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5000年繪畫史——漢隸
漢代隸書的統(tǒng)稱。東漢碑刻上的隸書 ,筆勢生動,風(fēng)格多樣,而唐人隸書,字多刻板,稱為唐隸。故學(xué)寫隸書者重視東漢碑刻,把這一時期各種風(fēng)格的隸書特稱為漢隸,以別于唐隸。
從尹灣漢墓名謁木牘發(fā)現(xiàn),談關(guān)于隸八分的一些問題。通覽編年資料,可以從宏觀上將秦漢隸書劃分為古隸、漢隸和八分三種形態(tài)。

?
古隸
就上面排列資料來看,古隸的流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309年至公元前111年,即從秦武王時期至漢武帝晚期。這只是大致的分期。實際上,古隸的存在時間很長,公元前52年的丞相御史律令冊(漢24)還是古隸體。古隸包括十七批資料,即秦1-7,漢1-9,漢24。古隸的特征為:縱向取勢,橫不平,豎不直。

?
漢隸
廣義的說,所有漢代的隸書都是漢隸,包括漢初的古隸、漢隸(狹義的漢隸)和八分書。狹義的漢隸是指西漢使用最廣泛的隸書體,五鳳元年簡(漢22)和定縣漢簡(漢23)是其成熟的形態(tài)。漢隸較古隸規(guī)范,又不像八分那樣具有裝飾性,是西漢直至漢末的通用書體。從編年資料來看,漢隸包括21批資料,即漢10——23,漢25——27、漢29、漢31、漢33——34。漢隸的特征為:取橫勢,突出橫畫,橫平豎直.其結(jié)構(gòu)類型類似于沙孟海先生總結(jié)的平畫寬結(jié)類。給人以雄放灑脫,渾厚深沉之感。
代表作品
曹全碑
全稱《漢郃陽令曹全碑》,是中國東漢時期重要的碑刻,立于東漢中平二年 (185)。碑高約1.7米,寬約0.86米,長方形,無額,石質(zhì)堅細。碑身兩面均刻有隸書銘文。碑陽20行,滿行45字;碑陰分5列,每列行數(shù)字數(shù)均不等。明萬歷初年,該碑在陜西郃陽縣舊城出土。在明代末年,相傳碑石斷裂,人們通常所見到的多是斷裂后的拓本。1956年移入陜西省西安博物館碑林保存。曹全碑是漢代隸書的代表作品,風(fēng)格秀逸多姿和結(jié)體勻整著稱,為歷代書家推崇備至。

?
張遷碑
篆額題《漢故轂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亦稱《張遷表頌》,有碑陰題名,刻于東漢中平三年(186年)無鹽(治今山東省東平)境內(nèi),于明代出土。 張遷碑現(xiàn)存于山東泰安岱廟?!稄堖w碑》和《曹全碑》都為漢末名碑。碑中字體大量滲入篆體結(jié)構(gòu),字型方正,用筆棱角分明,具有齊、直、方、平的特點。張遷碑碑文記載了張遷的政績,是張遷故居韋蔭等為表揚他而刻立的。

?

?
禮器碑
中國東漢重要碑刻。全稱“漢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又稱“修孔子廟器碑”、“韓明府孔子廟碑”等。東漢永壽二年(156)立?,F(xiàn)存山東曲阜孔廟。碑身高1.5米,寬0.73米,四面皆刻有文字。碑陽16行,滿行36字,碑陰 3列,列17行;左側(cè)3列,列4行,右側(cè)4列,列4行。碑文記述魯相韓敕修飾孔廟、增置各種禮器、吏民共同捐資立石以頌其德事。碑側(cè)及碑陰刊刻捐資立石的官吏姓名及錢數(shù)。此碑是漢代隸書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金石家評價甚高。碑文字跡清勁秀雅,有一種肅穆而超然的神采。
?
乙瑛碑
《漢魯相乙瑛奏置孔廟百石卒史碑》 ,簡稱乙瑛碑,書風(fēng)頗謹嚴,富素樸之趣,是漢隸成熟時期的典型作品,也是后人學(xué)習(xí)隸書最佳范本之一。清代萬經(jīng)“分隸偶存”中評論此碑稱:“字特雄偉,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翁方綱評論此碑,“骨肉勻適,情文流暢。”何紹基評論此碑,“樸翔捷出,開后來雋麗一門,然肅穆之氣自在。”

?
史晨碑
又名《史晨前后碑》,兩面刻,碑通高二百零七點五厘米,碑身高一百七十三點五厘米,寬八十五厘米,厚二十二點五厘米,無碑額。前碑全稱《魯相史晨奏祀孔子廟碑》,刻于東漢建寧二年(169)三月。十七行,行三十六字。末行字原掩于石座中,舊拓多為三十五字,新拓恢復(fù)原貌三十六字,字徑三點五厘米。碑文記載當時魯相史晨及長史李謙奏祭祀孔子的奏章。后碑全稱《魯相史晨饗孔子廟碑》,刻于建寧元年(168)四月。十四行,行三十六至三十五字不等。此碑為東漢后期漢隸走向規(guī)范、成熟的典型。

?

?
張景碑
全稱《張景造土牛碑》(Stele of Zhang Jing)。東漢延熹二年(159年)立,隸書。此碑身四周皆殘,頂部碑穿隱約可見,穿內(nèi)有暈弦痕跡。碑文為隸書。現(xiàn)存通高1.25、寬0.54、厚0.12米。殘存12行,滿行23字,計229字,可識者225字。無撰書人姓名。碑文的文體屬于漢代公文體裁。存河南南陽市臥龍崗漢碑亭內(nèi)。1959年在河南南陽市南城門里路東出土。

?
八分書
在編年資料中,尹灣名謁木牘是有別于古隸和漢隸的一種新出現(xiàn)的形態(tài)。與其形態(tài)相近的還有居延陽朔元年牘(漢28)和敦煌始建國天鳳元年牘(漢32)。有意思的是這三批資料均書寫在木牘之上,這也許不是一種巧合。尹灣名謁木牘從形態(tài)上看應(yīng)為八分書無疑(除第十八號木牘反面為漢隸體外),八分是隸書中的藝術(shù)書體。八分書的特征是:取左右分布之勢,突出挑畫和捺畫.其結(jié)構(gòu)類型類似于沙孟海先生所總結(jié)的斜畫緊結(jié)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