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癥”應當更名!一個嘗試改變社會歧視偏見的想法!
(這個文章我之前曾經發(fā)過,然而后臺和評論區(qū)有很多人莫名其妙罵我,故我索性就關閉那文章的評論區(qū)了。但是,想了想,今天鼓起勇氣,還是再發(fā)一遍吧,評論區(qū)大門敞開,歡迎討論,也歡迎“額外的某些人”的各種網暴我 ????,歡迎網暴?????歡迎網暴?????歡迎網暴?????。PS:本文最早 2022.7.16?發(fā)布在我的個人博客網站上?https://www.ccgxk.com/dsc/432.html? )
這文章呢,與介紹“阿爾茲海默癥”一樣,或許只有被該方面侵犯過利益的人才會有興趣閱讀,但是不讀也可以,請不要歧視抑郁癥。
(當然,可能要分上下兩部了,第一部先講一些鋪墊)
如果是第一次看到“抑郁癥”這個名字,但凡是個完全健康的正常人,絕對會油然而生的有一種所謂“責任感”、“迷惑感”、以及一種與此劃定鮮明界限使自己與“抑郁癥”患者角色分明,或井水河水兩不犯,或以自己為龐大的群體一員而對自己對立的所謂的“抑郁癥”人群體發(fā)起挑釁乃至攻擊,就如白皮人攻擊黑種人一樣。
這種行為,我叫做“歧視”,正常人絕對會歧視抑郁癥患者,除非他是懂行人,或者他經歷過并且真正去深入了解過,后兩者我估計,即使在網絡上好像遍地都是“不歧視抑郁癥,呼吁大家理解這個群體的人”,在真實生活中,這些人真的鳳毛麟角,說百里挑一都是笑話,千里有一已經很不錯!
我如果說“抑郁癥”群體在生活中受到太多的歧視了這種說法,應該沒有人會反對,可能是歧視抑郁癥的群體心知肚明,也可能是真正了解“抑郁癥”的人想到這個社會在對待“抑郁癥”時的各種不尊重的感慨。啊!在六年之前,世界上,甚至網絡上,沒有人對抑郁癥做過什么大規(guī)模的探討,這個話題只是一個冷門話題,后來不知因為什么,或是一些“壞人”的炒作激起“了解抑郁癥”群體的憤怒,抑郁癥這個話題由此在網絡上終于算是“出名”了。
我還記得小學時候,也就是十五年前左右,我在一張試卷的文章上第一次眸到了“抑郁癥”三個字,憑著敏銳的對語文的理解,說實話,心里同如今歧視抑郁癥的人類大多數(shù)一樣,對這個群體的也是有點極大的不屑與“歧視感”······
但是,有人了解抑郁癥嗎?嗯···這個問題貌似沒有意義,因為這個話題可謂相當廣泛,而且我也不希望我來科普所謂“抑郁癥”。
因為科普“抑郁癥”是一個費力不討好的事,絕大部分健康人會刻意忽略這些內容(換句話,就是說只有“抑郁癥”相關人士才會認真來看這些內容,主要用于看自己在他們眼中的看法,或者找到共情,畢竟其他人是沒有義務也不想了解這樣一個“負能量”的話題),省下的一部分健康人有些會由于抬杠心理存在,看的時候總想找一些成立或不成立的漏洞來反擊(以滿足自己的對“抑郁癥”刻板印象不會錯誤、自己歧視抑郁癥是完全正確且正義的權利欲望),最后再剩下一點健康人,可能有的還會覺得看完后滿滿“幼稚”、“難共情感”、“奇幻”、“反認知”······總之幾乎不會給講述人一個滿意的結果。
上面一段話,反復提到健康人,是因為世界上理解“抑郁癥”患者的人其實還是很多的,大多數(shù)是經歷風雨的抑郁癥患者及其痊愈者。
世界上理解“抑郁癥”患者的人除了有反復經過實驗和書籍使其對該問題真正理性去思考的精神科醫(yī)生外,恐怕只有曾經感同身受過的“抑郁癥”病史患者。抑郁癥是一個人群高發(fā)的疾病,一大堆人中零零散散總會找到一小堆人,1/13 大概,而患上抑郁癥的群體中又有一些真正去查閱過相關資料的“愛自己的人”,這些醫(yī)生與這些“愛自己的人”相加,最終使得生活中理解“抑郁癥”患者的群體也有可觀規(guī)模,雖然很弱小,但對于比較嚴重的抑郁癥患者來說,這些人點滴的一些建議(其實就是提醒他們去醫(yī)院尋求真正幫助,而不是硬抗或者跟大量所謂掛羊頭賣狗肉的“心理咨詢師”瞎叨叨),真的救回了他們的生活,然后是生命!
很難想象,事實上今天即使是一些精神科醫(yī)生(還有絕大部分心理學工作者),對“抑郁癥”還是處于非正確認識階段的,這個我們一定不要忽略,因為人類對大腦的理解和只相當對糖尿病的理解的 1/1000 (著名科普作家張進說的)。
其實如果不完全來說,抑郁癥確實同很多人認為的正確。抑郁癥患者是會所謂憂愁、傷心,但是健康人憂愁傷心片刻,大腦會自動分泌激素來緩解大腦某區(qū)域緊張過渡的現(xiàn)象,維持總的大腦狀態(tài)很平衡,給健康人造成的錯覺就是自己很“堅強”,自己戰(zhàn)勝了“痛苦”,自己是“英雄”,自己“牛逼”o( ̄▽ ̄)d哈哈哈哈哈。沒有人會第一時間想,其實只是因為大腦的機制就是這樣,一般來講,遇到比較傷心的事,大腦會自己恢復,這是物理的、物理的、物理的機制(很簡單的一個過程,但是卻是人們選擇是否歧視抑郁癥的關鍵),跟“堅強”其實關系不大。但是抑郁癥患者,這個機制是損壞的,他們的調節(jié)機制壞了,就像三體運動一樣,壞的種類很亂,很多,很麻煩,并且它們各有各的不同,其第一視角的體驗也不同,總之是壞的。
這也就是表示,抑郁癥患者的負面情緒的病態(tài)的,沒根源的,比如你是因為丟了五萬塊錢而傷心地撕心離肺,你能找到原因,但同樣撕心裂肺(可能還要再嚴重兩倍)的抑郁癥患者,則是毫無原因,他也不知道自己是因為什么傷心的,可能會尋找一些小事情來自我強行解釋,但終究是沒有原因,純粹病態(tài)的傷心狀態(tài),純粹為“傷心”而“傷心”。說起來貌似不疼不癢,但這種體驗在患者角度如同看不見光明的山洞,如同被活埋到地下 10,000,000 米。
但是事情也不會這么簡單,真正造成患者頻繁嘗試自殺的一般并不是傷心,而是大腦在區(qū)域資源調控失控后帶來的一些難以使用現(xiàn)代醫(yī)學解釋的連鎖反應,即殺人誅心的肉體上的痛苦:腰酸、背痛、頭炸痛、思維(如記憶力、理解力、表達力)可逆或不可逆的嚴重破壞、消化不良······雖然不一定都占有,但絕對有幾個,而且輪流更替著新的感覺?;颊叩娜穗H生活維持會變得吃力、工作學習效率變的低了。他可能對你很重要,但是他的生活已經是煉獄,他想自殺,很可能你尚且覺得他瘋了,而且你不是帶他去專業(yè)的地方治療,而是“自私”的認為他反而是個自私的、不負責任的人。
當然你可能認為我說的過于嚴重了,事實上真的是很再嚴重說也不過分。這是一個并不是個例的讓人選擇自殺的疾病,如果你使用理性去推理,必然能得出這種疾病給人帶來的痛苦是難以想象的程度的結論。
抑郁分為兩種,一種是“抑郁狀態(tài)”,也是抑郁癥通常情況下的前身,一種是“抑郁癥”。這兩種是有緊密聯(lián)系的,但是這兩種也是有很大不同的。前者,“抑郁狀態(tài)”是心理問題,是在醫(yī)學的判斷下,得出的可能還沒引起病理性變化的心理問題,如果幸運的話,很容易痊愈。后者,“抑郁癥”,實際上是神經系統(tǒng)的疾病,和咳嗽久治不愈、腿部肌肉拉傷、胃穿孔一個級別的、必須需要治療的才能在短時間內痊愈的疾病。
有人會抬杠,抑郁癥會自己好啊,貌似例子還很多。其實這句話沒錯,只是抑郁癥在藥物的治療下更安全一點,既然接受治療了,那必然會比不接受治療的人真正痊愈的可能性大很多很多。既然有這個捷徑,為什么非要替抑郁癥患者做決定,讓他不看醫(yī)生不吃藥呢?因為如果符合抑郁癥的標準的人,生活其實是真的像活埋一般的絕望呀!硬挺絕對不是好事。
就這個問題,其實世上人分兩種,了解抑郁癥的人和不了解抑郁癥的人,如何讓后者大大減少呢?我一直以來對網上、現(xiàn)實中各種神奇、奇葩的、花式對抑郁癥的侮辱行為(如影視劇中的對抑郁癥的惡心的美化、課堂上老師一句話一句話對抑郁癥人的心胸狹窄和自私自利等形容渲染、課下同學各位對抑郁癥患者整個群體的“恐懼”和嘲笑語句,網絡上那些各種對抑郁癥的腦殘解讀)很是頭疼,因為似乎就豎有這么一塊好像本來就存在的刻板印象的石頭在那里,這個問題很難去和另一個群體解釋,如果沒有相互理解,這個問題將不可能真正的被解決。當然,醫(yī)學界也做過一些措施,比如發(fā)放傳單、樹立標語,試圖讓人們去理解去關心抑郁癥,我開始覺得還好,但漸漸覺得大相徑庭。
我在高一的時候去過我們本地一個綜合的三甲醫(yī)院,那是個綜合的三甲醫(yī)院,其一樓大廳,里面明顯的樹立了一塊標語,大概意思是“噠噠噠噠一大堆XXXXX,抑郁癥是一個心靈上的感冒,只要用心吃藥治療,很容易康復?!眞hat??? ??? ??? 感冒?我可以說這是一種褻瀆嗎?(當然換句話說,感冒的特性就是不吃藥就能好,這是不是變相讓患者硬挺嗎?)
當然這個還好,但大多數(shù)對抑郁癥的所謂科普真的質量很勉強,確實我知道是好意,但是內容基本上不痛不癢的,而且很容易加劇對患者心理感覺的誤解,使其更認為這是患者自私的后果,并更喜歡否認患者,以及弱化患者的痛苦程度,讓別人都覺得患者不痛苦、不痛苦,就是閑的沒事找事······我覺得既然能給前列腺炎、阿爾茲海默癥、心肌梗塞、骨折、重度痤瘡等介紹中白底黑字鄭重的寫上患有這些疾病能給患者的心理、肉體帶來極大的痛苦,為啥遇上真正更接近痛苦本質的抑郁癥,卻不敢下筆呢?自我感覺科普制作者那么吝嗇。我真不知道渲染嚴重點難道很難嗎?知道后果是什么嗎?那就是不會被引起任何注意,而且患者看到了也多少覺得有點不舒服。但不管怎么說,國家突然重視這個問題其實也很好。
然后我就一直思考,這個歧視問題應如何去解決?雖然事也不管自己,但看著世界上的這種現(xiàn)象確實很心疼抑郁癥患者,而且每年有那么多人因為抑郁癥死去,并且我的一個鄰居也是,因為多年抑郁癥而喝藥去世,是一個女士,育有一兒,家庭屬于小康級別,本身聽到消息后我內心也覺得很遺憾,她那家庭被不理解裂紋出現(xiàn)了很久,而自那天開始他們家庭將擁有永遠無法愈合的撕裂,真的給我很大的震撼。盡管如此,那天晚上我村的村口,即新聞交流中心,還是有一群老太太唇齒上下交替滑動地對該女士的侮辱性藐視性描述,我似乎也覺得....有點憤怒。
世上描述抑郁癥的大眾書是很少的,國內我只知道《渡過》--張進 著 ,讀到里面有一個點時讓我似乎有點思考,后來過了很久,突然覺得我找到了答案。那一點既是“抑郁癥似乎這個名字不太好,它應該叫做腦神經調節(jié)紊亂綜合征,但已約定俗成,我們也就不再改變”,而那一點就是,或許是因為這個名字起的本身就具有誤導性,本身就是要注定歧視的。社會從小到大教育我們要積極向上,對于一些負能量要毫不留情除滅,當然本身我們的大腦也喜歡正能量,所以這個名字類似于這樣的概念,如“小偷病”、“丑陋病”、“自私病”等很容易讓大腦直接貼標簽的病名。
還記得我上面提到的我小學,干干凈凈的大腦,第一次聽說“抑郁癥”這個名詞時,心里極大的反感嗎?我相信在座的諸位也一樣會反感。直接用最暴力的語言說,“抑郁癥”這個名字起的很惡心!是世界上最惡心的命名的疾病名。
而且這個名字對“抑郁癥”群體本身的傷害也是不可估量。
為了驗證這個結論是否正確,我想到了抑郁癥加強版 ---- 雙相情感障礙??吹搅藛??后面這六個字大概沒人認識,而且還會覺得這是一個很專業(yè)深奧的疾病,情感障礙?哦!情感!還有雙相,雙相是啥。總之你不會被歧視,而且即使百度它,你也絲毫不會因為有先前的刻板印象而對它帶有刻板理解的基礎上去認識它。其實說白了,它就是在抑郁癥的基礎上,加上了躁狂癥,很多時候和抑郁癥癥狀一模一樣,(既然是抑郁癥加強版,那說明肯定會比抑郁癥更痛苦),但沒人會有點想攻擊的欲望。當然它的患者也不比抑郁癥低很多,但全世界沒人去刻意攻擊它,雖然它屬于管制精神病。
可能“雙相情感障礙"這個名字就是因為人們看不懂而保護了其患者群體,但諸位知道這個名字的命名依據嗎?是以通常的抑郁癥為單相抑郁癥,而有躁狂的稱為雙相抑郁癥,但另一項是與抑郁癥對立的躁狂,所以有時也直接稱之為躁狂癥。但是聰明的一個人覺得這個名字不太好看,所以就改稱為雙相情感障礙了。意思貼切,也避免大眾的肆意的解讀。
但抑郁癥吧,名字也不接近本質,而且也不好聽,真的沒意見保留啊。
其實大眾看不懂的或者更接近本質的疾病這才是好事,我認為,我可以大膽的推測,如果抑郁癥更名后,比如直接叫“單相情感障礙”、或者直接英文音譯(depression)“蒂帕爾遜病”、“迪普萊斯病”,或者比較接近本質的張進起名的“腦神經調節(jié)紊亂綜合征”(也更容易讓人從本質上理解它),并且完全切斷廢除原詞語“抑郁癥”的使用,那么等世界適應后,人們對蒂帕爾遜?。ㄒ钟舭Y)的歧視現(xiàn)象、刻板印象應該會消除到高達 90% 的程度,甚至我認為極有可能的是根本上消除這種現(xiàn)象。
問題真的是出在這個“惡心”的病名上了。如果名字被更改為一個真正適合它的,我認為之后所有人在對待它時,會與其他疾病一視同仁,并且無論是醫(yī)生,還是患者家屬、患者本人,都更愿意去了解這個疾病,并且不會有任何的羞恥心、或其他抗拒力。
當然,這不會是一個完美的方法,因為我認為還是會動人蛋糕的,即心理咨詢師的蛋糕。我個人認為心理咨詢師的主要客戶之一可能就是“抑郁癥”吧。萬一改名了.....我也不知會發(fā)生什么。
當然,抑郁狀態(tài)是純正的心理問題,這個不需要變化,但是抑郁癥,一個真真正正器官上有了病變的腦神經病,必須改名!可能對醫(yī)生來講麻煩,但對千萬級別的患者而已,卻意義非同凡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