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東突厥和西突厥之外,歷史上為什么還有個“后突厥”?
熟悉中國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南北朝后期,突厥崛起為北方草原上最強(qiáng)大的游牧政權(quán)。隋朝初年,突厥分裂為東突厥和西突厥。東突厥被唐太宗所滅,西突厥被唐高宗所滅。鮮為人知的是,突厥此后沒有退出歷史舞臺。除了東突厥和西突厥之外,歷史上還有個“后突厥”。

東突厥滅亡后,唐太宗以“天可汗”的身份在東突厥舊地建立了相對完善的治理體系,突厥舊眾也被納入“天可汗體系”之中。此后在唐太宗對北方和西北的歷次征伐之中,唐太宗都會征調(diào)突厥舊眾作戰(zhàn)。這樣一來,中原百姓的負(fù)擔(dān)大幅減輕,突厥舊眾可以通過戰(zhàn)爭獲得利益。

到了唐高宗時期,唐朝征調(diào)突厥舊眾作戰(zhàn)的頻率越來越高,但突厥舊眾通過戰(zhàn)爭獲得的利益卻越來越少,不滿也就與日俱增。調(diào)露元年(679年),唐朝管轄的突厥酋長溫傅、奉職起兵叛唐,擁立阿史那泥熟匐為可汗。永隆元年(680年),唐朝平定了阿史那泥熟匐之亂。

但阿史那泥熟匐的支持者隨即擁立頡利可汗的族侄伏念為可汗,繼續(xù)與唐朝對抗。開耀元年(681年),伏念向大唐名將裴行儉投降,叛亂基本平定。然而唐高宗卻因?yàn)樵紫嗯嵫椎淖嬔詺⒘送督档姆?,裴行儉得知后嘆道:“渾、浚爭功,古今所恥。但恐殺降,無復(fù)來者。”

唐高宗殺降的行為導(dǎo)致突厥舊眾始終無法消除對唐朝的不滿和恐懼。永淳元年(682年),突厥舊貴阿史那骨咄祿起兵造反,自立為頡跌利施可汗。由于骨咄祿善戰(zhàn)、突厥舊眾對唐朝不滿和武則天奪權(quán)導(dǎo)致唐朝內(nèi)斗,唐朝一直無法平定骨咄祿,突厥舊地此后脫離唐朝控制。

正因如此,后世將骨咄祿的稱汗視為突厥復(fù)國,將骨咄祿建立的突厥汗國稱為“后突厥”。后突厥此后在向唐朝稱臣和與唐朝交兵之間反復(fù)橫跳,打打停停了幾十年。天寶四年(745年)。后突厥在唐朝和回紇的夾擊之下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