒有集體觀念,沒有同理心,遇事不會換位思考,最終因為沒有公德而被這個社會淘汰;學習成績好、成為“書呆子”的有之,應試能力有余,實踐動手能力短缺,處理現實問題能力缺乏,與社會格格不入,不僅沒有成為大師大家,甚至都沒有成為各領域的領軍人才。
真正優(yōu)秀的學生除了成績優(yōu)異,還都擁有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和性格特征。因此,我們不僅要以知識為基、能力為重、素養(yǎng)導向,我們更要“先成人再成才”。
要把握好的第四個關系:就是把握好學習成績與課外活動的關系。有人認為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把那些與學習沒有直接關系的,或者對成績提升沒有直接幫助的事,都認為是“閑事”,最好都不要沾惹。實際上,在“雙減”政策下,學生有了一個寶貴的學習機會,那就是課外活動。課外活動,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學生開朗的性格、與他人合作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組織能力等;另一方面,還可以用實踐活動來檢驗真理,讓書本上的知識在活動中得到充分發(fā)揮,學生對知識的印象還會更加深刻,反而有利于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
課外活動在教學中蘊藏著巨大的教育功能,為體育、美育、勞動教育提供發(fā)展平臺,為學生素質教育提供有效路徑。
北京師范大學與鄭州市合作進行的義務教育健康監(jiān)測報告顯示:學生的閱讀量越大、涉及面越廣,高水平認知能力越強。每天半小時的課外閱讀,有助于學生學業(yè)及心理健康的發(fā)展,有助于降低網絡成癮和手機依賴,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育。我們要在班級中大力開展閱讀活動,引導學生在選書、讀書、藏書中與書籍交朋友,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讓每一個學生都實現“開卷有益”。
第三,避免陷入成人立場化的誤區(qū)。
長期以來,“提前搶跑”“劇場效應”下的教育“內卷”現象,放大了學校、教師和家長的焦慮心理,成年人迫不及待的選擇往往替代了孩子的選擇。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成人代替選擇的越多,孩子的獨立性和自理能力就越差,也越難融入新的環(huán)境,進而阻礙成長和發(fā)展。
童年成長會給整個人生涂上底色,成長叛逆期的意愿是否被尊重、被看見、被理解,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一個人一生的性格和格局。作為教育者,應該多聽少說,對差異滿懷激情,接受并鼓勵那些不同于我們的想法,這是教育帶給我們的多彩世界,這也是孩子生命綻放的無限可能。
我們要把握好的第五個關系:就是把握好共同素養(yǎng)與個性差異的關系。我們要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強勢智慧,有人語言表達能力出眾,有人邏輯思維能力強,有人有運動天賦,有人音樂智力超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順應學生興趣和天賦,才能真正激發(fā)出每個學生的潛能,才能培養(yǎng)出各個領域的人才。如果我們用“學習成績”這一把尺子去量所有的學生,拿一個學生的短板去比其他學生的長板,往往會比掉了學生的自信和斗志,也忽視了學生自身獨特的優(yōu)勢。
教育原本就是為了人盡其才,而不是塑造整齊劃一的“千人一面”。好的教育是尊重每一個學生的教育,應當把選擇權還給學生,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特長、興趣、愛好進行選擇。作為班主任,我們要不斷探討在核心素養(yǎng)框架指導下,以學生差異特點為導向的個性化學習、個性化表達、學情診斷、個性化評價等方向和路徑;要不斷引導廣大家長從差異性理解孩子的獨特性,家長要做的就是讓孩子看見自己的天賦,懂得自己、欣賞自己、喜歡自己,然后真正做自己、做好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要把握好的第六個關系:就是把握好規(guī)范管理與自主發(fā)展的關系。規(guī)范管理、嚴格管理是教育工作的重要方法和重要內容。然而,教育的目的是生命、生活、生長,只靠規(guī)范的管理是遠遠不夠的。學生發(fā)展的主要力量在于其自身,誰也無法替代。關注學生長遠發(fā)展的老師都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關注孩子長遠發(fā)展的家長都注重呵護、引導孩子自我成長和發(fā)展的內生動力。
如果教育者看不到學生發(fā)展的主體性、自主性,就會“包辦”“代替”他們的學習和生活,變相地剝奪他們發(fā)展的空間和能力。我們要把成長的權利和機會還給自己的學生和孩子,與他們共同成長,根據他們的特點不斷調整自己言行、調整相處方式、調整教育教學方法,讓他們擁有陽光的心態(tài)和對未來的期許與自信,讓他們學會選擇,學會自我規(guī)劃、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在選擇中激發(fā)內驅力,磨煉意志力,培養(yǎng)自制力。
領跑搶跑、劇場效應,使得老師、家長負擔與日俱增,苦不堪言,大家都被捆綁在永不休止的戰(zhàn)車上。避免教育的誤區(qū),剔除短視而功利的教育,只有樹立正確的育人觀,才不會盲目以機械刷題、以重復作業(yè)、以超前拔高去強化孩子的應試技巧,就不會在孩子所有的業(yè)余時間讓其奔波于各種培訓班里。
只有堅持正確的教育觀,才能把減出來的時間用于加強德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品行、動手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和人文素養(yǎng)。讓教育回歸本該有的常態(tài),恢復教育本該有的模樣,讓孩子擁有童年的本真與幸福,釋放天性和純良,讓每個孩子獲得全面而有個性的發(fā)展,為孩子的終身發(fā)展奠基。
《小王子》中的一段話,與大家共勉——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雇人去搜集木頭,也不要給他們分配任何任務,而是去激發(fā)他們對海洋的渴望。希望每位班主任都能激發(fā)每一個孩子身上巨大的“原子能”,讓他們能夠向上、向善、向美,能夠成為各個領域的棟梁之材,成為有家國情懷、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盲點、視角盲點、行為盲點,都需要別人點撥。教育變革是足以溫暖所有人的一道光,它如此重要,并值得我們傾心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