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叛這個世界吧!
第一次看天氣之子是在去年的6月,當時是剛高考完的一個下午,我待在房間里一個人看。說實話,當時看完覺得很一般。特別是感覺男主過于莽撞,做事情總是不考慮后果,性格有些不討喜。還有就是故事的情節(jié)有些不合邏輯,總覺得有些違和。之后也看了網上的一些評價,有一些兩極分化,不過也沒有看各種解析,就這樣過去了,然后在昨天的深夜,我重刷了一遍天氣之子。這一次,我想我理解了新海誠想要表達的東西,也看出了自己這一年的變化。
天氣之子里最具有爭議的一段應該就是放棄晴天而去拯救陽菜吧,這是非典型的電車難題。我兩次觀感不同的原因或許正在于此。要不要犧牲一人造福世界,往深了說是功利主義與道德主義的博弈,往淺了說就是你覺得是世界重要,還是ta重要。其實中國本土的傳統(tǒng)思想對這個問題有很明顯的傾向,就是“講奉獻”。總是強調集體,為了集體的利益犧牲個人的利益。雖然不是法律上的強制,但當所有人都希望你做出犧牲時,其實就是精神上的強制。如果做不到就可能被扣上“自私的帽子”,而不管這是不是你的責任。但這樣真的合理嗎?如果為了集體的利益,可以犧牲任何一個人,那我們任何一個人都可能成為犧牲的對象,我們每個人都可能被扣上自私的帽子。我們選擇去愛抽象的人類,卻犧牲了身邊具體的每一位。所以憑什么?憑什么我就要為了所謂集體的利益,去放棄我愛的人?憑什么我就要去做出犧牲?TMD憑什么我就要為這個荒誕的世界而犧牲?面對自己的內心吧,誠實點吧,你愛的不是這個世界,你愛的只是這個世界的一些人和一些事,當這些人,這些事離你而去的時候,這個世界對你來說毫無意義。那些選擇犧牲的人固然偉大,那些不愿犧牲自己、犧牲自己所愛的人的人同樣無可指責。
覺得天氣之子好看的人或許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年輕的孩子,只是單純覺得去拯救所愛的人很酷(確實很酷),不會去想其他的人。(聽上去有些戀愛腦,沒有說戀愛腦不好)
第二種是被囚禁的成人,一個被身上的擔子壓垮幻想的成人。誰小時候沒有過各種幻想呢,隨著年紀的增長,心里的幻想逐漸變?yōu)榕菽?,逐漸接受了壓在身上的擔子,接受著這個世界的規(guī)則,逐漸被這個世界改造,思考事情不再充滿激情,而是從理性出發(fā),追求利益最大化。然后看到故事中的男主的一些莽撞的行為,留下一句“真幼稚”。但,這不就是青春真正的模樣嗎?是的,故事里的男主做了很多莽撞的事情,違反了很多規(guī)矩,犯了很多錯。但這樣才是青年人啊,如果什么錯都不犯,什么事都不敢,那還能是青春嗎?那不就是社畜了嘛?最讓我感動的一段是男主跨越欄桿,奔跑在鐵路上,去拯救陽菜,周圍的人都覺得他瘋了。我卻覺得那時的他太酷了,有一個目標(所愛的人,要實現(xiàn)的夢想)值得去拼命,不用去管周圍人的想法,堅定的去做自己,真實的自己,而非扮演的自己,哪怕要與世界為敵。那一刻,我真的很羨慕他,有勇氣去做這樣的事。
接受這個世界規(guī)則的人或許會過得很好,但不接受的人,選擇反叛這個世界不合理的規(guī)則的人、追求所愛的人一定很勇敢、很堅強、很酷。?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要懂事,要成熟,不要再幼稚了。但現(xiàn)在的我們已經足夠成熟了,已經服從世界那么久了,至少這一次,這一次我們不想再服從世界的規(guī)則,這一次想反叛這個世界。
盡管之后還是要回到日常(接受現(xiàn)實),但青春有這樣一次不顧一切,也算是了無遺憾了吧。
我想天氣之子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男孩為了女孩而反叛世界的故事,一個幼稚且中二的故事、一首歌頌青春與勇氣的詩、一篇寫給成人的美好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