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鹽鐵論》復古篇,豪強的工礦城鎮(zhèn),以及帝國大業(yè)與小民生存之辯
大家好,我是熱帶榕樹,本篇我們共同探討《鹽鐵論》第六章《復古》相關內容。
所謂“復古”,用現(xiàn)代人的眼光看,其實并不能很好概括本場辯論的內容與觀點。

因為雙方都是在假托“復古”之名,目的是提升己方言論的合法性與正當性。
他們真正關注的焦點,包含經(jīng)濟、民生甚至是帝國內外方針,十分駁雜且難以分類。
一、吏治
現(xiàn)在讓我們進入正題,從內容上看,《復古》篇討論的話題,與上個視頻所論述的《禁耕》篇有一定程度的聯(lián)系。
因為在《禁耕》結尾,賢良文學提出了官辦企業(yè)的一系列弊端。
具體包括僵化死板、產(chǎn)品質量差、官僚腐朽、轉嫁成本導致民間痛苦不堪等等。
以上情況確有其事,桑弘羊沒法正面反駁,卻又顯然不太服氣。
于是在《復古》篇開頭,他直接延續(xù)了上一場辯論的話題。
一方面是想為自己辯白,也就是盡可能地將官辦企業(yè)弊端與鹽鐵專營等一系列政策切割開來。

另一方面又試圖轉守為攻,即尋找鹽鐵私營的弊端,用以反擊賢良文學。
本著這兩個目的,桑弘羊開始闡述了,他接下來的話大概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首先,官辦企業(yè)確實有一大堆問題,不過這些問題是怎么出現(xiàn)的呢?
以前有個叫彭祖的官員回鄉(xiāng)奔喪期間,曾在基層進行過調查。
根據(jù)反饋上來的情況,鹽鐵國有化后,各項規(guī)章制度其實是非常精準明白的。
只要嚴格執(zhí)行,就不會出現(xiàn)所謂的妨礙民眾的情況。
那么為啥現(xiàn)實中會出現(xiàn)種種問題呢?
顯而易見,這都要怪基層官吏執(zhí)行不到位。曰:
“而吏或不良,禁令不行,故民煩苦之。”
用現(xiàn)在的話翻譯一下,上面的初衷和意圖都是好的,只不過到了地方上全走樣了。

聽上去是不是有點牽強?頗有幾分甩鍋的意味?
不過桑弘羊的重點顯然不在這里,他接下來迅速轉移話題,進入了第二個層次。
官辦鹽鐵雖然問題多多,但意義是很重大的,這不是單純的錢不錢的問題。
通過這些手段,朝廷可以防止兼并,你們儒生不是天天嚷嚷古代有多么完美嗎?那古代是怎么做的?所謂:
“古者,名山大澤不以封,為下專利也。”
由此可見,搞官辦企業(yè)才是真正符合古代治理精神的政策??!這才叫“復古”呢!
為了方便理解,這里要解釋一下,所謂“名山大澤不以封”,典故出自《禮記》。
講的是西周時代,天子分封諸侯時,重要的礦產(chǎn)資源產(chǎn)地是不能拿出來賞賜的。

那怎么辦呢?通常是產(chǎn)權歸天子,開發(fā)權則交給民間,朝廷主要負責管理和收稅。
如此看來,首先,按照古制,自然資源是皇帝的私產(chǎn)沒錯吧?
那么大漢的皇帝是不是非常大公無私?為了百姓,都把私有財產(chǎn)拿出來交給大司農(nóng)開設官辦企業(yè)了!
當然這里還有個問題,西周天子為什么不把礦產(chǎn)資源分封出去?
核心就是害怕被各級諸侯壟斷而造成危害??!
時代演化至今,如果放開鹽鐵私營,也會造成類似的危害!
從這里開始論述正式進入第三個層次,想要深入理解,必須補充一些時代背景。
漢代冶金業(yè)發(fā)展水準事實上相當之高,比如煉鐵,已經(jīng)完全脫離了幾個人瞎搗鼓弄出一些塊煉鐵的水平。
當時的工匠們采用高爐工藝,一個鋼鐵企業(yè),甚至需要幾百上千人的合作分工。

大家如果感興趣,可以參看現(xiàn)代的一些考古發(fā)現(xiàn),比如鄭州漢代煉鐵遺址,規(guī)模和技術都相當驚人。
在此基礎上,桑弘羊描述了當時的社會狀況。
很多礦區(qū)位于荒山野嶺,早先放開私營的時候,豪強是怎么開采冶煉的呢?
他們有的聚攏宗族,有的招攬?zhí)臃?,聚眾?shù)千人,在偏遠地區(qū)形成一個個半獨立的礦業(yè)小城鎮(zhèn)。
這就完全脫離朝廷管束了!動輒為非作歹,危害不是很大嗎?所謂:
“成奸偽之業(yè),遂朋黨之權,其輕為非亦大矣?!?/p>
講完這些,桑弘羊話鋒一轉,進入了最后一個層次:
“今者,廣進賢之途,練擇守尉,不待去鹽鐵而安民也?!?/p>
翻譯過來,官辦企業(yè)問題雖然挺大的,不過這套體系可以進行修補嘛。
我們好好選拔官僚,加強管理,不廢除鹽鐵專營,也能去除那些弊端。
二、權衡
桑弘羊講了這么一大段話,賢良文學照樣是完全不認同的。

不過正如桑弘羊沒法反駁官辦企業(yè)的弊端,賢良文學也不能正面回應豪強私營出現(xiàn)的問題。
于是他們把反擊重點,放在了鹽鐵專營體系可以修補維系這套說辭上。
具體來說,首先,整個官辦企業(yè)體系,包括前文提到的官員彭祖下基層調查,都是短期應急手段,不能長遠執(zhí)行。曰:
“當時之權,一切之術也,不可以久行而傳世。”
為此賢良文學還引用了《詩經(jīng)·小旻》里的話,不過這個不太重要,不影響對全文的理解。
詩文只是單純諷刺一些大臣不懂治國,胡亂操作導致惡果的現(xiàn)象。
那么這些短期應急手段被設計出來的歷史背景是什么呢?

漢武帝到處打仗,國庫空了,然后到處想辦法搞錢,各種權變之法就慢慢出來了。
講完背景,賢良文學語氣突變,百姓都快被這些手段逼死了,你們知道嗎?
現(xiàn)在最急迫的事是什么?是安撫疲憊之民!所謂:
“公卿宜思所以安集百姓,致利除害,輔明主以仁義,修潤洪業(yè)之道。”
以上這句話在當時的朝野輿論中很可能是政治正確。
一方面是漢武帝去世前發(fā)布了《輪臺詔》,明確表示了帝國內外方針的轉向。
另一方面,現(xiàn)代人可能很難理解當時民間彌漫的那種絕望情緒。
就個人在網(wǎng)上接觸的情況,大多數(shù)人可能都知道漢武帝末期“天下戶口減半”的慘狀。
只是很少有誰能夠從如此籠統(tǒng)的說法中產(chǎn)生什么代入感。

其實想要了解具體狀況,翻開《史記·平準書》就行。
本文篇幅有限,簡單概括一下。
漢武帝早期,得益于文景之治的積累,大量軍事行動與工程建設雖然擾民,不過日子還勉強過得下去。
只是風氣變差了,大家都開始放棄道德追逐錢財了,曰:
“稍鶩于功利矣?!?/p>
漢武帝中期,府庫空了,于是就出現(xiàn)了濫發(fā)貨幣、賣官求財、算緡告緡、鹽鐵專營等手段。
尤其是算緡告緡,中產(chǎn)之家?guī)缀跞科飘a(chǎn),大家發(fā)現(xiàn)自己的錢無論怎樣都保不住。這個階段開始出現(xiàn)躺平,所謂:
“民偷甘食好衣,不事蓄藏之產(chǎn)業(yè)?!?/p>
翻譯過來,就是該吃吃、該穿穿、不存錢、不置產(chǎn)、再也不為未來考慮了。
到了漢武帝后期,民間真的已經(jīng)到了極限,開始出現(xiàn)大規(guī)模殺害自己親生孩子的現(xiàn)象。
因為朝廷為了維持戰(zhàn)爭收人頭稅,民眾交不起,要么殺小孩,要么全家一起死。

這項記載見于《漢書》,曰:
“武帝征伐四夷,重賦于民,民產(chǎn)子三歲則出口錢,故民重困,至于生子輒殺?!?/p>
當時很多地方揭竿而起,漢軍屢次鎮(zhèn)壓疲于奔命。
言歸正傳,站在道義制高點指責桑弘羊后,賢良文學又說了幾句近似詭辯的話。
皇帝陛下召開這次鹽鐵會議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排解民間疾苦,討論恢復古代五帝、三王的治國之道嗎?
你們要是再堅持鹽鐵專營,就是不識大體。即:
“守小節(jié)而遺大體,抱小利而忘大義?!?/p>
這些話一講出來,話題立馬就開始跑題了。
三、帝國千秋
面對指責,你明顯可以看出來桑弘羊是非常驕傲的,他講了一大堆話。
這些話沒有引用難懂的典故,非常容易理解,概括起來其實就是四個字:
“我不在乎”!
簡單來說,燕雀不知道天地之高,井底之蛙不知道江海之大。

那些市井小民,他們知道朝廷憂患嗎?他們根本不明白大漢的千秋偉業(yè)!
漢武帝開疆擴土,讓帝國威震四海,這等功業(yè)如今還沒有徹底完成。
想當年,周文王去世了,周武王帶著他的靈位繼續(xù)討伐商朝。
春秋時期魯國大將曹沫三戰(zhàn)三敗,背負巨大恥辱,最后奪回了失地。
管子效忠齊桓公遭受了世俗的非議,但是成就了霸業(yè)。
總而言之一句話:
“故志大者遺小,用權者離俗。”
這里桑弘羊應該是想表達兩個意思,一個是他和曹沫、管仲一樣,不在乎世俗的看法。
無論民間辱罵他、痛恨他,都沒關系,為了帝國偉業(yè),他無所謂!
另一個是對上文賢良文學提到的民間疾苦,他也不在乎。

只要能夠遵循武帝的遺志,活捉單于,再苦一苦百姓又有什么關系?
一群偏執(zhí)儒生的言論,不會被采納。
對于這番大義凜然的話,賢良文學立刻進行反駁,他們首先針對桑弘羊的案例發(fā)起攻擊。
燕雀是不知道天地的廣闊,但出了巢穴就可能被老鷹吃掉。
井底之蛙是不知道江海之大,但離開了井底就可能被蛇鼠吃掉。
言下之意,合著就是眼里只有帝國的宏圖偉業(yè),不在乎壞處了是吧?李斯、趙高是怎么完蛋的?
還有,上文不是列舉了周文王、周武王的案例嗎?他們發(fā)動戰(zhàn)爭的性質是什么?
“伐不義以安諸侯?!?/p>
現(xiàn)在大漢王朝進行的戰(zhàn)爭呢?
“弊諸夏以役夷、狄?!?/p>
秦朝當年舉全國之力對外攻伐,打到最后也沒有解決問題。所謂:
“數(shù)戰(zhàn)則民勞,久師則兵弊?!?/p>
天下百姓的疾苦,才是我們這些偏執(zhí)儒生所擔心的事情??!

到此為止,《鹽鐵論·復古》篇正式結束,這場辯論首先內容雜亂,很難分類。
不過考慮鹽鐵專營、民間疾苦、帝國偉業(yè)歸根結底都與錢有關,所以我仍將其歸入經(jīng)濟篇。
其次,你也很難認定桑弘羊與賢良文學到底誰占了上風。
賢良文學采用了轉移話題、扣帽子的話術技巧,有點近似于詭辯,按理應該處于下風。
但結合當時民間困苦的狀況,他們的詭辯,又確實抓住了要點。
無論如何,這個話題暫時告一段路,那么接下來雙方還會就什么內容展開辯論呢?
我們下一篇再講。

參考資料:
《史記》
《漢書》
《禮記》
《詩經(jīng)》
《鹽鐵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