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類每天揮動雙手開始學習飛翔,千萬年后會演化出翅膀嗎?
人類被譽為是完美的生物,然而,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是完美的,無論哺乳動物多么強大,都沒有辦法進化出飛行的能力。當然,有一個例外:蝙蝠。事實上,人們非常羨慕鳥,因為它們可以在天空中自由地飛翔。
那么,未來人類有可能進化出飛行的能力嗎?首先,讓我們看看蝙蝠是如何學會飛行的。根據(jù)這項研究,蝙蝠的祖先是一種古老的飛行動物。它們看起來像老鼠,但它們的四肢通過一層皮膚膜與身體相連。

蝙蝠的祖先最初是為了生存而住在樹上,他們在尋找食物和躲避捕食者時,不斷地從一棵樹滑翔到另一棵樹。隨著一代又一代的進化,蝙蝠終于在大約500萬年前學會了飛行,在只有鳥類的天空中為自己開辟了一片天地。
所以,如果人類每天不停地拍手,他們有一天能學會像蝙蝠一樣飛行嗎?達爾文在進化論中說,大自然注重“自然選擇”。如果人類每天什么都不做,大部分時間都在揮手,也許在基因代代相傳之后,他們的手會逐漸變成翅膀。然而,由于沒有基因變化的規(guī)則,蝙蝠是幸運的。與飛鼠差不多在同一時期進化的飛鼠,只能在低空短距離滑翔,仍然不能真正地飛行。
那么如果人類從現(xiàn)在開始用手做飛翔的動作,長久以往會進化出翅膀嗎?
這就是典型的拉馬克學說,拉馬克出生在18世紀,是第一個系統(tǒng)性提出唯物主義進化學說的博物學家,那個時候還沒有科學家的概念,最多就是自然哲學家。如果人類時常的用手做飛翔動作這就是拉馬克學說中的“用進”,而想要在千萬年后進化出翅膀就是拉馬克學說中的“獲得性遺傳”,拉馬克學說對于進化論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但實質(zhì)上是錯誤的。
所以,即使人類從現(xiàn)在開始每天揮手,未來也不一定會飛,而是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雖然看起來鳥類可以自由地在天空中飛行,但它們實際上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大約是陸地上哺乳動物的三倍。
最重要的是,我們攝入的能量的四分之一是用來補給我們的大腦。大而復雜的大腦可能根本不適合飛行,因為它們都是巨大的能量接收器,我們無法合理地同時供養(yǎng)它們。
作為一種提高生存能力的方式,進化會消除其中的一種。因此,我們可能需要喪失所有的智力才能飛起來,也就是失去大腦的優(yōu)勢。所以,如果你能飛,你可能不會有聰明的大腦。
那么在什么情況下人能進化出翅膀哪?接下來說點純理想化的,有著基因突變出現(xiàn)了這樣的性狀,而自然環(huán)境讓這種形狀的部分個體更加有利于生存下去。這樣長久以往可能就會進化出翅膀,但說實話讓人類進化出翅膀有點困難的,本來哺乳動物會飛的就很少,應該只有蝙蝠類是會飛的哺乳動物。
所以讓人類在未來學會飛行是不現(xiàn)實的。當然,人類非常聰明,我們已經(jīng)有飛機可以幫助我們飛上天空,這是其他動物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