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個清明節(jié)

這是我在海南的第11個清明節(jié)。
也在10年前,我第一次知道,原來在海南人的“做清明”就是“祭祖”。再次感嘆祖國的地大物博,在老家,祭祖有另外一個稱呼:上墳。不同于海南做清明的上山、拔草等一系列體力勞動,清明節(jié)期間,老家還是地凍天寒,氣溫還在0°上下,一不留神來個冷空氣,氣溫就降低-10°以下。別說一整套的“做清明”,能不能用水擦墓碑都要看老天爺?shù)哪樕?/p>
天氣不允許,那就人力來湊。早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就記得奶奶總會在清明節(jié)前,早早地拿出爺爺?shù)恼掌?,然后不知道從哪里找出來金色、銀色的正方形疊紙,疊成一串又一串的金銀元寶。而我卻在想著爐子上中間帶著小紅點的精致的小饅頭、小花卷,還有那一鍋熱乎乎的漿糊。
約莫到了初中期間,奶奶身體不好,疊元寶的活兒交給了我。不過那時候,元寶已經(jīng)不“流行”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樣的冥幣,一些簡單的紙做小屋子也成了新奇物件。前年過年回去(是的,過年也有上墳的習俗),發(fā)現(xiàn)紙做的小屋子早已普遍,一些新增的ipad、手機、豪車也都習以為常。盡管地府也在流行各式新潮貨幣,但有一種卻沒變,就是一種用黃色的草紙做底,上面畫著紅色的圓圈和橫線的冥幣,想來這就是地府的貴重金屬吧(瞎猜的)。
北方的墓地普及率相對較高,自然不用“上山”這么辛苦。但相對的可能就從海南的別墅,換成了商品房。不過好的一點是,可能隔壁鄰居就是老相識。
天寒地凍,也有天寒地凍的上墳方法。家中的長輩、小輩們拿出各式各樣的零食、菜肴、各地特產(chǎn),倒上一杯茶,一盞酒,再點上煙、上了香,把帶來的“貨幣”送去天上,或者磕三個頭、或者鞠三個躬,也算禮畢。
不知道其他的人家如何。每次上墳回來,我家中的長輩們都要聚在一起,也算是吃一頓“團圓飯”,聊聊這個,說說那個。如果奶奶還在,估計在吃飯的時候又要說,節(jié)都過了,把他的照片擺得那還干甚。