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第一款高射炮,普法戰(zhàn)爭之克虜伯37毫米反氣球炮

當人們掌握熱氣球技術后,升空飛行就開始涉足軍事領域,士兵從高空俯瞰戰(zhàn)場,從而獲取更加準確有效的信息,南北戰(zhàn)爭期間交戰(zhàn)雙方就開始用這一戰(zhàn)術,到了19世紀70年代的普法戰(zhàn)爭期間更是如此。

當普魯士軍隊成功完成對巴黎市的包圍封鎖僅僅4天后,法軍就升空了一只熱氣球成功穿過封鎖,飛行員和攜帶的郵件飛行了52英里后降落,受此鼓舞法軍開始定期放飛熱氣球,它將攜帶郵件與包圍圈外的友軍進行交流,同時將一些人員運輸出去。根據(jù)統(tǒng)計此次包圍戰(zhàn)期間總共有66只氣球飛出去,運輸了164名乘客、250萬封信件以及其他部分物資。

普軍一開始對法軍的“囂張”行為毫無辦法,因為高空中的熱氣球根本就很難有效攻擊,眼睜睜看著敵人在“眼皮子上邊”傳遞消息,法國內(nèi)政部長萊昂·甘貝塔就曾搭乘熱氣球離開巴黎組建軍隊反攻,法國人甚至還做起了生意,運輸一封4克重量的信件出去收費20生丁,因此很多法國人在薄紙上寫信。在巴黎火車站建立了兩個氣球工廠,它們可以新建以及維護氣球。

飛出去的熱氣球無法往回飛,只能單方面?zhèn)鬟f信息,后來飛行員攜帶信鴿一起飛行,抵達目的地后用信鴿往巴黎回傳一些簡單的資訊。飛行員也會攜帶武器,在飛行中盲目地向地面射擊,不過效果幾乎可以忽略。
為了盡可能攜帶更多的信息,法國人使用了類似于“微縮膠卷”的技術,用照相機拍下盡可能多的文字內(nèi)容,只將底片運輸出去。

作為回應,克虜伯公司立即著手開發(fā)了一款后膛裝填37毫米高射炮,它被稱為Ballon kanoe(反氣球大炮),該炮就像一支大號的步槍,炮管架設在一個類似于海軍小口徑炮的炮座上,火炮身管較長,后方安裝有類似于槍托的結構,射手可以像操作步槍一樣操作火炮,后座力由炮座承受,瞄準器為可折疊的機械式。

火炮安裝在一座4輪馬車上,整體重量不大,可以用馬匹牽引快速部署,當發(fā)現(xiàn)城內(nèi)熱氣球升空后就可以用馬車牽引靠近氣球,在合適的位置部署展開攻擊。

這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高射炮,而且是馬匹牽引的自行式高射炮,只需一個人就能操作,雖然射速不快,但是它所針對的熱氣球飛行速度也快不到哪里去。

在巴黎包圍戰(zhàn)中,普軍用這種初代防空火炮成功擊落并捕獲5只熱氣球,另外還有3只失蹤,這樣的作戰(zhàn)效率已經(jīng)具有很高的實戰(zhàn)價值,確實有效威脅了法軍的空中航線。法軍方面則一直沒有停止飛行行動,頂著損失一直傳遞信息。

有時候驚慌失措的飛行員遭到攻擊后盲目丟棄壓載物甚至貨物,導致氣球不受控制的上升高度甚至損失,有一只氣球就不受控制飄了一千多公里抵達了挪威,還有一只氣球倒霉地落到了普、法軍隊交戰(zhàn)前線的一片水域上,兩名飛行員遭到雙方軍隊的攻擊,兩人躺在吊籃里一直裝死到天黑,然后才成功遛回法軍陣線。普軍也會利用繳獲的信件獲取信息,還用信鴿往城里傳遞假消息。

37毫米反氣球炮存世很少,畢竟年代久遠以及裝備數(shù)量少,目前似乎有兩門存放于博物館中。盡管可以稱它是世界上第一款高射炮,但它并沒有獲得持續(xù)發(fā)展,也沒有對高射炮的發(fā)展產(chǎn)生明顯影響,時隔多年后高射炮才在1914年爆發(fā)的一戰(zhàn)期間真正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