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泡菜、水豆豉、干豆豉,拿來跟韓國和日本比,都是欺負人
寫下這個標題,難免讓人覺得有些張狂的不可一世,其實,并沒有什么炫耀的成分,只是想表達一個意思,四川雖然是一個天府之地,美食王國,但是川人并不擅長包裝和宣傳。
大概對味道過于的自信,總是覺得好酒不怕巷子深。實際上,恰恰這樣,讓川菜雷聲大雨點小,普及夠了名氣,卻并沒有到深入骨髓的地步。

你不要不服氣,就傳播來說,川菜雖然是中國漢族傳統(tǒng)的四大菜系之一、中國八大菜系之一。真正體現(xiàn)的不多。在包裝和宣傳上面,粵菜、魯菜、江浙菜顯然更被人津津樂道,賦予的不僅是味道,更多的是在各種商務與公務場合的出現(xiàn)好像人家代表一種檔次,而川菜總是停留在一種民間喜好的模樣。就像當年瀘州老窖要做名酒中的民酒,至今影響其問鼎巔峰。
當然,這篇文章不刻意討論川菜的影響力,而是想說一下川菜里的泡菜和水豆豉、干豆豉等。其實就大有文章可做。卻至今還是沒有提升出高度來。
即便大多數(shù)四川人都稱為下飯神器,而且各個地區(qū)都有自己的精道之處。

但一說到泡菜,很多人談的是韓國泡菜,說到水豆豉和干豆豉不過是小眾范圍,而日本料理里的納豆被人覺得很美,吹得很營養(yǎng),那么小一碟還要不少錢,而我們的水豆豉卻是它的祖宗。就是沒有賣出更高的價格。真的是搞反了。
別說進川菜館,你去四川大多數(shù)家庭,都至少有一到兩個泡菜壇子。一壇子神奇的鹽水,反復使用,卻能泡出可口的下飯菜或者烹調美味川菜不可或缺的配料,比如“泡姜”、“泡椒”“泡豇豆”“泡蘿卜”等等。
四川的泡菜分老泡菜和跳水泡菜,基本上萬物皆可泡,老一點的不適合下飯,主要是做菜用。而跳水的主要是為了斷生和不讓它太咸。但是一個半天或者一晚上以后,它就可以讓你忍不住多吃幾碗飯,你說神奇不?

好的泡菜,咸味適中,而且還回甜,那是有人知道秘方,就是放麻糖的緣故。一家人的泡菜壇子是否豐富和干凈,基本可以看出這家人做的川菜味道是否可口,就算不是專業(yè)的廚師,他們的家常菜也會因此而夠水準。
而水豆豉和干豆豉也是一門絕活,弄好了,吃飯肯定不成問題。
這兩樣東西,再包括豆瓣醬、辣椒油、醪糟浮子可以說是老四川人的廚房必備的做菜絕配。沒有這些東西,川菜的美味起碼打一半的折扣,而且它們并不是為了讓川菜只是麻和辣,而是烘托出更多的滋味。正是應了那句話“一菜一味,百菜百格?!?/p>
有人說四川的配料多,是因為窮,要吃食物的本味和高級食材不多,這也是川菜有名卻在民間的原因。我覺得純粹胡說八道。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只有能將普通的食材烹飪到天衣無縫的極致,才是高手。吃本味,跟動物吃草有什么區(qū)別。
你努力調和的創(chuàng)意,被一些藐視傳統(tǒng)文化的人抨擊,卻沒有一個人站出來反駁,也夠可悲了。

不僅如此,還有一些原因,我總覺得四川人因為太會吃了,反而不重視和珍惜,甚至有些時候暴殄天物。
倒是不如高麗和扶桑,什么東西都搞得神神秘秘,高深莫測,但是就是這種莫名其妙的儀式感和敬畏,反而讓他們的東西得到了認可,甚至還讓一些不明所以的國人,覺得這才是好味道。還夸耀匠人精神,殊不知這些都是祖宗們玩剩下的,我們不能食古不化,但是也不能不從古代汲取營養(yǎng)?。?/p>
寫到這里,我突然覺得,我們四川有一些城市,一直不重視地方人文和做不好文旅的原因就在這里,一方面高度自信,一方面過于自卑,矛盾重重,不愿意認真對待,仔細研究,總是在似懂非懂之間,對外來的充滿了迷信,對自我卻不斷嫌棄,甚至認為是糟粕,實在可悲可憐。

那些,自媒體的美食博主,也是沒有辦法見到真正的世面,因為他們就想著怎么博取流量,而從來沒有想過成為一名專業(yè)的美食評論家。
于是,劣幣驅逐良幣,最終川菜看起宏大,又讓外人甚至本土人覺得華而不實?;蛟S,你把泡菜和水豆豉弄好了,都不是現(xiàn)在這個樣子。大家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