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手機可變刷新率不好做
隨著各家 Android 手機廠商不約而同地喊出「沖擊高端」口號后,廠商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落在產(chǎn)品上就是不斷提升的硬件素質,芯片算力、充電功率、屏幕刷新率等。
由簡入奢易,由奢入簡難,高刷新率屏幕讓人們驚呼流暢的同時,也帶來耗電增加續(xù)航降低的副作用,幸好,作為屏廠的三星給出了新的選擇 LTPO OLED 屏幕。

理論上 LTPO OLED 屏幕能做到 1Hz 到 120Hz 間變換,人們需要頻繁操作時屏幕以 120Hz 顯示,靜止閱讀時以 10Hz 顯示,根據(jù)使用場景調整刷新率,操作暢快和高續(xù)航也能兼容。
然而,理論和實際總會有一些差距,即便 Android 旗艦手機們用上了 LTPO OLED 屏幕,大部分時間內屏幕刷新率仍然是在 60Hz 和 120Hz 之間反復橫跳,離當初的精細控制刷新率提升續(xù)航還有一段的距離。
要做好手機可變刷新率,顯然不是一塊屏幕就可以解決的。
更多刷新率檔位
普通手機刷新率是 60Hz,向上或向下探索就形成了多檔位刷新率,目前無論是 Android 還是 iPhone,在可變刷新率這方面都選擇了多個檔位,但在具體檔位的多少方面有一些區(qū)別。
iPhone 13 Pro 系列用上了高刷新率屏幕的同時,也帶來了 ProMotion 技術,最早這一技術在 iPad Pro 上應用,蘋果為 iPad Pro 準備了 120Hz、60Hz、40Hz、30Hz 和 24Hz 一共 5 個檔位。

而 iPhone 13 Pro 則有 10Hz、12Hz、15Hz、20Hz、24Hz、30Hz、40Hz、 48Hz、60Hz、80Hz、120Hz,一共 12 個檔位,比 iPad Pro 多了 7 個檔位。
這樣一來即便 iPad Pro 和 iPhone 都用了 ProMotion 可變刷新率技術,刷新率檔位更少導致前者仍然比后者更耗電,畢竟 iPhone 身材更小電池容量更低。
在 60Hz 以下,蘋果準備了 8 個刷新率檔位,對比 Android 陣營常見的 10Hz 和 30Hz 整整多出了 6 個,為了節(jié)省電量需要做到這種地步嗎?

蘋果在開發(fā)文檔中給出了答案,手機的使用場景相當復雜,像靜止閱讀內容時,屏幕可以以 10Hz 低幀率的形式顯示,夠用還省電。
差別往往來自于動畫,鬧鐘 app 中的時鐘動畫并不需要很高的刷新率就能流暢顯示, 10Hz 又不夠用,所以蘋果給出了 15-30Hz 的可選區(qū)間供開發(fā)者參考。

又比如進度條這種,可以在 30-60Hz 的刷新率區(qū)間內顯示,24 Hz 則是不少視頻內容的原生幀率,60Hz 以下設置 8 檔刷新率,正是蘋果對于細節(jié)的關注,在流暢顯示和續(xù)航方面找到一個平衡。
在 60Hz 以上,蘋果給出了 80Hz 和 90Hz 兩檔刷新率,爭議也出現(xiàn)在這里,iPhone 13 Pro 正式發(fā)布后,就有用戶反饋在設置等部分原生應用僅能以 80Hz 滑動,能觸發(fā) 120Hz 的場景并不多,用起來不夠「爽」。
如果你同時擁有 iPad Pro 和 iPhone 13 Pro,還是很容易觀察出 80Hz 和 120Hz 區(qū)別的。

Android 陣營則往往會選擇拉滿,直接以 120Hz 刷新率滑動顯示,用起來更爽,兩者的差別來自各家公司技術策略的不同,對于手機這種小型移動設備蘋果更看重續(xù)航,Android 廠商則更期望讓用戶用的更爽。
小米甚至在最新的小米 12 給出了可選項,讓手機可以以全局 120Hz 刷新率顯示,蘋果不僅沒有給出可選項,甚至只能通過低電量模式,將刷新率降回 60Hz,還是把續(xù)航擺在第一位。

多個刷新率檔位只是精細體驗的基礎,如何顯示仍然是系統(tǒng)說了算,蘋果在開發(fā)文檔中指出是應用向系統(tǒng)發(fā)送提示,最終由系統(tǒng)做出決定確認屏幕以哪一檔幀率顯示,Android 的顯示邏輯也是類似的。
這有效避免了應用間顯示的沖突,舉個例子,當你在聊天時用小窗功能同時觀看視頻,這時屏幕該以何種刷新率顯示呢,對于視頻應用而言可能 24Hz 就夠了,但對于需要輸入操作的社交應用而言 24Hz 顯然是不夠的。

▲手機屏幕顯示內容越來越豐富,需要系統(tǒng)確認顯示刷新率
當兩個應用同時發(fā)出提示請求時,系統(tǒng)應該選擇更高的刷新率檔位,避免出現(xiàn)因刷新率不足而導致的卡頓。
應用需要向系統(tǒng)發(fā)送提示,請求更合適的刷新率,就意味著開發(fā)者要做出相應的適配,針對廠商給出的刷新率檔位匹配。
可變刷新率,離不開軟件適配
小米 12 用上了基于 LTPO 2.0 技術的屏幕,宣稱其有更好的省電效果,相信不久之后,各家發(fā)布的 Android 旗艦同樣會采用這一技術,進一步提升體驗。
刷新率檔位方面,從發(fā)布會信息以及我們的實際體驗上看,小米 12 分別支持 10Hz、30Hz、60Hz、90Hz、120Hz 共計 5 個檔位,從硬件配置上看已經(jīng)不錯了。

小米還宣稱其是首款實現(xiàn)滑動變速的 Android 手機,滑動時屏幕刷新率會提升到 120Hz,停止滑動后刷新率又會逐漸下落,我們的實際體驗與小米描述的類似:
在設置界面,隨著滑動到畫面定格,刷新率從 120Hz 緩緩回落到 30Hz。
手勢滑動和按鍵操作不一樣,前者操作和視覺是同時進行的,這對系統(tǒng)以及性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手機的計算和渲染都做好才能讓體驗跟手,尤其是這種屏幕刷新率快速變化的場景。

然而這并不意味小米 12 的可變刷新率體驗已經(jīng)完美了,我們在評測中也提到不少第三方 app 還沒有適配,還是只能在 60Hz 和 120Hz 兩個檔位間切換,要想做好可變刷新率,軟件生態(tài)的支持必不可少。

提到 Android 軟件生態(tài),Google 總是會被反復提及,其實這次它并非完全沒有作為,早在 Android 11 上 Google 就已經(jīng)給出了多種刷新率的接口,讓開發(fā)者可以適配,只不過這個接口功能更偏向內容渲染顯示,而非幀率檔位切換。
手機 GPU 渲染一幀內容是需要時間的,這通常被稱作幀生成時間,比如屏幕以 120Hz 顯示時,一幀內容必須在 8ms 內渲染出來,因性能不足,無法在指定的幀生成時間渲染出畫面而導致的掉幀或卡頓我們已經(jīng)很熟悉。
但當手機過快地渲染出下一幀時,系統(tǒng)也需要調整顯示,以保證應用渲染輸出的內容與屏幕刷新率一致,在 Android 11 的高刷新率開發(fā)者接口中 Google 提供了詳細的渲染解決方法,避免因刷新率變化而出現(xiàn)的卡頓。

Android 手機廠商們各自為政,而蘋果不僅機型相對更少,也是業(yè)內較早研究 ProMotion 可變刷新率技術的公司,在 iPhone 13 系列發(fā)布后就給出了詳細的適配文檔,在應用生態(tài)支持上必然是走得更快一些。
Android 生態(tài)的零碎化,導致每次新技術出現(xiàn),擺在 Google 面前的問題永遠是如何提出一個通用型的答案,不然就得等各大 Android 手機廠商對技術方向形成統(tǒng)一的意見。
Android 廠商走得太快,軟件生態(tài)跟不上了
即使智能手機市場已經(jīng)趨于成熟,對高端市場的追求仍推動手機廠商們不斷刷新產(chǎn)品上限,正如我們之前在文章所說「仿佛是莫比烏斯卷,找不到起點,看不到終點」。
影像、屏幕、快充等人們比較容易感知的手機特性,已經(jīng)成為了紅海賽道,手機廠商你來我往之間,充電功率沖上了 120W、屏幕刷新率也達到了 120Hz,硬件標準在不斷被刷新。

對于消費者而言,這顯然是一件好事,畢竟買到手的產(chǎn)品體驗越來越好了,高刷新率等更強的硬件特性也會隨時間下放到中低端產(chǎn)品當中。
然而,正如內卷一詞描述的一樣,當資源無法向上提升拓展后,競爭的作用會逐漸變小,國產(chǎn)手機廠商們?yōu)榱俗非蟾叨耸袌鐾瞥龈鞣N新技術、新硬件,但底層的應用生態(tài)卻沒辦法快速進步。
高刷新率屏幕原本是由 Android 手機廠商推出,但蘋果作為后發(fā)者卻能迎頭趕上,靠的就是生態(tài)影響力,能以更快的速度推動第三方應用支持新特性。

激烈的競爭讓各家 Android 廠商越來越快地推出新技術,超過了 Google 這個系統(tǒng)生態(tài)掌控者的反應速度,從全面屏到可變刷新率屏幕、折疊屏手機,Google 很難在行業(yè)變向前做好相應準備,推動應用生態(tài)支持。
面向平板、折疊屏的 Android 12L 系統(tǒng),也要等到 2022 年才能逐漸與消費者見面,它能對 Android 應用生態(tài)產(chǎn)生多大的影響,還需要觀察。

Pixel 6 系列發(fā)布后,業(yè)內對其表示好評,自研芯片和諸多計算攝影新功能讓 Google 獲得了肯定,而 LTPO 2.0 顯示技術也將普及,折疊屏手機的價格也在不斷下降,趨向普及。
Google 重回主流,再加上各家 Android 手機廠商的支持,或許在可變刷新率、折疊屏等業(yè)內趨向一致的領域,能推動補全軟件生態(tài)這一塊拼圖,真正做到體驗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